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比天高
在外混事的人
歷史的難以書寫,就在於它不具有小說的懸念性與想像力,使人無法對情節充滿期待。歷史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寫出來,倘能引人入勝,就只有靠作者的史觀,這同時也是史學家立世的資本。
我們現在來看劉邦,為尊者諱,便把他描述為革命家、謀略家、先驅者、締造者;但若把他當人看,便無所忌諱,這個層面的史學家,開口就是「劉邦當流氓那會兒」如何如何。是這樣的嗎?當然。劉邦年輕的時候,其父就這麼痛斥過他,說:「你看你這孩子啊,你的兄弟姐妹們,人人在家務農,安分守己。你呢?家裏的地也不種,整天到處瞎逛,混吃混喝。老天不長眼,怎就讓我養你這麼個流氓無賴!」
做父親的恨鐵不成鋼,斥責兒子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詈言了。其實,劉邦實際的流氓無賴情形,比他家老爺子罵的,還要甚之。他四處混吃混喝不說,就連他哥哥嫂嫂家也不放過。劉邦自己去哥哥嫂子家蹭飯倒也罷了,他還常常帶了手下一幫小混混、小流氓去趕飯碗,進門坐下就吃,還嫌不夠,更要酒喝。哥哥稍有遲疑,劉邦便怪話連篇:「哥哥敢是懼內?」嫂子在一旁聽了,怒道:「不是你哥懼內,是咱懼外!」說完,氣沖沖去廚房,抱來酒罎,砸在飯桌上。劉邦一邊給哥們倒酒,一邊無賴般的笑道:「哥哥果然不懼內!」
時間不大,劉邦們一通風捲殘雲,掃光粗食淡酒,耍著酒瘋,嬉皮笑臉,抹嘴走人。日久天長,哥哥嫂嫂怕他,一到飯時,便把吃的、喝的藏起來,以避流氓無賴。有一回,被劉邦看穿,他一副受虐的情態,滿腹不快道:「哥哥嫂子也忒不盡手足之情,不就一頓飯嘛,餓不著咱。」說完,悻悻而去。從此,再不上門。
小小情節,難以概述劉邦,更難以說清,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這麼說吧,青壯時期的劉邦,純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混混,他混混到什麼程度呢?到了婚齡,也不打算成家。你以為他清心寡欲嗎?那倒不是。雖說劉邦沒有婚娶,並不等於他不沾葷腥,他不是混流氓的嗎,身邊怎能沒有女人呢?你見過哪個流氓的身邊缺席女人。劉邦自不例外,他的身邊有位曹姓女孩,他們的關係,用現在的話說,叫做同居。
我們無法知道,曹氏女孩是喜歡劉邦這個類型的男人,還是迫於劉邦在當地的惡名,總之,她一直作為劉邦的私室存在著,且給劉邦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劉邦一生,育有八子①,劉肥為長。
便在中國北方農村長大,大約知道那裏的混混的一些情形,不事勞作,好吃懶做,油嘴滑舌。但有紅白喜事,但有飯局,總有這類混混的身影。他們在那裏大呼小叫,迎來送往,勸人吃喝,他那股熱乎勁兒,比東家還東家。用北方話說,他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因混混名聲不佳,人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願意把自家女兒,嫁於混混;可是混混也總有他們的市場,與其難以管束,村幹部往往會拉攏混混的頭目,有時也讓他協理一些棘手問題,如對付雜稅、提留②、拆遷之類的釘子戶等等。
幹部做事,有政策法規約束,非個人利益關切,他們是不會跟老百姓耍流氓的。職業流氓不同,但有利益,不管大小,也不管路途有多遠,他們都會像惡鬼一樣衝鋒陷陣。為什麼?因為幹部通吃天下,把職業流氓的存活空間都擠壓沒了。在這一背景下,幹部們牙縫裏掉出來的飯粒,便成了職業流氓們的香餑餑。這時的流氓,嚴格來說,還不算是什麼職業流氓,而是街頭小混混。等幹部們依賴他們去啃硬骨頭(拔除各類釘子戶),進而協理執政時,他們才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職業流氓。那時,老百姓就分不出誰是幹部、誰是流氓了。
