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一隻鳳凰,立下探索生命本源的宗旨,經歷了教育成長的各種境界,直到成就⋯⋯」
一般人認為宗教就是一種信仰,一種祈求;每個人信仰、祈求的內容不一樣,就會形成派別。有派有別,既然有別,你的跟我的不同,因為不同,自然產生高低之別。但人在天性上,都想居於高不想處於低,甲說他的宗教層次比較高,意思就是嫌棄乙丙丁的宗教層次比較低,當然就會有人不服氣。
有趣的是,又得告訴自己信奉宗教是一種修行,許多時候仍要懂得稍微偽裝,即使有對立和衝突,表面上還是一樣行禮如儀、相安無事。但在實質的操作和作為,包括各種宗教活動的內容上,仍是相當對立。這麼一來,各宗教間想要和平相處,又談何容易呢?
推究原因,就是對於宗教持有錯誤知見,以為宗教就是一種信仰、崇拜、派別;你有你的信仰,我也有我的,因為信仰不同所以就各信各的,乃至在內心固守一種高低之分的執念。既然因為知見錯誤而形成宗教間的派別和對立,那對治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重新回過頭來,對「宗教」二字建立正確知見。
請看「宗教」這兩個字:宗,就是宗旨,每個人企圖達到的目標;教,就是教育學習,為達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學習方法。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運用時間和空間,在不同時空領域都有不同的宗旨或稱企圖、目標,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只要你的企圖不傷害別人,且對自己身心有所幫助,不論企圖是大或小都可以架構。小企圖包括想要升官發財、榮華富貴,大企圖乃至超越身心及生老病死的束縛,這些都叫做宗旨。
那麼宗旨如何達成呢?絕對不是透過信仰某個人或者崇拜某個對象就夠了,這個宗旨必須透過教育學習才能成就。有的人先達到並擁有,因緣俱足的話,我們就跟著他學習;若沒遇到可以跟隨學習的對象,但從祖先或前人所留下關於如何達到宗旨的方法及條件的相關記載,我們一樣可以參閱這些學習筆記本跟著自學。所以信奉各宗教,都要站在本身教育學習的立場,去瞭解宗旨裡面的內容,而不是一昧崇拜就能獲得保佑。其實不論哪種宗教都一樣,最高宗旨就是超越身心死亡。為什麼「超越身心死亡」這件事,對於各宗教的悟道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呢?因為每個人不論設定的宗旨看似多麼美好,最後在面對死亡(或稱分解)之後,一切都會成為夢幻泡影,再大的努力和成就都將歸零。
所以無論信仰什麼宗教,最後企圖達到的宗旨都會跟各位的教主一樣:透過教育學習的方法了脫生死、超越生命束縛。一旦違反這點,不僅達不到那個至高宗旨,也會離宗教本來追求「大而同」的境界越來越遠。反倒因為過程中運用錯誤知見,而一昧信仰、崇拜或只想獲得教主保佑,造成宗教上各種「小而異」的諸多矛盾和對立現象。若是如此,那真的是整個宇宙從過去、現在乃至未來,所存有遺憾中的最大遺憾。
婚姻
「鴛鴦大盜終於在彩虹橋落網被捉,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他們結合的因由: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拴住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
兩個血緣不同的男女雙方透過婚姻,可以合法組合成一個家庭,法律也保護這段兩個人結合的姻親關係。這樣的婚姻制度,是確立姻親構築血親的唯一合法途徑,婚姻本身其實是沒有遺憾的。後來有些婚姻會產生遺憾,原因都是婚前談戀愛時,雙方沒有先建立正確知見。
即使是經過金錢堆砌而成的夢幻結婚儀式,婚姻最後要面臨的還是生活本身,男女生活在一起,乃至創造第二代。但因為一開始雙方沒有正確知見,後來無法好好經營婚姻關係,甚至不得不決定離婚,最後竟反過頭來抱怨說:「婚姻,果然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聽起來很恐怖,就算一開始經營有錯,但其實仍有補救之道,不至於要將婚姻形容成愛情的墳墓。
