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把國民觀光當籌碼,要不鼓勵要不懲罰──法國東北城市科爾馬,上午6點

由於《中餐廳》的宣傳效果,科爾馬鴻運當頭。2019年前8個月,科爾馬的中國觀光客暴增57%。節目播出後更是氣勢如虹。奧利維亞表示:「我們看到大批中國觀光客來這邊玩,特別是在聖誕節假期。一些年輕的中國觀光客,對我們這個地區和城市的文化遺產很感興趣。」專做中國遊客的旅行社,看到這個阿爾薩斯省的城鎮,躍升為中國人到法國最常觀光的地點第2名(僅次於巴黎),當地的商家也努力適應新的觀光人潮。
  
除此之外,他們還接受特別訓練,以便更了解中國人的喜好和習慣,餐廳的菜單也有放上中文翻譯。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世代,擁有良好的消費力,社交網路活躍,可以單純為了滿足好奇心到當地探訪,而不是為了購物、旅遊,因此千禧世代成為當地旅遊業鎖定的目標族群。
  
然而,科爾馬並不是唯一因為中國節目而竄紅的觀光景點。2018年秋初,在波爾多花費兩個月拍攝的《鱷魚與牙籤鳥》,是一部總共20集的中國電視連續劇。陳柏霖與張天愛在劇中飾演兩名在波爾多大學相遇的中國學生,最後相愛的故事。當時的市長阿蘭.居貝(Alain Juppe)盡一切所能讓拍攝過程順利,期望該劇(亦為湖南衛視)能帶來觀光效益,播出時間訂在2019年秋季。
  
另外,離波爾多不遠的庇里牛斯山,也有一位中國明星在2019年春季,利用在法國停留期間,在那拍攝一部迷你真人實境秀《張哲翰的法國騎跡之旅》。這位年輕演員在自己的中國社群網路發布後,有700萬人追蹤他的相片和行程。
  
從法國科爾馬的小威尼斯區、波爾多地區聖埃米利永(Saint-Emilion),到加瓦爾涅冰鬥(Cirque de Gavarnie),這些高知名度的中國明星把法國背景營造得特別浪漫,然後以電視或社群網站傳播給數億人觀看。對法國而言,要在中國宣傳它們的文化,沒有比旅遊更適合的方法,而且魔力持續不減。
  
儘管中國出國旅遊的人數不斷增加,從2013年的1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1億4800萬人,法國仍然是中國人在亞洲之外的首選旅遊目的地。2018年,有220萬中國觀光客到法國,消費總額達40億歐元。意識到影片對外國遊客的強大宣傳效力,法國當局在2019年採取多項新措施,以利外國人在法國拍攝電影和電視節目。
  
但是,這筆意外之財也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泡湯,像瑞典就是在2018年秋季,當地人因為和中國遊客發生口角,演變成兩國的外交危機。
  
事情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旅館,中國旅客想要住宿,但沒有事先預訂房間,所以旅館無法讓他入住,引起旅客不滿,在旅館內大肆吵鬧,最後被警察趕出去。
  
瑞典電視臺其中一個節目,把事發當時錄下的影片播出,並用諷刺的言詞敘述這件事,立即引發中國社群媒體圍剿,呼籲抵制H&M和IKEA等瑞典品牌。事件發生前,兩國的外交關係已經相當緊繃,如今緊張局勢加劇,北京要求道歉,並呼籲人民避免前往瑞典。這對於多年來仰賴中國觀光客增長(2017年為15萬人)的瑞典而言,打擊特別嚴重。更重要的是,這顯示中國以國民旅遊實力作為武器,打算根據當時的外交氣氛,決定拿來鼓勵或是懲罰他國。

以色列的港,上海集團特許經營──特拉維夫,上午7點

  
早在1960年,以色列就計畫興建捷運,以利發展經濟,但因技術困難和政策方向等複雜程序,這個龐大的項目被各個政治團體不斷延遲、取消,直到負責這項行動的以色列公路當局決定招標中國企業。
  
工期3年,總投資8億歐元,中鐵隧道集團動用6臺巨型隧道鑽掘機,鑽探未來的捷運紅線,預計2021年將可連接東北部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與南部雅法港(Jaffa)。
  
一家聯營集團取得10年的特許經營權,該集團由一個以色列交通公司和兩個中國集團組成,分別是以色列Egged公司、深圳地鐵集團和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其中,中國土木工程集團也是負責此次鑽探隧道公司的母公司。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新聞機構《人民日報》,自然得大肆讚揚中國企業拿下這項重要的技術工程:「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參與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地鐵工程,這表示中國在國外市場上極具國際競爭力。」
  
