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找到根本解: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
媽媽看見孩子的鞋帶掉了,會怎麽辦?
普通的媽媽會斥責孩子:「教你這麽多次,還是不會。」然後蹲下身幫孩子把鞋帶繫好。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沒繫好」這個結果。幫孩子,是「症狀解」。
優秀的媽媽會提醒孩子鞋帶掉了,並在孩子自己繫鞋帶的過程中,觀察他繫鞋帶的方法有什麽問題,然後手把手地教他。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不會繫」的原因。教孩子,是「原因解」。
頂尖的媽媽會發現,原來是外公外婆在每天幫孩子繫鞋帶。這位媽媽改變模型,禁止代勞。結果孩子摔了幾跤之後,鞋帶繫得比媽媽還好。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不想學」的模型。讓孩子想學,是「根本解」。
不過,在我這個爸爸眼中,我能提出的「根本解」是給孩子穿沒有鞋帶的鞋子。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改變模型,就是改變系統中結構模組之間的關係,讓結果自己發生。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解。
那麽,在商業世界裡,企業該如何改變模型、找到自身發展的根本解呢?
如何打破「巨信」贏家通吃的局面
如今,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特別有用,它的設計者也十分重視用戶體驗。
但是,假設今天成功的不是微信,而是另一個聊天軟體「巨信」(虛擬公司)。「巨信」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侵犯用戶隱私、每天強推廣告,甚至悄悄扣費,用戶投訴無門。你對它恨之入骨,可你所有的朋友、同事、客戶……都在使用巨信,你無法棄之不用。監管部門在收到大量關於巨信店大欺客、欺壓用戶的投訴後,責令巨信整改,巨信卻自恃無人能敵,應付了事。這個局面該如何打破?
想解決問題,要先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戴上洞察力眼鏡,你會發現,是「網路效應」帶來的贏家通吃讓巨信如此為所欲為。
如果只能選擇一款聊天軟體(IM),人們自然會選擇周圍人都在使用的那一款。假設巨信每月活躍用戶數(MAU)已經超過十億,為了和更多朋友保持聯繫,你當然得使用巨信。你選擇使用巨信,你的朋友就更有可能使用巨信。這樣一來,巨信的用戶會愈來愈多,其他聊天軟體的用戶會愈來愈少。(見圖2-11)
巨信就這樣變得有恃無恐。怎麽打破這一局面?有人提出了三個治理巨信的建議:
(1)設立專項服務監督小組,每天監聽巨信的客服電話,傾聽用戶聲音,提出整改意見;
(2)安排重視用戶的優秀公司向巨信傳授服務經驗;
(3)要求中國移動開發一款「移動信」,制衡巨信。
如果你是監管人員,會採取哪條建議?
最好一個都不要採納。因為監聽電話解決的是「改什麽」的問題,傳授經驗解決的是「怎麽改」的問題,它們都無法解決「我不願改」的根本問題。開發「移動信」也為時已晚,它根本無法撼動巨信的地位。
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巨信,就要改變巨信的商業模型。這就需要頒布一個規定:巨信和微信、米聊等聊天軟體,必須允許用戶跨平臺互加好友。
在這一規定下,巨信用戶可以添加微信、米聊好友,微信、米聊用戶也可以添加巨信好友。巨信、微信、米聊,甚至來往、易信、子彈短信*的用戶,都可以在一個群組裡聊天。
*來往、易信、子彈短信都是社交軟體,分別由阿里巴巴、網易和錘子科技推出。
如果巨信繼續侵犯用戶隱私、每天強推廣告,那用戶就可以使用微信、米聊。如果微信、米聊也這麽做,那用戶就用來往。總之,不管用戶安裝什麽聊天軟體,都可以和所有人聊天。
用戶選擇聊天軟體的標準,再也不是「大家用哪個,我就用哪個」,而是「哪個把我當成上帝,我就用哪個」。這樣一來,巨信的網路效應就被一針刺穿了。(見圖2-12)
從此以後,任何聊天軟體敢動一點「侵犯隱私、強推廣告、悄悄扣費」的念頭,用戶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攜號轉網」。監管部門通過頒布一個規定,不費一兵一卒,就澆滅了贏家通吃者的囂張氣焰。
