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五期軍事將領綜述
黃埔軍校自創辦到第五期生畢業,經歷了三年多光景,政治、軍事情形發生了極大變革。黃埔軍校作為演練兵家的絕好陣地,作為政黨表現彼此軍事能量的良好場所,使國共兩大政黨在政治、軍事方面別開生面受益匪淺。第五期生入伍之際即發生「整理黨務案」,預示著國共兩黨即將分庭抗禮,北伐誓師後的兩黨軍事人才,為了各自的政治訴求勉強走到一起,面對共同的敵人-北方軍閥而殊死鏖戰。到了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中國國民黨從「容共」合作到「分共」、「清黨」,再到國共兩黨「黨爭」、「政爭」乃至兩軍對壘、兵戎相向而割據分治,經歷了現代政黨政治發展史上最令國人痛心的一頁!
延續前四期生研究,第五期生學員數量較多,但是影響較大之著(知)名學員只占少數。第五期生比較前四期在將帥成才方面是無法比擬的。關於第五期生在軍事、政治及至歷史與現實諸方面,究竟有過那些值得評述的作用和影響呢?
在中國國民黨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第五期生均統領或隨所在部隊參與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期間的主要會戰和戰役,第五期生中不乏驍勇善戰之抗日功勳卓越者。李鴻是第五期生最為著名的抗日將領,歷經「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淞滬會戰,在遠征印緬抗戰諸役中打出中國軍隊強悍軍威,被英美盟軍稱譽「常勝將軍」、「東方蒙哥馬利」。鄭庭笈先後參加忻口會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遠征印緬抗戰諸役,三負重傷近乎身亡,遂立字型大小「重生」,是戰功卓著傳頌一時的抗日名將。出自「抗日鋼軍」第七十四軍的抗日將領有蔡仁傑、勞冠英、陳傳鈞等,率部在抗戰後期的湘鄂贛抗日主戰場立下功勳。知名的抗日殉國將領有呂旃蒙、黃永淮、梁希賢等,率部戰至彈盡援絕生命最後一刻,表現了中國軍人面對強敵倭寇血戰到底英雄氣慨。炮兵出身的彭孟緝是第五期生到臺灣後唯一仍任軍方上層的高級將領。郭汝瑰是第五期生中具備初、中、高級完整軍校學歷且造詣頗深的軍事教育理論家和抗日將領。部分學員曾參與對紅軍及根據地「圍剿」戰事及與人民解放軍作戰。
在中共方面,參與三大起義及各地工農武裝鬥爭的第五期生僅占少數,後來成為人民軍隊著名將領及軍政要員也不多。在八年抗日戰爭中,由於統領部隊裝備、彈藥及軍械、軍需補給薄弱諸緣由,致使本身軍力較為弱勢,在對日軍正面戰場交鋒有突出戰果的部隊不多。在後來比較有名的將領當中,許光達是第五期生中最出眾的兵種將領,他在軍隊的突出表現亦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之裝甲兵創建與發展。記述評價其:「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根據裝甲兵的特點,強調掌握技術的重要意義,帶頭系統學習和掌握坦克技術,並在裝甲兵部隊積極實行經由院校培養幹部的制度,重視軍事學術研究,對裝甲兵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8年他以人民解放軍大將身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是第五期生唯一獲此殊榮的高級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宋時輪、張宗遜、楊至成,以及中將譚希林,同為中共方面著名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為軍隊建設作出過各自不同的貢獻。陶鑄是第五期生在中共高層地位最高者,晚年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書記處常務書記,他在革命戰爭年代突出表現在人民軍隊政治工作方面。