比如說回歸到第一個層次,男女在婚後經營姻親關係時,若在還沒創造下一代之前即發現個性不合,那就去反省哪邊出了問題?若發現當初是因為處於「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去拴著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這個狀態,這樣當然會覺得婚姻沒有那麼美滿,不過也不至於必須走進墳墓的地步。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一個不要繼續昏頭轉向,另一個不要再被拴住,也就是各自選擇理性分開,然後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伴侶。再來談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已經創造第二代的血親關係,即使姻親關係不得不分開而變成單親家庭,處理這種狀況時仍要非常理性。這時父母雙方各自擁有另一個家庭,這之中可能會有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小孩,那就必須給予正確的知見和特別的照顧,讓他們在這段關係中不要產生陰影。父母親雖然在經營上一段的姻親關係發生失誤,但對於第二代的血親,仍要在心靈感受上細心照顧及憐惜;透過這部分的修正作為,才能在這個層次做到真正的補救。
而身處單親家庭的子女,也要以父母親的經驗為作為借鏡,認知父母親當初就是因為「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去拴住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才會造成如今的憾事。所以長大後在談戀愛或經營姻親關係時,就要確認彼此都擁有相同或類似頻率的知見,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有機會經營一段不會有後悔和遺憾的幸福婚姻關係。
飲食
「山豬阿美是個美食專家,但卻不會界定吃的意義,只好跑來請教芭蕉樹,結果得到了八字真言:飲食天地,食用四季⋯⋯」
人為了照顧身體所以需要飲食,飲食是照顧身體唯一的技巧。這個技巧分為二大類:飲和食。飲,攝取比較流質的食物;食,攝取比較固體的食材。不論是站在基本的身心合一立場,或者著力點已經移轉到心靈乃至悟道,只要身體還沒有瓦解,都要好好經營身體。
世俗一般尚未悟道的眾生,為了照顧身體,飲用、食用的食材什麼都有,甚至可以說是飲吞天地間任何能夠吞下的動植物。這種飲食方式,純粹站在身體照顧的立場,沒有安住在心靈層次。若站在修行的立場,心靈層次較高的人,飲食方法是「飲吞天地,食用四季」。他們不會飲用動物血液,純粹飲用天地之間植物的湯汁,食用符合四季時令的各種食材。
其實在眾生存活的天地之間,本來就充分提供照顧身體所需的營養食材,只要配合四季適度取用即可。這種飲食的知見和方法,就是合乎天地之道的運作,稱之為「道的飲食」。這種飲食法可以帶來長壽健康,即所謂長生飲食,進而衍生出長生法。其實在小小的飲食領域,也含有大大智慧,也都離不開修行的運作。傳法者在幫助眾生提升心靈層次時,就該提醒求法者盡量不要吃殺生肉,先在飲食上建立正確知見,進而透過飲食的因緣,帶動提升心靈的品質,這就是「戒小修大」的道理。這裡所說的不吃殺生肉,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不吃葷食,但正確說法應該稱為不吃肉食。因為在佛教領域中,蔥、蒜、韭菜這類等氣味比較重,會刺激身心感受的植物也被稱為葷食。會考量不吃殺生肉的人,在心靈層次上稍具一點點愛心,因為既然同樣是在照顧身體,那些被殺害的動物不也有身體嗎?為了照顧人類的身體,結果卻傷害了另一個動物的身體。稍具愛心的人一想到這點,自然就會認為不該去驚動、殺害那些動物,而選擇吃素。
所謂素,就是不殺;素食,就是以植物為主的食物。但有人一定會問:「植物也有生命啊,難道吃素就不是殺生嗎?」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命相,植物當然也有,但因為生命領域不一樣,生命所感受到的幸福與苦痛指數也會有所不同。證明的方法很簡單,試試看把菜從土地中拔起來或把水果從樹上摘下來,這些動作其實都稱為殺,但會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指數和宰殺動物時完全不同。植物被殺時或許也會有點悸動和撼動,但絕對不像動物會慘烈哀嚎,兩相比較之下,就能夠瞭解動植物的痛苦指數,究竟是撼動高還是哀嚎高呢?
