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
本書的內容是中國近代史,我想以一個問題來作為正文的開端:請問,正在閱讀本書的你,對於書名上的「近代」一詞,有什麼看法呢?
多數的日本人,對於「近代(modern)」一詞,通常抱持著正面的印象。舉例而言,「近代」一詞,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所流行的「文明開化」,像是男性剪成短髮 配上西洋服裝的打扮、鐵道旁的煉瓦歐風建築,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學校等。近代日本引進歐洲文明與資本主義化,可說是為日本人帶來了富裕舒適的生活。
那麼,本書所要述說的中國,又是何種境況呢?而「近代」一詞在中文的意義上,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所伴隨的,往往是沉重、消極的印象。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面臨著國家、民族存亡危機的時代。
舉例來說,現在中國所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由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在這個口號中,並未採用「近代」一詞。最直接的理由是,根據中國官方的時代劃分,認為自鴉片戰爭起,至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為止,為中國的近代史,其後則是現代史。由此可見,對中國人而言,近代史被認為是一段屈辱、抵抗侵略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終於能夠洗刷近代以來所飽嚐的屈辱。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經過一百五十六個年頭之後,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此外,於二○○八年所舉辦的北京奧運,就如同當時東京奧運對日本人的意義一般,是一個讓中國人切身感受到新時代即將到來的里程碑。
當然,要清算過去的歷史,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現在的中國,也還身處在這一段過程之中。二○○一年,日本在教科書上將侵略行為正當化的記述,再次引燃教科書論述的戰火;二○○三年在西安、二○○五年在中國各地所發生的反日遊行等,不時趨於緊張的中日關係,顯示出即便是今日,苦難的近代史仍是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負面記憶」。
◎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
本書所記述的中國近代史,具體而言,指稱的是鴉片戰爭後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中日戰爭 爆發前的一九三六年。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此一時期,便是「復興中華的嘗試」。然而,究竟該如何對這一項嘗試做出評價,中國史學家們的意見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原因必須從現代中國這數十年來劇烈震盪的政治中來探索。
日本真正開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契機,是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過去日本人總是輕視中國,並對侵略(中國)之事實保持視而不見的態度;當時,這個被稱呼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誕生,帶給日本人巨大的衝擊。人們也試圖從中國近代史中,尋求另一種可能性,亦即是否存在著與一九四五年因戰敗而挫折的近代日本,另一種不同「近代」的可能性。
由此為發端的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將重心放在闡明中國革命成功的理由之上。特別是日本的研究,是在冷戰的體制之下,以批判軍國主義的復活、推進社會民主化的政治課題之下所開展出來的成果。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偏重於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革命運動歷史,比起實證性的分析,反而是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是否在革命上有所貢獻?是否反對革命?」之標準來評斷善惡。此外,中日之間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恢復建交,對日本而言,中國可說是「尚未見面的情人」,包裹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因此,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想必也會出現背離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淪為偏向理念性的研究成果。
一九七八年開始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中日之間正式的交流活動,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鬥爭,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對知識分子的鎮壓及迫害等,中國現代史的黑暗面被搬上了檯面,以革命勝利為頂點的歷史模範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再加上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要求政治民主化的中國學生遭到政府的鎮壓,以及東歐、蘇聯等社會主義諸國的瓦解,對於革命中國的幻滅,也是無法避免的。親眼目睹中國社會「落後」狀況的日本人,也不再將中國視為日本應該學習的近代榜樣,而是普遍地認為,中國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發展中國家。
面對上述的現實狀況,多數日本人的想法開始改變,認為眼前的中國並非是因為革命而出現的新社會,而是在革命之後仍維持傳統特質的社會。加上外國人可以長期停留在中國國內,有助於加深對於中國的觀察與理解,特別是在近代史的研究領域中,出現了許多利用日本國內無法取得的史料而發表的研究成果。
儘管經過了上述的努力與嘗試,希望能夠勾勒出中國近代史的新輪廓,但從現在的角度看來,卻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侷限。因為這些嘗試,是從相對於過往農村革命史的主流出發,注重改革史而非革命史,重視都市史而非農村史的研究。即使許多歷史事實確實因此獲得釐清,但終究不過是填補這塊研究上的空白罷了。用較為苛刻的眼光來看,只不過是將政治情勢上的變化(由毛澤東的革命路線,轉換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反映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結果。
