好書試閱

前言
要改變孩子行為,先轉換他的信念
正向教養的獨特之處

人們研究教養風格至今已有數十載,目標通常著重於釐清哪一種教養方式最有效。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阿德勒醫師,是十九世紀後期第一個與佛洛伊德創建精神心理學的人,他相信每個人的基本目標都在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在他們努力克服自卑感──感覺自己不夠好──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這些「錯誤」通常會被視為不當行為。阿德勒認為,不當行為奠基在信念上,就像「如果我獲得大量關注,或是由我發號司令時,我才能夠感覺良好」、「如果我傷害別人,是因為我受到傷害」,或者「我放棄是因為無法勝任」。這些信念形成阿德勒所謂的「私人邏輯」〔註:(private logic),由一個人信以為真的想法和意圖組成的信念〕。阿德勒教導我們,改變行為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個人扭轉這些信念。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要由外而內(透過懲罰與獎賞等外在動力因素),阿德勒則不同。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要由內而外(透過鼓勵的內在動力因素),協助個人體驗到「歸屬於群體」的深層需要。阿德勒的理論,是要以給予尊嚴與尊重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他面對面地注視患者,而非讓他們躺在沙發上,以優越的姿態對待他們(佛洛伊德的作法)。

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去世後,他的門徒兼同事魯道夫.德瑞克斯繼續傳布阿德勒學說,將學說中的人人平等、尊嚴、尊重,擴及到父母與師長,取代原先局限在心理診療室中的心理分析。德瑞克斯認為這是「民主式」(有秩序的自由)的學說,不同於「專制式」(沒有自由的秩序)與「無政府式」(沒有秩序的自由)。他利用這個三維架構,檢視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運用本書中經常提及的「民主權威式」(authoritative)一詞,闡述德瑞克斯指稱的「民主式」。德瑞克斯認定民主式的教養風格擁有最多好處,倡導家庭與學校都要採用這種「有回應而堅定」的領導方式。阿德勒與德瑞克斯都認為,需要設計包含尊重的管教法,教導孩子解決問題及其他重要的生活技能。
戴安娜.鲍姆林德已經研究教養風格數十年。她的研究成果也支持正向教養的架構,這個架構著重於對孩子與青少年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實務方法。鲍姆林德系統性地檢視教養方式對孩子與青少年有關社會適應、心理調適、學業成就與一般福祉的影響。她發現,比起來自溺愛或獨裁專制家庭的青少年,接受民主權威式教養的青少年,學業表現更好,情緒與社交更穩定,酗酒嗑藥的比例也大幅減低。她下了這樣的結論:「民主式家庭的青少年,明顯表現出樂觀、更好的社會能力與成熟度。」他們的口語與數學學習能力也較佳。

現今家庭與學校運用的教養方式,大都以懲罰與獎賞為基礎。正向教養則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消除所有的懲罰與獎賞,是強調用鼓勵來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歸屬感、自我價值)。我們的任務是協助孩子以對群體有利的方式,找到歸屬感與自我價值。一開始先理解及說明獲取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錯誤信念,接著教導如何用有利群體的技巧,建立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你所看到孩子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然而,隱藏的冰山底層(遠比冰山一角更龐大)代表著行為背後的信念,以及孩子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最深層需求。大部分教養課程只討論行為,正向教養則同時討論行為與行為背後的信念。

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他們通常會抱持著想要獲取歸屬感的錯誤信念。信念,導致孩子產生家長所謂的不當行為。絕大多數家長使用某種形式的懲罰(責罵、羞辱或痛苦),對孩子行為做出反應。這麼做,只是進一步證實孩子的信念──他沒有歸屬感──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魯道夫.德瑞克斯教導我們,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位受挫的孩子。挫折感來自於「我沒有歸屬感」的信念。大部分情況下,家長會感到震驚。他們疑惑著:「我的孩子怎麼會感到沒有歸屬感?他怎麼會不知道我有多愛他?這一點也不合理。」