如何讓微軟的員工餐廳變得更好吃
1999年我剛加入微軟的時候,微軟的員工餐廳不如現在優秀。員工很快就厭倦了餐廳的菜品,希望改變,但是供應商卻沒有改變的動力。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開會分析菜品的口味?向IBM的員工餐廳學習優秀經驗?都行不通,因為這些方法最終會提升供應商的成本,他們不會願意。這就形成了一條「成本提升的調節迴路」。(見圖2-13)
最後,微軟行政部發布了如下規定:
(1)選擇兩家供應商,一家提供午餐,另一家提供晚餐;
(2)每三個月調查一次員工更喜歡午餐還是晚餐;
(3)如果更多的員工喜歡晚餐,就將午餐、晚餐的供應商對調;
(4)如果午餐的供應商連續六個月都勝出,就更換晚餐供應商。
微軟之所以設計這樣的規定,是因為午餐的消費量遠遠大於晚餐,兩家供應商都想做午餐。於是,「成本提升的調節迴路」旁邊就增加了一條「收入提升的增強迴路」。(見圖2-14)
為了不被淘汰,甚至可以一直提供更賺錢的午餐,供應商們開始變著花樣給員工提供好吃的、好喝的。員工餐廳令員工不滿、供應商又不願改變的問題,通過改變模型得到了解決。
我希望你最終明白一句話: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
第五章
三、演化思維:你要學哪個版本的谷歌
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有一天收到了谷歌的內部邀請,讓你做谷歌的觀察員,任何辦公室隨便看,任何會議隨便參觀,任何人員隨便發問,但時間只有一個月,你會去哪個部門、做什麽?
有人說:「我要去技術部,看看他們是怎麽開發出這麽厲害的產品的。」有人說:「我要去人力資源部,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麽招聘、管理員工的。」有人說:「我要去Google X未來實驗室,看看谷歌有多麽注重對未來的投資。」
這些都特別值得看,我對它們也很感興趣。但如果只有一個月,我會選擇飛奔到谷歌的檔案室,如饑似渴地翻看谷歌的歷史文件。雖然我對谷歌今天在做什麽很感興趣,但我更感興趣的,是谷歌是怎麽走到今天的。
谷歌是靠什麽成功的
你也許會問:「難道谷歌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谷歌走到今天的原因嗎?做正確的事情,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吧?」
這是典型的「靜止思維」。擁有靜止思維的人,會用不變的眼光看待變化的事物。他們不知道的是,另一個階段的蜜糖,可能是這一個階段的砒霜。他們喜歡說:「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恒的真理!」
2017年,有一本書很流行,叫《Google模式》(How Google Works)。書中說,谷歌之所以能獲得今天這樣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谷歌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
這看上去十分有道理,如今能在谷歌工作的,都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沒有優秀的人才,就不會有偉大的公司。讀者心服口服:「『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
但是,真是這樣嗎?
現在我們把「靜止思維」丟在一邊,換上「演化思維」——一種給所有事情加上一條時間軸,觀察事情在時間軸上變化的思維。
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到谷歌剛剛創業的時期,當時它的規模很小、辦公室很破、完全沒找到商業模式。這樣的谷歌真能僱用「最優秀的人才」嗎?很難。
馬雲曾開玩笑說,阿里巴巴在早期創業時,只要不是太殘疾的人,都被他們招來了。為什麽?創業早期的時候,公司待遇不高、前途不明、風險很大,並不被看好,因此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
其實,早期的谷歌像早期的阿里巴巴以及今天你我的創業公司一樣,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是它後來的成功,吸引了「優秀的人才」,而不是所謂「優秀的人才」造就了後來的成功。
那谷歌是靠什麽走到今天的呢?
