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文一
師父很慈悲地反覆示範了三次,他當年在道觀,太師父親自傳授給他的龍馬負圖導引神功,這個功法始自於陳摶老祖。陳摶從小便有神童之稱,任何書籍過眼不忘,年少時多作奇詩傳誦一時,所以在當時便早有盛名,但奇怪的是每次科舉屢考屢敗,最後乾脆縱情於山水,追求黃老之術。某次偶然地在訪道過程中認識了譚峭,這譚峭在當時是對修道煉丹非常有經驗的一位學者,他也是一位奇人異士,從小便非常仰慕那些有道之士,早就有出塵之志,遍覽諸仙典籍與傳記也令他神往不已。稍長,舉凡中國境內一切仙山妙境,無不一一留下仙蹤足跡,包括太白山、雁盪山、羅浮山、武夷山等等,後來在華山一待數年,遇奇人授予神術,三年之內盡得其密,大功告成。從此之後寒暑氣候、冷熱皆無所感,遇有醫生無法返回之病,譚道長只要從丹田處運功,便得三昧真火,說也奇怪,任何莫名怪疾手到病除,因此醫仙之名不脛而走。
傳說他當年在石窟中閉關,於最後一層將破未破之時,傳授他的異人看到從他身上化現出七個不同的譚峭身形,布滿於洞穴之中,這高人便說:「此子大功即將告成也!」一時之間便如幼童一般哈哈大笑,額手稱慶,拍手叫好, 於是從此以後譚道長便有了移形換位之術,並且經常救人於無形當中。嘗自言道:「修道之人即便小有成就,也要累積陰德與善業,無論言語皆要童叟不欺, 待人以誠,勿道人短,腹要多空,切記勿與眾生結惡緣,不能親眼、親口、親手命令殺害或啖食眾生之肉。昔日我大功告成的時候,看見山下有戶人家,嘴巴吃著香肉,原來是他過去世的母親,家中小孩夾著大塊豬肉,原來是他過去生妻子,余見後心中極為傷感。奉勸世人多行好事,多說好話,與人為善……」 譚道長一生的行誼猶如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真的做到了聞苦救難。話說某年他遊歷於華山的時候,碰巧遇到了陳摶老祖正在華山修煉,兩大高人不期而遇,自然有說不盡的金丹妙語、黍米玄珠要談,據說這龍馬負圖導引神功 就是來自於那段期間互為師友所創造出來的。
節選文二
像這一類方外高人、奇人異士的事蹟,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有幸追隨我的道家恩師學習丹道之術,其實聽了頗多,也許這是否就是所謂的「真人之息在踵」的緣故。雖然師父在這一次的靜坐教導中告訴我如何守竅的方法,但是他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從無念、自然無為,一直做到絕慮忘機,這期間道路是極為漫長的。
師父還額外告訴我,修煉靜功的過程當中,有時還要注意飲食,例如桃子、 李子、蒜、蔥、韭菜也儘量不要食用,並且要注意在四時和四季之間,配合節氣以及自己的脈象進行食物方面的調整。師父曾經提醒過,年紀未到四十以前,所吃的食物儘量要以溫和為主,不宜進補,原因是因為陽氣還盛;如果過盛, 對於靜坐、靜功等沒有好處。對於性質較為熱性的食物要儘量避免,否則因為 容易產生濁氣茂盛的緣故,心將不容易入靜。我曾經好奇地問:「為什麼不能 吃蒜、韭菜等?」師父說:「蒜頭和韭菜對於血會有阻塞的影響,久服影響氣血循環,不容易打通經和脈絡,所以修道人儘量不會食用這些東西。」因此師父主張五辛不宜多食,特別如果有服用中藥的時候,五辛會破壞藥性,同時對於修道人的神氣會有不好的影響。總之從師父處學習到了許許多多修道人和古人養生之術,難怪有諸多求仙求真的道人都可以壽與天齊。由於長時間和師父接觸,也領悟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習慣上的大道理,譬如師父講:「夜臥不著燈, 睡時不覆頭,躺時不開口,冬夏不用枕……」因為當時我還正值青少年時期,所以師父經常諄諄教誨修道人戒之縱情聲色,尤其所穿服裝不宜太過貼身,棉被覆蓋不宜過軟,飲食儘量以清淡為主,晚上所食不宜過飽。師父還教導如何在睡前用繩子繫於何穴,可預防走丹。師父曾說:「男子應惜丹過命,要知道 一滴精勝過十升血,而且極難補回。」於是順便教導了早年若有漏丹或自伐者,應該要如何還補破漏的方法。
