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兩岸歷史課本都跳過的空白三十年
本書所呈現的,是1920年代至1950年代的暗黑民國史,也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竭力掩蓋的民國史。暗黑的民國及取代民國的、更黑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烙印,其國民個個都是「小蔣介石」和「小毛澤東」。以狂熱的民族主義而言,蔣介石在《中國的命運》中,將帝國主義當作歐威爾(George Orwell)小說《動物農莊》中的「公共汙水溝」,共產黨則直接偽造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習近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想之草蛇灰線有跡可循。
蔣介石一度以希特勒為師,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來餡料,企圖用法西斯主義的麵皮包出美味的餃子。然而,自稱基督徒的蔣介石違背了《聖經》十誡幾乎每一條,尤其是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和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即便敗退到臺灣之後,蔣介石的形形色色雕像仍然充滿整座小島。蔣介石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上帝,在日記中寫道:「上帝有求必應自救主降恩於余,而以余為其化身。」當然,蔣觸犯最多的還是第六誡「不可殺人」。
用《觀察》雜誌主編儲安平的話來說,蔣介石「獨裁無膽,民主無量」;用政治學家張奚若的話來說,毛澤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將來」(若用毛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1949年,張奚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的提議者之一,他認為「人民共和國」已經說明國體,表達了「人民民主」──事實上,若在「民主」之前加上「人民」的限制,「民主」便蕩然無存,你是不是「人民」之一員,不由你說了算。果不其然,到了1956年,張奚若直言不諱的指出:「喊『萬歲』,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亡羊補牢,已經晚了。這位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晚年被周恩來列入免受紅衛兵衝擊的保護名單,死於1973年,沒有看到文革的結束,那他是否該反省自己的靈魂中也有「蔣介石毒」和「毛澤東毒」?
中國歷史是一部《推背圖》。作家蘇曉康在《鬼推磨》一書中分析習近平的精神結構說,習近平雖並非薄二哥(薄熙來)罵的「劉阿斗」,卻是一個心理上戟傷頗重的「黑五類」,落了心病的人當皇帝,實非民族之幸。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個蒙冤很重的陝北老漢,被監禁16年,耳朵被打聾。1976年夏天在河南洛陽,一個年輕朋友楊屏陪老漢喝酒,老漢一杯酒下,悲從中來,兩隻大手捂住臉哭。楊屏: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一個老人這樣哭,一個像我爺爺般年紀的老男人在哭。沒有聲音,只有淚水,嘴唇在顫抖。這場景,如今想起,我都渾身戰慄!我當時被驚呆了,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盯著老爺子,竟然不知道給他拿毛巾擦臉。」
老漢說:「你爸爸比我好哇,把你照顧得這麼好。我也是當爸爸的,因為我,你近平哥哥可是九死一生啊!」老漢的兒子習近平,10歲就成了「狗崽子」;文革爆發時13歲,又成了反革命,被關押,又挨鬥,戴鐵製的高帽子,媽媽就坐在臺下;後來,他逃了又被抓進「少管所」……這都是毛澤東作的孽。今天中國人似乎忘記毛澤東了,可他們想不到,有一個忘不了毛澤東的人今天來統治他們了,「毛澤東住在此人心裡頭,而且他從小受毛的罪卻偏偏也要當毛澤東,這就是他落下的病。」
今天,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生死搏擊暫時告一個段落。在臺灣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不再「反共抗俄」,而甘當共產黨的「隨附組織」,與親民黨、新黨、中華統一促進黨等在共產黨的狗籠中爭寵。國民黨已「俱往矣」,共產黨卻成了「進化的獨裁者」。
然而,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史觀仍然控制著整個「大中華地區」的人們。國民黨和共產黨對歷史的歪曲和偽造,完美體現了歐威爾描述的「歷史的可變性」,即「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的信念。