和阿里巴巴一樣,恰恰是谷歌早期那些也許並非「最優秀」的人,依靠他們的創業精神、產品勢能、戰略思考和不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優秀」,才帶領谷歌獲得了爆發性的成功。
所以,你要學哪個版本的谷歌?是靜止的,還是演化的?
對一些連房租可能都快付不起的新創公司來說,不要抱怨招不到優秀的人才,公司必須要先變得優秀。「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這個谷歌成功後的蜜糖,可能是把你毒死在創業期的砒霜。
海爾最全盛的時期,每年僅參觀接待的收入就有6000多萬元。可是有那麽多人向海爾學習,全中國也只有一個海爾。為什麽?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用靜止思維學海爾的今天,卻沒有順著海爾的時間軸,去學習它最重要的演化過程。
如何練習演化思維
那麽,如何才能終身練習自己的演化思維呢?給萬物裝上時間軸,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
第一,看過去。
要想學習如何變得先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過去」。學習谷歌,要學習2000年的谷歌;學習蘋果,要學習1997年的蘋果;學習微軟,要學習1985年的微軟。
2019年1月,我帶領20多位企業家飛往西雅圖參訪微軟總部。微軟最高級別的華人高階主管沈向洋先生接待了我們,並講解了微軟轉型的努力。同時,我特意邀請了一位在微軟工作了29年的員工,與大家分享微軟如何「一路走來」。
這就是「看過去」。假如你真的可以作為觀察員在谷歌學習一個月,我建議你把加入谷歌20年、10年、5年、2年和最近新加入的員工都請來談一談,聽聽他們過去做過的那些艱難的決定。
第二,看今天。
為什麽外商的明星職業經理人去民營企業擔任CEO時,只有很少人能獲得成功?
這些明星經理人在外商管理著上萬人的公司,非常成功。來到民營企業後,卻發現公司的管理一片混亂:沒有報銷流程,沒有預算制度,沒有員工的考核制度,也沒有薪酬計劃。什麽都沒有,全都靠老闆拍腦袋做決策,公司能活到今天真是奇蹟!
於是他們大展拳腳,將報銷制度、審批制度、出差流程、員工手冊……各種各樣的規則都制訂出來了,可公司的業績反而下降了。怎麽會這樣?
如果給企業的發展裝上一條時間軸,它大概有三個時間刻度:創業期、成熟期、轉型期。明星經理人在外商擔任管理者,通常處於企業的「成熟期」,所以他們積累的都是大公司在成熟階段的經驗,認為流程、制度、績效考評等可以讓公司高效運行,從而獲益。大公司的光環使他們把這些管理手段當成了「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
而如今很多民營企業都處於創業期。當明星經理人把「成熟期」企業的蜜糖帶入「創業期」的民企時,蜜糖就變成了砒霜。
對自己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是「看今天」的關鍵。
第三,看未來。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是創新好,還是模仿好?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當然是創新好。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給「創新」這件事裝上了一條時間軸,並在上面畫了三個時間刻度。
第一個時間刻度:創新。企業家開發出全新的產品,或者大幅度提高了既有效率。
第二個時間刻度:熊彼得租金。創新者享受一段時間受保護的超額收益。
第三個時間刻度:模仿。大量後來者不斷追趕,終於可以做出同樣水準的產品,競爭導致創新者喪失優勢,收益攤薄,消費者受益。
創新、熊彼得租金和模仿是首尾相連的三個時間刻度。在第一階段,你一定要在創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第三階段,只有模仿,才能縮小你和對手的巨大差距。所以,是創新好還是模仿好,取決你處於哪個階段。但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都要有看未來的意識。
今天的中國,大量的模仿帶來了過度競爭。如果看向未來,下一個創新的週期,其實就在門前。做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即將過去,堅信創新的價值,才能贏得未來。
上一秒正確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就是天大的謬誤。給所有事情加上一條時間軸,觀察事情在時間軸上的變化,別讓蜜糖成砒霜。
五、找到根本解: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
媽媽看見孩子的鞋帶掉了,會怎麽辦?
