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數學題目中的資訊量
題目考什麼?
參加台師大數學系林福來教授主持的,由教育部和國科會一起資助的,國中小學數學科輔導的亮點計畫後,退休多年的筆者多了許多在教學現場走動的機會,碰到不少想要精進教學能力的老師。
和他們的談話中,難免討論到數學教育現實的事務,諸如考試卷的命題,批改給分等的種種問題。有次和一些教授及老師一起喝咖啡時,對這方面議題竟然談出一些共識,於是商量合作寫幾篇文章。
無奈教授們忙著寫論文,老師們不善於寫文章,寫科普文章的工作就落在我頭上了。這篇文章就是頭次的嘗試,希望得到讀者的肯定,才會有第二篇文章。順便也在此聲明,本文的點子是很多人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晶,我只是負責把想法用白紙黑字呈現出來。
當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命一道題目,將它放在考試卷上給學生做答時,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譬如說,下面羅列出來的,都可能是其原因或部分原因:
1.學生對某個特定的概念如質數,知識如畢氏定理等,是否有某種程度的瞭解?
2.學生對某些運算、技能是否能夠執行,或已經熟練到某種程度?
3.在某些學生算是熟悉的情境中發生之問題,學生能否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題嗎?
4.在數學內部的知識之間,或是和別的科目的知識,常會有些關係,這些結構成學生腦海中的知識網路。這些上述的某些局部連結,學生腦中是否存在?
5.學生在展現上述能力的過程中,邏輯是否清晰,想法思路是否合理?
這些條列當然可以分得更細,列得更長。不過,如此就得要寫很長的文章,討論更深沉的課題。第一篇就這樣,實在不符合本文標題「淺談」的旨趣。不談這些,又該說些什麼呢?不如從一些實例說起。
我們這些合作的夥伴,找了一些題目,商量下做了一些小實驗,即借用了某些台北附近的學生做了一些測試。分析後,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不如就寫些這樣的實例吧!以下就是一道可以考四、五、六年級的題目。題目1小明拿一張500元大鈔,到附近的一家早餐店替家人買5份早餐。媽媽說,每份早餐都要有餐點和飲料,每份的組合不能相同,且合起來的價錢每份不得超過70元。此點的點選單如下:
問小明可以買怎樣的5份早餐?請填入下表中。
5份餐點共要多少元?可找回多少元還給媽媽?
資訊知多少?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這道題目如何?很簡單嘛,是不是?它是附在生活情境中的四則應用問題,所牽涉到的數學內容是整數的加、減(也有人可能會用到乘法),這方面應沒問題。但是,由於題目用文字呈現,也許會造成某些學生因閱讀不良,而產生解題困難。這是我們在做測試前的自我評估,結果並不完全如我們所想的那樣。
此題在台北市某小學的四年級某班測試時,十八位學生中只有兩人全對,四人零分,其他人則得到部分分數。下面,讓我們概略地分析這些學生的錯誤原因。很遺憾,我們無法附出學生的答案卷(會佔太大篇幅),只能單純的敘述如下:
1.四人完全空白,表示什麼?讀不懂題目的意思?還是不會解題?或者是他們覺得這個測試不算學校成績,故不屑做答?最後這個原因,我們在問過他們班導師後,立即排除—他們四人沒聰明到如此地步。
至於,前兩個原因,我們懷疑是前者。因為只要湊出一組合起來不超過70元的早餐,就會得到一些分數。除非他沒上街買過早餐,這樣的小孩(總是在家裡吃過早餐才出門,真是幸福)現在應該很少了。他們因缺乏實際的經驗,很難期望他們能形式地購買早餐。
2.被扣去部分分數的一位學生,被扣分的原因是,他沒寫出餐點和飲料的名稱,只在表格上填出個別項目的價格。他這樣子不耐煩(學會耐煩似乎應該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可以理解。之後命題,也許會加上餐點和飲料的編號,學生在答題時圓要寫出這些編號即可。如此也比較合乎數學裡講究形式抽象的精神。3.很多被扣分的原因,竟然是計算錯誤。讀者也許會歸因於學生計算能力之薄弱。可是,我們並不認同如此的理由,譬如說有位學生在計算5份早餐共要多少元時,無端端地多加了1份65元(前面已經加過)。類似這樣的錯誤並不少,為什麼?原因請看第4.點的說明。
另外,有好幾位小朋友用350元去減5份早餐的總價額,我們相信350元的出現(題目中沒有),是70元5得到的(每份早餐不得超過70元)。有位學生更是離譜,竟然用700元去減5份早餐的總價額。700元如何來的?我們能想得到的唯一連接,是350元的2倍。但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連接?我們完全摸不著頭緒。
4.基於上述證據,我們認為對四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本題的資訊量太多了—餐點(及其單價)有5個,飲料(及其單價)又5個,500大鈔,以及每份早餐之價額之上限70元。這12個資訊的掌握,是小孩解此題的前置。這樣的要求,對還不到十歲大的小孩,真的負擔稍重。
我國有些成語,透露了人類對隨機資訊量的掌握限度,諸如亂七八糟、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零八落等等。這些說法總結了我們前輩的寶貴經驗—七、八常是太多了,同時處理腦袋會亂掉。這件事可以找到一些佐證:一星期為什麼是七天?很多地方的電話號碼是七或八個數碼的,為什麼?親愛的讀者,你認為這些是不相關的嗎?