蘇聯高級外交官和間諜越飛在中國的活動,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發展,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
越飛出生於俄羅斯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1917年的第六屆俄共(布爾什維克)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與托洛斯基合編《前進報》,並開始軍事工作。十月革命後,他轉而進入外交領域,任職外交部副部長,同時擔任蘇俄駐德國全權代表,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之補充條約》,資助德國社民黨員推翻德意志帝國政權,並透過外交郵袋向德國運送武器,德國因此嘗到了將列寧護送回俄國的苦果──蘇俄從來不遵守國際準則和國際承諾,為顛覆他國政權往往無所不用其極。
庶長子國民黨與嫡次子共產黨之生死搏擊
1922年7月,越飛被任命為蘇聯駐華全權代表,孱弱的中華民國成為蘇俄砧板上的魚肉。他先後與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及實力派軍閥吳佩孚談判,卻毫無成果。之後,越飛前往上海,與正處於窮途末路、一籌莫展的孫文會面,兩人一拍即合,隨即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孫文由此綻放「第二春」,接受蘇俄援助並改組國民黨,宣布「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中國則至此走向了國共兩黨競相極權的不歸路。
越飛開啟了中國革命的先聲,為蘇俄外交立下汗馬功勞,卻不由自主捲入蘇俄殘酷的內鬥。1927年,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托洛斯基被委員史達林開除出黨,與托洛斯基交好的越飛自然是不能倖免。訪日期間,他要求留在日本治病,被史達林否決,不得不回國。11月16日,越飛在莫斯科的醫院內自殺身亡,留下十頁遺言,聲稱「熱月已經開始」。三天後,越飛下葬,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加拉罕等高官出席葬禮。托洛斯基在葬禮上發表簡短演說,這是他在蘇聯的最後一次公開發言。葬禮上的集會被警察驅散,越飛死不瞑目。革命吞噬了革命的孩子,革命永遠如此。
近年來,俄羅斯解密的原蘇共絕密檔案中,有一份1923年1月26日越飛在上海發給俄共(布)、蘇聯政府和共產國際領導人的信件。
在這封信中,越飛向蘇俄領導人提出三個支持孫文的建議:第一,向孫提供兩百萬金盧布的援助;第二,當孫文開始其穩操勝券的北伐時,蘇俄出兵中國,將張作霖的軍隊從北京引開;第三,在一、兩年的時間內向孫文提供十萬軍隊的裝備,以及派出一定數量的專家。
越飛認為,中國正處於其歷史上一個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越飛向上級表功說:「我的東京之行和我同孫中山的協定,就像對英國人投了兩枚炸彈,讓他們痛得大喊大叫。」、「他們在近東和歐洲的行為,迫使我們在遠東採取報復政策。如果情況再有變化,他們還有動作,那麼我們在遠東還會走得更遠。」
越飛認為,中國是蘇俄「輸出革命」的最佳地點,中國可被蘇俄納為「被保護國」:
中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運動從來沒有如此蓬勃發展,其勝利也從來沒有如此逼近過。如果中國的民族革命將僅僅依靠我國援助而取得勝利,那就意味著是我們把帝國主義打翻在地,我們就將是全世界民族解放鬥爭和殖民地民族革命的守護者。
鑑於此前蘇俄幫助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建國、後來凱末爾卻背叛蘇俄的前車之鑑,越飛向莫斯科保證:「孫中山遠不是凱末爾,他更加親近我們,是我們的人,也具有更多的革命性。如果我們與他團結,他絕對不會背叛我們。中國在世界上的比重無論如何,不小於土耳其。難道這一切還不值得那200萬盧布嗎?」
此後,蘇俄源源不斷的金錢、武器、顧問來到孫文搖搖欲墜的廣州割據政權。國民黨和共產黨這兩個蘇共的「兒子黨」開始了合作與競爭,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蘇俄的「僕從國」先後登場。過去,我常常形容國民黨和共產黨是蘇聯催生的一對「孿生兄弟」,其實更準確的說,國民黨是庶長子,共產黨是嫡次子,蘇俄先扶持庶長子掌權,再讓嫡次子取而代之──這就是1920年代中期之後民國史的基本脈絡。
本書便是沿著這一脈絡,摘出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重構1920至1950年代的民國史和國共鬥爭史。
