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2 教育路上,一次典範的轉移
從「傳統教學」轉為「正向教養」模式

「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有人會說是神聖職責,就是確保沒有任何孩子在學校裡感到氣餒,而一個在進學校前已經氣餒的孩子,會透過學校和老師重新獲得自信。這與教育者的使命密切相關,因為只有那些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快樂的孩子,才有可能接受教育。」──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想像踏入一個與你成長時完全不同的世界會是什麼感覺。也許你在成長過程中極力取悅大人;努力取得好成績,讓老師和父母感到驕傲;試著做一個乖孩子,以避免被懲罰。你成了一名獲得肯定狂,且從未想過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可能很重要。
你或許也是個挑戰體制的孩子,不在意獎賞,以盡量不被逮到來避免懲罰,但若被逮到了,你也不在意──你變得叛逆。很可惜地,你把注意力放在反對其他人的想法上,而非檢視自己的。
現在──繼續想像自己是個孩子──進入一個老師不使用懲罰與獎賞的世界。他們要你一起專注於解決問題,鼓勵你思考行為後果,這些行為如何影響你和其他人,而不是強加後果在你身上。他們視錯誤為學習機會;有時候你可以在準備好學習之前,選擇「積極暫停」(在一個你共同創造的空間裡)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你會怎麼面對這個新世界?我們猜想,要你放棄依賴或反抗那些使用外在動機(懲罰與獎賞)的大人,進而學會負責,並與主張使用內在動機(教導社交技能、以尊重的態度解決問題)的大人合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個新世界對於習慣根據行為來規訓學生的老師來說,也不見得容易──他們也需要在意識層次進行一次典範的移轉。以下的圖表可以幫助老師探索兩種不同學說的差異。

◎啟發式vs命令式
【目標】
*教導老師如何將問題行為轉變成學習機會。
*教導他們希望學生擁有的品格與技能。

【步驟】
①邀請一名志願者扮演學生,十六名以上的志願者扮演老師。
②將老師們排成兩排,每排八個人。其中一排的八位「老師」負責「命令」,另一排負責「啟發式提問」。
③請「學生」走向負責「告知」的那一排「老師」。「學生」站在每個「老師」面前,聽他或她要說什麼,不做任何回應。「學生」只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決定。

★「命令」的陳述
A. 你知道在上課前應該把書本和功課準備好。
B. 不要忘記在休息時帶上外套,並確實穿好──外面很冷!
C. 如果你沒有在課堂上完成作業,休息時要留在教室裡做完。
D. 在離開教室前,把作業簿放好,並把書本放回書架上,然後打掃乾淨!
E. 為什麼你不能像莎莉一樣安靜坐好?
F. 停止發牢騷和抱怨!
G. 好,是誰起頭的?
H. 因為你說話,要罰一張紅牌。

④在聽完這些陳述後,我們邀請「學生」分享想法、感受和決定。接著,我們給「學生」看那份「人格特質與生活技能」清單,問他是否學習到任何清單上的項目──答案總是否定的。
⑤接著,學生走向負責「啟發式提問」的那排「老師」。「學生」站在每個「老師」面前,聽他或她要說什麼,不做任何回應。「學生」只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決定。

★「啟發式提問」的陳述
A. 你上課前需要把什麼準備好?
B. 下課時在外面要保暖的話,你需要穿什麼?
C. 在下課前,你計畫怎麼做完功課?
D. 在你離開之前,怎麼清理書桌和教室?
E. 在準備上下一堂課之前,誰可以示範要怎麼坐好?
F. 你要如何表達才能讓我聽到你在說什麼?
G. 你們兩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H. 我們對於在安靜時不打擾別人的協議是什麼?