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往的這些努力與嘗試,雖然在單一、細部的歷史上累積了詳細的研究成果,卻無法取代過往的革命典範模式,提出一個統括的、完整的歷史圖像。這在今日的學術界中可說是共通的問題,在中國近代史的領域中,專史內的分類愈來愈細化,導致統合、概括的概念與研究難以生成。
◎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二○○三年十月,新聞報導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逝世的消息,享年一百零三歲。繼張學良於二○○一年逝世之後,宋美齡的逝世,也代表本書所涉及的中國近代史上的主要登場人物,皆已仙逝。
說到張學良,記憶猶新的是,張學良在一九九○年接受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電視台的採訪。為了讓日本的年輕人知道中日之間曾有著這麼一段不幸的歷史,時隔半個世紀,現身於公眾媒體上的張學良,精神奕奕地述說著那段陳年往事。中國有句成語為「蓋棺論定」,這兩位最後的當事人(張、宋)逝世,也正提醒著我們,該是以冷靜的態度來評論這個時代的時候了。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來描繪中國近代史才好呢?本書嘗試從「南方邊境吹來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捕捉這個時代的剪影。太平天國的起義、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等,都是興起於南方大地,而後朝向北方發展。自強運動、變法運動等改革運動及新思想、新文化的接納與創造,擔負其中的重要角色與中心人物,也大多出身南方,或是以當時已發展的邊境街道作為運動推進的舞台。
眾所周知,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兩地是完全迥異的社會。南方為稻作區,主食為稻米;北方則是小麥區,以麵類為主食。而代表北方的北京話,與香港、廣州人們所說的廣東話,更是互不相通,宛如兩國不同的語言。連接著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以及由乾燥黃土所覆蓋的華北大陸,與山川河流密布、地勢高低起伏、臨海與外國相通、開放的華南地區,遑論風景,就連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是各有特色,互不相同。或許兩地的人們,在價值觀上也是相異的。
正如本叢書系列在各卷中所述說的一般,在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新風氣往往是興起於北方邊境。中國文明每逢動盪時期,總是能夠吸收周邊世界所勃興的能量與活力,實現復興和擴張,延續數千年的命脈。承擔著這一項使命的旗手,是由北方而來的各部遊牧民族,外來的文化刺激也多是藉由內陸的貿易通道(絲路)傳遞進來。
當蒙古時代的海上交易以及大航海時代之後,世界各國間的交流網路逐步建立,情況也隨之不斷的變化。不過,宣告著新時代來臨的南風席捲中國全土的時刻,可說是本書所關心的「近代」以後,才真正開始的。本書的登場人物──洪秀全、孫文,以及孫文的後繼者蔣介石,皆是以南方邊境為出發點,將熱情傾注在稱為「北伐」的北上作戰之中。此外,以南方的農村根據地為出發點的毛澤東,其邊境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盡頭──延安,一路播下新時代的種子。換言之,所謂的近代中國,是中國史上首次由南方開始復興之路的時代。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與這股南風一同吹起,復興中華的嘗試與苦難的一齣戲劇。面對著列強(也包括過去的日本)的侵略,如何從不斷的挫折與失敗中重振雄風,宛如不死鳥一般浴火重生的中國,想必能夠為生活在這個不透明時代的我們帶來勇氣。
本書的內容是中國近代史,我想以一個問題來作為正文的開端:請問,正在閱讀本書的你,對於書名上的「近代」一詞,有什麼看法呢?
多數的日本人,對於「近代(modern)」一詞,通常抱持著正面的印象。舉例而言,「近代」一詞,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所流行的「文明開化」,像是男性剪成短髮 配上西洋服裝的打扮、鐵道旁的煉瓦歐風建築,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學校等。近代日本引進歐洲文明與資本主義化,可說是為日本人帶來了富裕舒適的生活。
那麼,本書所要述說的中國,又是何種境況呢?而「近代」一詞在中文的意義上,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所伴隨的,往往是沉重、消極的印象。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面臨著國家、民族存亡危機的時代。
舉例來說,現在中國所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由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在這個口號中,並未採用「近代」一詞。最直接的理由是,根據中國官方的時代劃分,認為自鴉片戰爭起,至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為止,為中國的近代史,其後則是現代史。由此可見,對中國人而言,近代史被認為是一段屈辱、抵抗侵略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終於能夠洗刷近代以來所飽嚐的屈辱。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經過一百五十六個年頭之後,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此外,於二○○八年所舉辦的北京奧運,就如同當時東京奧運對日本人的意義一般,是一個讓中國人切身感受到新時代即將到來的里程碑。
當然,要清算過去的歷史,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現在的中國,也還身處在這一段過程之中。二○○一年,日本在教科書上將侵略行為正當化的記述,再次引燃教科書論述的戰火;二○○三年在西安、二○○五年在中國各地所發生的反日遊行等,不時趨於緊張的中日關係,顯示出即便是今日,苦難的近代史仍是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負面記憶」。
◎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
本書所記述的中國近代史,具體而言,指稱的是鴉片戰爭後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中日戰爭 爆發前的一九三六年。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此一時期,便是「復興中華的嘗試」。然而,究竟該如何對這一項嘗試做出評價,中國史學家們的意見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原因必須從現代中國這數十年來劇烈震盪的政治中來探索。
日本真正開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契機,是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過去日本人總是輕視中國,並對侵略(中國)之事實保持視而不見的態度;當時,這個被稱呼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誕生,帶給日本人巨大的衝擊。人們也試圖從中國近代史中,尋求另一種可能性,亦即是否存在著與一九四五年因戰敗而挫折的近代日本,另一種不同「近代」的可能性。