當然不可否認,一般人聽到素食就直覺不好吃,所以傳法者在推廣具有正確飲食知見的長生法時,必須同時懂得調理技巧,要求食物具備更美好的品嘗結果。讓眾生學習如何料理出「具有色、香、味的非殺生肉食材和飲食」,在攝取足夠營養維持身體健康之餘,還能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傳法者必須引導眾生,先站在這個正確飲食法的基礎上,再繼續努力將運作生命的著力點轉移到心靈領域,最終發現心靈本源所在。
功德
「大象在小河旁聽了芭蕉樹的悟道法要,回家後,用功於法要的體會,期盼自己也能達到自覺覺他的境界⋯⋯」
一般人認為做善事就是所謂的功德,其實做善事就是行善,好人有好報,好事有好報,報是一種回饋而來的幸福感受。功德則關乎悟道,如今卻廣泛被稀釋成行善之舉。
就算行善等於功德好了,例如行善就是造橋舖路,那也要專注於造橋鋪路這件事,最後達到「自己方便交通,也讓別人方便交通」的理想結果。無奈世俗上,很多人也只是花錢應付了事,造出一堆黑心橋和黑心路,不僅極為稀釋了功德的本義,甚至也沒因為做了這件事而在內心得以回饋一種幸福感受。功德這個詞,是為求悟道,透過教育學習過程而產生出來的名相。當一個人確定了生命最高感受的宗旨後,中間所經歷的教育學習過程一定也是境界最高的探求旅程;在這最高層次的探求旅程中,就會達到最終成功的境界,這就是悟道。
這整個探求的過程,若用二個字來表達,就是功德。
功,就是用功,用功於在心性的體會上,最後自覺自悟那個成功境界而利益到自己,進而那個利己的悟道能量大到可以利益別人,這就稱為德。就悟道的立場來說,這個德能自利也利他,若要達到德,前面就必須用功於心性體會。所以功德本就佛法來說,是指因想成佛、悟求心性本源而去用功,透過觀照心性自悟自覺或跟悟道者學習法要,最後經過自我練習而達到身心體會。
體會的內容包括去除己身的惡劣習性,進一步參悟心識作用的功能、結構和內涵,透過自覺功夫,不斷參悟這三大元素總其本源又是什麼?經過不斷用功和精進的過程,最終能超越而達到成就,這就是本來功德的意思。
功德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智慧;有功德,就有福田和智慧。所以成語「福慧雙收」和「福慧增長」,就是在講究竟的功德和福田。這裡所提到的福田,田,是指福報的報應所在;福,是一種幸運、好的感受。這裡的「田」,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方寸之田」,也就是指心識作用。
當好的感受發生在這個「田」時,心識所感受到的內容就是好的,那就稱為福田,福田也可稱為心情指數。站在這個立場來說,一個人若是行善助人,心情指數不錯,那就是小福田;若能完成悟道的功德,心情指數超高,那就是大福田。所以福田大小的關鍵,在於心情指數感受的高低;以日文來說,福田就是「きもちいい」(感受良善舒爽),功德就是「超きもちいい」(感受超良善舒爽)。
人的心情指數感受,高低起伏千變萬化,人活在世界上追求某種目標,不就是為了達成後獲得良好的感受嗎?若真要獲得良好的感受,只要透過稀釋的功德,就能獲得不同級數的きもちいい。所以不見得非得要升官發財或飛黃騰達才能讓心情感受變得良好、幸福,只要有功德就有福田;廣義來說,最低行善也是做功德而有福田,但真正的大功德、大福田,則是指超越生死的心性悟道境界。
「一隻鳳凰,立下探索生命本源的宗旨,經歷了教育成長的各種境界,直到成就⋯⋯」
一般人認為宗教就是一種信仰,一種祈求;每個人信仰、祈求的內容不一樣,就會形成派別。有派有別,既然有別,你的跟我的不同,因為不同,自然產生高低之別。但人在天性上,都想居於高不想處於低,甲說他的宗教層次比較高,意思就是嫌棄乙丙丁的宗教層次比較低,當然就會有人不服氣。
有趣的是,又得告訴自己信奉宗教是一種修行,許多時候仍要懂得稍微偽裝,即使有對立和衝突,表面上還是一樣行禮如儀、相安無事。但在實質的操作和作為,包括各種宗教活動的內容上,仍是相當對立。這麼一來,各宗教間想要和平相處,又談何容易呢?
