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貝琪博士,我五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階段,她對妹妹很刻薄,對我們很無禮,在學校裡情緒崩潰。我們感覺完全卡住了。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為什麼我的孩子經過馬桶訓練後,突然在家裡到處小便?我們嘗試使用獎勵和懲罰,卻沒有任何改善。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我十二歲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話!這讓人很生氣。你能幫忙嗎?」

是的,我可以幫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難題。

作為長期從事私案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我與尋求協助的父母合作,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絕望的棘手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些情況是獨特的—愛耍嘴皮的五歲孩子、已接受過馬桶訓練卻退步的幼兒、挑釁的青少年—但潛在的希望是相同的:所有父母都想做得更好。基本上父母不斷在告訴我:「我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請幫助我銜接兩者之間的距離。」

諮詢的過程,由父母和我從一起解讀某個失序行為開始。行為是一條線索,顯示一個孩子或往往一整個家庭系統辛苦掙扎的癥結點。透過調查行為,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缺少什麼技能,發現父母的引爆點和可成長的領域。我們從「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有解決辦法嗎?」轉移到「我的孩子面臨什麼挫折,我能扮演怎樣的協助角色?」同時希望父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下來的挑戰是什麼?」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父母從絕望和挫敗走出來,轉換為希望、授權、甚至自我反思—這一切都不依賴普遍提倡的教養策略。你不會見到我建議暫時隔離、好寶寶貼紙、懲罰、獎勵或忽視,作為對孩子挑戰行為的回應。我推薦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孩子這些脫序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表面之下是孩子的整個內心世界,等待著被理解。 「不一樣」的教養觀念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在診所工作時,我對孩子進行遊戲治療。雖然我喜歡諮詢孩童,但很快就對與父母的有限接觸感到沮喪。我常常希望也能與父母合作,而不只是直接諮詢孩子,但與父母僅有輔助性交談。同一時間,我也為成年人提供諮詢,而我被一種不可否認的連結所吸引:這些成年人明顯在童年時期曾經出了問題—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卻未得到回應。我意識到,如果觀察一下成年人需要但未曾得到的東西,我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對兒童和家庭的工作。

當我開立私人診所時,我只為成年人提供治療或親職教育。在我自己成為媽媽後,我增加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不論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每月持續的教養小組討論。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為臨床醫生提供的培訓專案,該專案宣稱將提供一種「證實有效」和「黃金標準」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紀律和問題行為。它所教授的方法感覺很有邏輯性,也很「乾淨俐落」,我在結業前學到了今日教養專家經常提倡的類似干預措施。當時我覺得學到了一個完美的系統,可以消除脫序行為,鼓勵更多社會觀感良善行為—基本上,就是更順從、更方便父母的行為。但幾週後我突然發現:這感覺很糟糕。每當我聽到自己提供這種「證實有效」的指導時,我就感到胃部不適。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疑慮:如果有人對我施行這些干預措施,我肯定不好受,它們不可能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沒錯,這些制度合乎邏輯,但它們側重於消除「不良」行為,並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強制執行。例如:鼓勵用暫時隔離來改變行為⋯⋯在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硬是把他們拆散,這會是最佳解決辦法?基本的人性在哪裡呢?

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行為主義是一種學習理論,注重可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感覺、思想和衝動這些無法察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將塑造行為置於理解行為之上,把行為看作是全景,而不是潛在未滿足需求的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我感覺如此糟糕—它們混淆了訊號(孩子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噪音(行為)。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塑造行為,而是養育人類。

這股認知一出現,我就無法擺脫。我知道一定有一種與家庭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於是我開始全心投入,把所知道關於依附、正念和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所有理論方法—它們成為我私人諮詢的依據—轉化為一種與父母合作,具體、易做,而且易於理解的方法。
事實證明,將教養思維從「後果」轉向「連結」,並不意味著將家庭掌控權讓給孩子。雖然我抵制暫時隔離、懲罰、後果和忽視,但我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放任或軟弱之處。我的方法提倡堅定的界限、父母的權威和穩健的引導,同時保持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尊重。 深刻的思考,實用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本書)

參與親職工作時,我經常說「兩者皆對」:實用、基於解決方案的策略,也能促進更深層的癒合。許多教養理念迫使父母做出選擇。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改善孩子的行為,或者優先考慮關係,卻同時犧牲一條通向更好行為的明確道路。採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父母不僅可以確實改善外部行為,內心也可以感覺更踏實。他們可以強化與孩子的關係,看到行為和合作的改善。

