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抱緊那個愛你的孩子

75特價18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孩子就是孩子

很多父母為孩子提供能力所及甚至是力所難及的物質條件,可是在精神上卻經常忽略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應有的尊重。

有一個這樣的母親,她的女兒在考試中雖然兩門功課共得了一百九十七分的高分,可是她依然難過得直流淚。站在一旁的女兒看著媽媽痛苦,感到十分困惑,不能理解媽媽為何如此傷心。其實這位母親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為她一心一意地希望孩子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標準「滿分」,孩子沒有達到她的需求,她就感到傷心。

其實她應該換個角度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一百九十七分,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可是這位母親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幼小的心裡就會產生疑問:「媽媽,這就是愛我嗎?」

只有能夠真正地換位思考,才能成為一個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成果。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西方人對待孩子在生活上只要求吃得有營養,穿得舒服就可以了,他們更重視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對孩子人格的尊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認為西方國家的父母對孩子非常放縱,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實不然,西方國家的許多父母也是極為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從生活到學習上都有嚴格的要求,但在對孩子的期望值方面從不強加於孩子的身上。而台灣的父母親關心孩子上什麼樣的學校,美國的父母親則關注孩子適合做什麼。

在台灣許多的家庭教育中卻普遍地存在著許多與此截然不同的東西,在物質方面應有盡有,而精神方面卻不去認真地為孩子設身處地的著想,更談不上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以及愛好了,而是以自己的好惡去代替孩子的理想,簡直可以說是「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了。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異。

比如對待孩子考試分數的問題上,許多父母出於本能的愛,希望孩子第一,可是由於要求太高,讓孩子覺得不堪重負。甚至在孩子已經取得了好成績的情況下,也不是去鼓勵孩子,而是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極端寵愛孩子,為孩子提供能力所及甚至是力所難及的物質條件,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應有盡有。可是在精神上卻經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應有的尊重,更談不上去鼓勵他們。因此我們認為,要明白鼓勵的重要性,其關鍵是要學會如何看待孩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當孩子看待。孩子是正在發展中的人,還不完善,不成熟,然而孩子具有潛能,具有潛在發展的可能性,更需要關心、關注和愛護。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出現問題是難免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成長,孩子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且有時問題雖然出在孩子身上,關鍵卻是在父母或學校。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孩子,而要用孩子所需要的去關心孩子,因為孩子畢竟還是孩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