一個人要想成為有所作為的流氓,就必須從小混混做起。所以,小混混們做事,往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卓有成效。於是乎,混混頭目便在村幹部那裏成為炙手可熱的貨色。混混頭先是混跡村幹部們的酒場合,然後做一些邊緣性的行政事務。最終,有的成為治保委員乃至為治保主任。在農村,治保主任好歹也是個官,往大了說,那就是村幹部。這樣的人,很容易讓人忘記他原來的流氓面目,漸而記住他現在的治保主任角色。流氓顯貴,有人便開始屬意之。
劉邦出道時的角色,實際就是做鄉村治保主任。但在嬴政體制下,鄉村治保主任被稱作亭長③。為便於敘述,我們沿用舊稱。劉邦是如何做上亭長的,史書不詳。我們所知道的是,他做上亭長的時間,約在西元前二一六年④。這時的劉邦三十一歲,正直青壯。一個流氓混跡基層幹部隊伍,算是白道黑道都占了。在縣裏,劉邦這種身分興許就不是什麼,但在鄉村,那就是黑白通吃的角色。或因此,曹氏女孩甘願以身侍之。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男不壞,女不愛。曹氏女孩也許看準劉邦的壞,才與之同居,且生養子嗣;曹氏女孩抑或無奈,亦未可知;倘若果然是她的無奈,那麼劉邦就是欺男霸女的主角。
另一方面,劉邦借助他的亭長一職,把手伸到縣衙,結識政府裏的兩位小幹部,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蕭何與曹參。當然了,那時的蕭何與曹參,還只是一文不值的小人物。但對於劉邦來說,因為工作關係,能巴結上這二位,已經是手眼通天的本事了。蕭何、曹參,無論因為下鄉公幹,還是別的什麼事,只要途經劉邦治安的地盤,劉邦一定是要遠接高迎的。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大陸官場都保持這一政治傳統,但凡上級來視察或遊玩,下級出迎,近則幾里,遠則幾十里。至於高迎,除了所費不菲的高檔酒席,還有宣誓效忠的橫幅標語,以及夜晚的美色。可謂名副其實的遠接高迎了。比較而言,劉邦的遠接高迎,怕也僅僅限於酒肉之味。
劉邦熱情接待縣裏的幹部,蕭何他們自然也就不把劉邦當外人,有個朋友聚會之類,也往往支應他一聲。話說這天,山東單縣一位叫呂文的先生,因為得罪了人,舉家遷到地鄰的沛縣避仇。單縣也罷,沛縣也罷,那裏的人,都操著一口笨拙的山東腔。這獨特的母語,淡化了兩縣的界限,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有種自然熟的成分在裏面。更重要的是,因為地鄰關係,彼此沾親帶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是少不了的。說了半天,呂文先生奔誰而來呢?那就是蕭何。
呂先生帶著家人來投奔蕭何,這本也沒什麼,來就來唄,買個閒置的宅子住下,不就得了。偏偏蕭何這個人行事不怎麼低調,邀宴三朋四友,為呂先生接風洗塵。講排場、撐面子,乃中國官場惡習;遂又相沿,為民間陋俗。當代中國有句泛政治詞彙,叫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個中性詞,可以是好的榜樣,也可以是壞的榜樣。不幸的是,中國帝制時代(亦即專制時代)的官場,其官員所帶給社會的,幾乎都是負面的。講排場、撐面子還算是輕的,官員們貪污奢靡的生活方式才是重中之重。帝國的貪官污吏,用他們奢靡的生活方式,帶動一國的奢靡之風。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因為不堪腐敗之重負,最終走向滅亡。從這一意義上說,榜樣的力量的確是無窮的。
蕭何邀宴,藉此展示他的氣場、人緣,劉邦正好藉此巴結更多縣府政要,緊著忙著,趕到縣城蕭何府上。北方有句俗語,很不中聽,叫做:「王八瞪綠豆,看對了眼。」呂文與劉邦,僅一面之交,便看對了眼,呂先生說什麼也要把十八歲的女兒呂雉,嫁給三十三歲的劉邦。這時的劉邦做亭長,已兩年矣。所謂惺惺相惜,是有道理的。史書有言,說這呂先生與人交惡,是以背井離鄉。由此可見,這呂文也不是省油的燈。唯呂先生與劉邦臭味相投,才有這機緣與姻緣。劉邦滿口承應這門婚事,顯示出其投機的一面。