啊哈!你現在已經跨進人生最大的謎團中:孩子如何及為什麼創造出這樣的信念──尤其是我們覺得不合理的信念。因此,進入孩子世界,理解孩子的「私人邏輯」很重要。我們各有感知世界的獨特方式;然而,有時家長會忘記,孩子看世界的觀點與他們不同。在本書中,你將學會理解孩子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並學到你能運用的工具──賦予孩子權力,讓他能採納更鼓舞人心的信念。首先,我們想要質疑大人世界的一些既定錯誤信念。

有些家長認為,正向教養是用正面積極的方式進行懲罰。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相信懲罰。此外,我們也不相信讚美、懲罰性隔離、剝奪特權與獎賞。本書中有四十九項正向教養工具,大部分都無關獎賞或懲罰。研究指出,懲罰與獎賞沒有長期性效果,還會導致負面影響,如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家庭關係等方面。我們甚至不鼓勵使用邏輯後果(logical consequence,詳見第九章)──至少大部分時間不鼓勵──因為許多家長企圖以「邏輯後果」來掩飾懲罰。以下是懲罰可能造成的信念:

懲罰造成的4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無法相信大人了。」
2.反抗(Rebellion):「我就是要唱反調,向他們證明我不必按照他們要求的方式做。」
3.報復(Revenge):「這次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4.退縮(Retreat):
.偷偷摸摸的形式:「我下次絕不會被抓到。」
.低自尊的形式:「我就是個壞孩子。」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懲罰、不獎賞,那麼將只剩下一個選項──溺愛,這種方式可能造成與懲罰相同的破壞性結果。溺愛促使孩子形成信念,認為「愛就是要讓我隨心所欲」,或「我需要你的照顧,因為我沒有能力可以負責」,甚至是「我很沮喪,因為你沒有滿足我的所有需求」。

鲍姆林德發現,因為過於放任孩子,溺愛的教養方式可能造成傷害。此外,缺乏組織性與日常慣例的過度溺愛,更是沒有好處。她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專制與控制慾強的獨裁式家長重視孩子必須立即順從,長期也有不好的影響。研究清楚顯示,溺愛與獨裁專制式的教養方式,都無法滿足孩子長期社交、情緒發展與學業成就的需要。
你可能會問:「那麼,如果不能懲罰、不能溺愛,那該怎麼辦?」
答案是「鼓勵」。正向教養就是以鼓勵為主的架構。既然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受挫的孩子,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如同植物需要灌溉,孩子也需要鼓勵。我們與你分享的所有工具,都在鼓勵孩子與家長。這些工具是用來提升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因此,它們專注在行為背後的信念。說得更明確一點,它們都符合正向教養的五大必要條件:

正向教養的五大特色
1.協助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2.父母能在同一時間表現出和善與堅定。
3.具有長期的效果。
4.教導孩子兼具品格與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尊重且關心他人、解決問題與合作的精神。
5.促使孩子發現自己擁有許多能力,並且了解該如何正確運用這些能力。


就算正向教養工具的設計都符合這些條件,理解它們都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還是很重要。如果照本宣科使用,這些工具將不會產生效果。一旦你理解工具的基本原則,加上真心與智慧,聽起來就不像是照本宣科。相反地,你會找到自己獨特的運用方式,用自己的作法來運用這些工具。

如果你非常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那麼幫助更大。在孩子性格發展的過程中,家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將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不同的教養風格與社會、情感健全度及學業成就的特定發展密切相關。許多研究顯示,教養風格、自我調整程度和整體生活滿意度、成績、酗酒、攻擊及反抗等行為都有直接的關連性。

本書的每一項正向教養工具,都是用來協助家長有效運用已由研究證實,最有利於家庭關係、孩童發展的方法。這些方法佐證阿德勒多年前的說法:教養風格是一種影響家庭動態的領導方式,進而會改變孩子的觀點、適應程度與日後的發展。
你對孩子有何期望?