解題運作量
現代社會越來越趨複雜,逼使我們人類的腦袋持續進化,同時要處理八個以上的亂碼。譬如說,台北和台中地區的電話號碼是八碼,手機通通十碼,我們為了記住這些而努力,久而久之,記憶力和連接力就變強了。
當然,腦袋瓜進化這種事情,以往都是以長時間為單位來計算的,沒有萬年也需幾千年以上。人類有史最多不超過三、四千年,所以一種說法是史前人類的腦袋和現代人的其實相差並不是那麼多。另一種說法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社會運作的複雜程度,已到了逼使我們的腦袋到了不調整進化就很難存活的地步。我和老婆大人學用3C產品時的困難(只要碰錯一個按鈕就滿盤迷失,回不到想要的介面,被迫找年輕人求救),其實就是最佳的案例—現代的年輕人比我們年輕時候優秀才行。
若是如此,下一代的教育中應該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使他們的頭腦能順利掌握複雜事物裡的眾多訊息。數學科能在這方面幫忙的有兩樣:一是讓學生學會剝開重重的情境障礙,看到事物的基本結構;二是訓練學生在擁有一大堆資訊(也許會有多餘的,甚至矛盾的)狀況中,釐清並掌握有用的資訊,進一步運用來解決問題。
本文想討論的是上述方向中後者之最前端。我們選擇的是小學生所生活的真實情境,裡面的資訊剛好很豐富(我們已經刪去一些如包子、酥餅等)。我們以為這樣的資訊量,應該對四、五與六年級學生適合,但測試結果,四年級學生可能在維高斯基所說的近測發展區。在此狀況下,能做的事情是先調整資訊量,並藉機會討論,使學生學到掌握資訊的手法。
5.若是12項資訊太多,該如何改變呢?我們認為,給三年級學生題目中的餐點和飲料各3項,買2人份的早餐;四年級的餐點和飲料各4項,買3或4人份;五年級的則保持原題就行了;六年還可更多些。
6.如果學生融入情境沒問題,又能掌握題目中的資訊,則解題的難度並不高,運算的數量計有—每份早餐加一次(條件限制,不得超過70元),總額加1次(或是4次?),用500元減去總額1次。算是不多。若如5.之建議,三、四年級的版本,運算量還會少些。所以,這裡不是障礙。
7.解題運作最困難的部分在組成5份早餐。題目中的條件有三項,即每份早餐含一個餐點及一杯飲料,合起來不超過70元,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所以,餐點和飲料並不能隨便配,例如,豬排堡不能配咖啡,雞腿堡只能配豆漿等等。這是隱藏在題目裡,沒寫在考卷上的運作,在解題時要記住這些,肯定增加了不少心理負擔。8.「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的意義,許多學生的解讀不盡相同。命題者本來的意思是,只要餐點和飲料中的一項不同,就算是不同的組合了。但這個意思全班只有得滿分的二人懂(其中一人餐點重覆,另一人飲料有重覆)。正確解讀題目的意思,會使餐點和飲料的配對簡單許多,譬如說,只要飲料選豆漿,配任何餐點時價額都不會超過70元。
9.若認為「不同組合的早餐」是餐點和飲料都要不相同,則要多做一些功夫。首先,每樣餐點和飲料都會被用到,故較高價的餐點只能配便宜的飲料—雞腿堡只能配豆漿,豬排堡只能配紅茶或果汁,其他就可以隨便配了。讀者不難看到,這些運作的先後順序之確立,也會造成解題的困難。這就是我們在5.裡建議的,減少題目中的資訊量和運作量的原因。
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在台灣倍受爭議的數學素養議題,首先提創的是歐洲的數學教育界。他們認為,學生單單學會數學內部的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完整的數學教育目標,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把學到手的數學應用到數學之外的世界去。理工方面的人才當然會把數學用到他們的本業上,一般人則要把數學知識用來解決,他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
大多數制式科目的學習,都依賴紙筆測試來檢驗其學習的成果,數學當然不例外。要將數學題目所依附的生活情境寫清楚,有時候題幹的文字會稍長。若學生不習慣這樣的命題方式,又沒學會如何掌握題目中的關鍵資訊,以及它們之間的數學結構(這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功能),他們的數學考試成績絕對不會令家長滿意。
10.所以,我們在命題時有考慮過,對「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的意義,是否要舉例方式加以解釋,但這樣不是又增加了「文字說明」的長度了嗎?對學生解題的難度是增加了,還是減輕?當然,我們也可以故意將餐點或(和)飲料少列幾項。如此,學生就沒那麼多選項來進行配對,因此降低了配對運作的工作量,解題成功率就會大幅提升。
「配對」的能力,雖不是重要的數學內涵,但卻是本題隱含的數學運作(除了加、減、乘和與生活相接外),而且若沒那麼多項,好像無法強迫學生理解「選項可以重複選用」的意義。我顯然失算了。11.這裡考讀者一下,這道題目中有個漏洞,請你花幾分鐘找找看!這個漏洞並非有意設計,而是打字後校對的疏忽。為了減輕讀者尋找的負擔,特別指出,漏洞在 的部分。這下應該不難找到了吧!