師父還經常告誡習靜煉氣,最忌諱對七情和六慾無法掌控,因此絕對要避免焦慮、瞋恚、悲傷與憔悴,也不適合大聲狂笑或過度地興奮;睡眠不宜過晚,尤其不適合超過子時,若前夜有熬夜,一定要在隔日的午時補回來,否則對肝腎會有傷損。於平常時,可於身上配戴物件,不令物件斜瀉奔走,意思就是說,不能蹦蹦跳跳或者讓自己喘息過度,於平日時切記大聲歡呼喊叫或用力哭號, 此為大忌,對於內氣特別會有耗損;走路不宜過遠,耳朵不能過度使用,眼睛不宜勉強視物,久坐不能至疲,空腹不宜急食,靜坐前食不過三分,生冷食物絕不食用。修道人五味宜忌,意思是講,酸性吃太多會傷脾,味苦會傷肺,辛多會傷肝,太鹹會傷心,過濃則傷腎……,總之教導了很多色身調和、飲食藥膳的道理,實在太多,沒有辦法一一盡述。
節選文三
紀曉嵐難得有機會能夠和年屆古暮的皇上促膝長談,更何況乾隆指定他要講述些神神怪怪的故事,這事對紀曉嵐來說倒也不難。他回想在烏魯木齊那兩年,他著著實實地從當地人和所有八卦集中地――紅廟所聽聞的倒是有些真實的故事,於是這回紀曉嵐就給乾隆講了一段他在烏魯木齊時的真實故事。紀曉嵐對乾隆稟告說:「既然聖上這麼有興致,微臣就跟皇上報告我所親身聽聞的一樁事件所牽引出來的故事。」
乾隆頷著下巴點點頭,示意紀曉嵐開口。「約莫在乾隆二十七年,當時明瑞統轄任職為將軍,他的屬下有一名駐紮大臣叫做烏玉。這人打仗時也算驍勇善戰,但唯一的毛病就是性好漁色,有時還會垂涎同儕之妻妾,意欲染指,因此搞得家中也是烏煙瘴氣。話說當時的迪化城最熱鬧的莫過於娘娘廟一帶,每 當掌燈時刻,冠蓋雲集,熙來攘往,各式人種形形色色,魚貫般地穿斥於大小巷弄間。這附近有一條街是有名的紅燈戶,這裡面最有名的花國皇后是一名叫做小竇的花狀元。她的花名在外,幾乎上至伊犁將軍,下至識途老馬,都以一睹花容、一親芳澤為無上之光榮。偏偏這名小竇卻喜歡上了這名薄倖浪蕩的烏玉,烏玉幾乎一遇閒暇便會前去『聚賢樓』尋找小竇,兩人就這樣子明來暗往地暗通款曲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小竇冰雪慧黠,但是畢竟尚屬純情女子,她對於愛情的功課並未了悟,仍然執迷於和枕邊人的纏綿春夢。但事實上她並不了解身邊的這位薄倖郎, 本來就是過慣了依翠偎紅、燈紅酒綠,視女人為玩偶,她不過也只是烏玉暫時的一個玩物而已。但是沒想這位花狀元小竇,這一次在情場上栽了一個大跟斗, 最後慘遭遺棄的命運。她哪裡忍受得了這種委屈?多少將相名流堆金砌銀只為一枕玉臂,但偏偏她情鐘於烏玉這名情場浪子。她不甘!但又無法喚回往日的 柔情蜜意,於是就在一天喝了些酒之後,她自盡了……」
乾隆很專注地聽著,時而皺著眉頭,時而搖頭嘆氣,有時又見他口中喃喃自語,不知在咕噥些什麼。
節選文四
「從那時候開始,便聽說那個叫烏玉的家中連連出事。他的正房南氏一日正在庭園中賞魚,無意間有股無形的力量令她不慎失足,暈死過去,等到家僕打撈起來的時候,只剩氣若游絲和顫抖的身軀。找來的醫生也不知該說些什麼, 只能搖頭嘆氣,因為也查不出任何的病症。他按了按左右兩手的寸關尺脈,又皺眉頭又邊搖頭地說道:『異脈!異脈!』一旁的烏玉也搞得滿頭大汗地說:『請郎中幫忙!再多錢都願意花。』國醫號完脈後,領著烏玉到一旁,細聲細語 地對他說:『我行醫多年,從未看過如此的脈象,這麼平和,但氣色竟然這麼慌亂,而且肉體居然這麼冰涼,我碰到了難題,我沒有辦法!你可能要另請高明。』 烏玉愣愣地站在一旁,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此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也連續請了多位當地有名的老醫師,可是所講也都是一般……」
這烏玉對一向和他出生入死,有著特殊情感的南氏所遭遇的突來橫禍,他感到有一點青天霹靂,無法招架。雖然烏玉風流成性,但這南氏也出身書香世家,懂得三從四德之道理,對於烏玉的種種傳聞和行徑,從來也都是睜眼閉眼、 三緘其口。也因為如此,烏玉對她始終有種如姊似母般的情懷,如今她發生這般的劫難,他心裡邊真有百般的愁緒夾雜在其中。他回憶著,他自從十八歲把 這南氏娶進門以後,她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相夫教子,數十年如一日。而回想自己長年累月奔走各處,東征西跑,真是太委屈她了。