展開正向教養旅程的同時,心中抱持目的與指引你前進的地圖,將有很大的幫助。擬出一份你希望協助孩子養成的品格與生活技能清單,當作你的地圖。想像孩子是一名回家探親的成人。你希望與什麼樣的人共度美好時光?你希望他擁有什麼樣的品格與生活技能?花點時間製作清單,看看你的清單是否與下述條件相近?

‧問題解決技巧 ‧適應力
‧責任感 ‧自信
‧團隊合作 ‧勇氣
‧自我原則、自我控制 ‧禮貌、耐心
‧溝通技巧 ‧開放的心胸
‧幽默感 ‧樂於學習
‧憐憫心 ‧正直
‧尊重自己與他人 ‧相信自己的能力
‧同理心 ‧社會意識
‧誠實 ‧自我激勵
‧對生活的熱情

在你的清單上,補上你覺得遺漏的品格。將清單放在手邊,時常用它來檢視正向教養工具是否協助你達到目的。

現在,製作一份你與孩子或你孩子正面臨的挑戰清單。你將在本書中學習到處理每一項挑戰的工具。

下方是經由上百位家長腦力激盪出來的挑戰匯整清單。知道你不是唯一面臨這些挑戰的人,也許你會稍感安慰。

挑戰
‧不聽話 ‧欺騙
‧頂嘴 ‧爭吵
‧缺乏動力‧咬人
‧理所當然擁有一切的態度‧攻擊行為
‧物質主義‧說謊
‧固執‧偷竊
‧挑釁‧不寫作業
‧不重視家務/工作‧不容易起床或不容易入睡
‧沉迷傳播媒體,總是在傳簡訊 ‧髒話
‧容易發脾氣、發牢騷‧打斷他人談話或行動

補上任何困擾你的挑戰,你將會欣慰地體驗到,本書教導的正向教養工具,不僅能改善負面行為,還有助於養成孩子應該擁有的品格與生活技能。
進入孩子的世界
在正向教養的工作坊或課程上,我們會透過體驗活動讓家長扮演父母與孩子的角色。這麼做,讓他們有機會進入孩子的世界,體驗到什麼樣的方法有效果、什麼樣的方法沒有效果。
每次活動後,扮演孩子的大人來到張貼在牆上的兩張清單前(類似上述的清單),我們會詢問他:「作為一個孩子,你有學到任何品格或生活技能嗎?」

體驗了無效的教養方式後,扮演孩子的人總會回答:「沒有。」
接著我們指著挑戰清單,詢問他們是否被觸動去從事這些行為。通常他們會指出幾項被觸動,想去從事的不當行為。這麼做幫助家長了解到,他們的部分作為可能影響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他們體驗到孩子在面對不尊重孩子的教養方式時,會做出更多不當行為,以及背後的因素。

在扮演過程中,扮演孩子的父母體驗到正向教養工具後,他們總能找出幾項自己學到的品格或生活技能。這樣的體驗式學習,對家長的影響遠勝過其他學習方式。

介紹完「兩張清單」活動後,我們會從激勵式的啟發提問開始,處理「不聽話」的挑戰。在第五章〈激勵式啟發提問〉中,你也能透過角色扮演,深刻體認到進入孩子世界所獲得的感受。
這些活動與工具,能使你成為完美的父母嗎?抱歉,沒有辦法。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你會在第三章〈處理犯錯〉中學到更多的訊息。)

孩子會感到有歸屬感、自我價值,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等強烈信念嗎?會的。這代表孩子會完美得不再犯錯嗎?不是!犯錯是他們個體化發育過程中的一環──測試界限,找出自我定位,以及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事實上,你提供一個完成個體化的安全環境,讓他們覺得可以安全地反抗(換言之,個體化)。有更多理由認為家長應該使用專注在解決問題上的教養工具,來取代導致權力爭奪與報復循環的教養方式。

正向教養是一種操控嗎?
在某次工作坊上,一名參加的人提到,她覺得某項正向教養工具聽起來有操控的感覺。事實上,所有的正向教養工具都具有操控性。也許,比起「操控」,使用「引導」一詞更合適。我們不都希望孩子養成我們期望他們擁有的性格與生活技能嗎?

