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一】
第五章 糞便潛血檢查
驗大便,好噁?------有效揪出大腸癌的工具
在各種癌症篩檢的方法中,就屬大腸直腸癌篩檢最麻煩:收集完糞便後要拿去醫院繳交,檢體放在皮包或公事包裡還要擔心是否會「漏出來」,若糞便呈陽性後,又得去門診安排大腸鏡,等待檢查又要一陣子,做完檢查如果有切息肉,還要回來一趟看病理化驗結果,而且,照大腸鏡前的清腸準備也是一件苦差事……
該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
在門診,很多病人常常問我這句話:「醫師,驗大便準嗎?」尤其在都會區,很多人完全看不上檢驗成本較低的「糞便檢查 」,覺得花點錢麻醉做「內視鏡檢查(大腸鏡)」才是王道。感覺就像是在跟我說:「醫師,有更好的藥告訴我沒關係,我可以自費。」
台灣人常常以核磁共振(一萬元)>電腦斷層(六千元)>超音波(一千元)這個概念在看事情,其實大家可以對這些不同檢查再多瞭解一些,價格並不等同於價值或效果,工具和使用目的要契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以台灣目前的健保財政狀況來說,要對所有50~75歲的民眾施行大腸鏡檢查是不可行的(不是只有台灣不行,大部份國家都沒有這種財力)。一定要有一個方式可以先篩選出高危險群,再去接受大腸鏡,才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
篩檢的第一關: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癌從黏膜長出,每天與黏膜摩擦而過的大便,自然容易沾上血而被驗出。當然,如果出血的量太少,被驗出的機會就相對較小。但是現今的糞便潛血檢查所用的是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癌症的敏感度約80%,也就是100個大腸癌患者中,可以成功揪出其中的80位,對於出血量較少的進行性腺瘤也可達到30~40%,與大家印象中「不太準」的傳統化學糞便潛血檢查大不相同。
此外,這種檢驗方式在實行上也不同於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它只會偵測到人體的血液反應,因此,檢驗前不必做任何飲食控制(例如肉類、豬血鴨血、蘋果菠菜等含鐵質的食物)或藥物控制(鐵劑),非常方便。
雖然糞便潛血檢查對於進行性腺瘤的敏感度僅30~40%,不過,一旦病灶長大癌化,則可以以80%的敏感度攔截它。第二次篩檢再從前次漏掉的20%中再攔截80%,反覆受檢就好像放了好幾層濾網或篩子,只有極少數的癌症會被漏掉。
接受過糞便篩檢卻得到癌症的人,很多都是只參加了一次篩檢就誤以為天下太平,這輩子都不會罹患大腸癌;不然,就是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卻賴皮沒有去做大腸鏡,任由腫瘤長大癌化或任由早期癌進展至中晚期癌。
篩檢的第二關:大腸鏡
大腸鏡是眾人心目中的黃金標準,也是所有大腸癌篩檢方式裡費用最為昂貴的。姑且不論其價錢,大腸鏡對於癌症的敏感度約95%(不是100%……意外吧!),對於小於0.5公分的腺瘤敏感度約75%,最重要的是,這個數字會隨操作醫師的技術或用心與否而有相當大的差異!
據估計,因篩檢目的所施行的大腸鏡,每一千至兩千例就會發生一例穿孔併發症,若再加上麻醉的風險,固然醫療的進步已讓這個檢查安全許多,但也不像大家想的,好像去超商或大賣場採買東西一般稀鬆平常。
有一個香港針對華人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一說到大腸癌篩檢,很多人就認定是大腸鏡,而且,如果要在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之間做選擇,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大腸鏡。但是,在說明兩者的特性與優劣點後,有27%的民眾會轉念由大腸鏡改作糞便潛血檢查,只有8%的人會從糞便潛血檢查,改變主意去接受大腸鏡檢查。
西班牙的研究也顯示,如果兩者隨機分配,大腸鏡組的篩檢參加率比糞便潛血檢查整整低了10%,導致敏感度較高的大腸鏡所找到的癌病灶,居然只跟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打平!美國的電腦模擬研究也顯示,如果民眾可以遵從醫囑,並定期接受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死亡的效果便可媲美大腸鏡,而且是一個比較經濟的選擇。
其實,選擇篩檢工具本來就要在準確度、效果、風險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或取捨,至少目前的經驗顯示,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兩者在伯仲之間。因此,現今歐盟大多數國家與亞太地區先進國家,均選擇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作為全國性篩檢的第一線工具。
抽血就能進行檢驗的方法?
