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快照3:于丹,中國的歐普拉(Oprah)

于丹,中國土生土長的歐普拉,9有她自己的讀書俱樂部和出版業,很大程度上她的成功得益於曾經擔任過「百家講壇」主講人,該節目是一個在中國中央電視臺十頻道上用普通話播出的一個電視「脫口秀」。她曾經是北京一所大學從事媒體研究的教師,2006年,這位自信滿滿的于丹在她四十一歲時,參加了一個完整的講解《論語》的節目。此後,她不再滿足於與其他名流同臺交流討論,而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流行明星。于丹的「粉絲們」視她為一位熱誠的「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和對中國社會「和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無疑地,這部電視系列節目很成功,它誕生了一部暢銷書──于丹的《論語心得》,在中國出版後的四個月內(也是在她2007年4月踏上破紀錄的臺灣之行之前)賣出了三百萬冊。(一些中國官方單位據說購買了幾十萬冊,送給學校和監獄,作為政治學習和再教育之用。)于丹立足於本土論,提出一個特別的「中國人眼裏的歷史」和「非凡獨特」的文化軌跡。但是大概于丹的一大群「粉絲們」也和那些教師和衛道人士一樣,對中共在鄧小平和他的後來者當權下的政策持有共同的看法:那些政策讓中國十三億人口中的大多數,比在毛澤東時代擁有更多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但是卻沒有一個清晰的道德準則。

9 編註:歐普拉(Oprah Winfrey),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

于丹的電視節目立論和她的暢銷書基本上是一樣的:既然「孔子是大眾所需要的」,就算他被中國人視為「無趣的老古板」,依然可以被活化並帶動更大的消費熱潮。于丹的天才計劃就是對一個已經變得空洞無物的熟悉名字,重新進行包裝和多種手段的推銷。為此,于丹的孔子有時成為一個從約翰.杜威(John Dewey)模子裏出來的、富於活力和野心的實用主義者,有時他又化身為具有陶淵明(365–427年)風格的超然隱士,或者漠然看待世界的莊子翻版。總而言之,于丹的孔子迴避對立沖突,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並且不關心社會利益。于丹的孔子在現代世界被廉價販售的眾多孔子中顯得獨特,他使這位聖人成為與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一譯彼德.謝勒)主演的電影《在那裏》(Being There,一譯《黃金時代》或《無為而治》)中的昌西.加德納(Chauncey Gardiner)特別相似的人。于丹似乎認為孔子(與所有早期傳統相反)通過他令人欽佩的韌性和對權威的屈從而名利雙收。

名聲與財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為人精明和思想深刻。于丹的批判者們(在中國有很多,特別是在學術圈中),指責她嚴重歪曲了孔子本來的說教,雖然他們不無嘲諷地承認她的很多錯誤也許並非故意。畢竟,她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不無欠缺,以致她常常把「小人」翻譯成「年紀小的人」或者「兒童」。由於在《論語》的20多篇中,孔子對在朝身居要職的道德虛偽「小人」一直持鄙視態度,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可能會誤導讀者,而不是闡明大義。批評家們責備于丹對名利的熱衷使她總是想娛樂大眾。她吸引大眾注意的方式使她看起來更像是叫賣二手貨的街頭小販,而不是她自命的學識廣博的學者。最不留情面的批評者把她與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相比,因為後者只是想著努力維護舊社會的殘餘。當然,于丹也許會一路飛黃騰達。不幸的是,對她的孔子一書的爭論為那些不明就裏的人提供了額外的機會,來傳播對這位古代聖人的誹謗和中傷。其中一個例子是,于丹一直重複著一個在明朝時出現的古老謠言,即孔子「出了名地把一位賢淑女性視為文盲」。儘管根本就沒有可靠的關於孔子考慮過性別問題的早期傳說。毫不奇怪,他生活在一個貴族的時代,對出身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性別的關注。