關鍵在於「操控」的形式。是給予尊重並賦予權力(賦權)?還是不尊重、使人氣餒的方式?正向教養工具的設計,全都屬於鼓勵與賦權的。為了確保這一點,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如同前面所說的,每一項工具都奠基於基礎原則。

一個原則,可以有許多種使用方法。例如,依據數學原則,你可以有許多方法拼湊出數字:四可以是二加二、三加一,或八減二減二。一旦正向教養工具以一項或多項原則為基礎,並加入你的真心與智慧,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運用方式。舉例來說,你將啟發性提問搭配基本原則(例如: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和善且堅定),加上真心與智慧,你的啟發性提問將因地制宜,並且是鼓勵且賦權的。但是,如果你照本宣科地使用啟發性提問,聽起來會很虛偽,如此一來,將成為負面的操控。如果你試圖使用正向教養工具,卻不理解工具背後的原則,孩子通常會給予負面的回應。

孩子測試界限時,你可以使用正向教養工具,協助他們學會被社會接受的行為,提升他們的能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有的時候,撒下的種子需要一點時間發芽。朋友或鄰居讚美你的孩子很棒時,或許你還疑惑著他們是不是在說別家的孩子,那時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做得很好。因為孩子覺得與你在一起時,嘗試「個體化」很安全,然後等到他們自立自強時,就會運用從你這裡學到的技巧。
在本書中,你會聽到全球各地的家長,與大家分享正向教養工具的效果,以及他們的成功故事。現在,就從我們自己的成功故事開始說起吧。
簡.尼爾森的成功經驗

一九八一年,我撰寫了第一本正向教養書籍。當時,我剛學會這些依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魯道夫.德瑞克斯學說的教養方式。即使我認同他們的基本原理──放棄所有懲罰,並以有尊嚴且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改變舊習慣還是很不容易。運用工具的過程中,我仍舊不斷從成功與錯誤中學習與改善,為人父母的愉悅感增加了十幾倍,我想與任何願意傾聽的人分享學到的方法。
那時候的我根本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巡迴全球各地。過去三十五年來,正向教養蓬勃發展,聽到這麼多證言與成功故事讓我覺得非常地感動。

然而,這一切都比不上我的孩子成功運用正向教養工具教導孫子帶給我的感受。與我兩個孩子(老五布萊德與老七瑪麗)共同撰寫本書,你們能想像我有多開心嗎?我們已經在部落格上撰寫這些工具好幾年,發現許多家長樂於看到執行正向教養的真實故事──無論這些故事成功與否。他們在得知過程無須完美後,都感到如釋重負。

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的成功經驗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在教導正向教養課程,而我就坐在教室的後方賣書。我聽見許多家長對她演講的好評。他們感謝她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一直到我當了媽媽之後,我才真正理解到她對這些家長產生的影響。
最近,媽媽問我:「妳認為自己多常運用正向教養?」
我說:「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
她笑著說:「哇,這很棒,我寫了這些書,但我只做到大約百分之七十。」

我找出一些可能的原因:一、也許百分之八十的推估不夠實際;二、也許身為作者的女兒,讓我多出百分之十的優勢;三、也許因為我在正向教養的方式下長大,真正且深度理解執行它的好處。
我一直知道自己很幸運,被著作過正向教養叢書的作者撫養長大。但直到我與大學室友運用「家庭會議」的工具後,我才理解到正向教養工具如何幫助我們家人能夠和樂生活,並成為終身的好朋友。
自從二兒子誕生後,我開始傳授正向教養工具,至今已經七年多了。藉由參與家長工作坊與訓練,我謙卑地分享了知識與個人體驗。我能想像媽媽有多麼地以我為榮,她毫無疑問是我最大的支持者。不論在推廣、演講或寫書上,一起工作使我們兩人如此快樂。我很榮幸、也很幸運,能與媽媽一起工作──她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單親爸爸布萊德的成功經驗