⑥聽完這些陳述之後,我們邀請「學生」分享想法、感受和決定。注意聽的老師會學習到,提問的陳述在幫助學生學習思考技能和合作力上有效得多。我們接著給「學生」看看那份「品格與生活技能」清單,並詢問他或她是否學習到上面所說的任何特質。答案幾乎都是「大部分」。

這項活動突顯出行為主義和正向教養之間的差異──前者命令孩子怎麼做(聽話就接受獎賞,不聽話就接受處罰),後者則邀請孩子思考怎麼做。
為什麼「提問」會比命令來得有用?命令通常會在身體上引發抗拒,送到頭腦的訊息是反抗。相反地,尊重的啟發式提問讓身體感到放鬆,送到頭腦的訊息是尋找解答。學生感覺被尊重、珍惜參與的機會、覺得自己更有能力,這樣一來,通常會決定合作。

◎幻想vs現實
許多老師幻想著啟發學生熱愛學習;然而,現實中問題行為的艱難挑戰往往會阻礙幻想。聲譽卓著的大學進行多年研究顯示,懲罰和獎賞對長期的行為改變起不了作用,但教育行政人員卻持續以引進更多基於懲罰與獎賞的管教課程來協助教學。這些計畫看起來似乎有用,是因為它們立刻停止了許多的問題行為,然而,卻忽略了這對孩子所產生的長期負面效果。
為了解釋這個難題,我們將以「人類行為冰山」來作比喻。


◎「人類行為冰山」的比喻
許多管教課程只處理了人類行為的冰山一角──可以看到的部分,亦即學生的行為──這些課程企圖使用懲罰和獎賞來管理行為。正向教養不只處理冰山一角,也處理了水底下的部分。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告訴我們,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受挫的孩子。換句話說,當孩子失去歸屬感時,他們就會出現不當的行為──他們選擇錯誤的方法尋找歸屬感和自我價值。如果老師只是處理表面的問題行為(可見的部分),引發行為的挫折感就會被忽略。我們將埋藏在表面下的部分稱為「行為背後的信念」。
我們不難理解為何老師像其他大人一樣,只處理表面看到的問題。他們可能從未想過學生像一座冰山;即使想過,他們也缺乏工具或知識來探索冰山下的世界。老師很容易相信,問題在於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背後的信念。當老師只處理行為時,學生經常會產生更多的挫折感,出現不當行為的機會也會增加。


◎了解冰山下的部分
孩子持續根據個人對生活的感知或私人邏輯,無意識地在做決定。

★有些決定是關於孩子自己:
像是「我乖,還是壞?我有能力,還是沒能力?我重要,還是不重要?」
★關於別人的決定:
「他們會鼓勵人,還是會打擊人?他們會幫助人,還是傷害人?他們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
★關於這個世界的決定:
「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還是可怕的?是滋養的,還是有威脅性的?是一個可以讓我成長茁壯,還是一個我要掙扎求生的地方?」

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這些決定──根據他們感受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需要──但這些決定會變成信念,進而影響行為。
當孩子感到安全──感覺自己有歸屬感和重要性時──他們會茁壯成長。他們會發展成有能力的人,擁有老師希望傳授的人格特質與生活技能。而當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歸屬感和不重要時,他們會出現求生行為。經常被視為不當行為的求生行為,根據的是尋找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錯誤信念。(將在第四章詳細討論這個區別。)
我們認為使用懲罰和獎賞來激發行為的長期後果是挫折感。喜歡獎賞的孩子很快會以獎賞決定動機,他們不會因為內在獎勵──即使無人關注,也會因自我滿足感而選擇做對的事──而成為有貢獻的社會成員。