沒錯,就是「5份餐點共要多少元?」這句話了。在題幹中「餐點」指的是如三明治、蛋餅之類的食物,不包含飲料在內。故此題本來的意思,是要學生能把5份早餐的價錢總加起來,然後,再算能找回多少錢。
有趣的是,14位有作答的學生,都算了5份「早餐」的和,而我們也是在閱卷後,無意間發現的。這讓我們警覺到,不但是學生,連我們做老師的在「閱讀理解」這方面的能力,真的很有成長的空間。在我國目前的數學教育領域中,這方面的講究還是空白,迫切需要研究和實驗。
考試的目的並非對學生的能力加以評等,而是要發現學生學習上的錯誤,或是不是之處,事後進行反省與檢討,再作進一步的補救教學。本文的目的,就是做這方面的分析,也希望能對考試提供一些改進意見,以及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只是,我們大多數是退休人員,沒有長期帶班,故補救教學的細節,就有待現職老師們去努力啦!
題目考什麼?
參加台師大數學系林福來教授主持的,由教育部和國科會一起資助的,國中小學數學科輔導的亮點計畫後,退休多年的筆者多了許多在教學現場走動的機會,碰到不少想要精進教學能力的老師。
和他們的談話中,難免討論到數學教育現實的事務,諸如考試卷的命題,批改給分等的種種問題。有次和一些教授及老師一起喝咖啡時,對這方面議題竟然談出一些共識,於是商量合作寫幾篇文章。
無奈教授們忙著寫論文,老師們不善於寫文章,寫科普文章的工作就落在我頭上了。這篇文章就是頭次的嘗試,希望得到讀者的肯定,才會有第二篇文章。順便也在此聲明,本文的點子是很多人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晶,我只是負責把想法用白紙黑字呈現出來。
當我們這些數學老師命一道題目,將它放在考試卷上給學生做答時,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譬如說,下面羅列出來的,都可能是其原因或部分原因:
1.學生對某個特定的概念如質數,知識如畢氏定理等,是否有某種程度的瞭解?
2.學生對某些運算、技能是否能夠執行,或已經熟練到某種程度?
3.在某些學生算是熟悉的情境中發生之問題,學生能否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加以解題嗎?
4.在數學內部的知識之間,或是和別的科目的知識,常會有些關係,這些結構成學生腦海中的知識網路。這些上述的某些局部連結,學生腦中是否存在?
5.學生在展現上述能力的過程中,邏輯是否清晰,想法思路是否合理?
這些條列當然可以分得更細,列得更長。不過,如此就得要寫很長的文章,討論更深沉的課題。第一篇就這樣,實在不符合本文標題「淺談」的旨趣。不談這些,又該說些什麼呢?不如從一些實例說起。
我們這些合作的夥伴,找了一些題目,商量下做了一些小實驗,即借用了某些台北附近的學生做了一些測試。分析後,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不如就寫些這樣的實例吧!以下就是一道可以考四、五、六年級的題目。題目1小明拿一張500元大鈔,到附近的一家早餐店替家人買5份早餐。媽媽說,每份早餐都要有餐點和飲料,每份的組合不能相同,且合起來的價錢每份不得超過70元。此點的點選單如下:
問小明可以買怎樣的5份早餐?請填入下表中。
5份餐點共要多少元?可找回多少元還給媽媽?
