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莫內與印象派畫家

7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Chapter 1 莫內的生平與藝術生涯的開始

莫內(Oscar Claude Monet,1840-1926),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巴黎拉飛得路45號(45, Rue Lafitte, Paris),是雜貨商克勞德.阿道夫.莫內(Claude Adolphe Monet)的次子,母親為路易絲.賈士汀.奧伯莉(Louise Justin Aubree)。莫內的幼年與青年時期在哈維(Le Havre)渡過,他母親對藝術頗有興趣,可惜於1857年逝世,未能引導莫內學習藝術。母親的去世,對十七歲的莫內造成很大打擊。但莫內發現他的姨母瑪莉珍妮.勒嘉德(Marie-Jeanne Lecadre)贊成並支持莫內學藝術成為藝術家。1858年姨丈勒嘉德也過世,勒嘉德夫人自己喜好藝術,不僅與巴黎的畫家哥蒂亞(Armand Gautier)有往來,同時自己也有工作室(Studio)。她作畫純粹是為消遣,莫內成為她畫室的常客。1857年莫內決定暫時離開學校,沒有參加期末考試,為此與父親關係不洽。在學校裡,他接受的第一個素描課程是跟歐查德(Francois-Chardes Ochard)學習,歐查德是十九世紀初期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以前的學生,大衛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師,他的新古典主義作品是法國當代藝術品味與時代風尚的典範。可是這些功課對莫內似乎沒有很大影響。莫內回想起這個時期的興趣,特別喜歡一些妙趣橫生的圖畫與諷刺畫(漫畫),因此很快就學會相當技巧,十五歲時已是哈維地區赫赫有名的少年諷刺漫畫家(Caricatures)。莫內畫漫畫出名時同時也開始替人畫肖像畫,每張10法郎至20法郎,他說如果繼續畫肖像畫賺錢,現在已經是一個百萬富翁了。莫內在哈維畫市井小民漫畫,快速為他賺進二千法郎,相當程度可以視為地方的名流(a relative degree of local celebrity)。藝術材料的零售商格拉維亞(Gravier)將莫內的漫畫放在櫥窗展示,他的漫畫作品立即引人注意。1858年引起知名畫家布丹(Eugéne Boudin)的注意,布丹是一個非傳統型的風景畫家(an unconventional painter of Landscapes),1858年開始住在哈維,從此布丹成為莫內早期的良師益友(mentor),啟發莫內到戶外去作畫的熱情,描繪自然的單純與寧靜,這個主題與法國當代的藝術品味沒有關係。起初,莫內對於布丹也在格拉維亞展出的海景畫(Seascapes)表示厭惡,不過經介紹後終於認識布丹。布丹稱讚莫內的素描,認為莫內頗有天份,不該停留在素描上,這成為莫內生涯的轉捩點,布丹帶著這個年輕人到鄉間旅行作畫,他讓莫內相信直接面對主題作畫會比在畫室裡創作,帶來更大的活力,在戶外作油畫是一個相當新的技巧。......

Chapter 2 莫內與巴比松畫派

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一直深植於西方文化之中。但在工業革命後,人口不斷往城市集中,成千上萬的農人從鄉下湧向城市,農人轉變為工人後,在環境惡劣的工廠裡糊口謀生。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後,鄉村的風景越來越為城市中人所嚮往,因此十九世紀時描繪農村豐收富麗景象的畫作也越來越受歡迎,在都市裡掀起一股熱潮。從一個巴黎市民的觀點,那純淨無汙染的草原、樹木、田園及放牧的景致,都代表著一種即將消失而令人神往的夢境。在這種崇尚自然,追求心靈平靜的動機下,遠離巴黎煩囂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中的一個小村莊―巴比松(Barbizon),成為十九世紀前半葉一群畫家聚集的理想處所,這一批畫家以盧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為首,形成所謂的巴比松畫派(The school of Barbizon),也成為獨領法國畫壇風騷的新藝術運動的先驅者。從1830年代開始,一批厭倦城市生活,逃避城市喧囂的藝術家相約在此形成一個非正式的聚落,致力於鄉村景致的描繪,他們常將農夫的勤勞工作情境,訴諸於畫布,在畫裡我們彷彿看到了與世隔絕、和平安詳的天堂。這裡距離巴黎只有幾十公里遠,但心靈上的感覺卻有好幾個光年那麼遙遠。在這裡看不到巴黎繁華的街景與林蔭大道,看不到壯麗精巧的建築,取而代之者只是田野兩旁不規則的樹林與天空,在濃密陰涼的林蔭與牧野下的牛群,所有景物也特別引人遐想。巴比松畫家始終堅信,這種夢幻般的畫面,真實的存在,那種未經人類刻意雕琢的原始自然美景,經過藝術家的處理,把我們的視野導向遠處無限延伸的地平線。

