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離開的都是錯的人,時間會幫我們篩選
聖誕節,突然收到米亞的訊息,約我去酒吧。
米亞前段時間和男朋友分手了,本來已經走過情緒低潮期,結果一場電影又把她打回原形。
她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是一部愛情片。
看到最後,終於證實了電影開場十分鐘之後自己下的斷言:這是一部爛片。爛在哪裡呢?大概是結局本該分道揚鑣的兩個人還是在一起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是聖誕節?怎樣,有誰規定聖誕節不可以分手嗎?還是過節的日子最好別分手?就像「來都來了」、「過節嘛」,以及「別逼我在快樂的節日和你大吵一架」……
強行快樂的結局真的讓人費解,所以米亞被刺激了。
我們在酒吧街倚在路邊的欄杆上,看來來往往的熱鬧人群,看了快半小時。
我有點餓了,就問米亞:「請問你在看什麼呢?」
「看看有沒有什麼心儀的對象。」
「你是認真的?」
「當然,新歡是治療情傷最好的藥。」
本以為劇情要香豔起來了,沒想到大家都忙著享受節日的快樂,並沒有人注意到一個心碎的女人,和她饑腸轆轆的朋友。
我看著米亞,她的神情稍顯落寞,歡鬧的人群裡,一個人總能悲慘得格外突出,也許這就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別人根本沒空看你。
米亞又看了半小時,逐漸喪失興趣,拉著我去吃火鍋,我歡天喜地的跟著走了。
我知道米亞就是被那部電影揭了舊傷疤,她根本不是隨隨便便找救生圈來愛的人。
失戀時,我們總是更加渴求被愛,想要用「被愛」來證明自己的生活如常,其實往往忽略了愛意的品質取決於「被誰愛」。
因為相愛的人總是表現出某種相似性,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你是積極的,就會遇到陽光的;你是消極的,就會遇到狼狽的;你是隨便的,就會遇到同樣不認真的。
當你處於糟糕的生活狀態,迎頭遇上的大多也是糟糕平庸的,這就是神奇的吸引力法則。當時糟糕的他選擇愛你,是因為你們一樣狼狽而灰頭土臉,這顯得他沒那麼糟糕。而結果往往雪上加霜,糟上更糟。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放低自己對愛情的要求。
愛情從來不是一場條件匹配的博弈,也不是急急忙忙的衝動抉擇,或是他人眼中,年紀到了就要認清現實的規勸。
愛情應該是美好的、進步的、成長的、舒適的、喜歡的、熱愛的、鍾情的、唯一的,聽從內心的、不輕易妥協的存在。
如果你可以接受一段從「差不多」開始的戀愛,也意味著你開始接受「差很多」的餘生。
一輩子太長了,遇見錯的人比孤獨更可怕。
哪怕是用白開水煮麵,也要撒一點蔥花
生活就是自己哄自己,把自己哄開心了,就什麼事都解決了。
要多多使用精神勝利法,沒事就多犒賞自己,否則這日子怎麼熬得下去啊。
江小小就是典型的易犒賞體質,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事沒事就對自己進行封賞,有時候甚至厚顏無恥的用「雖然我今天什麼也沒有做,但還是辛苦我了」來獎勵自己。
前兩天她告訴我:「我用兩天做完了一個簡報檔案,截止目前為止,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已經獎勵自己手機殼兩個、褲子一條、氣泡水五瓶、啤酒一箱、咖啡無數杯。」
為了犒賞自己,江小小到底能想出多少個奇妙理由?
