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歷史領航家正傳

7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中國兵學鼻祖--孫武

【導讀】

本文有兩個孫子,一是孫武,一是孫臏,司馬遷對兩者的筆法一簡一詳,且使用一虛一實的手法,共同演繹了兵法的兩個層面。

傳文中對於孫武只側重單一片段的描寫,是畫龍點睛的筆法,藉由一個事件便勾勒出孫武「兵法」的輪廓。由於傳文中並未介紹孫武詳細的生平事蹟,以致於原為傳主的孫武(「孫子」)變得抽象,反倒是「兵法」成了真正的主角,傳主被虛位化了。

而孫武為吳王演示的兵法,也別有趣味,究其實,它連紙上談兵也夠不上,只是預示了兵法的一個「可能性」。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這一段演示出現了幾個對比。首先,兵法,有兵才講到用兵之法,但故事中無兵。用非兵之人而行兵法,對比一。戰爭突顯雄性陽剛,故事中卻擺出一群胭脂綺羅,以婦人而行男人之事,對比二。皇宮是宴樂之所,吳王也抱持愛色之心,但孫武卻硬將皇宮變為戰場,將紅顏當成死士,焚琴煮鶴,大煞風景,對比三。

但正因這樣的對比,這才讓兵法的可能性無限擴大了。如果兵法可以讓非戰鬥力變成最佳戰力、讓女人變成軍人(男人)、讓旖旎(繞指柔)變成肅殺(百鍊剛),那兵法簡直是點石成金的奇蹟了。孫武的這次演示的確可圈可點,從不可能之中反顯出兵法的無所不能,被譽為兵法始祖孫臏的故事則頗多事蹟情節,與孫武相比,是詳敘的筆法。孫臏的生命裏不只孫臏,更創造了一個「敵人」的角色──龎涓。因為有了敵人,所以故事裡發生的是實實在在的戰爭,從一開始龎涓的設計陷害,到最後孫臏終於致龎涓於死地,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規則赤裸裸地呈現。所以我們才說孫武只是一種演示,一種虛擬的演習。

作為一個刑餘之人,孫臏展示了「武」的至高心法:真正的屈人之兵不在於武力,而在於「法」,也就是胸中謀略。從他以下駟對上駟、以圍魏來救趙、以減竈來欺敵,每一次爭戰,他都不具優勢的武力,而一再以方法策略取勝。從這裏我們又得到這兩人之所以合傳的另一線索,原來孫臏便是孫武,其「臏」成其至「武」。如果說孫武展示的是兵法的可能性,那麼孫臏演繹的是兵法的靈活度。正因可能性無限大,所以靈活度也無限大。這在他下駟對上駟的戰術運用上最可以看出。同樣的三匹馬,一般人只有一種運用方式:上駟對上駟、中駟對中駟、下駟對下駟。但交到孫臏手裏便有無窮的玩法。解趙國之圍也是,正面交鋒、挫敗敵軍是正統思維,又有誰會想到棄趙不救而直搗魏都呢?所以孫武展示了「兵」之精義,孫臏發揮了「法」之神奇,兩者合參,才得兵法之要領。

這一心法總訣在於孫臏所說的:「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前句是不正面交鋒,後句是藉用形勢。不正面交鋒則己不受力,藉用形勢則讓敵受力,在不受力和受力之差距下,勝負於焉判定。

至於利用減竈法讓敵人輕兵深入的算計,運用的是一種「示弱」之道。孫臏心中瞭然,魏兵悍勇,齊兵怯,龎涓果然恃強而來,孫臏因而順勢示弱,而老子早把勝負講得清楚: 「柔弱勝剛強。」人說孫子兵法充滿了道家(尤其老子)奧旨,半點不虛。

【課文與註釋】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時代意義】
  
勝負,是人類很喜歡從事的活動,可以說人的生命中處處是論輸贏的戰場。喜歡贏既然是人性,那麼累積贏的策略便成了很有市場價值的商品了。兵法、秘訣、寶典、攻略……,在人類社會中肩負的是一種「不能輸」的使命,昭告的是人類文明那種以比較、爭鬥,甚至壓制、毀滅為意向的主流價值。也許當達爾文歸納出「物競天擇」的物種演化結論時,他其實在明示:這是個只能贏、不能輸的冷酷世界。

所以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孫子兵法的故事,孫武狠心殺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為的就是訓練出不能輸、一定贏的隊伍;龎涓為了不輸給孫臏,可以毫不手軟地陷害自己的同門;當然事後孫臏回敬的,是用龎涓的命來抵自己的一雙腿。在爭強鬥勝的過程中,孫武把眾侍女當成棋子,龎涓和孫臏則把對方視為障礙。棋下的好、局佈的深的是大師、達人,兵法可以傳世;迅速俐落把障礙排除的晉爵封侯,成為人生勝利組。達爾文說這是生命的常態、地球的法則,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定如此,不能逃避、不可違逆,也不用質疑……。

這樣的信念到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達後,在上世紀達到了巔峰,尤以商界為甚,許多舉世聞名的企業家紛紛出版其商戰心得與成功秘訣,日本最喜此道,連德川家康等古人也有系列叢書,蔚為大觀。流風所及,華人世界也拱起管子、韓非、曹操、孔明、王永慶等,這些人或變身成為管理學大師、或躍登經營的神格。這其間,孫子兵法必不可免地也成了寶典之一。

只是我們不可忘懷,孫子兵法中充滿道家的思維,以老子無欲不爭的基本態度,吾人當知:不爭,才是最高明至上的爭,這點在孫子兵法中仍然是保有的。如果人類講求環保、資源共享、物種共融的理念是有價值的,才能創造一個全是贏家而無輸家的世界,那麼孫子兵法中以「爭」為主的輸贏執念,是該被慢慢放下了;那「不爭之爭」的部分,不該一直還像無字天書般隱晦不顯。這也許是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最後一役:用不爭,戰勝達爾文的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