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2: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而沮喪
之所以感到沮喪,是因為自我否定
高敏感人經常會為「自己比別人更容易感到沮喪」這件事而苦惱。
不過,沮喪的情緒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因為一個契機,讓人陷入沮喪情緒。
就高敏感人來說,跟DOES的「E」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會對旁人的情緒產生激烈的反應、同理、相互比較,這種特性就是讓人陷入沮喪情緒的契機。
比方說,當高敏感人發現隔壁同事有點不太開心時,就會出現「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麼了?」的不安情緒。不過,同事的不開心,只是因為客戶的抱怨。高敏感人就算知道原因不在自己身上,還是會因為「同事不開心都是我害的……」而感到自責。
或是,發現身邊的朋友正在難過時,會認為無法好好安慰朋友的自己很沒用。
高敏感人總是像這樣一味地責備自己,會毫無自覺地拿(感覺)做不好的自己,跟身邊(看起來)一帆風順的人比較,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爛」,因而開始否定自己。
這背後其實摻雜了「我原本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的」自我期許。只要高敏感人能善用自己的敏感特質,就能發揮敏感特質所具備的特殊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否定自我,會轉化成自我厭惡,因而陷入「自己比別人更容易感到沮喪」的煩惱中。
【實例】 用「脆弱的自己很沒用」來責備自己的20多歲男性
說到「動不動就感到沮喪」的案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來參加HSP諮詢講座的20多歲韓國工程師A先生。
他不只寫得一手好字,還是一位個性爽朗又善解人意的好青年。
不過,他卻說:「我從小就學會看別人臉色,經常有所顧慮,不敢說出心裡想說的話,為此疲憊不堪。別人指出這一點的時候,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不行』而陷入沮喪情緒。」
此外,A先生小時候也常聽媽媽說:「你老是擔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堅強一點!」因此,他經常以「脆弱的自己很沒用」來責備自己。
在這種背景下成長的他,總是戰戰兢兢地觀察職場上司或同事的臉色及說話的聲調。「感覺他今天心情不太好」、「他今天很生氣」,像這樣觀察其他人的情緒,自己也會受到其影響,搞得精疲力盡。
■藉由「換位思考」改變對情緒的看法,發覺敏感特質的問題所在
我建議容易自責陷入沮喪情緒的高敏感人,可以試著改變觀點。
具體來說,最有效的就是改變對事物觀點的「換位思考」技巧。換位思考是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方法之一。透過身旁事物來改變總是一成不變的負面情緒以及對於事物的看法。
做法很簡單。
比方說,韓國工程師A先生休息時,都會在辦公室喝咖啡。
將放在桌上的手機當成是自己,咖啡杯是上司,讓手機正面對著咖啡杯。化身成手機的A先生發現上司正在生氣,搞得自己也很緊張。
接著再試著從化身成上司的咖啡杯這一頭,看向代表自己的手機。這麼做就能改變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上司為什麼會生氣?原因出在A身上嗎?在此,請你站在上司的立場寫下自己觀察的情緒。
可以試著將你看到的東西,填進下一頁「換位思考」的欄位裡。
像這樣加以擬人化、客觀分析自己跟對方的情緒,就能冷靜地分析整體情況。
拿下總是出現負面想法的有色眼鏡,就能重新檢視自己與對方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
■那個人的不開心跟自己無關
A先生用了幾次「換位思考」的技巧後,確認了包含上司、同事在內,身邊所有人負面的言行舉止都跟自己無關。
【換位思考】
受到某人的負面情緒影響時,若你站在對方立場,你會怎麼想?利用換位思考,寫下自己的想法。
若我站在( )的立場,是因為( ),所以( )。
例)
若我站在(上司)的立場,是因為(擔心趕不上交貨期限/對今天早上跟太太吵架那件事耿耿於懷/沒睡飽又很忙),所以(覺得不開心/悶悶不樂/火冒三丈)。
反覆進行後,就能擺脫「因為一些不必要的情況而感到自責沮喪」的窘境。
A先生現在人在美國留學,學會以客觀角度看待事物的技巧後,他接受了自己敏感的一面,也更加積極地想要表現自己。
他想待在一個更多元化的社會,因為他出生長大的韓國跟日本都認為「樹大招風」,一旦想跟別人不一樣,就很難獲得肯定。因此,為了擺脫這些束縛,他選擇遠渡重洋,希望未來有機會在美國的系統研發第一線打拚。
如果你也跟A先生一樣,因為人際關係、與他人比較的自我否定而陷入自我厭惡,更為此感到沮喪的高敏感人,不妨嘗試一下「換位思考」。