也許是烏玉虧心事做太多,在這段時間中,家中所用之家奴、奴婢、隨從, 有的也接二連三生病,有兩個年僅十七八歲的侍女也在一個月之中相繼過世。 家僕中有兩個年紀已過七十的管家,是從烏玉的父親就追隨至今,其中有一位叫常福的最是忠心。一天他對烏玉說:「老爺,有件事我不知道應不應該講?」 烏玉說:「常伯,我們都像一家人,還有什麼事不方便講的呢?」「其實這段時間,我陸陸續續有三個晚上看到有一名穿著紅色衣裳,約二十出頭歲的女人, 樣子極為可怕!整個灰白色沒有血絲的臉龐,就在我的面前飄盪懸掛著,那個樣子似乎有著百般的怨恨和惆悵。一天,這名頸部很明顯有著絞裂撕扯過後痕 跡的女鬼再度出現,她說話了:『我幾次要來找烏玉索命,但是因為他還有著 過去世的福報未享完,所以陽氣尚旺,再加上他身上有配帶沾著超過百名被殺死者血液的刀器,所以我沒有辦法近身。你已經油燈耗盡,而且八字陰干較重, 所以你看得到我。現在你轉告烏玉,我要他家破人亡!要他眼睜睜地看著烏家 子子孫孫慘遭橫禍……』這名女鬼發出淒厲悲憤的聲音,張牙舞爪地要我轉 告。」這位忠誠奉獻了大半生生命在烏家的老奴,心有餘悸地訴說著他碰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烏玉。
這烏玉雖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殺人無數,但畢竟還是有血性的人,他也知道他愧對小竇。他曾經對她所講的山盟海誓,以及指天歃血所說的誓句, 剎那間如排山倒海一般,全部湧上了腦海。這時候他全身突然之間不自覺地冒 出了冷汗,倒抽了一口冷空氣,他自己一下子變得六神無主。也的確!在這段時間家宅的不平安,讓他收斂了許多,也開始思索著從前自己所走過的路、所做的事情。可是他萬萬也沒想到,愛情這件事情竟然會使一個女人這麼樣子地有勇氣!當她愛一個人的時候,猶如飛蛾一般,即便面前是會令她頃刻之間焚毀燒熔的火燄,她也毫無畏懼,在所不惜;可是當她被拋棄的時候,她卻又像 魔鬼的使者一般糾纏著你不放。這時候就可以體會到原本柔情似水的女子,竟然會成為像罌粟一般的劇毒,一旦沾染,全身潰爛最後折磨至死。真是令人感嘆萬分!「為了一份未曾實踐的諾言,竟然要賠上整個家族,我很後悔。」這 烏玉說到這個尺度上的時候,不覺眼眶也紅了起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對著 家奴說:「常伯,你看到了,這田地了,我該怎麼走下去?」
節選文五
因為給親家翁獻策、通風報信,讓自己也差點成為階下囚,這事在紀曉嵐宦途上可說是最大的一件創傷,令他失去一切又讓他和家小生離死別的,他知道就是國禍和珅,因此也鑄成了兩人不共戴天的世仇。兩人為了爭寵鬥智,纏鬥了整整近半世紀的人生,和珅甚至因為嫉妒乾隆對紀曉嵐的寵愛,用盡了千方百計,最後終於也擔任了總裁官。其實他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要就近掌握紀曉嵐的一舉一動,伺機陷害和報復,再加上乾隆受康熙和雍正的影響,起初對漢人的文人學者本來就不太信任,因此整個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更是令紀曉嵐倍增委屈和辛苦。
在編纂的二十年當中,所幸紀曉嵐運用了自己的聰明和才思敏捷,替自己擋掉了許許多多的麻煩。整個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編修官總共用了大概接近四百人,這些人都是清代最有名的學者專家。這期間紀曉嵐除了皓首窮經,埋首於浩如大海的書堆中,日日夜夜考察和識別以外,在反覆地確定之後,還要呈上給乾隆定奪,最後才能夠送謄。而這同時,一旁又有和珅和他的黨羽利用職權,經常從送審的稿件中挑毛病,對紀曉嵐來說,這些都是他壓力來源的 所在之處。這期間他又要把編修官所收集數以萬計的古籍和遺書,都要一一地給予定勘,再把它分門別類,資料之多史從未見,因此可說是汗牛充棟。紀曉嵐用了快要二十年的時間,陸陸續續成立了七個閣各存放一份正本,總共儲藏了十七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冊。