資訊知多少?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這道題目如何?很簡單嘛,是不是?它是附在生活情境中的四則應用問題,所牽涉到的數學內容是整數的加、減(也有人可能會用到乘法),這方面應沒問題。但是,由於題目用文字呈現,也許會造成某些學生因閱讀不良,而產生解題困難。這是我們在做測試前的自我評估,結果並不完全如我們所想的那樣。
此題在台北市某小學的四年級某班測試時,十八位學生中只有兩人全對,四人零分,其他人則得到部分分數。下面,讓我們概略地分析這些學生的錯誤原因。很遺憾,我們無法附出學生的答案卷(會佔太大篇幅),只能單純的敘述如下:
1.四人完全空白,表示什麼?讀不懂題目的意思?還是不會解題?或者是他們覺得這個測試不算學校成績,故不屑做答?最後這個原因,我們在問過他們班導師後,立即排除—他們四人沒聰明到如此地步。
至於,前兩個原因,我們懷疑是前者。因為只要湊出一組合起來不超過70元的早餐,就會得到一些分數。除非他沒上街買過早餐,這樣的小孩(總是在家裡吃過早餐才出門,真是幸福)現在應該很少了。他們因缺乏實際的經驗,很難期望他們能形式地購買早餐。
2.被扣去部分分數的一位學生,被扣分的原因是,他沒寫出餐點和飲料的名稱,只在表格上填出個別項目的價格。他這樣子不耐煩(學會耐煩似乎應該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可以理解。之後命題,也許會加上餐點和飲料的編號,學生在答題時圓要寫出這些編號即可。如此也比較合乎數學裡講究形式抽象的精神。3.很多被扣分的原因,竟然是計算錯誤。讀者也許會歸因於學生計算能力之薄弱。可是,我們並不認同如此的理由,譬如說有位學生在計算5份早餐共要多少元時,無端端地多加了1份65元(前面已經加過)。類似這樣的錯誤並不少,為什麼?原因請看第4.點的說明。
另外,有好幾位小朋友用350元去減5份早餐的總價額,我們相信350元的出現(題目中沒有),是70元5得到的(每份早餐不得超過70元)。有位學生更是離譜,竟然用700元去減5份早餐的總價額。700元如何來的?我們能想得到的唯一連接,是350元的2倍。但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連接?我們完全摸不著頭緒。
4.基於上述證據,我們認為對四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本題的資訊量太多了—餐點(及其單價)有5個,飲料(及其單價)又5個,500大鈔,以及每份早餐之價額之上限70元。這12個資訊的掌握,是小孩解此題的前置。這樣的要求,對還不到十歲大的小孩,真的負擔稍重。
我國有些成語,透露了人類對隨機資訊量的掌握限度,諸如亂七八糟、七手八腳、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零八落等等。這些說法總結了我們前輩的寶貴經驗—七、八常是太多了,同時處理腦袋會亂掉。這件事可以找到一些佐證:一星期為什麼是七天?很多地方的電話號碼是七或八個數碼的,為什麼?親愛的讀者,你認為這些是不相關的嗎?
解題運作量
現代社會越來越趨複雜,逼使我們人類的腦袋持續進化,同時要處理八個以上的亂碼。譬如說,台北和台中地區的電話號碼是八碼,手機通通十碼,我們為了記住這些而努力,久而久之,記憶力和連接力就變強了。
當然,腦袋瓜進化這種事情,以往都是以長時間為單位來計算的,沒有萬年也需幾千年以上。人類有史最多不超過三、四千年,所以一種說法是史前人類的腦袋和現代人的其實相差並不是那麼多。另一種說法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社會運作的複雜程度,已到了逼使我們的腦袋到了不調整進化就很難存活的地步。我和老婆大人學用3C產品時的困難(只要碰錯一個按鈕就滿盤迷失,回不到想要的介面,被迫找年輕人求救),其實就是最佳的案例—現代的年輕人比我們年輕時候優秀才行。
若是如此,下一代的教育中應該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使他們的頭腦能順利掌握複雜事物裡的眾多訊息。數學科能在這方面幫忙的有兩樣:一是讓學生學會剝開重重的情境障礙,看到事物的基本結構;二是訓練學生在擁有一大堆資訊(也許會有多餘的,甚至矛盾的)狀況中,釐清並掌握有用的資訊,進一步運用來解決問題。
本文想討論的是上述方向中後者之最前端。我們選擇的是小學生所生活的真實情境,裡面的資訊剛好很豐富(我們已經刪去一些如包子、酥餅等)。我們以為這樣的資訊量,應該對四、五與六年級學生適合,但測試結果,四年級學生可能在維高斯基所說的近測發展區。在此狀況下,能做的事情是先調整資訊量,並藉機會討論,使學生學到掌握資訊的手法。