「今天的總熱量沒超標,還可以吃好幾口。」
「每天都要跟自己說,您辛苦了。」
「狗子江亂跳的生日到了,買個蛋糕犒賞努力『鏟屎』的自己。」
「今天健身效果不錯啊,獎勵自己一頓火鍋吧。」
「跑步經過烤肉攤,忍住了沒吃,第二天犒賞自己一塊起司蛋糕。」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別看我很窮,我掌握了一百種犒賞自己的辦法。」
慰勞不分大小,都是給自己累積期待和信心的過程。
在生活的巨大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下,允許自己喝一杯奶茶、從購物車裡選一件想要的東西下單,或者乾脆坐著發呆,每一件毫不費力的事都會成為一種犒賞,無論是對身體還是對心靈。
「易犒賞體質」不能和「不想努力」畫上等號,我始終相信,當你做一件事,痛苦大於成就感,那你恰恰需要「動機十分不純、目標非常容易達成、對自己評價高到離譜、進度管理適度寬鬆、努力追求樂趣」這種愉悅方式。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自娛自樂。討別人歡心只是小聰明,每天都能討到自己的歡心才算大智慧。
炎熱的午後,我一覺醒來,口渴難耐,含了一根冰棒在嘴裡,邊吃邊在窗前看風景,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正過著一覺睡醒就能吃冰棒的生活。天哪,我是五歲的自己的英雄,怎麼搞的,真是了不起啊,你這傢伙。
生活會扯我們後腿,但也會落下好福氣
人為什麼要努力?
我從來不相信學霸真的不用學就能考好,從來不相信「摸魚」就能做到管理職,也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按: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著作《異數》[Outliers]中提出的理論,指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花一萬小時,都能從普通人變成該領域的頂級人才),相信一切暫時的好運,都會因為沒有實力做為基礎而露餡,也相信真正有價值的自由,是透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人生。
我相信,若要「白毛浮綠水」,必先「紅掌撥清波」(按:出自駱賓王的《詠鵝》)。水中的天鵝看似很優雅,其實小腳丫在水面下很忙。
我始終相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
想要結交的朋友、想要實現的夢想、想要的理想生活、想要守護的人、要將喜歡的一切留在身邊……你真正想要的,沒有一樣可以輕易得到,這就是你努力的理由。
有些努力今天付出,可能明天就能獲得回報;而有些回報要經過數年,或甚至沒有回報。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很快,但人的滿足感,有時候反而是來自於一些需要長期完成、付出很多精力的事情。
對於一些事情來說,時間就是必要條件。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些事情還沒有很好的回饋,說明你還在努力的過程中,需要再等一等。天底下沒有平白無故的得到,每往前走一步,就意味著離想要的生活更近了一點。
平凡生活裡,不存在太多偷天換日的戲劇性時刻,日復一日堅持改進的力量雖小,但能堅持下來,累積的效果足以在若干年後驚人。
有的人能在幾年後讓人大吃一驚,有的人會讓人大驚失色,其實這些都是過往結果的總和。
這樣也很好啊,證明你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哪怕現在覺得有一點孤單和沮喪,也不用覺得氣餒,因為你想要的一切,也正在奔向你的路上,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努力、保持期待。
去學習,去變好,去煉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法則。不吃不喜歡的食物,不穿將就的衣服,不去愛一個「還不錯」的人,拒絕所有「差不多就行」的言論。