乾隆本身也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君主,他一方面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編一套上無古人、下無來者的歷史巨著,但是又怕自己來日無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自己可能會看不到。於是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和紀曉嵐在深夜討論了好幾個時辰,後來紀曉嵐獻策說:「奴才建議可以擷取全書當中的精華,編纂成薈要,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乾隆皇最後答應,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四庫薈要》, 此總集有一萬二千冊的《四庫薈要》,最後也得以完成。在這一段風雨歲月中,紀曉嵐坐擁書海,博覽經史子集,除了要字句無誤外,還要從古代所藏的各部大典中去尋找各類的資料,每天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這中間整整用掉了八年的時間,而這八年也僅能作為編纂《四庫全書》每一個環節的提要而已,最後才幫它編成一個綱目,從綱目的異同之中分成經部、史部、子部和集部。
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甚至於全世界的歷史上,《四庫全書》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亙古亙今,這中間縱橫百家、深入淺出,提深抽隱,探奧闡幽,如果沒有通古博今的學識,是無法辦到的。直至目前為止,西方世界號稱最大套的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是十八世紀的產物,它用了大約一百名的 全職專業人員和四千名最具權威的學者一起編輯,也僅有三十二冊而已,所以《四庫全書》在這個世界上說它是劃時代的鉅著,應該是不為過的……。
節選文六
紀曉嵐平日在情緒低萎的時候,藉由投入閱讀小說和裡面的故事情節融入,暫時忘卻了官場和現實生活中種種的不愉悅之餘,他突發其想地試圖要一改章回小說的傳統路線,因此,他不介意自己的身分而用傳統文言的題材集結 了《閱微草堂筆記》,目的無非是要諷諭時弊並且以此為勸諫人心的手段。因此他從魏晉南北朝一路到唐宋元明,幾乎所有文言文的小說以及歷史上的雜述當中,擷取出對於啟化人生有意義的雜說和章回,再加上自己由小至大所聽聞的巷弄奇談等等,陸續編入閱微草堂的筆記中。其中雖然有很多借託鬼神和魍魎、狐仙諸類情事,但卻有異於坊間的荒誕,並且多是和歷史相符、有考據者才會引用於筆記之中,看了草堂筆記,眾皆有入勝博引之嘆、令人耳目一新之讚,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畢竟紀曉嵐貴為大學士,他所寫的文章其實意含著宋明理學及儒家思想的成分頗深,哪怕是他小說中的人物,對談論述也離不開儒學、理學的範疇,可以說是別有匠心。再加上紀曉嵐以一介名儒身分,容括了所接觸的朝貴和文人墨客之間的奇聞異史,全部載入他的筆記之中,因此在有清一朝曾經有人說過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有凌駕於《聊齋》之上的氣勢。所以《閱微草堂筆記》一出,幾乎滿朝文武人手一冊,乾隆自然不能於外地也經常拿筆記中的內容詢 問於紀曉嵐,乾隆也曾經當面獎勵過紀曉嵐說:「此書一出有重振倫理、匡正人心,令人明因果識是非之效。」所以讚嘆有加。其中有諸篇人狐與共的情節也多有其寓旨,紀曉嵐對於時弊和人心的教化,透過這本書,的確看得出他別有用心的一面。