于丹的《論語心得》內容常常有不一致的地方。(她的〈序言〉意在預先阻止可能遇到的批評,所以她解釋說,孔子自己不是很有邏輯性。)2006年的中國國務院報告提到,涉及一百人以上的暴力事件有87,000起。儘管如此,于丹還是堅持認為,《論語》中提倡的「和」的理想境界已經可以在今天神聖的中國見到,人們學會寬容對待他人,各少數民族融合在一起。她也對最近中共針對民族和階級的緊張狀態而發出的禁令予以附和。不過,于丹同時也聲稱後毛澤東時代物質生活的提高,顯示了「兼容並包」的智慧。她預言,隨之發生的社會混亂不會存在多久,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上,政治與生物學上的完美恰當地結合在一起。如于丹的孔子所提醒中國人的那樣,一位心態平和、富有思想的公民,有利於一個更加安全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最終為最多數人謀取最大福利。于丹想使我們相信,只要你是中國人,或者你幸運地居住在中國,那麼從血統上說孔子就應該成為可以拯救你的聖人。

根據中國的民意調查結果,據稱中國人比歐美人更感覺幸福(這與其他地方的民意調查結果不一致)。于丹相信,這位聖人想要中國人學會如何交友並感化他人,同時保護他們不受到最壞的過度資本主義的影響。(很明顯,于丹太過忙碌,她沒有多少時間去逛那些今日中國的超級商場。)在于丹自己的世界中,中國要比西方優越得多,因為只有中國認識到道德和禮儀的力量,尋求創造與和諧的平衡,並維持一個令人羨慕的「天人合一」或者宇宙秩序,儘管中國的空氣、水和噪音污染幾乎到了致命的程度。但是,這並不足以使中國人傾聽《論語》的訓誡。他們應該買于丹的書,如果他們想要「安於現狀」,過著幸福、有序和滿足的生活。就連孔子也受益於這位當代的詮釋者,她幫助他把倫理制度「調整」到一個新的時代。

在以上種種當中,有怎樣的得失呢?于丹認為《論語》強調了把實踐的智慧(學會用真正的仁愛之道處事)作為「才能」的參照,于丹則把「才能」等同於獲得成功的能力。由於于丹把「好學」理解為「學以致思」以適應當下社會的需要,她輕率地忽略了孔子在自我修養與「好古」之間建立的重要聯繫。更讓人吃驚的是,于丹的書沒有提供任何依據,便說《論語》的近三分之一是關於社會公正和經濟再分配。于丹把孔子視為卓越不凡的人,是因為她覺得孔子是很有決心和意志的人,但是她並不關心孔子的決心和意志的目標是什麼,或者這樣的決心和意志在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方面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她認為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很典型地,大師們創立一套關於世界及其運行的完全嶄新制度,並由他們後來的追隨者來辯解這些大師們初步的觀點中最異乎尋常的方面,以便使它們更易為普通大眾所認同。不過,在某種意義上,孔子也許在于丹身上見到了他最好的弟子,因為于丹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讓自己成為更幸福、富有和沒有思維能力的人,並不需要作出任何犧牲。不難理解地,人們對于丹的反應不一,從過譽讚揚到嚴厲批評都有。一個流行網站在2007年5月8日和9日的博客日誌上,記錄了這樣兩種對于丹完全不同的評價:

有人因談論孔子的說教而出名,這真是太好了。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標誌。如果一位男性來講授《論語》(像這位女士一樣),那就太理想了。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被這本書激怒了──激怒!有人說,既然一本由孔氏家族成員所編纂的東漢時期的書,鼓勵人們「言經以自輔」,那麼「于丹的這本書有什麼大不了的?」對這樣的發問,我們會這樣回答:「因為它不得要領。」10

約翰.杜威曾評論道,「明顯的矛盾總是引起關注」。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統治亞洲的當權者,都已接受了由西方列強和傳教士傳入亞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特殊模式乃時勢所趨,即使他們把中國視為21世紀一顆升起的新星。中國自19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中的空前影響說明,一些美國人終於決定要像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接受18世紀的哲學家那樣,認真地看待孔子。但是為了避免美國人為自己所顯現的不協調性開脫,本章轉向討論現代的中美關係。

10 這兩條博客是筆者從英文網站上發現的,原文是用英文寫的。現在原網頁內容已經不存在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