由此為發端的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將重心放在闡明中國革命成功的理由之上。特別是日本的研究,是在冷戰的體制之下,以批判軍國主義的復活、推進社會民主化的政治課題之下所開展出來的成果。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偏重於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革命運動歷史,比起實證性的分析,反而是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是否在革命上有所貢獻?是否反對革命?」之標準來評斷善惡。此外,中日之間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恢復建交,對日本而言,中國可說是「尚未見面的情人」,包裹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因此,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想必也會出現背離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淪為偏向理念性的研究成果。
一九七八年開始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中日之間正式的交流活動,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鬥爭,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對知識分子的鎮壓及迫害等,中國現代史的黑暗面被搬上了檯面,以革命勝利為頂點的歷史模範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再加上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要求政治民主化的中國學生遭到政府的鎮壓,以及東歐、蘇聯等社會主義諸國的瓦解,對於革命中國的幻滅,也是無法避免的。親眼目睹中國社會「落後」狀況的日本人,也不再將中國視為日本應該學習的近代榜樣,而是普遍地認為,中國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發展中國家。
面對上述的現實狀況,多數日本人的想法開始改變,認為眼前的中國並非是因為革命而出現的新社會,而是在革命之後仍維持傳統特質的社會。加上外國人可以長期停留在中國國內,有助於加深對於中國的觀察與理解,特別是在近代史的研究領域中,出現了許多利用日本國內無法取得的史料而發表的研究成果。
儘管經過了上述的努力與嘗試,希望能夠勾勒出中國近代史的新輪廓,但從現在的角度看來,卻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侷限。因為這些嘗試,是從相對於過往農村革命史的主流出發,注重改革史而非革命史,重視都市史而非農村史的研究。即使許多歷史事實確實因此獲得釐清,但終究不過是填補這塊研究上的空白罷了。用較為苛刻的眼光來看,只不過是將政治情勢上的變化(由毛澤東的革命路線,轉換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反映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結果。
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往的這些努力與嘗試,雖然在單一、細部的歷史上累積了詳細的研究成果,卻無法取代過往的革命典範模式,提出一個統括的、完整的歷史圖像。這在今日的學術界中可說是共通的問題,在中國近代史的領域中,專史內的分類愈來愈細化,導致統合、概括的概念與研究難以生成。
◎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二○○三年十月,新聞報導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逝世的消息,享年一百零三歲。繼張學良於二○○一年逝世之後,宋美齡的逝世,也代表本書所涉及的中國近代史上的主要登場人物,皆已仙逝。
說到張學良,記憶猶新的是,張學良在一九九○年接受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電視台的採訪。為了讓日本的年輕人知道中日之間曾有著這麼一段不幸的歷史,時隔半個世紀,現身於公眾媒體上的張學良,精神奕奕地述說著那段陳年往事。中國有句成語為「蓋棺論定」,這兩位最後的當事人(張、宋)逝世,也正提醒著我們,該是以冷靜的態度來評論這個時代的時候了。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來描繪中國近代史才好呢?本書嘗試從「南方邊境吹來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捕捉這個時代的剪影。太平天國的起義、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等,都是興起於南方大地,而後朝向北方發展。自強運動、變法運動等改革運動及新思想、新文化的接納與創造,擔負其中的重要角色與中心人物,也大多出身南方,或是以當時已發展的邊境街道作為運動推進的舞台。
眾所周知,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兩地是完全迥異的社會。南方為稻作區,主食為稻米;北方則是小麥區,以麵類為主食。而代表北方的北京話,與香港、廣州人們所說的廣東話,更是互不相通,宛如兩國不同的語言。連接著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以及由乾燥黃土所覆蓋的華北大陸,與山川河流密布、地勢高低起伏、臨海與外國相通、開放的華南地區,遑論風景,就連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是各有特色,互不相同。或許兩地的人們,在價值觀上也是相異的。
正如本叢書系列在各卷中所述說的一般,在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新風氣往往是興起於北方邊境。中國文明每逢動盪時期,總是能夠吸收周邊世界所勃興的能量與活力,實現復興和擴張,延續數千年的命脈。承擔著這一項使命的旗手,是由北方而來的各部遊牧民族,外來的文化刺激也多是藉由內陸的貿易通道(絲路)傳遞進來。
當蒙古時代的海上交易以及大航海時代之後,世界各國間的交流網路逐步建立,情況也隨之不斷的變化。不過,宣告著新時代來臨的南風席捲中國全土的時刻,可說是本書所關心的「近代」以後,才真正開始的。本書的登場人物──洪秀全、孫文,以及孫文的後繼者蔣介石,皆是以南方邊境為出發點,將熱情傾注在稱為「北伐」的北上作戰之中。此外,以南方的農村根據地為出發點的毛澤東,其邊境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盡頭──延安,一路播下新時代的種子。換言之,所謂的近代中國,是中國史上首次由南方開始復興之路的時代。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與這股南風一同吹起,復興中華的嘗試與苦難的一齣戲劇。面對著列強(也包括過去的日本)的侵略,如何從不斷的挫折與失敗中重振雄風,宛如不死鳥一般浴火重生的中國,想必能夠為生活在這個不透明時代的我們帶來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