我會成為全職的單親爸爸,一開始我感到十分震驚。就如同大多數父親,我比較擅長擔任救援投手的角色。我會在工作後返家,陪孩子玩耍;也許在睡前念一下故事書;我也樂於擔任小小棒球隊的教練,或協助他們其他的課外活動。但就如同我認識的多數父親,如果獨自在家陪孩子超過一個小時,我就會崩潰。

所以,當開始獨自養育小孩時,我完全慌了!再也沒有看電視的餘暇。必須犧牲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將洗衣當成我的新嗜好。這段新冒險旅程進展了一個月(我稱為單親家長的新兵訓練營)之後,我們全家都染上流行性感冒。當然,孩子不是同時發病,而是各自相隔一個星期才感冒。所以,我花了整整三週,照顧他們恢復健康、更換床單、清理嘔吐物。然而,當我以為惡夢已經結束時,我也跟著感冒了。

突然間,我得到了單親家長才有的新領悟。當一名全職的單親家長真的不容易,但當要應付感冒病毒時,你才發現情況還可以更糟。自從那天起,我盡量抱持著感恩的心態。

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值得的工作。也是最具挑戰的工作。因此,我開始長達一年的冒險之旅,每週執行一項正向教養工具。這個實驗使我重新看待親子關係,以及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教養技巧。

別苛求你自己。嘗試新事物的風險在於,有時我們會抱持太高的期待,當事事無法如意時,就容易感到挫敗。剛開始使用這些工具時,我有幾次發現自己期望孩子做到完美,而我的失望情緒使得情況變得更糟。但是當我改變態度,專注在改善、而非完美時,我家的氣氛就變得好多了。

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孩子也不一樣。重點是要找出哪些方法對你有效、讓你感覺你做對了。善用你的直覺,好好享受吧!
第四章 連結你與孩子的情感

練習16 共同擁有一段特殊時光

如果想要養育出更好的孩子,父母就必須成為更好的教育家。
──魯道夫.德瑞克斯

安排與平時不同的特殊時光。

1.將話筒拿離機座,或者讓手機靜音或關機。
2.從你們一起腦力激盪出的清單上,輪流選出一項你們都喜歡的活動。

簡的故事分享

你可能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然而,被迫抽出的時間、休閒時間與排定的專屬時間,三者是有差異的。針對專屬時間,重點是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他們可以期待何時會是一段特意保留給他們的定期特殊時光。

我們建議家長將話筒拿離機座,藉此強調這是一段特別且不受干擾的時間。然而,一名陪伴三歲女兒的媽媽可能會將話筒留在機座上。當電話響起,她會接起電話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跟你講電話。現在是我與蘿莉的特殊時光。」當蘿莉聽見媽媽告訴其他人,有多重視與她相處的時間,蘿莉將會露齒而笑。

你有多常說:「不行,我現在太忙了?」多加幾個字,會讓孩子聽起來截然不同:「我現在沒辦法,但我很期待我們的特殊時光。」

孩子能夠期待與你共度特殊時光,此時他們就會感到與你連結了情感。他們會感覺自己對你很重要,就會減少透過錯誤方式尋找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不當行為。

瑪麗的故事分享

與雙親相處的特殊時光,是我童年最快樂的回憶之一。我們稱呼它為「晚上的約會」,每週輪流有不同的安排。例如,某個星期輪到媽媽與我,而哥哥與父親外出「約會」;下星期則會交換,我與父親、而哥哥與媽媽;第三個星期是全家的約會;最後一個星期則是雙親兩人的約會。

我們許多晚上的約會,不需要外出或花錢。我喜歡與父親、哥哥一起建築堡壘,或是與媽媽一起烤餅乾。哥哥與我思考出我們想做的事情,將想法列成清單,而我們的雙親熱切地應允,所以這些時光才會如此特別。