劉邦跟曹氏女孩同居不說,連私生子都有了,為什麼不娶人家?到呂先生這裏,他又是為什麼,不假思索,便爽快答應娶人家的女兒?那是因為,呂先生是蕭何的朋友,巴結上這門親事,就等於跟蕭何這位縣幹部的關係,更鐵、更近了一步。所以,劉邦很快就把年輕漂亮的呂雉娶回農村老家,然後依舊去做他的亭長,依舊去曹氏那裏睡睡、看看兒子劉肥,依舊與縣裏的幹部喝個東倒西歪,依舊與地痞流氓打成一片,依舊尋花問柳。抽空,回家跟新婚燕爾的呂雉,溫存一番。兩三年工夫,劉邦與呂雉便生下一男一女,兒子叫劉盈,女兒叫劉樂。劉盈與劉樂兄妹的故事,我們將放在第四章來說。
不見史書記載呂雉對劉邦的態度,也許那並不重要。話又說回來,那時的劉邦與呂雉,籍籍無名,誰願將筆墨浪費在他們身上?劉邦再是亭長,也不過一村夫野莽。但有一點,通過簡略的記載,我們知道,呂雉是安於田園生活的,鋤禾刈草,養豬餵羊,廝守村婦之道。
①劉邦的八個兒子,即:劉肥(曹氏生)、劉盈(呂氏生)、劉如意(戚氏生)、劉恒(薄氏生)、劉長、劉友、劉恢、劉建。
②提留:毛澤東時代的一項農村經濟政策,土地國有,農民種國家的地,向國家繳納土地上所出產的一切果實。這種以物代稅的形式,稱之為提留。規定應繳的農作物份額沒有完成,便折算成錢,稱之為提留款。提留款也交不上,便計入往來帳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一年,往往分配不到口糧,還欠國家的。由於提留政策苛刻苦農,農民為保命,常常與徵收機構(生產隊、大隊、人民公社、鄉政府,甚至縣政府)發生衝突。每每夏秋收穫時節,徵收機構便雇用地痞流氓,充當他們一線的打手。打手不夠時,人民公社的派出所,直接開著警車去鄉村抓人。這種局面,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終結。
②亭長,類似鄉村巡警,責任範圍在十里以內。劉邦所在的轄區,位於沛縣泗水。
④從這裏開始,本書但凡涉及「西元前某某年」的,則簡單表述為「前某某年」,如「前二一六年」;「西元某某年」的,則簡單表述為「某年」,如「一年、二○一三年」。
心比天高
在外混事的人
歷史的難以書寫,就在於它不具有小說的懸念性與想像力,使人無法對情節充滿期待。歷史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寫出來,倘能引人入勝,就只有靠作者的史觀,這同時也是史學家立世的資本。
我們現在來看劉邦,為尊者諱,便把他描述為革命家、謀略家、先驅者、締造者;但若把他當人看,便無所忌諱,這個層面的史學家,開口就是「劉邦當流氓那會兒」如何如何。是這樣的嗎?當然。劉邦年輕的時候,其父就這麼痛斥過他,說:「你看你這孩子啊,你的兄弟姐妹們,人人在家務農,安分守己。你呢?家裏的地也不種,整天到處瞎逛,混吃混喝。老天不長眼,怎就讓我養你這麼個流氓無賴!」
做父親的恨鐵不成鋼,斥責兒子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詈言了。其實,劉邦實際的流氓無賴情形,比他家老爺子罵的,還要甚之。他四處混吃混喝不說,就連他哥哥嫂嫂家也不放過。劉邦自己去哥哥嫂子家蹭飯倒也罷了,他還常常帶了手下一幫小混混、小流氓去趕飯碗,進門坐下就吃,還嫌不夠,更要酒喝。哥哥稍有遲疑,劉邦便怪話連篇:「哥哥敢是懼內?」嫂子在一旁聽了,怒道:「不是你哥懼內,是咱懼外!」說完,氣沖沖去廚房,抱來酒罎,砸在飯桌上。劉邦一邊給哥們倒酒,一邊無賴般的笑道:「哥哥果然不懼內!」
時間不大,劉邦們一通風捲殘雲,掃光粗食淡酒,耍著酒瘋,嬉皮笑臉,抹嘴走人。日久天長,哥哥嫂嫂怕他,一到飯時,便把吃的、喝的藏起來,以避流氓無賴。有一回,被劉邦看穿,他一副受虐的情態,滿腹不快道:「哥哥嫂子也忒不盡手足之情,不就一頓飯嘛,餓不著咱。」說完,悻悻而去。從此,再不上門。
小小情節,難以概述劉邦,更難以說清,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這麼說吧,青壯時期的劉邦,純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混混,他混混到什麼程度呢?到了婚齡,也不打算成家。你以為他清心寡欲嗎?那倒不是。雖說劉邦沒有婚娶,並不等於他不沾葷腥,他不是混流氓的嗎,身邊怎能沒有女人呢?你見過哪個流氓的身邊缺席女人。劉邦自不例外,他的身邊有位曹姓女孩,他們的關係,用現在的話說,叫做同居。
