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
 
民主與傳統文化
 
一九五八年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四位先生共同具名發表了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①一文,對中西文化有精闢的見解;特別是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反省一部分,分析特別深入,觀點尤其客觀。譬如他們在「中國文化之發展與民主建國」一節中說:「中國文化歷史中,缺乏西方近代之民主制度之建立。中國過去歷史中,除早期之貴族封建政治外,自秦以後即為君主制度。在此君主制度下,政治上最高之權原,是在君而不在民的。由此而使中國政治本身,發生許多不能解決之問題。」如此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癥結所在,自較一口否認中國曾有專制制度者為客觀,為真切。
 
中國歷史上固然不曾有民主政治,然而在中國古代之思想中,是否曾有過民主的傾向呢?這當然是有的。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就是非常大膽的「民主宣言」嗎?同文中也曾言及:「中國過去政治,雖是君主政治,但與一般西方之君主政治,自來即不完全相同。此種不同,自中國最早的政治思想上說,即以民意代天命。故奉天承命的人君,必表現為對民意之尊重,且須受民意之考驗。」以後在實際政事上,又「有代表社會知識分子,在政府中之力量之宰相制度,諫諍君主之御史制度,及提拔知識分子從政之徵辟制度、選舉制度、科舉制度等。這些制度,都可使君主的權力受一些道德上的限制。」雖則如此,然而「只是這些制度的本身,是否為君主所尊重,仍只繫於君主個人之道德。如其不加尊重,並無一為君與人民所共認之根本方法―憲法―以限制之。於是中國知識分子,仍可被君主及其左右加以利用,或壓迫、放逐、屠殺,而在此情形下,中國知識分子只能表現為氣節之士。至此氣節之士之精神中,即包涵對於君主及其左右之權力與意志之反抗。但此反抗並無救於政治上之混亂、國家之敗亡。」文中的結論是「中國政治必須取消君主制度,而傾向於民主制度之建立。」
經過西方政治制度的對照以後,近代中國人,誰都知道民主制度優於君主制度,誰都希望(或者連今日的中國當政者包括在內)中國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制度來。可是為什麼中國的民主制度總是建立不起來呢?是因為沒有憲法嗎?那麼為什麼在制定了憲法之後,卻又無人去遵行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早就有民主的傾向,然而光是思想中的民主傾向,是否即能誘導出民主政治來?昨日不曾!今日不曾!明日能成嗎?這是值得我們再思、三思,甚至於百思千思的問題。
 
中國近代領導革命的領袖,無不想憑藉我國古代一點民主思想的萌芽,直接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接引過來。因為西方民主國家有憲法,我們也制定憲法;因為西方的民主國家有國會、議會,我們也選舉議員,組織國會、議會。可是今日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成功了多少?共產黨建立政權之後所制定的憲法又成功了多少?我們的國代或人代,又到底代表了些什麼人?因此可見民主政治的關鍵問題,還不只是憲法及國會。那麼民主政治的關鍵又是什麼呢?我以為關鍵乃在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民主政治的需要和認識。為什麼要把需要與認識並舉?因為認識非來自切身的需要不可;光是從書本上或報章雜誌上看來的,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認識」。
										民主與傳統文化
一九五八年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四位先生共同具名發表了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①一文,對中西文化有精闢的見解;特別是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反省一部分,分析特別深入,觀點尤其客觀。譬如他們在「中國文化之發展與民主建國」一節中說:「中國文化歷史中,缺乏西方近代之民主制度之建立。中國過去歷史中,除早期之貴族封建政治外,自秦以後即為君主制度。在此君主制度下,政治上最高之權原,是在君而不在民的。由此而使中國政治本身,發生許多不能解決之問題。」如此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癥結所在,自較一口否認中國曾有專制制度者為客觀,為真切。
中國歷史上固然不曾有民主政治,然而在中國古代之思想中,是否曾有過民主的傾向呢?這當然是有的。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就是非常大膽的「民主宣言」嗎?同文中也曾言及:「中國過去政治,雖是君主政治,但與一般西方之君主政治,自來即不完全相同。此種不同,自中國最早的政治思想上說,即以民意代天命。故奉天承命的人君,必表現為對民意之尊重,且須受民意之考驗。」以後在實際政事上,又「有代表社會知識分子,在政府中之力量之宰相制度,諫諍君主之御史制度,及提拔知識分子從政之徵辟制度、選舉制度、科舉制度等。這些制度,都可使君主的權力受一些道德上的限制。」雖則如此,然而「只是這些制度的本身,是否為君主所尊重,仍只繫於君主個人之道德。如其不加尊重,並無一為君與人民所共認之根本方法―憲法―以限制之。於是中國知識分子,仍可被君主及其左右加以利用,或壓迫、放逐、屠殺,而在此情形下,中國知識分子只能表現為氣節之士。至此氣節之士之精神中,即包涵對於君主及其左右之權力與意志之反抗。但此反抗並無救於政治上之混亂、國家之敗亡。」文中的結論是「中國政治必須取消君主制度,而傾向於民主制度之建立。」
經過西方政治制度的對照以後,近代中國人,誰都知道民主制度優於君主制度,誰都希望(或者連今日的中國當政者包括在內)中國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制度來。可是為什麼中國的民主制度總是建立不起來呢?是因為沒有憲法嗎?那麼為什麼在制定了憲法之後,卻又無人去遵行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早就有民主的傾向,然而光是思想中的民主傾向,是否即能誘導出民主政治來?昨日不曾!今日不曾!明日能成嗎?這是值得我們再思、三思,甚至於百思千思的問題。
中國近代領導革命的領袖,無不想憑藉我國古代一點民主思想的萌芽,直接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接引過來。因為西方民主國家有憲法,我們也制定憲法;因為西方的民主國家有國會、議會,我們也選舉議員,組織國會、議會。可是今日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成功了多少?共產黨建立政權之後所制定的憲法又成功了多少?我們的國代或人代,又到底代表了些什麼人?因此可見民主政治的關鍵問題,還不只是憲法及國會。那麼民主政治的關鍵又是什麼呢?我以為關鍵乃在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民主政治的需要和認識。為什麼要把需要與認識並舉?因為認識非來自切身的需要不可;光是從書本上或報章雜誌上看來的,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