「醫師,不是有那種一滴血就可以驗出所有癌症的檢查嗎?幹嘛要驗大便啊?」門診時,常常有病人提出這樣的疑惑。的確,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大腸癌篩檢,因為光聽到要驗大便就覺得實在太噁心了。
那麼,光是抽血檢查就真的能偵測出大腸腫瘤嗎?想要在血液中驗出腫瘤細胞,癌症必須已浸潤至黏膜下層,並沿著黏膜下層的血管進入體循環。因此,基本上良性的腺瘤,即使是大型的病灶,甚至原位癌(只侷限在黏膜層內的癌症),都難以檢出。
目前的血液檢查敏感度,即使是對進行期的大腸癌,也遠不及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敏感。而某些大家熟悉的腫瘤標記,如癌症胚原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簡稱CEA),雖然常用於大腸癌術後的追蹤檢查,但對早期癌的敏感度不足,並不適合作為篩檢之用。
目前許多生技公司正如火如荼的發展液態生檢(liquid biopsy)技術,試圖以血液進行大腸癌篩檢。雖然初步的研究顯示,有些運用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簡稱ctDNA)或多組學(multiomics)作為標記的液態生檢對於大腸癌的敏感度超過90%,對尚未癌化的大型腺瘤性息肉敏感度甚至超過70%,但在數萬人規模的篩檢試驗仍然陷入苦戰,尚無正式報告顯示其優於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且其昂貴的成本,以及呈現陽性後接受大腸鏡檢查卻未發現腫瘤時所引起的恐懼,都是必須要克服的障礙。
未來會不會有好用的血液標記出現,我們不得而知,但目前還是以驗大便最符合臨床上大規模篩檢的需要。由於有許多人對糞便篩檢十分排斥,如果有一個血液篩檢工具能讓這群人接受,未嘗不是一個契機。
至於糞便DNA檢查,因為費用十分昂貴(以台灣目前的價格來說,是大腸鏡的七倍),而且結果呈現陽性時,還是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還稱不上是一個好的篩檢工具。
【內文試閱二】
篩檢發現的大腸癌,泰半是早期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句話大家都能琅琅上口,連小學生都會背,但是大家真的都懂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句話雖然沒錯,但也未完全對,因為大家最關心的其實是活命。這句話要成立,必須有幾個條件:
第一、有早期診斷的工具嗎?(這句話在胰臟癌就不成立);第二、早期癌會活得比較久嗎?(這句話在胰臟癌也不成立);第三、有好的治療嗎?(抱歉,這句話在胰臟癌又不成立)但是,這幾個條件在大腸癌都成立,而且有充分證據。「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不(太)會死」,這樣才有意義。
為什麼篩檢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原因有二:其一,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找到的癌症多半是早期癌(原位癌或黏膜下浸潤癌),而早期大腸癌的死亡率非常低。其二,在大腸鏡檢查時,常常會發現尚未癌化的腺瘤,將其切除甚至可以阻止癌的發生,沒有大腸癌的發生,自然就沒有大腸癌的死亡。
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非常高
請各位看看實際的例子。p.118的圖表是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大規模SE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資料庫所顯示得各期大腸癌長期存活狀況。根據圖表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期跟第二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非常高,尤其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甚至超過九成。而且這是2004年的資料,如今醫療照護技術更加進步,其存活狀況勢必更好。
圖表中雖然沒有顯示零期癌(原位癌)的長期存活狀況,但實際上零期癌幾乎可以完全根治,也就是說它的五年存活率幾近百分之百。
大腸癌只要不是第四期,其實都有相當的勝算,這個跟其他癌症,如胰臟癌的存活曲線大不同(參見p.119圖表),這也是這個癌症本身的生物特性使然。