若我站在( )的立場,是因為( ),所以( )。
根據你面臨的狀況,將答案填入( )裡。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這一切,應該就能減緩原本的負面情緒。
其實,別人並沒有那麼在意你,光是自己的人生就已經忙到焦頭爛額了。偶爾保持距離,換個角度過日子吧!只要最後能過著自己滿意的人生就好。
結論:高敏人的優點
沮喪是因為你可以做得更好
因為自我否定而感到沮喪,就表示你擁有值得期待的能力。你能敏銳地察覺到身邊所有人的情緒變化,讓團隊維持一個很好的平衡。另外,你也具備學習力快速、能在新環境持續成長的能力。你是很溫柔的人,這樣的溫柔可以幫助到正在煩惱或尋求協助的人,讓更多人都能過得幸福快樂。
SECTION 24:對新事物感到害怕而不敢挑戰
高敏感人的謹慎,有時會適得其反
高敏感人DOES特質裡的「D」會讓人深入思考,但其弱點就是太過謹慎。
遇到讓人興奮不已的事物,「想挑戰新事物」時,高敏感人會從很多面向來分析想挑戰的對象。
如此一來,從你想嘗試新挑戰開始到正式付諸實行,就會耗上許多時間,因而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深入思考會讓你察覺其中的缺點、收集負面資訊,進而選擇放棄挑戰。
謹慎行事、不衝動是優點,但也有可能是缺點。
當自我肯定感低落時,就容易出現「反正我就是這樣」、「再努力也沒用」的負面思考,削弱想積極挑戰的熱情與上進心。
【實例】想創業卻總是原地踏步的30多歲男性
認真存錢也擬定好創業計畫,正一步一步地準備,卻沒有勇氣跨出最後一步。為此所苦的,是來找我諮詢的30多歲C先生。
他說,他想投入的是需求很高的新創產業。從我身兼顧問與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是相當有勝算的創業計畫。
不過,從一開始聽他說「想創業」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C先生也多次檢視了自己的創業計畫,還到處去請教辭掉原本工作自行創業的前輩,謹慎地進行相關準備。「高敏感人型」的謹慎態度,讓他「敲著石橋過河」。
這不只是C先生,而是所有高敏感人的共通點。不管是要創業、挑戰新興趣、換工作、談戀愛告白,都需要一段讓身旁朋友看得忍不住火大的超長準備時間。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小心翼翼地敲著石橋,到最後仍選擇放棄。
他們盡可能想早一步將擔憂一個個解決掉,雖然我也能理解這樣的心情,但若每件事都要考慮再三的話,反而只是綁手綁腳。
說到底,挑戰最需要的還是大喊一聲「衝啊!」的勇氣。
■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醞釀出行動的勇氣
想孕育出大喊一聲「衝啊!」的勇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持續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
●一天只念10分鐘的書
●一天只做10次深蹲
●每周1次回家自己煮
設定一些只要稍微使點力就能達成的課題,然後確實地加以完成。培養出「只要有心,我也能成功」的感覺,提升自我肯定感,就會成為勇氣的火種。
關鍵在於設定具體數字並加以執行。
透過具體擬定「10分鐘」、「10次」、「1次」等數字,讓目標變得更加明確,藉此推動敲著石橋過河的高敏感人型所欠缺的「執行力」。
若出現太過謹慎、不安情緒升高、小心翼翼敲著石橋,敲完還是不敢過河的精神狀態時,就用「重新建構」的方式讓情緒恢復平靜吧!
凡事退一步去看,就能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接著,藉此釐清自己的擔憂真的有那麼值得擔心嗎?
迎接挑戰前若遇到負面事件或感到憂心的地方,就換個角度問自己幾個問題。
●那個事件、擔憂不會帶來正面的效應嗎?
●那個事件、擔憂不能讓自己從中學到什麼嗎?
●那個事件、擔憂不能從正面角度去解讀嗎?
比方說,當你發現計畫裡出現錯誤時,若能以「這樣又離成功更靠近一步了」的角度來解釋,就能順利轉換心情。像這樣,從其他角度來看待某件事,就是所謂的「重新建構」。
聞一知十的高敏感人,相較於大多數非高敏感的人,他們的思考較為深入。換句話說,就是具備「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若能發揮此一能力,就能發現客戶內心最深層的渴望與真正的需求,創業也一定會成功。
因此,現在就去挑戰那些總有一天要做的事情吧。
這將會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自我肯定感一下降,就會一直把時間往後延。「總有一天」到頭來就只是「總有一天」,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
不過,請大家想一想。
越來越多的「總有一天」,是因為你的自我肯定感太低了。要用「小步前進」打造出勇氣的火種,煩惱時就鼓起勇氣大喊:「衝啊!」用高度的自我肯定感盡情享受人生吧!
