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守住健康就是守住生命。有這麼一個真實的遭遇令筆者醒悟:1998年底,某大企業的總經理—一個有著特殊政治背景的人物,得了胃癌,伴全身轉移,當地緊急邀筆者去會診。到了之後,時間已很晚,過12點了。患者長得很帥,個子很高,才42歲,已經癌症晚期,回天乏力了。他所住的那個病區很大,長長的走廊裡靜悄悄的,祕書長一個人陪著筆者走出來,平靜地跟筆者說:「這個人,多麼好的家庭啊!年輕、人又高大又帥,可以說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健康……」黑夜裡的這句話讓筆者久久難以忘懷!

真的,人到了這個時候,什麼都不重要了,只有生命最重要、健康最值錢了。然而,很遺憾,絕大多數人只是到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這個時候才希望以身外之物,包括用所有的財富,去抵回一段時間的生命,換取些許健康。這類情況,筆者在臨床中見怪不怪了!

這時候,「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通常,多半只能以絕望而結束!

理論上,誰都知道健康是第一財富。然而,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人們只是忙碌於追求身外之物,忙碌於賺錢、爭名、爭利,追求一時的得失,卻每每忘記了現代人首先應該做的事是「守住健康」。正如中華醫學會前會長鐘南山教授所說: 今天的人,40歲前以命搏錢,40歲後希望以錢來買命!但錢是絕對買不回來命的。作為一個看多了遺憾與絕望的醫師,筆者首先要對今天的芸芸大眾慎重強調一點:要尊重生命,守住健康!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什麼難處及特別的技巧,首先是需要對這一類相關的問題引起充分的重視。

有人可能會說:沒有關係,有高度發達的現代醫學,依賴高科技,就能享受無疾健康與長壽!果真如此嗎?完全不是。即使是現今最先進的國家美國,雖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疾病診治體系,卻因為忽視了人口老化、慢性病防範、殘疾呵護,以及醫療系統本身缺乏統一協調,特別是醫療健康服務和管理定位的欠缺等問題,致使美國政府每年花費26兆億美元用於國民健康維護與促進。他們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但仍承受不了日益瘋狂增長的醫療費用,而且人均壽命只是先進國家中的殿後者。因此,歐巴馬總統開始時執政最大的關鍵和努力就壓在了醫療改革上。有限的醫療資源,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堪重負的醫療衛生費用,是時時懸在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誰都無法逃脫。

現今研究證實: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 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醫療衛生費用,而最健康的70%人口只用了10%的醫療費用。換句話說:人們只是到了生病,並且病得不行時,才想到了保健與醫療!此時,不亦晚乎?可以肯定地說:要不了10年、20年,這些健康問題、養老問題以及社會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日趨凸顯,威脅每個人,至少是每個家庭!它不僅僅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負擔和個人經濟負擔,而且還將是一個隨時容易引爆的巨型「炸彈」,誘發社會安全甚至政治問題。

因此,前瞻性地進行自我保健、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醫療投資、個人昂貴的治療費用開支,更可以避免很多病痛的發生,減少個體健康損失,求得個人與社會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講得更現實一點,今天的人生不起病、看不起病,而今天生的病,絕大多數都是慢性病。慢性病不講治癒,只講控制,包括癌症。屆時,我們只能花巨大的代價爭取控制,且僅僅是消極爭取,而這代價包括肉體的、精神的、體力的和金錢的!因此,只有提前積極行動起來,守住健康,爭取不生病才是聰明的對策。

鑒於此,我們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體質、亞健康及腫瘤的防治研究,我們從事於「治未病」及亞健康中醫干預研究專案,以及生態健康與疾病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專案,希望探索出一條有助於提高國民健康及生活品質,預防重大疾病發生,從而節省有限的衛生資源的新路;並借此推廣一套相對簡單、有效、易行且普適性強的,有助於管理自我身心,幫助守住健康,防範慢性疾病的方法。這些,也正是我們編寫此書的初衷。本書將用通俗的語言,一方面向讀者傳遞健康新觀念,介紹健康發展新趨勢;幫助讀者認識與健康相關的眾多新問題;認識現代容易罹患的重大疾病;教讀者如何評估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告訴讀者怎樣才能守住健康;學會減負生活,儲存明天;提示讀者如何合理飲食,形成怎樣的健康生活方式,怎樣調養身心;如何在「關鍵點」上,阻斷常見慢性疾病的迅速進展,等等。希冀對您管理自己的身心,守住自己的健康,不生病或者緩解病情有所裨益!