推究原因,就是對於宗教持有錯誤知見,以為宗教就是一種信仰、崇拜、派別;你有你的信仰,我也有我的,因為信仰不同所以就各信各的,乃至在內心固守一種高低之分的執念。既然因為知見錯誤而形成宗教間的派別和對立,那對治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重新回過頭來,對「宗教」二字建立正確知見。
請看「宗教」這兩個字:宗,就是宗旨,每個人企圖達到的目標;教,就是教育學習,為達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學習方法。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運用時間和空間,在不同時空領域都有不同的宗旨或稱企圖、目標,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只要你的企圖不傷害別人,且對自己身心有所幫助,不論企圖是大或小都可以架構。小企圖包括想要升官發財、榮華富貴,大企圖乃至超越身心及生老病死的束縛,這些都叫做宗旨。
那麼宗旨如何達成呢?絕對不是透過信仰某個人或者崇拜某個對象就夠了,這個宗旨必須透過教育學習才能成就。有的人先達到並擁有,因緣俱足的話,我們就跟著他學習;若沒遇到可以跟隨學習的對象,但從祖先或前人所留下關於如何達到宗旨的方法及條件的相關記載,我們一樣可以參閱這些學習筆記本跟著自學。所以信奉各宗教,都要站在本身教育學習的立場,去瞭解宗旨裡面的內容,而不是一昧崇拜就能獲得保佑。其實不論哪種宗教都一樣,最高宗旨就是超越身心死亡。為什麼「超越身心死亡」這件事,對於各宗教的悟道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呢?因為每個人不論設定的宗旨看似多麼美好,最後在面對死亡(或稱分解)之後,一切都會成為夢幻泡影,再大的努力和成就都將歸零。
所以無論信仰什麼宗教,最後企圖達到的宗旨都會跟各位的教主一樣:透過教育學習的方法了脫生死、超越生命束縛。一旦違反這點,不僅達不到那個至高宗旨,也會離宗教本來追求「大而同」的境界越來越遠。反倒因為過程中運用錯誤知見,而一昧信仰、崇拜或只想獲得教主保佑,造成宗教上各種「小而異」的諸多矛盾和對立現象。若是如此,那真的是整個宇宙從過去、現在乃至未來,所存有遺憾中的最大遺憾。
婚姻
「鴛鴦大盜終於在彩虹橋落網被捉,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他們結合的因由: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拴住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
兩個血緣不同的男女雙方透過婚姻,可以合法組合成一個家庭,法律也保護這段兩個人結合的姻親關係。這樣的婚姻制度,是確立姻親構築血親的唯一合法途徑,婚姻本身其實是沒有遺憾的。後來有些婚姻會產生遺憾,原因都是婚前談戀愛時,雙方沒有先建立正確知見。
即使是經過金錢堆砌而成的夢幻結婚儀式,婚姻最後要面臨的還是生活本身,男女生活在一起,乃至創造第二代。但因為一開始雙方沒有正確知見,後來無法好好經營婚姻關係,甚至不得不決定離婚,最後竟反過頭來抱怨說:「婚姻,果然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聽起來很恐怖,就算一開始經營有錯,但其實仍有補救之道,不至於要將婚姻形容成愛情的墳墓。