內心想著「這種事我當然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啊!」的你,就使用均衡法則吧。這種法則是用「未來的角度」去決定「現在的行動」。當你選擇「活在當下、邁向未來」,「衝啊!」這件事就會變得輕鬆許多。如此一來,就能改變你的未來。當目前的點與點串連起來,就會變成一條線,而這些線又會連成一個面,就會成為你的人生。
結論:高敏人的優點
感到恐懼就表示你很有計畫性,個性很謹慎
害怕挑戰新事物的人、想敲著石橋過河的人,通常個性謹慎老實,也很有計畫性。能看透事物本質的才能,會在開始挑戰時助自己一臂之力。同時也擁有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與生活方式的力量。
SECTION 31:做決定時會不自覺仰賴別人的意見
察覺到周遭的不滿情緒並以此做判斷,因而逐漸失去決斷力
必須做出什麼重大決定時,我們通常會把選項分成兩個,再從中做選擇。
一個是決定直接正面對決,鼓起勇氣做出決定,不斷嘗試錯誤的選項。
一個則是仔細觀察事物,正式行動前會認真思索所有可能性的選項。
敏感人,尤其是「高敏感人型」、「資優生型」、「完美主義型」通常會選擇後者。他們不容許絲毫大意,謹慎小心地看出事物本質,所以要花很多時間才會轉為實際行動。
多虧如此,高敏感人很少以失敗或遭遇不測收場。不過,行動太慢也有缺點,不僅念書時吃虧,剛開始工作時,也會因為做決定的速度太慢,讓自己跟周遭的關係逐漸惡化。
經歷過無數這樣的經驗後,開始顧慮旁人感受的高敏感人就會浮現「要是能當場解決的話⋯⋯」這樣的念頭,逐漸將決定權交到他人手上,一步步失去自我決策力。
【實例】煩惱將來出路,失去自我決策力的大學生
大學生B來找我的時候,正在找工作。
他的煩惱是:「覺得自己一直被爸媽說的話、整個社會的論調耍得團團轉,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
爸媽說「這家公司好」、同學都是這樣做的,以及上網查了資料後,感覺那個業界、業種比較穩定⋯⋯。
他越查越迷惘,請教旁人意見的同時,也開始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幹嘛。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變得厭倦思考,覺得做決定很麻煩,想說「乾脆聽爸媽的意見做決定算了」。
■透過跟自己對話,找回自我的「空椅療法」
自我決策力下降時,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空椅療法」。這是格式塔學派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療法。簡單來說,就是讓正在煩惱的自己跟提供建議的自己進行對話的手法。
一開始先將自己的煩惱寫在紙上。
以B同學為例,就是「對找工作感到迷惘,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接下來,準備兩張椅子。將寫著煩惱的紙張擺在一張椅子上,自己則坐在另一張椅子上。
換句話說,寫著煩惱的紙張,代表的是想找人諮詢的自己。而坐在椅子上的自己,就負責提供建議。
B同學的「空椅療法」是這樣進行的。
【找人諮詢的B】
「我正在找工作,但迷惘到遲遲無法做決定……」
【提供建議的B】
「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找人諮詢的B】
「我現在還無法想像自己在公司上班的樣子。有列出幾個條件,像是提供海外工作機會的業界、不太需要加班的業種,但我還是搞不太清楚。爸媽推薦的大多是穩定的企業,但我又想說這樣真的好嗎?」
【提供建議的B】
「你要不要去應徵實習,感受一下幾家公司的工作氛圍?」
【找人諮詢的B】
「你說得沒錯,從旁觀察大家上班的樣子,說不定就能浮現具體印象。」
【提供建議的B】
「依自己的決定去行動是不會後悔的。」
■敏感能讓人恢復自我決定感
「空椅療法」的效果,在於打造出一個能以客觀角度觀察自身的「後設認知」架構。
●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
●準備兩張面對面的椅子,自己坐在其中一張椅上
●另一張椅子擺上寫著煩惱的紙
●將擺著紙張的椅子想成正在煩惱的自己,由你來提供建議,持續進行對話
這感覺就好像是從天上觀察兩個自己。後設認知能力越好,就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以客觀角度觀察自己,就能冷靜思考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高敏感人所擁有的慎重等特質,也能徹底發揮作用。
最後,身為提供建議的自己,在面對了自己的煩惱後,內心原本的陰霾也會一掃而空,能讓人恢復自我決策力。
人生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時間點,這些時間點會讓一切事物好轉。因此,不需要刻意提早或延遲,也無須焦急。重要的是,抱持著「自己遭遇的一切都是迎接更加美好事物的前奏」這個想法。
結論:高敏人的優點
在意別人的意見,表示你擁有接受他人觀點的包容力
比起決定「就是這個了!」之後就衝動行事的人,傾聽別人意見、謹慎計畫的人,獲得認可後才會行動。另外,擁有導入他人觀點的包容力,就能從多個面向來看待事情,降低失敗的機率。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沒問題的。「Que Será, Será」(世事多變化),就順其自然地過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