投資健康是一生當中最重要,也是回報率最高的一個項目,所以「有了健康,您才有一切!」這段話可以成為新的健康宣言。守住健康就是守住生命。

第一篇 健康新知識

「健康是人類發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因為健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且健康長壽能夠增強人們實現自身願望的能力。事實上,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全人類的良好健康狀況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力,減少因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一、 人的壽限知多少

健康與壽限,人們往往總是把它理解為是個純粹的醫學或科學問題。其實不然,它首先是個文化問題、生活方式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而且有時還是一個政治問題。例如,民族的強大、統一和幸福,與其人民的健康水準及疾病與壽限直接相關。在遙遠的過去,有些文明萌生、發展、繁榮,延及至今;有些則一度繁榮,最終卻走向衰亡,它們的廢墟掩蓋於荒漠之下。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歷史上的高夀者

就像《聖經》所展現的一樣,中國古代對長壽充滿期望,並對壽限有著豐富的論述。按記載: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應該是彭祖,享壽800歲。(但考證證實:四川彭山有小甲子紀年的習俗,60天為一年。所以,彭祖的真實年齡約為130歲。)另一個高夀者為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他的年齡是個謎,存有多種說法:最小的101歲,一說是120歲,一說是131歲,又一說是141歲,甚至還有168歲之說。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他自己說是百多歲時所寫,高夀是肯定的。他的生年欠詳,只知生於西魏時期(535~557年);卒年較為確定,唐永淳元年(682年)。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研究養生長壽之術;周靜帝即位(573~581年),楊堅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這些歷史都有記載,比較明確。

因此,他在西元580年前後應該已經有一定歲數了。故人們一般接受他活到130~140歲的說法。留有文字記述的中國年壽最高者,是清代李慶遠,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說是生於1736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當然他的生卒時間尚有爭議,但長壽卻是無疑的。

有確鑿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是法國的詹妮.路.卡門(J. L. Calment),女性,生於1875年2月21日,死於1997年8月4日,享年122歲164天。

考慮到上述種種事實,《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皆百歲而終!雖不無誇張成分,但絕非沒有可能!努力一下,百歲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一個不可不知的公式

說到這,學術界有一個科學公式,用以預測人類壽限。若干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它的結果基本符合人類真正壽命的極限。

一般認為:人的智齒出現以後乘上6的係數,是人應該有的壽限。智齒,女性一般在22~23歲出現,並逐步在26歲前後出齊;男性一般則稍微晚一點,在24~25歲開始出現,有的在28~29歲才出齊。它是以智齒出現為生命發育的重要的階段性標誌。乘上6的係數,就應該是130~150歲!然後,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換句話說,如果能盡享天年的話,一般人都能活到120~130歲。

何以智齒為標記?因為現代研究認為:人一生的生、長、壯、老、已是一個呈現「抛物線樣」的動態變化趨勢。智齒出現前,該個體還在發育的上升通道,身高等(理論上說)還可能長;一但到了智齒出現,就進入轉捩點了,不再是上升趨勢了,折向平行延續了;過了35~40歲以後,反向趨於下行(開始進入衰老進程)了。而智齒的出現,則是個體發育到了頂點的標誌性現象。它的出現至少證實個體身高已經到了頂點,發育已經成熟。男男女女都不例外!臨床觀察到的情況,的確如此!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中,古賢就粗略地描述了類似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在討論生命發育規律時,就鮮明地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此中,「真牙」就是智齒,學名第三大臼齒。有些地方又俗稱智慧齒、立事牙、盡頭牙、盡根牙;它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名曰「智齒」。「生而長極」則是身高到了頂點(長極)。中醫學還進一步分析強調,智齒出現的生理基礎是「腎氣實」或「腎氣平均」,也就是俗稱的「腎中精氣」充實、均平,十分充足。

人均壽限在120~130歲或更高。此後,凡夫俗子就開始做減法。各種各樣的損傷、事件、勞損、疾病等,就都在這個限度內「扣分」。例如,有學者認為每抽一根菸,減壽10分鐘;醉酒一次,減壽7~15天;小感冒一場,減壽2~4天;大病一場(如結核病),可減壽3~7年;通宵熬夜,減壽1~2天;嚴重疲憊,若很快恢復,減壽2~4天,若持續無法恢復,則減壽更多;大吵一場,減壽2~3天;持續憂鬱,則憂鬱狀態的持續時間除以3,約等於減壽時間(如持續憂鬱達1年以上,則減壽約為4個月)。