接下來你閱讀的內容,都將依循「兩者皆對」的核心原則發展。這個原則有理有據,有許多相關的策略,也有實證效果,而且可憑創意直覺化使用,它優先考慮父母的自我照顧和孩子的福祉。案主來到我的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尋找一套解決孩子行為的策略,他們離開時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對孩子行為背後的細微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踐的一套工具。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也會有同樣的收穫。我希望你能帶著新的自我同理、自我調節和自信脫胎換骨,並感到有能力幫孩子配備這些重要品質。

本書是一個教養模式的開端,它既關乎幼兒發展,更注重家長的自我發展。前十章由我的教養原則組成。不論是在家裡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在諮詢室與案主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多年來連結的許多家長,我都依循這套原則。提出這些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童和父母的癒合,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以獲得更溫和的教養體驗。這些原則的核心是透過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不僅可以改善行為,還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和親密關係。

書的後半分成兩部分,首先,你會發現我稱之為「建立連結資本」的策略。這些是在親子關係中增進連結和親密的久經考驗的策略。不管是什麼問題—即使只是家裡的氣氛不好,而你又摸不著頭緒—你都可以實施這些干預措施中的一個,開始扭轉局面。接著,我們將進入處理具體的兒童行為問題,許多促使父母尋求我諮詢的常見狀況:從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發脾氣、撒謊,到焦慮、缺乏自信和害羞,無所不包。不是每一種策略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只有你才知道你孩子的個別需求,但這些策略將協助你在挑戰出現時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使你有能力以對你感到合適、對你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    *    *

讀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權衡或犧牲的人。我相信你可以既堅定又溫暖,既講究紀律也給予肯定,既注重連結亦可扮演一個穩固的權威。而且我相信,最終,這種方法對父母來說也是「感覺正確」的—不僅僅是邏輯上的,而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

〈內文〉
第21章 重視過程而不是成果,培養孩子的恆毅力
四歲的布瑞登正在拼十二片的拼圖。他的爸爸伊森在旁邊。布瑞登找到相鄰的三塊拼圖,急著找第四塊,可是一直沒找到對的。伊森看不下去,忍不住開口:「布瑞登,那塊不行啦,你沒看到拼不起來嗎?連顏色都不對啊!」布瑞登看了看爸爸,把拼圖丟到一邊說:「我就是不會拼啦!我討厭拼圖!」在這次事件後不久,伊森在諮商時告訴我,布瑞登常常在事情變難時放棄,或是要求父母幫他完成艱難的部分,這次拼拼圖只是其中一例。

學習有個弔詭的地方:當我們越能接受未知,越能忍受錯誤和掙扎,就會越有機會成長、成功、得到成就。這個道理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重視:以平常心看待困難、將錯誤當成學習機會、培養恆毅力等心法。當孩子越能忍受挫折,就越能持續完成費解的拼圖、解決棘手的數學題,或是在寫作文時保持專注。當然,這些技能也能用在課業以外的領域,因為無論是面對沮喪時刻、與意見不合的人溝通,或是完成個人目標,容忍挫折的能力都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發展恆毅力,就必須學會容忍他們的困窘—我想這是我們都不願面對的真相。有時,當我女兒遇到困難,我會提醒自己,她正在看我怎麼面對她的挫敗,而這也會影響她怎麼看自己的挫敗。換句話說,如果我可以接受她在困頓中掙扎,讓她自己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幫她解決,她就越能接受挑戰。如果看到她為了解數學題煩惱,我覺得沒關係,她也會接受為數學題煩惱的自己。如果我在她學綁鞋帶時表現出有耐心的樣子,她也會有耐心地學習綁鞋帶。我希望父母知道,在孩子進行困難任務時,或是我們在他們面前進行困難任務時,我們的表現—冷靜、自制、從容不迫、無怨無悔,且竭盡所能面對過程中的一切—會比這章提出的任何方法或劇本影響更深遠。