【懲罰的長期效果】 
★懲罰的三R
叛逆(Rebellion):「他們不能逼我。我想怎樣就怎樣。」
報復(Revenge):「我會扯平並報復,就算這對我的前途有害。」
退縮(Retreat):
①自尊低落:「我一定很糟糕。」
②狡猾:「我下次不被抓到就好。」
【正向教養實例】
我利用班級會議引導四年級學生互相了解,並欣賞彼此的正面特質。為了幫助他們練習讚美和欣賞,在學期初舉行班級會議時,我會從桶子中抽出一個學生的名字。請學生們腦力激盪,說出這個人所有的優點和特質,我則在一旁記錄──會對學生們注意到彼此多少正向和美好的特質感到驚訝。
然後,我會利用這些班級會議紀錄,為每個孩子製作一張海報,包括記錄下來的所有優點和孩子的照片。這些海報會掛在四年級教室外面,讓全校看到。這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建立社群意識,並重視自己的獨特性與貢獻。學生有機會聽到同學和我對他的肯定──這多麼具有鼓勵性!到了學期中,當海報在走廊上掛了一段時間後,我會讓學生將這些珍貴的海報帶回家與家人分享。
──奧林女士(Mrs. Ohlin),喬治亞州.桑迪斯普林斯(Sandy Springs, Georgia)四年級老師
既然懲罰在長期來說會造成三R的效果,為何還有這麼多管教課程是基於包含懲罰在內的模式,像是前幾年的「罐子裡的彈珠,或是現在流行的色卡制度?也許使用懲罰系統的行政管理者和老師們不了解這些方法對學生(基於學生對自己所做的決定)和學生家庭的長期影響。也許,他們只是在尋找「簡單」的方法來遏止問題行為;也或許,懲罰所具有的「短期效果」讓他們覺得有用。

【正向教養實例】
今天,一個四歲的男孩氣沖沖地離開畫桌,大聲喊著「我很生氣、很沮喪、很不開心。」助教陪著他走到舒適的墊子區,在那裡,他用毯子把自己裹起來,不發一語,只是尖叫和踢墊子。他拒絕和助教說話,持續尖叫。我坐到他身邊輕聲說,「我需要一個擁抱。」他繼續尖叫和扭動。大約十五秒鐘後,我重複道,「我需要一個擁抱。」他停止尖叫,揮舞著手腳,背對著我。再過十秒鐘後,我再說一次,「我需要一個擁抱。」接下來是一個長長的停頓。他轉過身,爬到我的腿上,抱住我。我問他想自己回到畫桌旁,還是希望我陪他一起走過去。他想要我陪他一起走過去。他回到桌旁,愉快地完成作品,然後離開桌子。
──史蒂芬.福斯特(Steven Foster)L.C.S.W.,與特教兒童工作的早教社工師,正向教養導師