師父很慈悲地反覆示範了三次,他當年在道觀,太師父親自傳授給他的龍馬負圖導引神功,這個功法始自於陳摶老祖。陳摶從小便有神童之稱,任何書籍過眼不忘,年少時多作奇詩傳誦一時,所以在當時便早有盛名,但奇怪的是每次科舉屢考屢敗,最後乾脆縱情於山水,追求黃老之術。某次偶然地在訪道過程中認識了譚峭,這譚峭在當時是對修道煉丹非常有經驗的一位學者,他也是一位奇人異士,從小便非常仰慕那些有道之士,早就有出塵之志,遍覽諸仙典籍與傳記也令他神往不已。稍長,舉凡中國境內一切仙山妙境,無不一一留下仙蹤足跡,包括太白山、雁盪山、羅浮山、武夷山等等,後來在華山一待數年,遇奇人授予神術,三年之內盡得其密,大功告成。從此之後寒暑氣候、冷熱皆無所感,遇有醫生無法返回之病,譚道長只要從丹田處運功,便得三昧真火,說也奇怪,任何莫名怪疾手到病除,因此醫仙之名不脛而走。
傳說他當年在石窟中閉關,於最後一層將破未破之時,傳授他的異人看到從他身上化現出七個不同的譚峭身形,布滿於洞穴之中,這高人便說:「此子大功即將告成也!」一時之間便如幼童一般哈哈大笑,額手稱慶,拍手叫好, 於是從此以後譚道長便有了移形換位之術,並且經常救人於無形當中。嘗自言道:「修道之人即便小有成就,也要累積陰德與善業,無論言語皆要童叟不欺, 待人以誠,勿道人短,腹要多空,切記勿與眾生結惡緣,不能親眼、親口、親手命令殺害或啖食眾生之肉。昔日我大功告成的時候,看見山下有戶人家,嘴巴吃著香肉,原來是他過去世的母親,家中小孩夾著大塊豬肉,原來是他過去生妻子,余見後心中極為傷感。奉勸世人多行好事,多說好話,與人為善……」 譚道長一生的行誼猶如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真的做到了聞苦救難。話說某年他遊歷於華山的時候,碰巧遇到了陳摶老祖正在華山修煉,兩大高人不期而遇,自然有說不盡的金丹妙語、黍米玄珠要談,據說這龍馬負圖導引神功 就是來自於那段期間互為師友所創造出來的。
節選文二
像這一類方外高人、奇人異士的事蹟,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有幸追隨我的道家恩師學習丹道之術,其實聽了頗多,也許這是否就是所謂的「真人之息在踵」的緣故。雖然師父在這一次的靜坐教導中告訴我如何守竅的方法,但是他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從無念、自然無為,一直做到絕慮忘機,這期間道路是極為漫長的。
師父還額外告訴我,修煉靜功的過程當中,有時還要注意飲食,例如桃子、 李子、蒜、蔥、韭菜也儘量不要食用,並且要注意在四時和四季之間,配合節氣以及自己的脈象進行食物方面的調整。師父曾經提醒過,年紀未到四十以前,所吃的食物儘量要以溫和為主,不宜進補,原因是因為陽氣還盛;如果過盛, 對於靜坐、靜功等沒有好處。對於性質較為熱性的食物要儘量避免,否則因為 容易產生濁氣茂盛的緣故,心將不容易入靜。我曾經好奇地問:「為什麼不能 吃蒜、韭菜等?」師父說:「蒜頭和韭菜對於血會有阻塞的影響,久服影響氣血循環,不容易打通經和脈絡,所以修道人儘量不會食用這些東西。」因此師父主張五辛不宜多食,特別如果有服用中藥的時候,五辛會破壞藥性,同時對於修道人的神氣會有不好的影響。總之從師父處學習到了許許多多修道人和古人養生之術,難怪有諸多求仙求真的道人都可以壽與天齊。由於長時間和師父接觸,也領悟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習慣上的大道理,譬如師父講:「夜臥不著燈, 睡時不覆頭,躺時不開口,冬夏不用枕……」因為當時我還正值青少年時期,所以師父經常諄諄教誨修道人戒之縱情聲色,尤其所穿服裝不宜太過貼身,棉被覆蓋不宜過軟,飲食儘量以清淡為主,晚上所食不宜過飽。師父還教導如何在睡前用繩子繫於何穴,可預防走丹。師父曾說:「男子應惜丹過命,要知道 一滴精勝過十升血,而且極難補回。」於是順便教導了早年若有漏丹或自伐者,應該要如何還補破漏的方法。