你要足夠認真,非常努力,要朝著想要的生活拚命跑,要拚到一想到委曲求全和逆來順受,就好像戳了自己一刀,你要有絕不忍心虧待自己的絕不退讓。
你要保持內心不失控、生活不失序,要為自己謀求更多的選擇權、儲蓄更多的安全感,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你勤奮充電、努力工作、保持身材、對人微笑,這些都不是為了讓別人刮目相看,而是為了裝扮自己,照亮自己的內心。
是要告訴自己:我是一股勢不可當的向上力量。
我超好,我超棒,請念10遍
我們常常焦慮,而這種焦慮又很容易掃向自身。焦慮身材、焦慮容貌、焦慮性格、焦慮和別人的關係……
「愛自己」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做得很差的一件事。
尤其是在真正認識自己之後,很多人往往會經歷失望:啊,原來我是這個樣子的,眼睛那麼小,鼻子也不夠挺,還有一點胖……感覺自我崩塌了。
但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根本沒有「自我崩塌」這一說,「好」中本來就藏著「壞」;「善」中也會隱遁著「惡」;「對」中也有相對的「錯」。而我們對自己不夠好甚至糟糕的一面,接納得是否足夠,決定了我們的內心是否平和。
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樣樣都很完美,那才真的不正常。
自愛也是有限度的,所謂愛自己,不是盲目的相信自己沒有缺點,每個方面都是最好的,而是明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依然相信自己是很好的。
一個真實且成熟的人,本質上是知道自己不夠好,然後在寬容裡變得更好。
肚子上有小贅肉又怎麼樣?喜歡減肥就減,不喜歡那就圓嘟嘟的也很可愛;腿型不好看,穿短褲會很醜吧,那是別人的評價,你如果喜歡穿,就可以穿;臉型不好看又如何,老天爺給你這張臉,是讓你和別人不一樣,不是讓你自卑的。
活得像開掛(按:形容表現超乎水準)了一樣,不是因為瘦了才開掛,而是你打從心裡愛自己;人生沒有標準尺寸,XS號的確顯得人清瘦,但是身高一百七十公分的人怎麼可能穿XS號,穿L號的你也很得體和漂亮;活得漂亮的判斷標準,是接受自己的每一個樣子,而不是只接受體重不超過五十公斤的自己。
人生確實是一場舞臺表演,但最重要的不是臺下的歡呼,而是臺上的你對出演主角的自己有多麼肯定。
聚光燈閃閃照著,整個舞臺都發著光,不是因為燈有多亮,而是因為你站在那裡才發光。
人生沒有那麼多「應該變成什麼樣」,當你想要責怪自己時,想像一下,如果是你喜歡的人遇到同樣的事,你會怎麼維護他,然後就那樣去維護自己。
比如你因為失誤做錯了事情,你很難過,想罵自己: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時你把自己換成他,想想如果是他,你會用什麼理由來解釋這一切、你會怎麼安慰眼前這個難過的人、你會怎麼幫助他解決現在的問題,然後你就用這些方式來對待自己。愛的方式總是很簡單,難的是我們總是忘記愛自己。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一句話:「我發誓,無論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欠缺什麼,擁有什麼,我都絕不能討厭自己,要好好珍惜自己,到死都要繼續愛自己。」
希望你明白,你才是自己最大的希望。
聖誕節,突然收到米亞的訊息,約我去酒吧。
米亞前段時間和男朋友分手了,本來已經走過情緒低潮期,結果一場電影又把她打回原形。
她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是一部愛情片。
看到最後,終於證實了電影開場十分鐘之後自己下的斷言:這是一部爛片。爛在哪裡呢?大概是結局本該分道揚鑣的兩個人還是在一起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是聖誕節?怎樣,有誰規定聖誕節不可以分手嗎?還是過節的日子最好別分手?就像「來都來了」、「過節嘛」,以及「別逼我在快樂的節日和你大吵一架」……
強行快樂的結局真的讓人費解,所以米亞被刺激了。
