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一】
生活裡的那一點甜
有一次,我在門診問來看減重的女病人:「請問你會不會喝含糖飲料?」她說會。
我問她:「那可以不要嗎?」
她回答:「可是……難道一點也不行嗎?我每天都需要那一點甜的。」(請注意,我只是問她可不可以,她沒有說可以還是不可以,就以為我說一點都不行,有發現嗎?)
於是我問她:「你的生活很苦嗎?」
她愣了一下,彷彿被這句話重擊了。
如果生活沒有很苦,為什麼需要甜的?如果生活已經夠甜,又何必需要甜的?
我曾經問過我兒子,他為什麼可以在一年內瘦下來,減掉將近10 公斤體重(天地良心,我兒子瘦下來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可沒有逼他幹嘛)。他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自然瘦下來了。
我仔細想了他的回答,覺得很有道理。對照我門診的病人後發現,需要減重的人往往是先虧待自己,再用食物補償,因為苦了自己在先,所以才需要「回甘」。而為了減重節食,感覺自己再度被剝奪生活中的那一點甜,就更苦了。如果不喜歡運動,還逼自己去運動,豈不苦上加苦?瘦不下來或是復胖,也是很合理的結果,不是嗎?
防衛心強一點的人,甚至臉上就寫著,減什麼肥?不管誰都休想剝奪我吃的權利!!
因為吃 = 快樂
因為心很苦,舌才需要甘。
甜 = 舌甘
如果是心甘,大概就會情願了
從內而外相信你的飽足
告訴全世界的人,包括你自己,其實你吃得很多、吃得很飽,做得到嗎?
不管你吃多吃少,都告訴自己,我已經吃得很多、很夠,做得到嗎?
這是我跟一位體重從114 公斤上升到128 公斤的病人提出的要求,很奇怪吧?
很多體重過重的病人都會陷入一種困境,就是拚命想要向人證明自己已經吃很少,卻還是瘦不下來。老實說,這樣做只會徒勞無功,而且往往有不好的後果。比方說,對方根本不相信,更糟的是,自己居然相信了。
很多事情是這樣,越需要證明,就表示越匱乏(不相信?看看那些用力放閃的伴侶,通常越放閃私下吵得越凶)。另一方面,如果真想有人說句公道話,證明你真的吃得不多,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直說自己吃很多,對方反而會說,這哪有多啊?
人都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這總比你一直說自己吃很少,一吃東西就被對方打臉好多了吧?你看那些瘦子不都是說自己吃超多,然後享受別人羨慕自己吃很多又不會胖的目光,而實際上吃多吃少,又有誰在乎呢?
說自己吃很多有許多好處:
1. 你會記起來,真的已經吃了不少,把飽足的感受帶進記憶裡。
2. 飽足的感覺,不論是睡飽、賺飽還是吃飽,反正就是比較爽(如果這輩子注定要當胖子,當然爽點好)。
3. 實際上吃多吃少,跟感覺上吃多吃少,往往不一樣,實際上花比較少的錢,卻在感覺上得到比較大的滿足,這不是很賺嗎?
【內文試閱二】
對每一位來就診看體重的病人,我都會問以下幾個問題:
1. 20 歲時體重多少?(年紀小於20 歲就往前問5 年)
2. 人生最重的時候體重多少?那時候幾歲?
3. 人生最輕的時候多少?那時候幾歲?(除了一位可愛的朋友回答出生時3 公斤之外,一般人都會回答成年以後的體重)
4. 現在體重多少?
5. 如果一切沒改變,之後的體重可能是多少?
6. 體重下降和上升期間,生活上有哪些不一樣?
我在診間詢問體重的時候,發現有一種人無法分辨事實與觀點,回答每個階段的體重數字時,都會同時給出一個解釋體重的原因。在這裡要強調,體重數字是中性的,體重的增減也是中性的,不需要刻意賦予對錯,有些行為會讓體重增加,有些行為會讓體重下降,據實以告,沒人會說你做錯了什麼,純粹是要了解事實,如此而已。
正常情況下,體重會自帶剎車,畢竟身體作為一個精密不過的儀器,如果動不動就有大幅度變化,例如體重增加一倍,相對應的器官也會承受許多負擔。(同一顆心臟,同樣的膝蓋,要承擔兩倍重量是不是很不合理?)因此,5%以內的體重波動或許頻繁,過個年大吃幾頓會胖一點,但稍微少吃一點就瘦回來,正常情況下真的不太需要刻意做什麼,體重就會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體重節節上升的人,或是短期內大幅增加的人,往往是剎車失靈。事實上,體重急速下降,也是一種剎車失靈。
剎車可以是感覺(飽或餓),也可以是行動(吃或運動),或是代謝狀態(消耗或合成)。行為可以來自認知,來自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理訊號。要控制體重,必然先修理故障失靈的剎車,否則,復胖也只是剛好而已。
舉個真實案例,某日診間來了一位初診病人,20 歲男性,媽媽帶來的。身高174 公分,體重148 公斤,問體重史的回答如下,我把數字寫在紙上:
15 歲60 公斤
17 歲80 公斤
19 歲100 公斤
20 歲148 公斤
我問他知不知道如果不做出改變,21 歲體重會變多少?他看著紙條倒抽一口氣,一週後回診,就自動降了2公斤,我什麼都還沒做呢!改變果然從覺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