我在我的小家庭與兒子身上延續了這項傳統。小兒子還在襁褓時,大兒子與我每星期至少會有一次的特殊時光。我們會送小兒子上床睡覺,然後享受我們晚上的約會──通常是玩他選擇的遊戲,接著在床上看電影與吃爆米花。

我發現,在床上看電影與吃爆米花對我並不特別;稱呼它為晚上的約會、規畫並期待,使得這件事變得對兒子而言很特別。他整星期都會問我今天是不是星期六,是不是到了我們晚上的約會。
享受特殊時光的重要關鍵,是確保孩子事先知道這是他與你的特殊時光,並讓他一起參與規畫的過程。
布萊德的故事分享
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事實上,也許我花了太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但「特殊時光」並不一樣。如果我花時間與兩個孩子在一起,仍然會有爭奪我關注的競爭因素。所以我好奇,個別與每個孩子度過特殊時光,是否會影響存在於家中的手足競爭感〔註:Sibling Rivalry,存在於兄弟姐妹間的比較、競爭、嫉妒或仇恨的感受〕。

我們規畫星期五是特殊時光。孩子那天不用上學,所以我會陪吉普森打網球、陪愛瑪練習壘球。那個星期五,我們起床,打開大門,發現地上有落雪,完全不是打網球與壘球的天氣。

結果證明,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我的電腦出了問題,我能夠花一整天解決。我們必須彈性調整,決定重新安排到星期六,屆時雪應該已經融化,足以讓吉普森和我一起打網球了。

只有一個問題。你會發現,你讓孩子一起參與使用正向教養工具的過程,他們事實上會比你更了解整個過程。吉普森與我抵達網球場時,我們熱身了十到十五分鐘。然後,我說:「好了,開始打球吧。你可以先發球。」

我根本不知道,我認知的網球與吉普森認知的網球截然不同。我花了三十分鐘才理解吉普森認知的網球規則,在這期間他好幾次提醒我:「爹地,這是我的特殊時光,我想要快樂地玩網球。」
如果你不清楚什麼是「快樂玩網球」,讓我為你們解惑。首先,你不能喊分數:「零比十五」、「零比三十」、諸如此類。稍早,當吉普森對我說:「爹地,安靜。」我才學到這一點。
「什麼?」
吉普森說:「別說話!」
「我只是在喊分數。」我說。
吉普森說:「別這麼做,我想要快樂玩網球。」
好吧,學到一點。
然後,等到吉普森兩次發球失敗,我說:「雙發失誤──換邊發球。」
吉普森這樣回應:「爹地……別這麼做!」
我說:「別做什麼?」
吉普森說:「別再告訴我該怎麼做。這是我的特殊時光!」
好吧,學到第二課。快樂玩網球時,永遠是隨你怎麼高興發球。
接著,輪到我發球。吉普森站在球場中央,所以我說:「吉普森,你最好站過去一點。」
吉普森沒有移動。所以我把球發到右半邊。球落地,回彈到牆邊。
吉普森說:「爹地,你這麼做只為了證明。」
我說:「不,我不是。網球本來就該這樣打。」
吉普森說:「我只想快樂玩網球。」
學到第三課:任何普通網球的規則,都不適用在快樂玩網球。
終於,在又犯了幾次錯誤後,我學會所有快樂玩網球的規則,吉普森與我開始玩得很愉快。打完網球後,我帶他去吃東西,我們的特殊時光順利結束。
既然草地上的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愛瑪與我決定一起去奧立佛花園吃晚餐。那是星期六的晚上,我們抵達時,需要等一個小時才有座位。
愛瑪說:「沒關係──這是我們的特殊時光,我不介意等候。」這使我心花怒放,所以我們等待空位,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
還有幾點關於特殊時光的提醒。身為忙碌的單親爸爸,我發現定期的親子特殊時光,成為我緊湊行程上另一項需要完成的工作。我理解到,我需要改變自己看待親子特殊時光的態度。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行程表上的待辦事項。向孩子表達我們有多麼期待可以一起共度的特殊時光,也很有幫助。他們就能理解,比起我們當週待辦的其他事項,他們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