我們在酒吧街倚在路邊的欄杆上,看來來往往的熱鬧人群,看了快半小時。
我有點餓了,就問米亞:「請問你在看什麼呢?」
「看看有沒有什麼心儀的對象。」
「你是認真的?」
「當然,新歡是治療情傷最好的藥。」
本以為劇情要香豔起來了,沒想到大家都忙著享受節日的快樂,並沒有人注意到一個心碎的女人,和她饑腸轆轆的朋友。
我看著米亞,她的神情稍顯落寞,歡鬧的人群裡,一個人總能悲慘得格外突出,也許這就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別人根本沒空看你。
米亞又看了半小時,逐漸喪失興趣,拉著我去吃火鍋,我歡天喜地的跟著走了。
我知道米亞就是被那部電影揭了舊傷疤,她根本不是隨隨便便找救生圈來愛的人。
失戀時,我們總是更加渴求被愛,想要用「被愛」來證明自己的生活如常,其實往往忽略了愛意的品質取決於「被誰愛」。
因為相愛的人總是表現出某種相似性,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你是積極的,就會遇到陽光的;你是消極的,就會遇到狼狽的;你是隨便的,就會遇到同樣不認真的。
當你處於糟糕的生活狀態,迎頭遇上的大多也是糟糕平庸的,這就是神奇的吸引力法則。當時糟糕的他選擇愛你,是因為你們一樣狼狽而灰頭土臉,這顯得他沒那麼糟糕。而結果往往雪上加霜,糟上更糟。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放低自己對愛情的要求。
愛情從來不是一場條件匹配的博弈,也不是急急忙忙的衝動抉擇,或是他人眼中,年紀到了就要認清現實的規勸。
愛情應該是美好的、進步的、成長的、舒適的、喜歡的、熱愛的、鍾情的、唯一的,聽從內心的、不輕易妥協的存在。
如果你可以接受一段從「差不多」開始的戀愛,也意味著你開始接受「差很多」的餘生。
一輩子太長了,遇見錯的人比孤獨更可怕。
哪怕是用白開水煮麵,也要撒一點蔥花
生活就是自己哄自己,把自己哄開心了,就什麼事都解決了。
要多多使用精神勝利法,沒事就多犒賞自己,否則這日子怎麼熬得下去啊。
江小小就是典型的易犒賞體質,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事沒事就對自己進行封賞,有時候甚至厚顏無恥的用「雖然我今天什麼也沒有做,但還是辛苦我了」來獎勵自己。
前兩天她告訴我:「我用兩天做完了一個簡報檔案,截止目前為止,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已經獎勵自己手機殼兩個、褲子一條、氣泡水五瓶、啤酒一箱、咖啡無數杯。」
為了犒賞自己,江小小到底能想出多少個奇妙理由?
「今天的總熱量沒超標,還可以吃好幾口。」
「每天都要跟自己說,您辛苦了。」
「狗子江亂跳的生日到了,買個蛋糕犒賞努力『鏟屎』的自己。」
「今天健身效果不錯啊,獎勵自己一頓火鍋吧。」
「跑步經過烤肉攤,忍住了沒吃,第二天犒賞自己一塊起司蛋糕。」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別看我很窮,我掌握了一百種犒賞自己的辦法。」
慰勞不分大小,都是給自己累積期待和信心的過程。
在生活的巨大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下,允許自己喝一杯奶茶、從購物車裡選一件想要的東西下單,或者乾脆坐著發呆,每一件毫不費力的事都會成為一種犒賞,無論是對身體還是對心靈。
「易犒賞體質」不能和「不想努力」畫上等號,我始終相信,當你做一件事,痛苦大於成就感,那你恰恰需要「動機十分不純、目標非常容易達成、對自己評價高到離譜、進度管理適度寬鬆、努力追求樂趣」這種愉悅方式。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自娛自樂。討別人歡心只是小聰明,每天都能討到自己的歡心才算大智慧。
炎熱的午後,我一覺醒來,口渴難耐,含了一根冰棒在嘴裡,邊吃邊在窗前看風景,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正過著一覺睡醒就能吃冰棒的生活。天哪,我是五歲的自己的英雄,怎麼搞的,真是了不起啊,你這傢伙。
生活會扯我們後腿,但也會落下好福氣
人為什麼要努力?