兩岸歷史課本都跳過的空白三十年
本書所呈現的,是1920年代至1950年代的暗黑民國史,也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竭力掩蓋的民國史。暗黑的民國及取代民國的、更黑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烙印,其國民個個都是「小蔣介石」和「小毛澤東」。以狂熱的民族主義而言,蔣介石在《中國的命運》中,將帝國主義當作歐威爾(George Orwell)小說《動物農莊》中的「公共汙水溝」,共產黨則直接偽造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習近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想之草蛇灰線有跡可循。
蔣介石一度以希特勒為師,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來餡料,企圖用法西斯主義的麵皮包出美味的餃子。然而,自稱基督徒的蔣介石違背了《聖經》十誡幾乎每一條,尤其是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和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即便敗退到臺灣之後,蔣介石的形形色色雕像仍然充滿整座小島。蔣介石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上帝,在日記中寫道:「上帝有求必應自救主降恩於余,而以余為其化身。」當然,蔣觸犯最多的還是第六誡「不可殺人」。
用《觀察》雜誌主編儲安平的話來說,蔣介石「獨裁無膽,民主無量」;用政治學家張奚若的話來說,毛澤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將來」(若用毛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和尚打傘,無法[髮]無天」)。1949年,張奚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的提議者之一,他認為「人民共和國」已經說明國體,表達了「人民民主」──事實上,若在「民主」之前加上「人民」的限制,「民主」便蕩然無存,你是不是「人民」之一員,不由你說了算。果不其然,到了1956年,張奚若直言不諱的指出:「喊『萬歲』,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亡羊補牢,已經晚了。這位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晚年被周恩來列入免受紅衛兵衝擊的保護名單,死於1973年,沒有看到文革的結束,那他是否該反省自己的靈魂中也有「蔣介石毒」和「毛澤東毒」?
中國歷史是一部《推背圖》。作家蘇曉康在《鬼推磨》一書中分析習近平的精神結構說,習近平雖並非薄二哥(薄熙來)罵的「劉阿斗」,卻是一個心理上戟傷頗重的「黑五類」,落了心病的人當皇帝,實非民族之幸。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個蒙冤很重的陝北老漢,被監禁16年,耳朵被打聾。1976年夏天在河南洛陽,一個年輕朋友楊屏陪老漢喝酒,老漢一杯酒下,悲從中來,兩隻大手捂住臉哭。楊屏: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一個老人這樣哭,一個像我爺爺般年紀的老男人在哭。沒有聲音,只有淚水,嘴唇在顫抖。這場景,如今想起,我都渾身戰慄!我當時被驚呆了,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盯著老爺子,竟然不知道給他拿毛巾擦臉。」
老漢說:「你爸爸比我好哇,把你照顧得這麼好。我也是當爸爸的,因為我,你近平哥哥可是九死一生啊!」老漢的兒子習近平,10歲就成了「狗崽子」;文革爆發時13歲,又成了反革命,被關押,又挨鬥,戴鐵製的高帽子,媽媽就坐在臺下;後來,他逃了又被抓進「少管所」……這都是毛澤東作的孽。今天中國人似乎忘記毛澤東了,可他們想不到,有一個忘不了毛澤東的人今天來統治他們了,「毛澤東住在此人心裡頭,而且他從小受毛的罪卻偏偏也要當毛澤東,這就是他落下的病。」
今天,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生死搏擊暫時告一個段落。在臺灣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不再「反共抗俄」,而甘當共產黨的「隨附組織」,與親民黨、新黨、中華統一促進黨等在共產黨的狗籠中爭寵。國民黨已「俱往矣」,共產黨卻成了「進化的獨裁者」。
然而,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史觀仍然控制著整個「大中華地區」的人們。國民黨和共產黨對歷史的歪曲和偽造,完美體現了歐威爾描述的「歷史的可變性」,即「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的信念。