由是觀之,第五期生軍事將領群體總體比較第四期成名者,著名者明顯少之,後來人總比先驅者略遜風騷。但是第五期生部分將領,依舊延續了前四期生在國民革命軍中的軍事優勢,繼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軍隊建設乃至戰爭進程,在國家軍事歷史上曾發揮應有作用和影響。黃埔出身軍事將領所處北伐風雲、抗戰烽火、國共合作,進步與倒退、革命與反革命交織一體的歷史時期,使他們成為引領軍事歷史潮頭的「精英群體」。比較第四期生的黃埔軍校第五期生將領群體,固然由於他們自身的規模與能量諸多因素制約,沒能獨立形成強勢軍事領導集團,第五期生群體只能作為龐大的黃埔嫡系軍事將領集團之一小部分,在現代軍事歷史某一個側面彰顯風采。他們是以前四期生為主導的「軍事領導集團」當中的一部分「軍事精英」,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軍事與將領是緊密連接的對子,綜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期民國歷史,彪炳「黃埔」軍事與現代戰爭更是密不可分。「黃埔」軍事與現代戰爭造就了「黃埔」嫡系將領和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政黨與軍事的結合,先後為執政黨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造就了國民革命軍和人民解放軍,第五期生部分知著名將領,繼續承襲了前四期生的軍事優勢。政黨政治與黃埔軍校教育的結合,鍛造成就了國共兩黨風格迥異的軍事統帥及軍隊指揮階層。黃埔出身軍事將領在其中的作用影響,無論其孰是孰非,歸結到歷史學、政治學、軍事學及人文範疇,應當到了結論或總攬的時候了。歷史複歸的路子是漫長曲折的,但當政治、政黨與軍事、軍隊到了科學昌明坦蕩相處的年代,前世的軍事統帥與將領對於國家及民族的功德優劣,終將會有整理論及時刻。時光軌跡驟然駛向2014 年,大陸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後,終將歷史學的車輪載入了政治開明人文進步的時代,所有這些成果及其學術進步得益於當今盛世昌明,更為重要的是:今日之中華民族比較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為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宏偉目標,海峽兩岸共圓「中華夢」之呼聲此起彼伏洶湧澎湃,兩岸政治、軍事前景變得更為現實期盼,海峽兩岸與全球華人之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任何力量也無法改變,歷史學術在其中彰顯推波助瀾功效,亦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以民族主義與血脈相連兄弟情誼,比較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能為兩岸搭起超越政治與意識形態界限之中華民族橋樑。
綜觀歷史與現實,第五期生連同前四期軍事將領,如今絕大多數已作古,即使健在也已耄耋高年。一代代新人茁壯成長,成為民族與國家事業承上啟下後繼有人。歷史學術其中重要功能就是追溯與複歸原始,國共兩黨早期黃埔將領群體共同譜寫的現代中國軍事歷史,無疑是中華民族乃至國家值得傳頌和記取的寶貴軍事遺產,忘記自己民族與國家的過往歷史,等於「數典忘祖」!其後果及罪責「罄竹難書」!要告誡後人知史懂史述史記史,要知道面對外來入侵,黃埔將領群體是中華民族和國家意義的武裝力量及軍事棟樑,他們曾為中華民族及國家興盛乃至救亡圖存生死攸關而「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曾是中華民族與國家軍事成長歷程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者!要認清他們曾在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其軍事、政治、外交、社會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軌跡、印痕與風采。世界上任何民族與國家的軍事歷史都有一個功德榮辱褒貶揚棄的過程。記住歷史是為了放眼未來善待明天!