挫折總是很難處理,常常讓小孩和大人都很崩潰,投降喊出:「我做不到!」「我不想再試了!」「你幫我做!」培養恆毅力的困難點在於,我們必須不執著於「完成」「快速」「正確」「做好事情」,而是先面對當下發生的事,先接受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完成它,先專注於我們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當我們懂得用「成長型思維」待人處世,事情會變得簡單許多,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用勤奮、持之以恆的研究來培養能力;失敗和掙扎不是學習的敵人,而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元素。成長型思維模式最早由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提出,我們可以藉此思維來幫孩子學習接受挑戰、忍受挫折。這個理論說明,任何人只要持續精進學習的事物,就會有進步,面對阻礙時更應該如此。相反的,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如果你做某件事失敗,那表示你永遠都學不會這件事。果不其然,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和大人!)樂於接受挑戰,從錯誤中學習,遇到困難的事比較能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就能進步。成長型思維教我們,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要怎麼努力改進依然操之在我。基本上,越不執迷成功,就越能樂意嘗試新事物,然後發展、成長,而這正是通往各種成功的關鍵。

成長型思維的好處之一是有助於培養「學習耐受力」—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怪—學習既然是好事,為什麼會難以忍受?請記住,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而學習並不容易。你可以想像一個時間軸,起點是「不知道」,終點是「知道」,兩點之間都是「學習」。處於「學習」這個區間並不舒適,在我們年幼時尤其如此。希望自己一下就學會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在這個區間待得比預期還久;衝動之下想回到「不知道」的原點也很正常,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必花費力氣或經歷失敗、尷尬的風險。學習暴露我們的弱點,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堪一擊,因此我們必須勇敢。

為了幫孩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我認為比「聰明」或「正確無誤」更重要),我們必須幫他們好好待在「不知道但還在努力學習」的區間,而這取決於我們怎麼回應孩子的挫敗。我經常提醒自己,父母的職責不是讓孩子離開「學習」區間,直接抵達「知道」終點……而是幫孩子學會待在「學習」區間,忍受「還不知道」這件事。即便從成人的角度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輕蔑他們的掙扎,或是對他們的奮鬥失去耐心,我們得讓孩子自己來。當他們能在學習區間待越久,他們就會越有好奇心和創造力,既能懂得努力,也懂得實行各式各樣的想法。

教養策略

深呼吸
感到灰心時,深呼吸對我們最有幫助。這麼做可以舒緩神經系統,讓我們的適應機制發揮作用。看到孩子氣餒時,不必跟他說深呼吸,先示範給他看就好。三歲的孩子因為沒辦法用叉子叉起食物而生氣時,可以先把視線移開,大聲地吸氣吐氣。六歲的孩子學不好字母發音時,也可以先在他們面前做幾次深呼吸。記住,我們調節情緒的方式是孩子自我調節的範本,我們的深呼吸正好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安全、冷靜地與挫敗共處。另一方面,深呼吸也可以讓我們自己安定下來,這樣比較不會對孩子不耐煩或發脾氣。

複誦口訣
我喜歡口訣。複誦口訣可以消解令人難受的時刻和情緒(例如遇到挫折的時候),讓我們先專注於小而可控的事物。因此,口訣也能幫孩子安定身心。但與其直接強迫孩子唸口訣,我們不妨用經驗傳承的方式教他唸,像這樣:「你知道嗎?我六歲時,也曾因為學不會一件事覺得超級難過!現在想想還是感覺很糟。不過我記得我爸,也就是你阿公教過我,當他覺得灰心喪志的時候,他會把手放在胸口,深呼吸,告訴自己:『這個本來就很難,不是我的錯。』然後我也開始這樣對自己說。如果你也想試試,那會滿酷的!……聽起來像是廢話,可是很有用。你看,像這樣……」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可以用以下口訣:「我做得到」「我喜歡挑戰」「我可以做困難的事」「我不怕麻煩」。

挫折不是失敗徵兆,而是學習機會
從很早以前,我就開始跟孩子說:「你知道學習是很難的事情嗎?我是說真的!你、我或是任何人想學任何一樣新東西,都難免會感到沮喪。」如果孩子看起來有聽進我說的話,我還會說:「很奇怪喔,如果你覺得很灰心,想著『呃啊我做不到』『呃啊我想要早點結束』,這些感覺就會騙大腦,讓我們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可是啊,會有這種感覺其實表示我們學對了、做對了!這種情況跟我們一般想的不同,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提醒自己,學東西很痛苦是很正常的。」那麼要怎麼運用這個概念呢?例如,孩子穿衣服時,我知道他們在這過程中可能遇到不順,在他們開始之前,我會說:「喔,你等一下要穿衣服是嗎?我們先來為不順的感覺做準備……」然後我會用孩子在一旁剛好可以聽清楚的音量,小聲對自己說:「貝琪,學新東西很難……新的事物本來就不容易……沒關係,我可以做困難的事……」

