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每週空出一餐的時間,實行餐桌教育

大導演史匹柏曾說過:「如果工作上的事情還沒談完,那乾脆邀請那名客戶到自己家裡吃晚餐。」由此可知,猶太人會設法維持與家人共進晚餐的習慣,他們總是將家人排在第一順位。谷歌創辦人佩吉說:「每到用餐時間,全家人就會展開激烈的討論,這使我必須不斷閱讀、思考及想像。」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凱瑟琳.斯諾(Catherine Snow)的研究指出,年滿3歲的幼兒,透過閱讀書籍所學到的語言通常有140個左右,但卻可以從家人用餐時的對話中學到一千多個單字。

讀歷史故事、科普書,探索孩子興趣

如果想讓子女成為學霸,就得儘早培養語言能力。只要孩子的詞彙量夠豐富,日後讀書時,自然就能融會貫通。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小時候經常聽父母說故事,他的父親帶他到戶外散步時,會說與歷史和地理有關的故事給他聽,有時甚至會親自寫歌,並唱給歌德聽。
歌德的母親從他兩歲起,便將說故事這件事,當作每天的例行事務。托這種教育方式的福,歌德才能擁有驚人的想像力,並為後代留下非凡的小說與喜劇作品。
真正的創意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刻意創作、過度加工的故事。人為介入的事物,創造不出新鮮感。相較於加工過的故事,真實故事(歷史故事)反而能帶給子女更大的感動,並鼓勵孩子身體力行。比起稍縱即逝的故事,請父母為孩子挑選能銘記在心、值得當作指導方針的優良實例。
最重要的是,講床邊故事的時間,是探索子女對什麼事物感到好奇的過程。讀科普書給孩子聽時,他的眼神是否閃閃發亮;讀歷史書籍時,孩子是否有興趣;放音樂給小孩聽時,他是否有反應;一起看繪本時,孩子是否被深深吸引。
孩子感到好奇的領域,往往也是他的天賦所在。父母可以讓孩子深入體驗他們自己感到好奇的部分,協助孩子發掘自己的才能。
受到床邊故事的影響,據說猶太孩子4歲時,語言認知能力便是其他孩子的兩倍。一般的孩子只知道800到900個詞彙,猶太小孩卻知道超過1,500個詞彙。

讚美的準則,不能胡亂誇獎

讚美孩子時,不能胡亂的誇獎,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 告訴孩子具體原因
比起用「做得真棒」、「好厲害」來讚美子女,建議父母可以說出讚美的原因。如果讚美子女時,說得含糊又籠統,沒有具體說明理由,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稱讚,導致他們一直做同樣的行為,不曉得該朝哪方面努力。
舉例來說,如果讚美孩子:「你一天讀一本書真是了不起。」孩子就會繼續努力讀書;如果對孩子說:「你有確實執行自己擬訂的計畫,真是不簡單。」孩子就會盡心盡力的實踐計畫。
如果能像這樣具體讚美孩子完成的事,那麼即使父母沒有碎碎念,孩子照樣能展現出努力付出的面貌。

● 讚美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
如果父母說:「先把練習題全部寫完該有多好。」孩子可能會覺得很有負擔,可以改說:「你每天都寫一些練習題,真是不簡單。」利用稱讚的語氣,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假如只針對結果誇獎孩子,容易導致孩子為了得到稱讚,而只選擇完成簡單又熟悉的習題,反倒不去挑戰有難度的題型。
然而,假如父母稱讚付出努力的過程,便可幫孩子培養挑戰新事物的勇氣,以及不易受挫的樂觀態度。如果在孩子讀書時,稱讚他:「你把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真是太棒了。」原本對讀書感到厭倦的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開始享受閱讀的樂趣。

● 加上溫暖的肢體接觸
加上肢體接觸的讚美,能傳遞父母溫柔的情感,並為孩子帶來勇氣。
因此,比起只靠說話來稱讚子女,一邊抱緊孩子、拍拍他的肩膀或摸他的頭,一邊稱讚孩子,他們受到讚美時會更開心,記憶也更容易長存,他們能更直接的感受到「我被愛護著」。
因此,建議同時用言語和動作來讚美孩子,而非只說不做。