師父還經常告誡習靜煉氣,最忌諱對七情和六慾無法掌控,因此絕對要避免焦慮、瞋恚、悲傷與憔悴,也不適合大聲狂笑或過度地興奮;睡眠不宜過晚,尤其不適合超過子時,若前夜有熬夜,一定要在隔日的午時補回來,否則對肝腎會有傷損。於平常時,可於身上配戴物件,不令物件斜瀉奔走,意思就是說,不能蹦蹦跳跳或者讓自己喘息過度,於平日時切記大聲歡呼喊叫或用力哭號, 此為大忌,對於內氣特別會有耗損;走路不宜過遠,耳朵不能過度使用,眼睛不宜勉強視物,久坐不能至疲,空腹不宜急食,靜坐前食不過三分,生冷食物絕不食用。修道人五味宜忌,意思是講,酸性吃太多會傷脾,味苦會傷肺,辛多會傷肝,太鹹會傷心,過濃則傷腎……,總之教導了很多色身調和、飲食藥膳的道理,實在太多,沒有辦法一一盡述。
節選文三
紀曉嵐難得有機會能夠和年屆古暮的皇上促膝長談,更何況乾隆指定他要講述些神神怪怪的故事,這事對紀曉嵐來說倒也不難。他回想在烏魯木齊那兩年,他著著實實地從當地人和所有八卦集中地――紅廟所聽聞的倒是有些真實的故事,於是這回紀曉嵐就給乾隆講了一段他在烏魯木齊時的真實故事。紀曉嵐對乾隆稟告說:「既然聖上這麼有興致,微臣就跟皇上報告我所親身聽聞的一樁事件所牽引出來的故事。」
乾隆頷著下巴點點頭,示意紀曉嵐開口。「約莫在乾隆二十七年,當時明瑞統轄任職為將軍,他的屬下有一名駐紮大臣叫做烏玉。這人打仗時也算驍勇善戰,但唯一的毛病就是性好漁色,有時還會垂涎同儕之妻妾,意欲染指,因此搞得家中也是烏煙瘴氣。話說當時的迪化城最熱鬧的莫過於娘娘廟一帶,每 當掌燈時刻,冠蓋雲集,熙來攘往,各式人種形形色色,魚貫般地穿斥於大小巷弄間。這附近有一條街是有名的紅燈戶,這裡面最有名的花國皇后是一名叫做小竇的花狀元。她的花名在外,幾乎上至伊犁將軍,下至識途老馬,都以一睹花容、一親芳澤為無上之光榮。偏偏這名小竇卻喜歡上了這名薄倖浪蕩的烏玉,烏玉幾乎一遇閒暇便會前去『聚賢樓』尋找小竇,兩人就這樣子明來暗往地暗通款曲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小竇冰雪慧黠,但是畢竟尚屬純情女子,她對於愛情的功課並未了悟,仍然執迷於和枕邊人的纏綿春夢。但事實上她並不了解身邊的這位薄倖郎, 本來就是過慣了依翠偎紅、燈紅酒綠,視女人為玩偶,她不過也只是烏玉暫時的一個玩物而已。但是沒想這位花狀元小竇,這一次在情場上栽了一個大跟斗, 最後慘遭遺棄的命運。她哪裡忍受得了這種委屈?多少將相名流堆金砌銀只為一枕玉臂,但偏偏她情鐘於烏玉這名情場浪子。她不甘!但又無法喚回往日的 柔情蜜意,於是就在一天喝了些酒之後,她自盡了……」
乾隆很專注地聽著,時而皺著眉頭,時而搖頭嘆氣,有時又見他口中喃喃自語,不知在咕噥些什麼。
節選文四
「從那時候開始,便聽說那個叫烏玉的家中連連出事。他的正房南氏一日正在庭園中賞魚,無意間有股無形的力量令她不慎失足,暈死過去,等到家僕打撈起來的時候,只剩氣若游絲和顫抖的身軀。找來的醫生也不知該說些什麼, 只能搖頭嘆氣,因為也查不出任何的病症。他按了按左右兩手的寸關尺脈,又皺眉頭又邊搖頭地說道:『異脈!異脈!』一旁的烏玉也搞得滿頭大汗地說:『請郎中幫忙!再多錢都願意花。』國醫號完脈後,領著烏玉到一旁,細聲細語 地對他說:『我行醫多年,從未看過如此的脈象,這麼平和,但氣色竟然這麼慌亂,而且肉體居然這麼冰涼,我碰到了難題,我沒有辦法!你可能要另請高明。』 烏玉愣愣地站在一旁,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此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也連續請了多位當地有名的老醫師,可是所講也都是一般……」
這烏玉對一向和他出生入死,有著特殊情感的南氏所遭遇的突來橫禍,他感到有一點青天霹靂,無法招架。雖然烏玉風流成性,但這南氏也出身書香世家,懂得三從四德之道理,對於烏玉的種種傳聞和行徑,從來也都是睜眼閉眼、 三緘其口。也因為如此,烏玉對她始終有種如姊似母般的情懷,如今她發生這般的劫難,他心裡邊真有百般的愁緒夾雜在其中。他回憶著,他自從十八歲把 這南氏娶進門以後,她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相夫教子,數十年如一日。而回想自己長年累月奔走各處,東征西跑,真是太委屈她了。