比如說回歸到第一個層次,男女在婚後經營姻親關係時,若在還沒創造下一代之前即發現個性不合,那就去反省哪邊出了問題?若發現當初是因為處於「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去拴著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這個狀態,這樣當然會覺得婚姻沒有那麼美滿,不過也不至於必須走進墳墓的地步。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一個不要繼續昏頭轉向,另一個不要再被拴住,也就是各自選擇理性分開,然後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伴侶。再來談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已經創造第二代的血親關係,即使姻親關係不得不分開而變成單親家庭,處理這種狀況時仍要非常理性。這時父母雙方各自擁有另一個家庭,這之中可能會有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小孩,那就必須給予正確的知見和特別的照顧,讓他們在這段關係中不要產生陰影。父母親雖然在經營上一段的姻親關係發生失誤,但對於第二代的血親,仍要在心靈感受上細心照顧及憐惜;透過這部分的修正作為,才能在這個層次做到真正的補救。
而身處單親家庭的子女,也要以父母親的經驗為作為借鏡,認知父母親當初就是因為「一個昏頭轉向的女人,去拴住一個喜歡被拴住的男人」,才會造成如今的憾事。所以長大後在談戀愛或經營姻親關係時,就要確認彼此都擁有相同或類似頻率的知見,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有機會經營一段不會有後悔和遺憾的幸福婚姻關係。
飲食
「山豬阿美是個美食專家,但卻不會界定吃的意義,只好跑來請教芭蕉樹,結果得到了八字真言:飲食天地,食用四季⋯⋯」
人為了照顧身體所以需要飲食,飲食是照顧身體唯一的技巧。這個技巧分為二大類:飲和食。飲,攝取比較流質的食物;食,攝取比較固體的食材。不論是站在基本的身心合一立場,或者著力點已經移轉到心靈乃至悟道,只要身體還沒有瓦解,都要好好經營身體。
世俗一般尚未悟道的眾生,為了照顧身體,飲用、食用的食材什麼都有,甚至可以說是飲吞天地間任何能夠吞下的動植物。這種飲食方式,純粹站在身體照顧的立場,沒有安住在心靈層次。若站在修行的立場,心靈層次較高的人,飲食方法是「飲吞天地,食用四季」。他們不會飲用動物血液,純粹飲用天地之間植物的湯汁,食用符合四季時令的各種食材。
其實在眾生存活的天地之間,本來就充分提供照顧身體所需的營養食材,只要配合四季適度取用即可。這種飲食的知見和方法,就是合乎天地之道的運作,稱之為「道的飲食」。這種飲食法可以帶來長壽健康,即所謂長生飲食,進而衍生出長生法。其實在小小的飲食領域,也含有大大智慧,也都離不開修行的運作。傳法者在幫助眾生提升心靈層次時,就該提醒求法者盡量不要吃殺生肉,先在飲食上建立正確知見,進而透過飲食的因緣,帶動提升心靈的品質,這就是「戒小修大」的道理。這裡所說的不吃殺生肉,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不吃葷食,但正確說法應該稱為不吃肉食。因為在佛教領域中,蔥、蒜、韭菜這類等氣味比較重,會刺激身心感受的植物也被稱為葷食。會考量不吃殺生肉的人,在心靈層次上稍具一點點愛心,因為既然同樣是在照顧身體,那些被殺害的動物不也有身體嗎?為了照顧人類的身體,結果卻傷害了另一個動物的身體。稍具愛心的人一想到這點,自然就會認為不該去驚動、殺害那些動物,而選擇吃素。
所謂素,就是不殺;素食,就是以植物為主的食物。但有人一定會問:「植物也有生命啊,難道吃素就不是殺生嗎?」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命相,植物當然也有,但因為生命領域不一樣,生命所感受到的幸福與苦痛指數也會有所不同。證明的方法很簡單,試試看把菜從土地中拔起來或把水果從樹上摘下來,這些動作其實都稱為殺,但會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指數和宰殺動物時完全不同。植物被殺時或許也會有點悸動和撼動,但絕對不像動物會慘烈哀嚎,兩相比較之下,就能夠瞭解動植物的痛苦指數,究竟是撼動高還是哀嚎高呢?