● 讚美嚴禁反覆無常
錯誤的讚美,反而會養出凡事自我中心、不懂得體貼他人的孩子;缺乏一貫性的讚美,無法為孩童的行為或判斷提供標準,也無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昨天才對著幫忙擺設餐桌的孩子說:「謝謝你幫媽媽的忙。」今天卻說:「乖乖待在那別煩我。」他們將無法對自己的行為保有自信心。

● 不可同時讚美及訓斥
在教訓小孩前,先說「你這件事做得很好,可是……」的讚美方式並不恰當,因為孩子會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被稱讚了,還是正在挨罵。假如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孩子會認為被讚美之後又要挨罵。那麼,就喪失讚美的意義了。

● 嚴禁隨便讚美、濫用稱讚
不是發自內心的讚美也不好。有些事,連孩子自己也覺得不合理。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明明就畫不好,父母卻稱讚他「你畫得真棒」,反而會助長他的自卑感。
碰到這樣的情形時,建議說:「你畫得好認真,媽媽好喜歡你認真做每件事的模樣。」隨便讚美、濫用稱讚,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致命性的傷害。被過度稱讚的孩子,將難以自行評估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容易被他人的評價所控制。

最後,若針對孩童的先天條件或本性來讚美,像是「你本來就很聰明」、「你頭腦聰明是天生的」,孩子當下可能會很開心,可是過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逐漸失去熱情。
針對天生的資質來讚美孩子之所以不恰當,正是因為孩子無法控制,他們只能接受自己無力改變,且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束手無策的事實。

問開放式問題,激發學習動機

提出不僅擁有一個答案、或沒有正確解答的問題,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又被稱為封閉式問題;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則被稱為開放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的解答,多半來自過去經驗或單方面的知識;開放式問題尋求的,則是未來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必須多問孩子開放式問題,而非封閉式問題。

● 封閉式問題
你有乖乖聽老師的話嗎?
你有遲到嗎?
你喜歡新朋友嗎?
功課寫了嗎?

● 開放式問題
把雪碧和可樂加在一起會是什麼滋味呢? 我們要不要試試看?
公雞是怎麼知道快要破曉的呢?
新娘為什麼要穿白色的婚紗呢?

有句猶太格言說:「好問題勝過好答案。」如果我們每次都以敘述的方式開始教學,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更別期待能激起孩子的動力。研究顯示,敘述的教學方式就有如無聊的廢話,會導致大腦進入睡眠狀態。也就是說,單方面的解說或介紹,無法刺激大腦。
相反的,提出疑問竟能喚醒沉睡中的大腦。只要提出問題,不論是誰,都會將注意力放在提問者身上。事實上,提出疑問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佳辦法。家長跟子女對話時,應讓孩子對好奇的事物發問,再親切的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接二連三的提出更多問題,誘發孩子的好奇心。
對活動力旺盛的孩子而言,強迫他們一動也不動的坐在學校教室裡、單方面聽老師講課四、五十分鐘,究竟有幾個孩子撐得下去?12年來,僅透過單方面聽課來獲得知識的孩子,早已喪失自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就這麼長大成人了。
選擇障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副作用。提供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服務的VAIV公司(按:前身為Daumsoft)副社長宋吉永就曾批評,近來有太多青少年有選擇障礙。在線上問答網站中,有許多青少年詢問,自己的學歷是否能進入某某企業、該選擇什麼當作自己的生活嗜好,甚至連中午要吃什麼,都要問網路上的陌生人。
現在的年輕人,竟連自己的興趣都不清楚。也許正因為有了選擇障礙,他們才會連正餐要吃什麼都懶得抉擇。像這樣對於思考感到麻煩、對自己做決定感到負擔的現象,往往是從小被動接受父母的想法及決定,而引發的副作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