也許是烏玉虧心事做太多,在這段時間中,家中所用之家奴、奴婢、隨從, 有的也接二連三生病,有兩個年僅十七八歲的侍女也在一個月之中相繼過世。 家僕中有兩個年紀已過七十的管家,是從烏玉的父親就追隨至今,其中有一位叫常福的最是忠心。一天他對烏玉說:「老爺,有件事我不知道應不應該講?」 烏玉說:「常伯,我們都像一家人,還有什麼事不方便講的呢?」「其實這段時間,我陸陸續續有三個晚上看到有一名穿著紅色衣裳,約二十出頭歲的女人, 樣子極為可怕!整個灰白色沒有血絲的臉龐,就在我的面前飄盪懸掛著,那個樣子似乎有著百般的怨恨和惆悵。一天,這名頸部很明顯有著絞裂撕扯過後痕 跡的女鬼再度出現,她說話了:『我幾次要來找烏玉索命,但是因為他還有著 過去世的福報未享完,所以陽氣尚旺,再加上他身上有配帶沾著超過百名被殺死者血液的刀器,所以我沒有辦法近身。你已經油燈耗盡,而且八字陰干較重, 所以你看得到我。現在你轉告烏玉,我要他家破人亡!要他眼睜睜地看著烏家 子子孫孫慘遭橫禍……』這名女鬼發出淒厲悲憤的聲音,張牙舞爪地要我轉 告。」這位忠誠奉獻了大半生生命在烏家的老奴,心有餘悸地訴說著他碰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烏玉。
這烏玉雖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殺人無數,但畢竟還是有血性的人,他也知道他愧對小竇。他曾經對她所講的山盟海誓,以及指天歃血所說的誓句, 剎那間如排山倒海一般,全部湧上了腦海。這時候他全身突然之間不自覺地冒 出了冷汗,倒抽了一口冷空氣,他自己一下子變得六神無主。也的確!在這段時間家宅的不平安,讓他收斂了許多,也開始思索著從前自己所走過的路、所做的事情。可是他萬萬也沒想到,愛情這件事情竟然會使一個女人這麼樣子地有勇氣!當她愛一個人的時候,猶如飛蛾一般,即便面前是會令她頃刻之間焚毀燒熔的火燄,她也毫無畏懼,在所不惜;可是當她被拋棄的時候,她卻又像 魔鬼的使者一般糾纏著你不放。這時候就可以體會到原本柔情似水的女子,竟然會成為像罌粟一般的劇毒,一旦沾染,全身潰爛最後折磨至死。真是令人感嘆萬分!「為了一份未曾實踐的諾言,竟然要賠上整個家族,我很後悔。」這 烏玉說到這個尺度上的時候,不覺眼眶也紅了起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對著 家奴說:「常伯,你看到了,這田地了,我該怎麼走下去?」
節選文五
因為給親家翁獻策、通風報信,讓自己也差點成為階下囚,這事在紀曉嵐宦途上可說是最大的一件創傷,令他失去一切又讓他和家小生離死別的,他知道就是國禍和珅,因此也鑄成了兩人不共戴天的世仇。兩人為了爭寵鬥智,纏鬥了整整近半世紀的人生,和珅甚至因為嫉妒乾隆對紀曉嵐的寵愛,用盡了千方百計,最後終於也擔任了總裁官。其實他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要就近掌握紀曉嵐的一舉一動,伺機陷害和報復,再加上乾隆受康熙和雍正的影響,起初對漢人的文人學者本來就不太信任,因此整個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更是令紀曉嵐倍增委屈和辛苦。
在編纂的二十年當中,所幸紀曉嵐運用了自己的聰明和才思敏捷,替自己擋掉了許許多多的麻煩。整個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編修官總共用了大概接近四百人,這些人都是清代最有名的學者專家。這期間紀曉嵐除了皓首窮經,埋首於浩如大海的書堆中,日日夜夜考察和識別以外,在反覆地確定之後,還要呈上給乾隆定奪,最後才能夠送謄。而這同時,一旁又有和珅和他的黨羽利用職權,經常從送審的稿件中挑毛病,對紀曉嵐來說,這些都是他壓力來源的 所在之處。這期間他又要把編修官所收集數以萬計的古籍和遺書,都要一一地給予定勘,再把它分門別類,資料之多史從未見,因此可說是汗牛充棟。紀曉嵐用了快要二十年的時間,陸陸續續成立了七個閣各存放一份正本,總共儲藏了十七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冊。