總之,在個體壽限內,越注意起居操行,減壽越少,可以活得越長。相反,則不斷被扣分,可以期待的壽命就越短!可見,自身行為,關乎健康長壽。故司馬遷會在《史記.伯夷列傳論》中批評「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之不良行為。唐代韓愈《遣瘧鬼》詩中亦曰:「不修其操行,賤薄似汝稀。」對此類踐踏生命之現象,深惡痛絕!與生產力平行的期望壽命

然而,進一步研究證實:人的期望壽命明確地受制於生產力水準。生產力水準越高,期望壽命通常越長。2000~2005年,世界平均壽命最低國家是博茨瓦納(南非),男性僅36歲,女性僅35歲,平均只有36歲;最長的是日本,男性為77歲,女性為85歲,平均為81歲。以全世界來說,平均壽命水準的地理分佈和生產力水準幾乎一致,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長壽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北歐、日本、北美、澳洲等,緊接其後為中國、拉美、北非等經濟相對較好的國家,再次是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而且,緯度越高,壽命往往越長。這一定程度也與氣候炎熱與否有關。

最典型的例子是蘇聯解體後,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動盪,直接影響健康及生活的諸多方面。例如,1991年,蘇聯國內生產總值為3萬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60%多一點,居世界第二;解體10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000億美元,只是1991年蘇聯的十分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則不斷下降:1966年,俄羅斯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69歲(男64歲,女73歲);1985年6月的統計為69歲(男63歲,女74歲);但1994年卻降到了63歲(男57歲,女71歲);90年代末有所恢復,但2004年也只有65歲(男 58歲,女72),尚未達到38年前的水準。而俄羅斯某些地區男性人均壽命10多年間降低了10歲多。

最新的例子是關於希臘等國的。英國醫學專家馬丁.麥基等研究後發表在《柳葉刀》週刊上的調查報告說:「處於債務危機國家的民眾精神壓力大,自殺案件數量增多,希臘、西班牙等國憂鬱症患者數量明顯增多」;「導致雅典2011年的愛滋病感染率同比增加1500%」;因為削減了醫療開支,間接促進了許多疾病的傳播流行。在希臘等地,許多早已在歐洲絕跡的傳染病又重新席捲而來,包括瘧疾、肺結核等。鑒於此,國外有著名媒體明確提出:「經濟危機會導致健康危機!」

可見,只有安居樂業,才有民眾的心身健康,長壽安泰。

米壽、白壽與茶壽

由於人人期盼長壽,因此,關於理想的期盼壽命,從古至今就有很多雅稱。從60歲的「花甲」開始,70歲為「古稀」,80~90歲為「耄耋」,百歲為「期頤」。此外,還有「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等稱謂。其中,「喜壽」指77歲,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而來;「米壽」是88歲,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故名;「白壽」則為99歲,因「白」字乃「百」字去「一」而成;「茶壽」則為108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有「茶壽」雅稱。

米壽、白壽與茶壽,一直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夢寐以求的壽限。

二、 白壽,現代知性人士可期望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高夀不如高興!
—民間諺語

先進地區國家進入新的世紀,男女期望壽命均已超過80歲,尤其是懂得並遵守保健及防範疾病的原則與方法的知性人士。以至於一些健康學者感歎:「人人活到百歲不是夢!」

長壽之鄉的啟示

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中國有兩個。它們分別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中國廣西巴馬,第五次人口普查時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有531人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其實,類似的地區不少,上海的崇明島也是一個長壽之地。50多萬人中,百歲老人近70人,在長壽的持續性方面,崇明8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2.9萬。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健康意識的提高,注重「守住健康」的話,人人活到百歲應該不是夢。

「白壽」,知性人士可及目標

從長壽的持續性角度來看,健在的現代知性人士更應把追求「茶壽」確定為人生目標之一。只有這樣,您對社會的貢獻才能最大化,您也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旨趣!