色卡是一種基於懲罰的管教方式,似乎能讓人看到立即的效果。不過,有些家長(和兩位老師)在正向教養的社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對色卡制度的沮喪經驗。
「我兒子昨天開始上幼兒園,」一位名叫洛瑞的媽媽寫道,「我需要一些建議。昨天和今天,他的老師一次帶一個學生出來讓父母接回家。」我注意到老師會利用這個機會向父母說明孩子的行為。老師會說類似這樣的話,「孩子今天過得很愉快──做得好,媽媽」,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或者,細數孩子在當天犯下的「罪行」。
還好,我的孩子是最後一個被帶出來的──我是幸運兒之一──這樣一來,當老師羞辱我們說「他早上表現得很好,但下午卻拿到一張紅牌」時,旁邊還有其他人。我發誓,今天我會在老師有機會在其他人面前羞辱我們之前,牽著兒子的手,向她揮手道別。
兒子在放學後告訴我──他被罰站了,因為他的卡片在下午被移到紅色。我問他事情發生的經過,以及明天他該如何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後,繼續和他共度這個下午。
「先生和我都很不高興,他認為我需要向老師說點什麼。看到孩子和父母臉上的表情,真的讓我感到難過──這讓我心痛,因為他們看起來十分沮喪。雖然我同意先生的觀點,但我無意冒犯老師、和她起衝突。如果老師認為我在批評她的教法,我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
「請幫幫我!我應該說點什麼嗎?如果是的話,你們會建議我怎麼做才好?」
第二位家長則分享了這個故事:「我兒子上三年級。他經常需要『移動他的卡片』(現在許多老師都在使用的那種,以顏色編碼的可怕行為圖表),並被罰一個人坐在離同學遠遠的位子上,或是課間不准休息。」
「上週,他被送到校長辦公室三次!一次是因為在上課時打斷老師七次(尋求同儕注意力);一次是在桌上著色時,老師喊停,他沒有停;一次則是因為對老師翻白眼。我對聽到老師所有負面的評語感到疲倦。他如果在學校惹麻煩,我就應該在家裡沒收他的電動玩具並剝奪其他特權。但我不想這麼做,我先生卻認為應該這麼做──我們因此爭吵,彼此都感覺自己是糟糕的父母。有人問我色卡制度是否對我兒子有幫助。答案是:一點都沒有。」
兩位老師提供了他們對色卡制度的評估。
「作為一名老師,」珍妮佛寫道,「我向來喜歡聽聽父母的觀點,可以藉此改善我的課堂管理。我很幸運能夠在一所今年即將取消色卡制度的學校任教。這真的太好了!從正向教養的角度來看,我不喜歡使用它;再者,我覺得在課堂上使用起來很麻煩,因此我幾乎忘了用它。我當然不能代表所有的老師,但如果有父母向我表達他們的擔憂,我不會覺得被冒犯,反而會感到很尷尬──竟然沒有意識到這對他們和孩子所產生的影響。我相信這系統原來的用意是好的。」
「與珍妮佛一樣,我也是老師,」希瑟寫道。「我教一年級的學生。多年來,我一直使用正向教養的方法,但學校裡大部分的老師都不是。色卡與剪貼卡是許多老師愛用的方法;跟許多正向教養教師一樣,我認為它們很糟糕。針對這個話題,我有很多話想說,但我最想說的是,對於許多父母開始意識到色卡制度對孩子有多不利,並勇於向當眾羞辱孩子的老師表達意見這件事,我認為很棒。」
「那些在學校使用色卡制度的老師們,我真想不出他們之中有誰不願至少聽聽父母的擔憂。如果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出(並拋出一些好的啟發性提問),孩子的老師會很願意傾聽。你可以加上一些像是『我知道你有多關心學生,我知道你剛認識我的孩子,我相信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每次要上學前她/他有多緊張』這些說法。」
我們不認為孩子應該推卸違規行為的責任。本書介紹許多非懲罰和非獎賞的工具,來教導孩子可被社會接受的行為。正如孩子學習課業需要時間一樣,學習社交技能也同樣需要時間。
想想孩子在學會說話前經過了多少努力──長年的範例練習,先從單詞開始,聽到更多範例,被鼓勵造句,多年持續發展並精進語言能力。為什麼其他類型的學習就必須立刻生效?如果孩子每次犯錯都會受到羞辱和懲罰,他們如何學會說話?
孩子是在生活中學習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善良、堅定和尊重,必須確保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讓時間推移到過去。以下的故事來自琳.洛特──本書作者之一,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她告訴我們一位十六歲女孩在幼兒園時期心理受創的故事。

「昨天我的治療對象是一位轉介過來的十六歲女孩,她有超過一年的嚴重胃病,但始終查不出病因。我們回顧了她的一些童年記憶,推斷她早年所建立的核心信念。她的第一個記憶是幼兒園時期,她在課堂上因為講話被老師糾正了四次,並被叫去坐在一張『反省椅』上──即使是五歲,這種情況也令人感到羞辱和難堪。」
「在學校受到懲罰後(第一次懲罰),她的父母被請來學校會談。老師解釋說,他們的女兒(獨生女)因為太愛講話,所以不許參加幼兒園的戲劇演出(第二次懲罰)。回到家後,她的父母教訓她,並把玩具拿走作為懲罰(第三次懲罰)。」
「她決定小心行事,盡量避免麻煩。她對避免麻煩的詮釋是:保持低調,包括成績平平,這樣她就不會太突出;而當她拿到A和B時,她會很緊張,然後想辦法拿B和C,這樣就不會有人對她抱太多的期待。此外,她不再關心學校,或認為上學重要。很不幸地,這個決定讓她胃痛──胃真的在痛!」

過度使用懲罰無異於一種虐待。如果老師和父母知道,懲罰會對孩子帶來終身的問題,他們就會尋找替代方案。他們只是不了解或沒有考慮到,這些方法所帶來的長期後果。
這本書提供許多替代方案。如果我們只能選擇一種取代色卡制度的替代方案,那便是去問一名行為不當的學生,「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並不會讓孩子感到羞辱;相反地,這有助於他們感受能力,並教導孩子專注於改正錯誤上。(在第七章將有更多關於解決方案的探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