我們無法知道,曹氏女孩是喜歡劉邦這個類型的男人,還是迫於劉邦在當地的惡名,總之,她一直作為劉邦的私室存在著,且給劉邦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劉邦一生,育有八子①,劉肥為長。
便在中國北方農村長大,大約知道那裏的混混的一些情形,不事勞作,好吃懶做,油嘴滑舌。但有紅白喜事,但有飯局,總有這類混混的身影。他們在那裏大呼小叫,迎來送往,勸人吃喝,他那股熱乎勁兒,比東家還東家。用北方話說,他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因混混名聲不佳,人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願意把自家女兒,嫁於混混;可是混混也總有他們的市場,與其難以管束,村幹部往往會拉攏混混的頭目,有時也讓他協理一些棘手問題,如對付雜稅、提留②、拆遷之類的釘子戶等等。
幹部做事,有政策法規約束,非個人利益關切,他們是不會跟老百姓耍流氓的。職業流氓不同,但有利益,不管大小,也不管路途有多遠,他們都會像惡鬼一樣衝鋒陷陣。為什麼?因為幹部通吃天下,把職業流氓的存活空間都擠壓沒了。在這一背景下,幹部們牙縫裏掉出來的飯粒,便成了職業流氓們的香餑餑。這時的流氓,嚴格來說,還不算是什麼職業流氓,而是街頭小混混。等幹部們依賴他們去啃硬骨頭(拔除各類釘子戶),進而協理執政時,他們才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職業流氓。那時,老百姓就分不出誰是幹部、誰是流氓了。
一個人要想成為有所作為的流氓,就必須從小混混做起。所以,小混混們做事,往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卓有成效。於是乎,混混頭目便在村幹部那裏成為炙手可熱的貨色。混混頭先是混跡村幹部們的酒場合,然後做一些邊緣性的行政事務。最終,有的成為治保委員乃至為治保主任。在農村,治保主任好歹也是個官,往大了說,那就是村幹部。這樣的人,很容易讓人忘記他原來的流氓面目,漸而記住他現在的治保主任角色。流氓顯貴,有人便開始屬意之。
劉邦出道時的角色,實際就是做鄉村治保主任。但在嬴政體制下,鄉村治保主任被稱作亭長③。為便於敘述,我們沿用舊稱。劉邦是如何做上亭長的,史書不詳。我們所知道的是,他做上亭長的時間,約在西元前二一六年④。這時的劉邦三十一歲,正直青壯。一個流氓混跡基層幹部隊伍,算是白道黑道都占了。在縣裏,劉邦這種身分興許就不是什麼,但在鄉村,那就是黑白通吃的角色。或因此,曹氏女孩甘願以身侍之。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叫做男不壞,女不愛。曹氏女孩也許看準劉邦的壞,才與之同居,且生養子嗣;曹氏女孩抑或無奈,亦未可知;倘若果然是她的無奈,那麼劉邦就是欺男霸女的主角。
另一方面,劉邦借助他的亭長一職,把手伸到縣衙,結識政府裏的兩位小幹部,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蕭何與曹參。當然了,那時的蕭何與曹參,還只是一文不值的小人物。但對於劉邦來說,因為工作關係,能巴結上這二位,已經是手眼通天的本事了。蕭何、曹參,無論因為下鄉公幹,還是別的什麼事,只要途經劉邦治安的地盤,劉邦一定是要遠接高迎的。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大陸官場都保持這一政治傳統,但凡上級來視察或遊玩,下級出迎,近則幾里,遠則幾十里。至於高迎,除了所費不菲的高檔酒席,還有宣誓效忠的橫幅標語,以及夜晚的美色。可謂名副其實的遠接高迎了。比較而言,劉邦的遠接高迎,怕也僅僅限於酒肉之味。
