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清華的歷史有多長?現代中國的歷史有多長,清華的歷史就有多長。清華孕育於清王朝「遜朝」的前夜與中華民國「分娩」的黎明之際。清華誕生的1911年是中國現代歷史的起始年份。20世紀30年代清華校友提出的「與國同壽」的清華校慶口號,今天看來遠遠不夠了,因為清華比中華民國的歷史更長。

清華的天地有多大?現代中國的天地有多大,清華的天地就有多大。放眼當今中國黨、政、軍、民、學,縱觀現代華夏東、西、南、北、中,清華的影響可謂無所不及。無論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空間,清華都與現代中國相互包容。例如,臺灣海峽兩岸,就有兩個同名的「清華大學」(北京海淀「清華」和臺北新竹「清華」)。眾多中國大學在海峽兩岸同名的,這在整個中國僅此一例。

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儘管同屬廣義上的清華,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它們又分屬兩個範疇,即海峽兩岸這兩個同名的「清華大學」有著各自不同發展的途徑。本文涉及的是北京清華的問題。

一、清華的「發祥」

大學作為歐洲文明進入中世紀後期出現的一大碩果,迄今約有一千年的歷史。大學隨著「歐洲化」或「西方化」普及、深入到世界其他地區,它也以近代化、現代化的一種「普世」方式,成為人類數百年來教育發展的主力軍和科學進步的發祥地,特別是近百年來,成為一個民族先進與否或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關鍵。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清華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無疑是一百年前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文化衝撞、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文明交流的產物,換言之,清華乃至大學在中國的出現或確立,既不是純粹中國因素的使然,也不是純粹外國因素的油然,而是「華夷之辨」直至「華夷之變」的必然。大學進入中國並在中國成長起來,表明了中國文化新紀元的來臨。中國進入近代和現代的歷史包含了教育由傳統和本土到漸進開放和漸近西化的歷程。西方教育的介入和作用使得中國的教育發生了巨變,而清華的孕育和出現表明了中國教育在東西交匯、中外砥礪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時代主流和社會趨勢,亦即大學及清華問題本身就凸顯了近、現代中國文化及教育所蘊含的東西文化雙重性的價值和中外教育雙重性的取向。

另一方面,毋庸諱言,美國對於清華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獨到的作用。緣起1900年(庚子年)事變而於1901年簽訂的致使清王朝氣數已盡的「辛丑合約」,美國獲得的賠款額度為2444多萬美元(3200多萬兩白銀),此款項約占「庚子賠款」4•5億兩白銀總數的7. 8 %,名列當時外國列強獲得賠款數目中的第六位。至1905年底,美國就獲得了上述賠款。在當時所有外國列強中,美國與中國的地理距離最遠,兩國關係起步較晚,但是,無論人們今天如何斥責美國懷有的是「文化野心」或從事的是「教育侵略」,作為最年輕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在當時比起其他所有外國列強的一個不同就是它要開闢出與其他國家有所區別的對華關係,它要用今天所說的「軟實力」方面趕超其他國家的對華影響。經過美國朝野上下以及不同人士的努力,1908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退款決議,決定將1078.529612萬美元,從1909至1940年逐年按月地「退還」中國,用於在中國辦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這就是清華的直接由來。在當時美國眾多的對華退款建議中,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E. J. James)1906年給羅斯福(T. Roosevelt)總統的信就最有代表性:「中國正臨近一次革命,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那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得最大的收穫。……那麼,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園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

清華的歷程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特別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清華先是帝國主義或准殖民主義文化與中國古老文化相結合的一個「怪胎」,後是中國人自己興辦大學、主導大學教育的一處「重鎮」,它所走過的「清華學堂」—「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百年歷程,既折射出了西方大學制度及其理念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的過程,也展現出了中國大學教育觀念及其實踐的生成、轉型和自主的過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