蘇聯高級外交官和間諜越飛在中國的活動,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發展,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
越飛出生於俄羅斯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1917年的第六屆俄共(布爾什維克)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與托洛斯基合編《前進報》,並開始軍事工作。十月革命後,他轉而進入外交領域,任職外交部副部長,同時擔任蘇俄駐德國全權代表,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之補充條約》,資助德國社民黨員推翻德意志帝國政權,並透過外交郵袋向德國運送武器,德國因此嘗到了將列寧護送回俄國的苦果──蘇俄從來不遵守國際準則和國際承諾,為顛覆他國政權往往無所不用其極。
庶長子國民黨與嫡次子共產黨之生死搏擊
1922年7月,越飛被任命為蘇聯駐華全權代表,孱弱的中華民國成為蘇俄砧板上的魚肉。他先後與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及實力派軍閥吳佩孚談判,卻毫無成果。之後,越飛前往上海,與正處於窮途末路、一籌莫展的孫文會面,兩人一拍即合,隨即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孫文由此綻放「第二春」,接受蘇俄援助並改組國民黨,宣布「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中國則至此走向了國共兩黨競相極權的不歸路。
越飛開啟了中國革命的先聲,為蘇俄外交立下汗馬功勞,卻不由自主捲入蘇俄殘酷的內鬥。1927年,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托洛斯基被委員史達林開除出黨,與托洛斯基交好的越飛自然是不能倖免。訪日期間,他要求留在日本治病,被史達林否決,不得不回國。11月16日,越飛在莫斯科的醫院內自殺身亡,留下十頁遺言,聲稱「熱月已經開始」。三天後,越飛下葬,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加拉罕等高官出席葬禮。托洛斯基在葬禮上發表簡短演說,這是他在蘇聯的最後一次公開發言。葬禮上的集會被警察驅散,越飛死不瞑目。革命吞噬了革命的孩子,革命永遠如此。
近年來,俄羅斯解密的原蘇共絕密檔案中,有一份1923年1月26日越飛在上海發給俄共(布)、蘇聯政府和共產國際領導人的信件。
在這封信中,越飛向蘇俄領導人提出三個支持孫文的建議:第一,向孫提供兩百萬金盧布的援助;第二,當孫文開始其穩操勝券的北伐時,蘇俄出兵中國,將張作霖的軍隊從北京引開;第三,在一、兩年的時間內向孫文提供十萬軍隊的裝備,以及派出一定數量的專家。
越飛認為,中國正處於其歷史上一個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越飛向上級表功說:「我的東京之行和我同孫中山的協定,就像對英國人投了兩枚炸彈,讓他們痛得大喊大叫。」、「他們在近東和歐洲的行為,迫使我們在遠東採取報復政策。如果情況再有變化,他們還有動作,那麼我們在遠東還會走得更遠。」
越飛認為,中國是蘇俄「輸出革命」的最佳地點,中國可被蘇俄納為「被保護國」:
中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運動從來沒有如此蓬勃發展,其勝利也從來沒有如此逼近過。如果中國的民族革命將僅僅依靠我國援助而取得勝利,那就意味著是我們把帝國主義打翻在地,我們就將是全世界民族解放鬥爭和殖民地民族革命的守護者。
鑑於此前蘇俄幫助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建國、後來凱末爾卻背叛蘇俄的前車之鑑,越飛向莫斯科保證:「孫中山遠不是凱末爾,他更加親近我們,是我們的人,也具有更多的革命性。如果我們與他團結,他絕對不會背叛我們。中國在世界上的比重無論如何,不小於土耳其。難道這一切還不值得那200萬盧布嗎?」
此後,蘇俄源源不斷的金錢、武器、顧問來到孫文搖搖欲墜的廣州割據政權。國民黨和共產黨這兩個蘇共的「兒子黨」開始了合作與競爭,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蘇俄的「僕從國」先後登場。過去,我常常形容國民黨和共產黨是蘇聯催生的一對「孿生兄弟」,其實更準確的說,國民黨是庶長子,共產黨是嫡次子,蘇俄先扶持庶長子掌權,再讓嫡次子取而代之──這就是1920年代中期之後民國史的基本脈絡。
本書便是沿著這一脈絡,摘出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重構1920至1950年代的民國史和國共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