我從來不相信學霸真的不用學就能考好,從來不相信「摸魚」就能做到管理職,也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按: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著作《異數》[Outliers]中提出的理論,指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花一萬小時,都能從普通人變成該領域的頂級人才),相信一切暫時的好運,都會因為沒有實力做為基礎而露餡,也相信真正有價值的自由,是透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人生。
我相信,若要「白毛浮綠水」,必先「紅掌撥清波」(按:出自駱賓王的《詠鵝》)。水中的天鵝看似很優雅,其實小腳丫在水面下很忙。
我始終相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
想要結交的朋友、想要實現的夢想、想要的理想生活、想要守護的人、要將喜歡的一切留在身邊……你真正想要的,沒有一樣可以輕易得到,這就是你努力的理由。
有些努力今天付出,可能明天就能獲得回報;而有些回報要經過數年,或甚至沒有回報。容易的事情做起來很快,但人的滿足感,有時候反而是來自於一些需要長期完成、付出很多精力的事情。
對於一些事情來說,時間就是必要條件。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些事情還沒有很好的回饋,說明你還在努力的過程中,需要再等一等。天底下沒有平白無故的得到,每往前走一步,就意味著離想要的生活更近了一點。
平凡生活裡,不存在太多偷天換日的戲劇性時刻,日復一日堅持改進的力量雖小,但能堅持下來,累積的效果足以在若干年後驚人。
有的人能在幾年後讓人大吃一驚,有的人會讓人大驚失色,其實這些都是過往結果的總和。
這樣也很好啊,證明你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哪怕現在覺得有一點孤單和沮喪,也不用覺得氣餒,因為你想要的一切,也正在奔向你的路上,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努力、保持期待。
去學習,去變好,去煉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法則。不吃不喜歡的食物,不穿將就的衣服,不去愛一個「還不錯」的人,拒絕所有「差不多就行」的言論。
你要足夠認真,非常努力,要朝著想要的生活拚命跑,要拚到一想到委曲求全和逆來順受,就好像戳了自己一刀,你要有絕不忍心虧待自己的絕不退讓。
你要保持內心不失控、生活不失序,要為自己謀求更多的選擇權、儲蓄更多的安全感,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你勤奮充電、努力工作、保持身材、對人微笑,這些都不是為了讓別人刮目相看,而是為了裝扮自己,照亮自己的內心。
是要告訴自己:我是一股勢不可當的向上力量。
我超好,我超棒,請念10遍
我們常常焦慮,而這種焦慮又很容易掃向自身。焦慮身材、焦慮容貌、焦慮性格、焦慮和別人的關係……
「愛自己」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做得很差的一件事。
尤其是在真正認識自己之後,很多人往往會經歷失望:啊,原來我是這個樣子的,眼睛那麼小,鼻子也不夠挺,還有一點胖……感覺自我崩塌了。
但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根本沒有「自我崩塌」這一說,「好」中本來就藏著「壞」;「善」中也會隱遁著「惡」;「對」中也有相對的「錯」。而我們對自己不夠好甚至糟糕的一面,接納得是否足夠,決定了我們的內心是否平和。
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樣樣都很完美,那才真的不正常。
自愛也是有限度的,所謂愛自己,不是盲目的相信自己沒有缺點,每個方面都是最好的,而是明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依然相信自己是很好的。
一個真實且成熟的人,本質上是知道自己不夠好,然後在寬容裡變得更好。
肚子上有小贅肉又怎麼樣?喜歡減肥就減,不喜歡那就圓嘟嘟的也很可愛;腿型不好看,穿短褲會很醜吧,那是別人的評價,你如果喜歡穿,就可以穿;臉型不好看又如何,老天爺給你這張臉,是讓你和別人不一樣,不是讓你自卑的。
活得像開掛(按:形容表現超乎水準)了一樣,不是因為瘦了才開掛,而是你打從心裡愛自己;人生沒有標準尺寸,XS號的確顯得人清瘦,但是身高一百七十公分的人怎麼可能穿XS號,穿L號的你也很得體和漂亮;活得漂亮的判斷標準,是接受自己的每一個樣子,而不是只接受體重不超過五十公斤的自己。
人生確實是一場舞臺表演,但最重要的不是臺下的歡呼,而是臺上的你對出演主角的自己有多麼肯定。
聚光燈閃閃照著,整個舞臺都發著光,不是因為燈有多亮,而是因為你站在那裡才發光。
人生沒有那麼多「應該變成什麼樣」,當你想要責怪自己時,想像一下,如果是你喜歡的人遇到同樣的事,你會怎麼維護他,然後就那樣去維護自己。
比如你因為失誤做錯了事情,你很難過,想罵自己: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時你把自己換成他,想想如果是他,你會用什麼理由來解釋這一切、你會怎麼安慰眼前這個難過的人、你會怎麼幫助他解決現在的問題,然後你就用這些方式來對待自己。愛的方式總是很簡單,難的是我們總是忘記愛自己。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一句話:「我發誓,無論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欠缺什麼,擁有什麼,我都絕不能討厭自己,要好好珍惜自己,到死都要繼續愛自己。」
希望你明白,你才是自己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