普通的媽媽會斥責孩子:「教你這麽多次,還是不會。」然後蹲下身幫孩子把鞋帶繫好。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沒繫好」這個結果。幫孩子,是「症狀解」。
優秀的媽媽會提醒孩子鞋帶掉了,並在孩子自己繫鞋帶的過程中,觀察他繫鞋帶的方法有什麽問題,然後手把手地教他。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不會繫」的原因。教孩子,是「原因解」。
頂尖的媽媽會發現,原來是外公外婆在每天幫孩子繫鞋帶。這位媽媽改變模型,禁止代勞。結果孩子摔了幾跤之後,鞋帶繫得比媽媽還好。這位媽媽眼中看到的是「不想學」的模型。讓孩子想學,是「根本解」。
不過,在我這個爸爸眼中,我能提出的「根本解」是給孩子穿沒有鞋帶的鞋子。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改變模型,就是改變系統中結構模組之間的關係,讓結果自己發生。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解。
那麽,在商業世界裡,企業該如何改變模型、找到自身發展的根本解呢?
如何打破「巨信」贏家通吃的局面
如今,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特別有用,它的設計者也十分重視用戶體驗。
但是,假設今天成功的不是微信,而是另一個聊天軟體「巨信」(虛擬公司)。「巨信」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侵犯用戶隱私、每天強推廣告,甚至悄悄扣費,用戶投訴無門。你對它恨之入骨,可你所有的朋友、同事、客戶……都在使用巨信,你無法棄之不用。監管部門在收到大量關於巨信店大欺客、欺壓用戶的投訴後,責令巨信整改,巨信卻自恃無人能敵,應付了事。這個局面該如何打破?
想解決問題,要先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戴上洞察力眼鏡,你會發現,是「網路效應」帶來的贏家通吃讓巨信如此為所欲為。
如果只能選擇一款聊天軟體(IM),人們自然會選擇周圍人都在使用的那一款。假設巨信每月活躍用戶數(MAU)已經超過十億,為了和更多朋友保持聯繫,你當然得使用巨信。你選擇使用巨信,你的朋友就更有可能使用巨信。這樣一來,巨信的用戶會愈來愈多,其他聊天軟體的用戶會愈來愈少。(見圖2-11)
巨信就這樣變得有恃無恐。怎麽打破這一局面?有人提出了三個治理巨信的建議:
(1)設立專項服務監督小組,每天監聽巨信的客服電話,傾聽用戶聲音,提出整改意見;
(2)安排重視用戶的優秀公司向巨信傳授服務經驗;
(3)要求中國移動開發一款「移動信」,制衡巨信。
如果你是監管人員,會採取哪條建議?
最好一個都不要採納。因為監聽電話解決的是「改什麽」的問題,傳授經驗解決的是「怎麽改」的問題,它們都無法解決「我不願改」的根本問題。開發「移動信」也為時已晚,它根本無法撼動巨信的地位。
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巨信,就要改變巨信的商業模型。這就需要頒布一個規定:巨信和微信、米聊等聊天軟體,必須允許用戶跨平臺互加好友。
在這一規定下,巨信用戶可以添加微信、米聊好友,微信、米聊用戶也可以添加巨信好友。巨信、微信、米聊,甚至來往、易信、子彈短信*的用戶,都可以在一個群組裡聊天。
*來往、易信、子彈短信都是社交軟體,分別由阿里巴巴、網易和錘子科技推出。
如果巨信繼續侵犯用戶隱私、每天強推廣告,那用戶就可以使用微信、米聊。如果微信、米聊也這麽做,那用戶就用來往。總之,不管用戶安裝什麽聊天軟體,都可以和所有人聊天。
用戶選擇聊天軟體的標準,再也不是「大家用哪個,我就用哪個」,而是「哪個把我當成上帝,我就用哪個」。這樣一來,巨信的網路效應就被一針刺穿了。(見圖2-12)
從此以後,任何聊天軟體敢動一點「侵犯隱私、強推廣告、悄悄扣費」的念頭,用戶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攜號轉網」。監管部門通過頒布一個規定,不費一兵一卒,就澆滅了贏家通吃者的囂張氣焰。
如何讓微軟的員工餐廳變得更好吃