再來要請各位看的是,世界各國與台灣大腸癌篩檢所發現的大腸癌期別分布,你會發現篩檢所發現的大腸癌有一半都是零期(原位癌)或第一期的癌症。
我常常在門診跟病人說,「要得,就得大腸癌」。病人常覺得這個醫師在講什麼,是瘋了嗎?其實,大腸癌真的是比較溫和的癌,發生與生長速度都慢,真的很適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上述說法證據確鑿,請各位不要不相信。切記,「篩檢,有做有包庇」。
要省,就要省大錢
早期癌與進行期癌花費大不同
當我在門診告知病友罹患原位癌(零期)或第一期大腸癌時,都會笑著跟他說:「恭喜你,你中了一張大彩券。」很多病友跟家屬會瞪大眼睛狐疑地看著我。其實我是認真的,因為早期大腸癌不僅可以根治,花費也比進行期大腸癌少非常多,直接與間接花費合計,甚至相差數百萬元之譜。
要談花費這個問題,就得先來了解,早期大腸癌和進行期大腸癌的治療有什麼不同。
早期與進行期大腸癌在治療上的差異
一般來說,早期大腸癌指的是原位癌或第一期的大腸癌。在這個階段,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小,因此以局部切除為主。當中的原位癌,由於癌細胞只侷限在黏膜層,因此完全沒有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可以用大腸鏡直接進行息肉切除術(polypectomy)、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或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來做根治性的切除。
浸潤至黏膜下層的大腸癌(T1癌)因為已經有些微淋巴結轉移風險,治療一般以手術切除有腫瘤的那段大腸與周邊淋巴結為主。如果術前評估為第一期,但是手術後病理化驗結果後,發現有深度浸潤或淋巴結轉移現象(有淋巴結轉移就不是第一期,而是第三期),就必須追加化學治療。
進行期大腸癌,指的是第二至第四期的大腸癌。術前診斷若是第二期癌症,一般以手術治療即可,手術後會視病理報告結果,看癌病灶浸潤深度,或是否有淋巴結轉移(若有,就是第三期),來決定術後是否有必要進行化學治療。若是第三期,一般浸潤深度都相當深,已貫穿腸壁,局部淋巴結或鄰近器官也都已經轉移,手術後必須追加化學治療,方能提高存活機會。
第四期指的是已經轉移至遠端器官者(肝臟最多),治療以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為主,除非有阻塞症狀,一般不會考慮外科手術。
直腸癌則會在手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增加可以手術及保留肛門的機會。
治療花費包括哪些?
早期大腸癌的治療費用,多半是花費在手術與手術後的住院費用。後續追蹤費用,包括定期血液檢查(腫瘤標記)、影像學檢查(每年的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與內視鏡追蹤檢查。進行期大腸癌除手術外,若有做化學治療,幾個療程下來花費相當可觀,而且萬一復發(病期愈後期機會愈大),追加的化學治療再加上去,即便健保有給付,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費用。特別是第四期,因為基本上都在做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其花費不言可喻。此病期的病友常常復發,門診、急診兩邊跑更是家常便飯,定期或不定期的影像學檢查更是少不了。
下方圖表是美國分析各期大腸癌病患多增加一年的存活,所需要的平均花費(台灣醫療費用沒那麼高,但趨勢相似),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巨大差異,也可以了解在前文中,我之所以要「恭喜病患中大獎」的原因了。事實上,上述花費還不包括因為生病、跑門診或急診,或者為了做治療或檢查而請假,所造成的收入減損,以及來回醫院的交通花費、陪伴人的上述花費等等間接成本,加上去還真的會沒完沒了。
不過,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約莫有50%是原位癌和第一期的大腸癌,也就是有高度機會可以完全根治的大腸癌。至於最燒錢的第四期癌症,在篩檢發現的大腸癌中只占7~8%,而非篩檢(等有臨床症狀才被診斷的大腸癌)發現的大腸癌,卻高達20~25%。早期發現其實就是在省下大把的鈔票。
做篩檢這檔事,就各方面來說還真的是人生的轉捩點,就像買樂透彩券一樣。不過,在這個50歲以上成人,每十五人就有一個會罹患大腸癌的年代,假如一輩子都不做大腸癌篩檢,我想「中獎機率」應該是高出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