5.若是12項資訊太多,該如何改變呢?我們認為,給三年級學生題目中的餐點和飲料各3項,買2人份的早餐;四年級的餐點和飲料各4項,買3或4人份;五年級的則保持原題就行了;六年還可更多些。
6.如果學生融入情境沒問題,又能掌握題目中的資訊,則解題的難度並不高,運算的數量計有—每份早餐加一次(條件限制,不得超過70元),總額加1次(或是4次?),用500元減去總額1次。算是不多。若如5.之建議,三、四年級的版本,運算量還會少些。所以,這裡不是障礙。
7.解題運作最困難的部分在組成5份早餐。題目中的條件有三項,即每份早餐含一個餐點及一杯飲料,合起來不超過70元,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所以,餐點和飲料並不能隨便配,例如,豬排堡不能配咖啡,雞腿堡只能配豆漿等等。這是隱藏在題目裡,沒寫在考卷上的運作,在解題時要記住這些,肯定增加了不少心理負擔。8.「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的意義,許多學生的解讀不盡相同。命題者本來的意思是,只要餐點和飲料中的一項不同,就算是不同的組合了。但這個意思全班只有得滿分的二人懂(其中一人餐點重覆,另一人飲料有重覆)。正確解讀題目的意思,會使餐點和飲料的配對簡單許多,譬如說,只要飲料選豆漿,配任何餐點時價額都不會超過70元。
9.若認為「不同組合的早餐」是餐點和飲料都要不相同,則要多做一些功夫。首先,每樣餐點和飲料都會被用到,故較高價的餐點只能配便宜的飲料—雞腿堡只能配豆漿,豬排堡只能配紅茶或果汁,其他就可以隨便配了。讀者不難看到,這些運作的先後順序之確立,也會造成解題的困難。這就是我們在5.裡建議的,減少題目中的資訊量和運作量的原因。
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在台灣倍受爭議的數學素養議題,首先提創的是歐洲的數學教育界。他們認為,學生單單學會數學內部的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完整的數學教育目標,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把學到手的數學應用到數學之外的世界去。理工方面的人才當然會把數學用到他們的本業上,一般人則要把數學知識用來解決,他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
大多數制式科目的學習,都依賴紙筆測試來檢驗其學習的成果,數學當然不例外。要將數學題目所依附的生活情境寫清楚,有時候題幹的文字會稍長。若學生不習慣這樣的命題方式,又沒學會如何掌握題目中的關鍵資訊,以及它們之間的數學結構(這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功能),他們的數學考試成績絕對不會令家長滿意。
10.所以,我們在命題時有考慮過,對「每份早餐的組合不能相同」的意義,是否要舉例方式加以解釋,但這樣不是又增加了「文字說明」的長度了嗎?對學生解題的難度是增加了,還是減輕?當然,我們也可以故意將餐點或(和)飲料少列幾項。如此,學生就沒那麼多選項來進行配對,因此降低了配對運作的工作量,解題成功率就會大幅提升。
「配對」的能力,雖不是重要的數學內涵,但卻是本題隱含的數學運作(除了加、減、乘和與生活相接外),而且若沒那麼多項,好像無法強迫學生理解「選項可以重複選用」的意義。我顯然失算了。11.這裡考讀者一下,這道題目中有個漏洞,請你花幾分鐘找找看!這個漏洞並非有意設計,而是打字後校對的疏忽。為了減輕讀者尋找的負擔,特別指出,漏洞在 的部分。這下應該不難找到了吧!
沒錯,就是「5份餐點共要多少元?」這句話了。在題幹中「餐點」指的是如三明治、蛋餅之類的食物,不包含飲料在內。故此題本來的意思,是要學生能把5份早餐的價錢總加起來,然後,再算能找回多少錢。
有趣的是,14位有作答的學生,都算了5份「早餐」的和,而我們也是在閱卷後,無意間發現的。這讓我們警覺到,不但是學生,連我們做老師的在「閱讀理解」這方面的能力,真的很有成長的空間。在我國目前的數學教育領域中,這方面的講究還是空白,迫切需要研究和實驗。
考試的目的並非對學生的能力加以評等,而是要發現學生學習上的錯誤,或是不是之處,事後進行反省與檢討,再作進一步的補救教學。本文的目的,就是做這方面的分析,也希望能對考試提供一些改進意見,以及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只是,我們大多數是退休人員,沒有長期帶班,故補救教學的細節,就有待現職老師們去努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