乾隆本身也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君主,他一方面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編一套上無古人、下無來者的歷史巨著,但是又怕自己來日無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自己可能會看不到。於是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和紀曉嵐在深夜討論了好幾個時辰,後來紀曉嵐獻策說:「奴才建議可以擷取全書當中的精華,編纂成薈要,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乾隆皇最後答應,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四庫薈要》, 此總集有一萬二千冊的《四庫薈要》,最後也得以完成。在這一段風雨歲月中,紀曉嵐坐擁書海,博覽經史子集,除了要字句無誤外,還要從古代所藏的各部大典中去尋找各類的資料,每天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這中間整整用掉了八年的時間,而這八年也僅能作為編纂《四庫全書》每一個環節的提要而已,最後才幫它編成一個綱目,從綱目的異同之中分成經部、史部、子部和集部。
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甚至於全世界的歷史上,《四庫全書》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亙古亙今,這中間縱橫百家、深入淺出,提深抽隱,探奧闡幽,如果沒有通古博今的學識,是無法辦到的。直至目前為止,西方世界號稱最大套的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是十八世紀的產物,它用了大約一百名的 全職專業人員和四千名最具權威的學者一起編輯,也僅有三十二冊而已,所以《四庫全書》在這個世界上說它是劃時代的鉅著,應該是不為過的……。
節選文六
紀曉嵐平日在情緒低萎的時候,藉由投入閱讀小說和裡面的故事情節融入,暫時忘卻了官場和現實生活中種種的不愉悅之餘,他突發其想地試圖要一改章回小說的傳統路線,因此,他不介意自己的身分而用傳統文言的題材集結 了《閱微草堂筆記》,目的無非是要諷諭時弊並且以此為勸諫人心的手段。因此他從魏晉南北朝一路到唐宋元明,幾乎所有文言文的小說以及歷史上的雜述當中,擷取出對於啟化人生有意義的雜說和章回,再加上自己由小至大所聽聞的巷弄奇談等等,陸續編入閱微草堂的筆記中。其中雖然有很多借託鬼神和魍魎、狐仙諸類情事,但卻有異於坊間的荒誕,並且多是和歷史相符、有考據者才會引用於筆記之中,看了草堂筆記,眾皆有入勝博引之嘆、令人耳目一新之讚,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畢竟紀曉嵐貴為大學士,他所寫的文章其實意含著宋明理學及儒家思想的成分頗深,哪怕是他小說中的人物,對談論述也離不開儒學、理學的範疇,可以說是別有匠心。再加上紀曉嵐以一介名儒身分,容括了所接觸的朝貴和文人墨客之間的奇聞異史,全部載入他的筆記之中,因此在有清一朝曾經有人說過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有凌駕於《聊齋》之上的氣勢。所以《閱微草堂筆記》一出,幾乎滿朝文武人手一冊,乾隆自然不能於外地也經常拿筆記中的內容詢 問於紀曉嵐,乾隆也曾經當面獎勵過紀曉嵐說:「此書一出有重振倫理、匡正人心,令人明因果識是非之效。」所以讚嘆有加。其中有諸篇人狐與共的情節也多有其寓旨,紀曉嵐對於時弊和人心的教化,透過這本書,的確看得出他別有用心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