1999年我剛加入微軟的時候,微軟的員工餐廳不如現在優秀。員工很快就厭倦了餐廳的菜品,希望改變,但是供應商卻沒有改變的動力。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開會分析菜品的口味?向IBM的員工餐廳學習優秀經驗?都行不通,因為這些方法最終會提升供應商的成本,他們不會願意。這就形成了一條「成本提升的調節迴路」。(見圖2-13)
最後,微軟行政部發布了如下規定:
(1)選擇兩家供應商,一家提供午餐,另一家提供晚餐;
(2)每三個月調查一次員工更喜歡午餐還是晚餐;
(3)如果更多的員工喜歡晚餐,就將午餐、晚餐的供應商對調;
(4)如果午餐的供應商連續六個月都勝出,就更換晚餐供應商。
微軟之所以設計這樣的規定,是因為午餐的消費量遠遠大於晚餐,兩家供應商都想做午餐。於是,「成本提升的調節迴路」旁邊就增加了一條「收入提升的增強迴路」。(見圖2-14)
為了不被淘汰,甚至可以一直提供更賺錢的午餐,供應商們開始變著花樣給員工提供好吃的、好喝的。員工餐廳令員工不滿、供應商又不願改變的問題,通過改變模型得到了解決。
我希望你最終明白一句話: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尖高手改變模型。
第五章
三、演化思維:你要學哪個版本的谷歌
如果你是一名創業者,有一天收到了谷歌的內部邀請,讓你做谷歌的觀察員,任何辦公室隨便看,任何會議隨便參觀,任何人員隨便發問,但時間只有一個月,你會去哪個部門、做什麽?
有人說:「我要去技術部,看看他們是怎麽開發出這麽厲害的產品的。」有人說:「我要去人力資源部,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麽招聘、管理員工的。」有人說:「我要去Google X未來實驗室,看看谷歌有多麽注重對未來的投資。」
這些都特別值得看,我對它們也很感興趣。但如果只有一個月,我會選擇飛奔到谷歌的檔案室,如饑似渴地翻看谷歌的歷史文件。雖然我對谷歌今天在做什麽很感興趣,但我更感興趣的,是谷歌是怎麽走到今天的。
谷歌是靠什麽成功的
你也許會問:「難道谷歌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谷歌走到今天的原因嗎?做正確的事情,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吧?」
這是典型的「靜止思維」。擁有靜止思維的人,會用不變的眼光看待變化的事物。他們不知道的是,另一個階段的蜜糖,可能是這一個階段的砒霜。他們喜歡說:「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恒的真理!」
2017年,有一本書很流行,叫《Google模式》(How Google Works)。書中說,谷歌之所以能獲得今天這樣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谷歌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
這看上去十分有道理,如今能在谷歌工作的,都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沒有優秀的人才,就不會有偉大的公司。讀者心服口服:「『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
但是,真是這樣嗎?
現在我們把「靜止思維」丟在一邊,換上「演化思維」——一種給所有事情加上一條時間軸,觀察事情在時間軸上變化的思維。
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到谷歌剛剛創業的時期,當時它的規模很小、辦公室很破、完全沒找到商業模式。這樣的谷歌真能僱用「最優秀的人才」嗎?很難。
馬雲曾開玩笑說,阿里巴巴在早期創業時,只要不是太殘疾的人,都被他們招來了。為什麽?創業早期的時候,公司待遇不高、前途不明、風險很大,並不被看好,因此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
其實,早期的谷歌像早期的阿里巴巴以及今天你我的創業公司一樣,很難招到優秀的人才。是它後來的成功,吸引了「優秀的人才」,而不是所謂「優秀的人才」造就了後來的成功。
那谷歌是靠什麽走到今天的呢?