前部長耶爾.沙米爾(Yair Shamir)則評論得比較平淡:「對我們來說,他們很適合,價格很有競爭力,也不會和我們打官司。那些沒拿到這份合約的人總說中國人不可靠,這樣做只會讓他們下回也拿不到合約。」
  
耶爾.沙米爾是前總理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的兒子,曾任農業部長,是催化劑基金(Catalyst Fund)的聯合創辦人,該基金主要投資初創公司。耶爾.沙米爾出生於1945年,對於中國的工業機械有興趣。他的辦公室位於北塔23樓,這是該市最新的摩天大樓之一,從辦公室可俯瞰地中海和特拉維夫的市景,營建工地遍布市區。
  
近年來,以色列的操作模式越來越像中國。據耶爾.沙米爾的觀察:「他們來觀光時經常會帶著伴侶,而且把旅行與商務結合。他們對房地產不感興趣,但非常關注技術、農業及海水淡化系統。」他現在已經懂得如何與這些新合作夥伴打交道,而且還不只是特拉維夫的地鐵項目,他在2014年募集資金成立基金,其中超過50%的資金來自中國投資者,以香港光大國際集團有限公司(Hong Kong Everbright)的名義投資。
  
在科技領域,2018年的以色列仍以外國人投資為主,美國人占比超過35%,但中國人不知不覺已經占4%,領先德國。而他們的胃口不僅僅局限於資訊科技。2014年,中國食品巨頭光明食品(Bright Food),收購以色列乳製品龍頭特魯瓦(Tnuva)的大部分股權。

2018年7月,中國民生投資集團(CMIG)的子公司思諾國際保險集團(Sirius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Group),原本欲收購德雷克集團(Delek Group)旗下的保險公司,在以色列監管機構要求擴大買方的擔保清單之後,最終破局。

貓熊外交,比微信更有力──澳洲大城坎培拉,下午2點

  
「大家好,我是比爾.薛頓(Bill Shorten),非常歡迎您提出看法與批評,並告訴我6週後的大選您會投票給工黨的原因。」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澳洲即將在5月18日進行投票的聯邦大選競選活動剛開始,反對派領袖透過鍵盤發出第一則訊息。那天,薛頓在他的微信(WeChat)帳戶進行一場直播問答活動,有500人參加(這是微信群組人數的上限)。創建直播的團隊說:「這就像議會質詢一樣。」
  
由於微信訂閱者大多都來自中國,所以幾乎都以中文和這位澳洲政治人物溝通。其實,薛頓並非第一個使用中國社群網站的工黨高層。在他之前,前任工黨領袖凱文.拉德(Kevin Rudd),在2013年擔任澳洲總理時已經先在微信開設帳號。在對手陣營裡,自由黨總理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特別選在2019年2月1日中國農曆新年時,在微信上向居住在澳洲的華裔民眾拜年。
  
兩大政黨陣營互相較勁,澳洲新的政治擂臺賽不在臉書或WhatsApp,而是在微信。它是由騰訊(Tencent)總裁馬化騰於2011年創立的社群網站,現已成為中國最強大的通訊工具之一,每月超過10億用戶。透過微信,大家可互傳訊息、影片或照片,也可用來購物、支付員工薪資或預訂火車票。多功能合一的應用程式,讓它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圈大受歡迎。
  
在全國2500萬人的澳洲,2019年約有150萬個微信帳戶。它的用戶主要是華人圈(估計有12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但在某些特定選區占10%至15%的選民人數)。
  
微信如何左右選情?透過微信平臺,大家可以更了解薛頓和其競爭對手莫里森關注的議題。但中國的社交媒體是一把雙面刃。雖然透過它能方便和華裔選民對話,但澳洲政府對於其使用規範卻無權可管,因為微信不是普通的社交網路。即使在澳洲,微信仍必須遵守中國法規,特別是共產黨的審查,同時還要機靈的扮演好中國政權宣傳媒介的角色。
  
2016年,海牙國際法庭就南海紛爭,做出不利於中國的判決,隔日,在短短數小時內,澳洲華人就利用微信,動員組織抗議該判決的示威活動。2019年春季,微信突然大量散布澳洲大選有關消息,並再次引起人們懷疑中國藉此進行政治干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