所謂知性人士,在此是借用的一個詞,指的是那些既有知識,又比較理性的人。為什麼我們在這裡特別強調知性人士的長壽問題呢?因為新近的研究明確指出:長壽還與智慧及知識相關。知性人士更懂得並遵守保健及防範疾病的原則及方法,且更願意鍥而不捨地執行。
以往少數個體的長壽,常主要取決於自我基因及樸素而簡單的生活方式,包括避免了許多意外的折壽因素等的干擾,帶有相當多的偶然性和不可期盼性。當公共衛生條件改善到現代水準,人均期望壽命大幅度延長後,今後的健康長壽,則更多取決於個體的認知水準及能否努力地加以實施,而這些都是需要知性作為鋪墊的。

臨床觀察證實:光有知識,不夠理性(或者說過於感性)還不行!還需要配合理性,才能享盡天年,爭取「茶壽」!

不在於獲得多與少,而在於活得短與長

當今,有一句時髦的話道出了一個素樸的真理:「不在於獲得多與少,而在於活得短與長。」

一個期望壽命已經接近80歲的社會,一個原來很多不可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發病、營養不良性疾病都基本能被有效控制的社會,這時,一個真正懂得生活旨趣的人,主要應該追求什麼呢?是熱衷於短暫的新鮮度、光亮度、熱鬧程度?滿足於某種短期的虛榮?還是在此同時,也要恪守生命的厚實度?努力追求生命的品質、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生命的溫度、生命的澄度、生命的輻射度(影響力)、生命的延伸度(歷史價值)等。當然,首先是盡可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這應該是知性人士和一般人的區別所在。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就像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混雜在名利欲的世界中,看上去很光鮮,然而往往就像「流星」掃過天際一般,閃亮一下,當人們還來不及注意,就已經淹沒在黑暗中了。自己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像一位年輕的雙博士,30歲出頭,剛剛能夠發揮些才智,便被擊倒,只能躺在病榻上,強忍著病痛,敲打著鍵盤,含淚寫下了悲戚的《此生未完成》,令人哀歎不已!

可悲的是,這是天天在重複發生的現實!

其實,更多的人完全可以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讓自己的生命發揮出更大的光彩和熱量,也能讓自己享受更多的生命旨趣。換句話說,人們(特別是知性人士)完全可以追求「茶壽」,或者至少要活到「白壽」,才算盡享天年!不到喜壽(乃至米壽)或許可以說你的人生不能算很成功!因為折壽因素太多。

有一句話很值得一提:「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高夀不如高興。」既享受白壽,乃至茶壽,同時又高興快樂每一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三、 影響天年因素面面觀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於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他們為什麼長壽?別人為什麼活不到「茶壽」?這是多少年來很多人都在不斷追問的問題,人們給出了種種答案,但答案卻莫衷一是。

中醫學的解說

中醫學素有「天年」一說。所謂天年,可以理解為自然(天)給定的壽限。人們之所以往往沒法達到天年,則是由諸多因素影響所致。理論上,導致衰老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因素是五臟虛損。《靈樞.天年》曰:「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就是這個意思。

在五臟虛損中,又以脾腎兩臟與衰老關係更為密切,腎氣虛損則是衰老主因。古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衰老過程就是腎氣的消耗及虛損過程。

從現代來看,研究證實:中醫學講的「腎」,既與遺傳有關,也與生殖有關,主要還涉及內分泌等。中醫學解釋衰老及防範衰老,主要就是根據腎中精氣這一環節。

脾胃虛弱也是五臟虛損中致使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脾胃虛弱所致衰老,主要見於那些身體狀態欠佳,營養不良,久患慢性疾患者。

此外,心、肝、肺等其他臟腑的虛損,均可導致或加速衰老過程。但其他臟器所致的衰老過程中,往往有脾腎兩臟虛損摻雜其間。

再者,長期的陰陽失衡、氣化減弱等,也是促使衰老加速的因素。這往往見於持續的功能失調、代謝紊亂等的病理狀態中,如肥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還有,邪毒內盛可致衰老。這多半見於一些嚴重的疾病中,如癌症、結核、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腎衰竭等,此類衰老往往進程較快,呈快速發展態勢。

最後,瘀血內阻是衰老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機制之一。可以說,衰老進程就是一個瘀血內阻加劇的過程。所有衰老都伴隨著瘀血內阻。而且,往往是先從大的經脈(大、中血管)瘀阻開始,逐漸發展到小的絡脈(細小血管);等到了絡脈大半被阻,情況已經十分不妙了。

生物學的假設

現代關於衰老機制也有多種解釋及假說。

基因程式控制說。衰老的基因程式控制說是Hayfick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衰老過程就像電腦編碼的程式控制過程一樣,可以說是生命體內在原先就存在的機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