當然不可否認,一般人聽到素食就直覺不好吃,所以傳法者在推廣具有正確飲食知見的長生法時,必須同時懂得調理技巧,要求食物具備更美好的品嘗結果。讓眾生學習如何料理出「具有色、香、味的非殺生肉食材和飲食」,在攝取足夠營養維持身體健康之餘,還能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傳法者必須引導眾生,先站在這個正確飲食法的基礎上,再繼續努力將運作生命的著力點轉移到心靈領域,最終發現心靈本源所在。
功德
「大象在小河旁聽了芭蕉樹的悟道法要,回家後,用功於法要的體會,期盼自己也能達到自覺覺他的境界⋯⋯」
一般人認為做善事就是所謂的功德,其實做善事就是行善,好人有好報,好事有好報,報是一種回饋而來的幸福感受。功德則關乎悟道,如今卻廣泛被稀釋成行善之舉。
就算行善等於功德好了,例如行善就是造橋舖路,那也要專注於造橋鋪路這件事,最後達到「自己方便交通,也讓別人方便交通」的理想結果。無奈世俗上,很多人也只是花錢應付了事,造出一堆黑心橋和黑心路,不僅極為稀釋了功德的本義,甚至也沒因為做了這件事而在內心得以回饋一種幸福感受。功德這個詞,是為求悟道,透過教育學習過程而產生出來的名相。當一個人確定了生命最高感受的宗旨後,中間所經歷的教育學習過程一定也是境界最高的探求旅程;在這最高層次的探求旅程中,就會達到最終成功的境界,這就是悟道。
這整個探求的過程,若用二個字來表達,就是功德。
功,就是用功,用功於在心性的體會上,最後自覺自悟那個成功境界而利益到自己,進而那個利己的悟道能量大到可以利益別人,這就稱為德。就悟道的立場來說,這個德能自利也利他,若要達到德,前面就必須用功於心性體會。所以功德本就佛法來說,是指因想成佛、悟求心性本源而去用功,透過觀照心性自悟自覺或跟悟道者學習法要,最後經過自我練習而達到身心體會。
體會的內容包括去除己身的惡劣習性,進一步參悟心識作用的功能、結構和內涵,透過自覺功夫,不斷參悟這三大元素總其本源又是什麼?經過不斷用功和精進的過程,最終能超越而達到成就,這就是本來功德的意思。
功德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智慧;有功德,就有福田和智慧。所以成語「福慧雙收」和「福慧增長」,就是在講究竟的功德和福田。這裡所提到的福田,田,是指福報的報應所在;福,是一種幸運、好的感受。這裡的「田」,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方寸之田」,也就是指心識作用。
當好的感受發生在這個「田」時,心識所感受到的內容就是好的,那就稱為福田,福田也可稱為心情指數。站在這個立場來說,一個人若是行善助人,心情指數不錯,那就是小福田;若能完成悟道的功德,心情指數超高,那就是大福田。所以福田大小的關鍵,在於心情指數感受的高低;以日文來說,福田就是「きもちいい」(感受良善舒爽),功德就是「超きもちいい」(感受超良善舒爽)。
人的心情指數感受,高低起伏千變萬化,人活在世界上追求某種目標,不就是為了達成後獲得良好的感受嗎?若真要獲得良好的感受,只要透過稀釋的功德,就能獲得不同級數的きもちいい。所以不見得非得要升官發財或飛黃騰達才能讓心情感受變得良好、幸福,只要有功德就有福田;廣義來說,最低行善也是做功德而有福田,但真正的大功德、大福田,則是指超越生死的心性悟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