從1830年持續到1848年間,在市民皇帝腓力浦(Citizen King Louis Philippe, 1773-1848)統治下的法國,政治與經濟相當安定,在第一個十年裡,法國藝術的傑出成就,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自由精神,著名的作家包括巴爾札克(Honor’e de Balzac)和雨果(Victor Hugo)受到中產階級的影響,其文學與藝術潮流逐漸迎合中產階級的品味,而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則是促進中產階級品味的因素之一。在這十年中,我們看到了幾乎每一個未來的印象派成員的出生。畢莎羅出生於1830年,馬內(Edourd Manet)出生於1832年,德加(Edgar Degas)出生於1834年,塞尚(Paul Cezanne)與席斯里(Alfred Sisley)出生於1839年,莫內(Claude Monet)出生於1840年,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出生於1841年。從1830年開始,盧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與一群藝術家相約到巴黎郊外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邊緣一個寧靜而幽美的小村莊巴比松(Barbizon)隱居作畫,與自然悄悄對話,並在此形成一個非正式的聚落,這是法國在十九世紀開始後第一批直接面對自然寫生,而非在畫室中創作風景的畫家。......Chapter 3 前印象主義時期的風景畫家

十八世紀之前,風景畫一直被視為次要的藝術支流,一般人不會把靠描繪鄉村房子、公園等景致維生的畫家視為藝術家,直到十八世紀晚期,受到浪漫主義潮流的影響,才多少改變了這個態度,偉大的藝術家始將風景畫提升到一個新的地位,做為藝術生命的目的。透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與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是十八世紀英國兩位偉大風景畫家。透納的代表作品,給人最浪漫最高超的自然光彩的概念,他在1842年創作的油畫作品「暴風雨中的汽船」(Snow storm: Steam 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1842)大膽的運用迴旋式構圖,漆黑的船身,飄飛在船桅上的旗幟,給人的印象是一場對抗狂濤怒海和暴風急雪的戰役,我們看不出明顯的輪廓,但從光影交錯中,幾乎可以感覺出風雪的突擊與海浪的衝擊,我們不必去尋求細節,風雪中的汽船早已被愁雲慘霧的閃電之光與陰黝之影吞沒了,畫面近乎抽象的筆觸呈現令人驚心動魄與激情的暴烈景象,在在撩動人類的情緒。一種人類在面對無法控制的自然巨大威力時,會覺得渺小與恐懼的情緒。

康斯塔伯的思想與透納不同,他不像透納那樣浪漫地想對自然發號施令。對康斯塔伯而言,他要畫的自然是他親眼所見之物,他唯一渴求的只是真實(truth),他在1802年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今日的大弊病是大家都極力表現壯麗的威勢,想造出一些逾越真實的東西」。換言之,康斯塔伯並不想以大膽的革新手法,表現驚世駭俗,而只想忠實於自己的視覺而已。他到鄉野去速寫自然,然後回到畫室精心完成整幅畫作,他的速寫往往比完成後的作品還率真。1824年送到巴黎參展的「運乾草貨車」(The Hay Wain, 1821),使他一舉成名,這是一幅描寫一處簡單的田園風光,一輛運乾草的貨車正在跋涉渡河,那照耀在背景草坡上的燦爛陽光與天空上飄移的雲彩,令人神馳忘我,當我們追隨河水的流動,並徘徊在磨坊附近時,驀然發現畫家的情懷是如此的純真,毫無造作與矯飾,整幅畫是如此嚴謹、簡潔、樸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