讓成長型思維模式融入家庭價值觀
如果一個家庭可以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一套家庭價值觀,無論是在孩子或你自己覺得艱難時或遇到挑戰時,都會很有幫助。以下是四個我喜歡的價值觀,我常常寫下來放在工作區或廚房,讓全家人都可以看到:

一、我們家喜歡挑戰。
二、在我們家,付出努力比想出正確答案更重要。
三、在我們家,有不知道的事代表要學習新事物。我們熱愛學習新事物,所以會樂意接受任何「我不知道」的時刻。
四、在這個家,我們會提醒自己,與困難的事物共處可以幫大腦成長。我們喜歡讓大腦成長。

一旦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記得要常常提到這些觀念,尤其在「犯錯」或有所不知的時候。像我自己就常常在做飯時談論成長型思維(呃……我想這次應該是搞砸了!這是新食譜,對我來說當然是新挑戰,我們是喜歡挑戰的家庭。現在我學會下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這樣就很棒了!)。孩子在受挫時可能會感到「孤單」,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如果可以讓他看到你掙扎的樣子,展現出你的恆毅力,孩子就更有可能會內化你想教的能力。

重視適應過程大於成功結果 恆毅力是待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持續學習的能力,也是留在開始與完成之間持續堅持的能力。當我們強調這項能力,我們真正想要孩子學會的,是適應令人難受的感覺,而不是要他們學會追求成功。這樣的話,孩子在取得任何成功結果前的努力過程中,感覺會比較自在。不過這也代表父母要改變心態,告訴自己:「我不必教孩子順利地穿好襯衫……我要教的是穿衣服不順時怎麼安頓自己;我不必教孩子怎麼做好數學題目,我要教的是在解數學難題時怎麼調節身心。」

情緒預防針、排練、「我有跟你說過……的故事嗎?」
培養恆毅力時,情緒預防針是非常關鍵的策略,因為預測沮喪的感覺會從何而來,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先做好準備。排練也會很有用,因為可以先練習特定技巧。舉例來說,你預期孩子在做串珠手鍊時會覺得氣餒,可以先假裝你在串珠時遇到困難,暫停下來,練習深呼吸和唸口訣(我可以做困難的事),等不順的情況實際發生時,孩子的神經系統就會有所準備,適應困難的機制也會提前發揮作用。最後,可以跟孩子分享你遇到挫敗的故事,或是演出受挫的樣子,這樣正在掙扎的孩子比較不會覺得孤單。畢竟,如果周遭的人看起來都一切順遂,要培養恆毅力會特別困難。想更了解情緒預防針和「我有跟你說過……的故事嗎?」,第11章有更多相關內容。更多關於排練的內容,請看第19章。

後續發展:這套方法怎麼幫助孩子?

伊森開始讓身體冷靜下來。他把手放在胸口,做了幾次深呼吸,告訴自己他很安全,然後重新面對兒子。首先,為了修復關係,他說:「嘿,我剛剛太激動了,那是我的問題,不是你的錯。我很抱歉那樣對你說話。」幾分鐘後,他感覺時機到了,便與布瑞登分享:「你知道嗎?有件事我不曾跟你說,其實我覺得拼圖很難!設計的人本來就是要把它們設計得很難!我覺得我應該多跟你說這類的事。有時候我們以為事情很難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其實那表示我們做對了!」

「我不管,」布瑞登說:「我不要拼了!」

伊森並未就此放棄,他想起要教孩子重視過程,而不是成功結果,於是又試了一個新方法:他默默拿起幾塊拼圖,在一旁試著自己拼,同時裝作苦惱的樣子,有時沒拼對,有時嘆氣,有時大聲說:「呃啊,這也太難了!」伊森以為布瑞登會拆穿他說:「爸爸,我知道你在假裝。」可是布瑞登沒那麼說,而是好奇地偷瞄爸爸。伊森知道不能直接跟兒子說教,所以他繼續假裝,小聲唱起自編的口訣:「合不起來,放一邊,換一片……」同時把一塊拼圖放下,換試另一塊,快完成時,布瑞登靠近伊森,提出想放下最後一片拼圖的要求。伊森認為這是一次重大勝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