綜上所述,黃埔軍校無疑是中華民族現代軍事(軍校)歷史人文瑰寶,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政治、軍事發展的共同財富和發源地,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國共兩黨「軍事精英」及其武裝力量,是海峽兩岸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艱苦歲月的命運共同體,源自黃埔軍校的軍事、政治、社會、人文文化,同時又是海峽兩岸的鏈結紐帶和橋樑。中華民族文明文化傳承的另一部分,在海峽東岸的寶島臺灣,黃埔軍校存史檔案資料何嘗不是海峽兩岸共同財富!黃埔軍校研究涉及國共合作、軍事發展、社會政治生活以及眾多著名歷史人物,可說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史,黃埔軍校研究同時極具中華民族現代軍事歷史底蘊。
黃埔軍校自創辦到第五期生畢業,經歷了三年多光景,政治、軍事情形發生了極大變革。黃埔軍校作為演練兵家的絕好陣地,作為政黨表現彼此軍事能量的良好場所,使國共兩大政黨在政治、軍事方面別開生面受益匪淺。第五期生入伍之際即發生「整理黨務案」,預示著國共兩黨即將分庭抗禮,北伐誓師後的兩黨軍事人才,為了各自的政治訴求勉強走到一起,面對共同的敵人-北方軍閥而殊死鏖戰。到了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中國國民黨從「容共」合作到「分共」、「清黨」,再到國共兩黨「黨爭」、「政爭」乃至兩軍對壘、兵戎相向而割據分治,經歷了現代政黨政治發展史上最令國人痛心的一頁!
延續前四期生研究,第五期生學員數量較多,但是影響較大之著(知)名學員只占少數。第五期生比較前四期在將帥成才方面是無法比擬的。關於第五期生在軍事、政治及至歷史與現實諸方面,究竟有過那些值得評述的作用和影響呢?
在中國國民黨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第五期生均統領或隨所在部隊參與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期間的主要會戰和戰役,第五期生中不乏驍勇善戰之抗日功勳卓越者。李鴻是第五期生最為著名的抗日將領,歷經「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淞滬會戰,在遠征印緬抗戰諸役中打出中國軍隊強悍軍威,被英美盟軍稱譽「常勝將軍」、「東方蒙哥馬利」。鄭庭笈先後參加忻口會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遠征印緬抗戰諸役,三負重傷近乎身亡,遂立字型大小「重生」,是戰功卓著傳頌一時的抗日名將。出自「抗日鋼軍」第七十四軍的抗日將領有蔡仁傑、勞冠英、陳傳鈞等,率部在抗戰後期的湘鄂贛抗日主戰場立下功勳。知名的抗日殉國將領有呂旃蒙、黃永淮、梁希賢等,率部戰至彈盡援絕生命最後一刻,表現了中國軍人面對強敵倭寇血戰到底英雄氣慨。炮兵出身的彭孟緝是第五期生到臺灣後唯一仍任軍方上層的高級將領。郭汝瑰是第五期生中具備初、中、高級完整軍校學歷且造詣頗深的軍事教育理論家和抗日將領。部分學員曾參與對紅軍及根據地「圍剿」戰事及與人民解放軍作戰。
在中共方面,參與三大起義及各地工農武裝鬥爭的第五期生僅占少數,後來成為人民軍隊著名將領及軍政要員也不多。在八年抗日戰爭中,由於統領部隊裝備、彈藥及軍械、軍需補給薄弱諸緣由,致使本身軍力較為弱勢,在對日軍正面戰場交鋒有突出戰果的部隊不多。在後來比較有名的將領當中,許光達是第五期生中最出眾的兵種將領,他在軍隊的突出表現亦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之裝甲兵創建與發展。記述評價其:「在裝甲兵建設中,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根據裝甲兵的特點,強調掌握技術的重要意義,帶頭系統學習和掌握坦克技術,並在裝甲兵部隊積極實行經由院校培養幹部的制度,重視軍事學術研究,對裝甲兵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8年他以人民解放軍大將身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是第五期生唯一獲此殊榮的高級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宋時輪、張宗遜、楊至成,以及中將譚希林,同為中共方面著名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為軍隊建設作出過各自不同的貢獻。陶鑄是第五期生在中共高層地位最高者,晚年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書記處常務書記,他在革命戰爭年代突出表現在人民軍隊政治工作方面。