劉邦熱情接待縣裏的幹部,蕭何他們自然也就不把劉邦當外人,有個朋友聚會之類,也往往支應他一聲。話說這天,山東單縣一位叫呂文的先生,因為得罪了人,舉家遷到地鄰的沛縣避仇。單縣也罷,沛縣也罷,那裏的人,都操著一口笨拙的山東腔。這獨特的母語,淡化了兩縣的界限,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有種自然熟的成分在裏面。更重要的是,因為地鄰關係,彼此沾親帶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是少不了的。說了半天,呂文先生奔誰而來呢?那就是蕭何。
呂先生帶著家人來投奔蕭何,這本也沒什麼,來就來唄,買個閒置的宅子住下,不就得了。偏偏蕭何這個人行事不怎麼低調,邀宴三朋四友,為呂先生接風洗塵。講排場、撐面子,乃中國官場惡習;遂又相沿,為民間陋俗。當代中國有句泛政治詞彙,叫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個中性詞,可以是好的榜樣,也可以是壞的榜樣。不幸的是,中國帝制時代(亦即專制時代)的官場,其官員所帶給社會的,幾乎都是負面的。講排場、撐面子還算是輕的,官員們貪污奢靡的生活方式才是重中之重。帝國的貪官污吏,用他們奢靡的生活方式,帶動一國的奢靡之風。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因為不堪腐敗之重負,最終走向滅亡。從這一意義上說,榜樣的力量的確是無窮的。
蕭何邀宴,藉此展示他的氣場、人緣,劉邦正好藉此巴結更多縣府政要,緊著忙著,趕到縣城蕭何府上。北方有句俗語,很不中聽,叫做:「王八瞪綠豆,看對了眼。」呂文與劉邦,僅一面之交,便看對了眼,呂先生說什麼也要把十八歲的女兒呂雉,嫁給三十三歲的劉邦。這時的劉邦做亭長,已兩年矣。所謂惺惺相惜,是有道理的。史書有言,說這呂先生與人交惡,是以背井離鄉。由此可見,這呂文也不是省油的燈。唯呂先生與劉邦臭味相投,才有這機緣與姻緣。劉邦滿口承應這門婚事,顯示出其投機的一面。
劉邦跟曹氏女孩同居不說,連私生子都有了,為什麼不娶人家?到呂先生這裏,他又是為什麼,不假思索,便爽快答應娶人家的女兒?那是因為,呂先生是蕭何的朋友,巴結上這門親事,就等於跟蕭何這位縣幹部的關係,更鐵、更近了一步。所以,劉邦很快就把年輕漂亮的呂雉娶回農村老家,然後依舊去做他的亭長,依舊去曹氏那裏睡睡、看看兒子劉肥,依舊與縣裏的幹部喝個東倒西歪,依舊與地痞流氓打成一片,依舊尋花問柳。抽空,回家跟新婚燕爾的呂雉,溫存一番。兩三年工夫,劉邦與呂雉便生下一男一女,兒子叫劉盈,女兒叫劉樂。劉盈與劉樂兄妹的故事,我們將放在第四章來說。
不見史書記載呂雉對劉邦的態度,也許那並不重要。話又說回來,那時的劉邦與呂雉,籍籍無名,誰願將筆墨浪費在他們身上?劉邦再是亭長,也不過一村夫野莽。但有一點,通過簡略的記載,我們知道,呂雉是安於田園生活的,鋤禾刈草,養豬餵羊,廝守村婦之道。
①劉邦的八個兒子,即:劉肥(曹氏生)、劉盈(呂氏生)、劉如意(戚氏生)、劉恒(薄氏生)、劉長、劉友、劉恢、劉建。
②提留:毛澤東時代的一項農村經濟政策,土地國有,農民種國家的地,向國家繳納土地上所出產的一切果實。這種以物代稅的形式,稱之為提留。規定應繳的農作物份額沒有完成,便折算成錢,稱之為提留款。提留款也交不上,便計入往來帳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一年,往往分配不到口糧,還欠國家的。由於提留政策苛刻苦農,農民為保命,常常與徵收機構(生產隊、大隊、人民公社、鄉政府,甚至縣政府)發生衝突。每每夏秋收穫時節,徵收機構便雇用地痞流氓,充當他們一線的打手。打手不夠時,人民公社的派出所,直接開著警車去鄉村抓人。這種局面,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終結。
②亭長,類似鄉村巡警,責任範圍在十里以內。劉邦所在的轄區,位於沛縣泗水。
④從這裏開始,本書但凡涉及「西元前某某年」的,則簡單表述為「前某某年」,如「前二一六年」;「西元某某年」的,則簡單表述為「某年」,如「一年、二○一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