和阿里巴巴一樣,恰恰是谷歌早期那些也許並非「最優秀」的人,依靠他們的創業精神、產品勢能、戰略思考和不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優秀」,才帶領谷歌獲得了爆發性的成功。
所以,你要學哪個版本的谷歌?是靜止的,還是演化的?
對一些連房租可能都快付不起的新創公司來說,不要抱怨招不到優秀的人才,公司必須要先變得優秀。「堅持僱用最優秀的人才」這個谷歌成功後的蜜糖,可能是把你毒死在創業期的砒霜。
海爾最全盛的時期,每年僅參觀接待的收入就有6000多萬元。可是有那麽多人向海爾學習,全中國也只有一個海爾。為什麽?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用靜止思維學海爾的今天,卻沒有順著海爾的時間軸,去學習它最重要的演化過程。
如何練習演化思維
那麽,如何才能終身練習自己的演化思維呢?給萬物裝上時間軸,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
第一,看過去。
要想學習如何變得先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過去」。學習谷歌,要學習2000年的谷歌;學習蘋果,要學習1997年的蘋果;學習微軟,要學習1985年的微軟。
2019年1月,我帶領20多位企業家飛往西雅圖參訪微軟總部。微軟最高級別的華人高階主管沈向洋先生接待了我們,並講解了微軟轉型的努力。同時,我特意邀請了一位在微軟工作了29年的員工,與大家分享微軟如何「一路走來」。
這就是「看過去」。假如你真的可以作為觀察員在谷歌學習一個月,我建議你把加入谷歌20年、10年、5年、2年和最近新加入的員工都請來談一談,聽聽他們過去做過的那些艱難的決定。
第二,看今天。
為什麽外商的明星職業經理人去民營企業擔任CEO時,只有很少人能獲得成功?
這些明星經理人在外商管理著上萬人的公司,非常成功。來到民營企業後,卻發現公司的管理一片混亂:沒有報銷流程,沒有預算制度,沒有員工的考核制度,也沒有薪酬計劃。什麽都沒有,全都靠老闆拍腦袋做決策,公司能活到今天真是奇蹟!
於是他們大展拳腳,將報銷制度、審批制度、出差流程、員工手冊……各種各樣的規則都制訂出來了,可公司的業績反而下降了。怎麽會這樣?
如果給企業的發展裝上一條時間軸,它大概有三個時間刻度:創業期、成熟期、轉型期。明星經理人在外商擔任管理者,通常處於企業的「成熟期」,所以他們積累的都是大公司在成熟階段的經驗,認為流程、制度、績效考評等可以讓公司高效運行,從而獲益。大公司的光環使他們把這些管理手段當成了「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
而如今很多民營企業都處於創業期。當明星經理人把「成熟期」企業的蜜糖帶入「創業期」的民企時,蜜糖就變成了砒霜。
對自己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是「看今天」的關鍵。
第三,看未來。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是創新好,還是模仿好?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當然是創新好。這是跨越時間的永恆的真理!」真的是這樣嗎?不一定。
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給「創新」這件事裝上了一條時間軸,並在上面畫了三個時間刻度。
第一個時間刻度:創新。企業家開發出全新的產品,或者大幅度提高了既有效率。
第二個時間刻度:熊彼得租金。創新者享受一段時間受保護的超額收益。
第三個時間刻度:模仿。大量後來者不斷追趕,終於可以做出同樣水準的產品,競爭導致創新者喪失優勢,收益攤薄,消費者受益。
創新、熊彼得租金和模仿是首尾相連的三個時間刻度。在第一階段,你一定要在創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第三階段,只有模仿,才能縮小你和對手的巨大差距。所以,是創新好還是模仿好,取決你處於哪個階段。但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都要有看未來的意識。
今天的中國,大量的模仿帶來了過度競爭。如果看向未來,下一個創新的週期,其實就在門前。做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即將過去,堅信創新的價值,才能贏得未來。
上一秒正確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就是天大的謬誤。給所有事情加上一條時間軸,觀察事情在時間軸上的變化,別讓蜜糖成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