由是觀之,第五期生軍事將領群體總體比較第四期成名者,著名者明顯少之,後來人總比先驅者略遜風騷。但是第五期生部分將領,依舊延續了前四期生在國民革命軍中的軍事優勢,繼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軍隊建設乃至戰爭進程,在國家軍事歷史上曾發揮應有作用和影響。黃埔出身軍事將領所處北伐風雲、抗戰烽火、國共合作,進步與倒退、革命與反革命交織一體的歷史時期,使他們成為引領軍事歷史潮頭的「精英群體」。比較第四期生的黃埔軍校第五期生將領群體,固然由於他們自身的規模與能量諸多因素制約,沒能獨立形成強勢軍事領導集團,第五期生群體只能作為龐大的黃埔嫡系軍事將領集團之一小部分,在現代軍事歷史某一個側面彰顯風采。他們是以前四期生為主導的「軍事領導集團」當中的一部分「軍事精英」,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軍事與將領是緊密連接的對子,綜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期民國歷史,彪炳「黃埔」軍事與現代戰爭更是密不可分。「黃埔」軍事與現代戰爭造就了「黃埔」嫡系將領和國民革命軍中央軍,政黨與軍事的結合,先後為執政黨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造就了國民革命軍和人民解放軍,第五期生部分知著名將領,繼續承襲了前四期生的軍事優勢。政黨政治與黃埔軍校教育的結合,鍛造成就了國共兩黨風格迥異的軍事統帥及軍隊指揮階層。黃埔出身軍事將領在其中的作用影響,無論其孰是孰非,歸結到歷史學、政治學、軍事學及人文範疇,應當到了結論或總攬的時候了。歷史複歸的路子是漫長曲折的,但當政治、政黨與軍事、軍隊到了科學昌明坦蕩相處的年代,前世的軍事統帥與將領對於國家及民族的功德優劣,終將會有整理論及時刻。時光軌跡驟然駛向2014 年,大陸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後,終將歷史學的車輪載入了政治開明人文進步的時代,所有這些成果及其學術進步得益於當今盛世昌明,更為重要的是:今日之中華民族比較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為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宏偉目標,海峽兩岸共圓「中華夢」之呼聲此起彼伏洶湧澎湃,兩岸政治、軍事前景變得更為現實期盼,海峽兩岸與全球華人之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任何力量也無法改變,歷史學術在其中彰顯推波助瀾功效,亦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以民族主義與血脈相連兄弟情誼,比較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能為兩岸搭起超越政治與意識形態界限之中華民族橋樑。
綜觀歷史與現實,第五期生連同前四期軍事將領,如今絕大多數已作古,即使健在也已耄耋高年。一代代新人茁壯成長,成為民族與國家事業承上啟下後繼有人。歷史學術其中重要功能就是追溯與複歸原始,國共兩黨早期黃埔將領群體共同譜寫的現代中國軍事歷史,無疑是中華民族乃至國家值得傳頌和記取的寶貴軍事遺產,忘記自己民族與國家的過往歷史,等於「數典忘祖」!其後果及罪責「罄竹難書」!要告誡後人知史懂史述史記史,要知道面對外來入侵,黃埔將領群體是中華民族和國家意義的武裝力量及軍事棟樑,他們曾為中華民族及國家興盛乃至救亡圖存生死攸關而「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曾是中華民族與國家軍事成長歷程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者!要認清他們曾在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其軍事、政治、外交、社會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軌跡、印痕與風采。世界上任何民族與國家的軍事歷史都有一個功德榮辱褒貶揚棄的過程。記住歷史是為了放眼未來善待明天!
綜上所述,黃埔軍校無疑是中華民族現代軍事(軍校)歷史人文瑰寶,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政治、軍事發展的共同財富和發源地,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國共兩黨「軍事精英」及其武裝力量,是海峽兩岸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艱苦歲月的命運共同體,源自黃埔軍校的軍事、政治、社會、人文文化,同時又是海峽兩岸的鏈結紐帶和橋樑。中華民族文明文化傳承的另一部分,在海峽東岸的寶島臺灣,黃埔軍校存史檔案資料何嘗不是海峽兩岸共同財富!黃埔軍校研究涉及國共合作、軍事發展、社會政治生活以及眾多著名歷史人物,可說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史,黃埔軍校研究同時極具中華民族現代軍事歷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