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應該「退休」的學科名稱

■陳福康 作者簡介

陳福康,浙江湖州人。文學博士。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出版有學術專著《鄭振鐸論》、《民國文學史料考論》等多種。

當我在1970年代末讀研究生時,對「中國現代文學史」這個學科名稱是沒有一點懷疑的。但是後來,特別是近年來,每當有人問起我學過什麼專業時,我簡直不想提這個名稱。並不是我已看不起這個學科,而是問我的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不是這個專業的或者不是讀中文系的,幾乎誰都不懂「現代文學」指的是什麼。我都必須加上幾句說明,人家才恍然大悟。由此我深感這個名稱已是不很科學的了,或者說,很不方便的了。

按我們現在的劃分,在古代文學史以後,再分為近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和當代文學史。其中「近代」約七十年,「現代」約三十年,而「當代」則有五十年了。隨著「當代」的繼續不斷地增延,夾在「近代」與「當代」之中的「現代」,便越來越顯得尷尬。為什麼半個多世紀前的事,還叫「現代」呢?

再說,在外文中,也很難找到同我們這樣理解的「近代」、「現代」、「當代」完全對應的單詞。在日語裡,「近代」與「現代」不僅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也相近。譬如我們講「四個現代化」,日本人則稱「四個近代化」。

在有些外文裡,「現代」與「當代」便是一個詞兒。在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口頭上,「現代」與「當代」也是一個意思。

有人說,「現代文學」的「現代」不是(或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指文學本身的性質。這如果作為論者的一家之言,但說無妨;如作為對學科名稱的解釋,恐怕未必能得到大家的公認。此說如能成立,那麼又如何解釋「當代」、「近代」呢?這種說法實際將「現代文學」等同於「新文學」(附帶一提,「新文學史」一詞,現在一般人也是聽不懂的),這樣對學科「定性」會帶來某些弊端。(這點此處不多說了。)我還可舉個例證,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便寫過一部《現代中國文學史》,如果硬要用什麼「現代化的文學」之類框子來,是根本套不上的。你也不可以規定他就不得用「現代」二字啊。又有「20世紀文學史」的提法。這種提法自有不少道理,有的我也理解並贊成,而且這一提法正可免去「近代」、「現代」、「當代」等說法帶來的麻煩。但我覺得有兩個問題。一是此說倡於60年代中期,其時「20世紀」畢竟還有十多年還待發展,世事變幻,蒼雲白狗,那麼早就唱「20世紀」,總未免令人感到過於性急。有人說,這是外國人早就用了的,他__們已寫過不少「20世紀」什麼什麼「史」了。這對我沒有說服力,因為我只知道這不符合我們中國傳統的修史原則。本世紀尚未結束便問世的這類書,難道不是市場上「短斤缺兩」的貨?「20世紀中國文學史」是一個時間概念明確的專稱,我相信會有這樣的著作出現,但總須在2000年以後(而且還必須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寫出的,才可能是「貨真價實」的吧。

再一個是,你可以寫一個世紀的文學史,別人也可以寫其中若干年代的文學史。前者不能剝奪後者研究與寫作的權利。而且,不管對歷史如何分期,我想誰都承認「五四」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段歷史。而與此相對應的一段文學史,也是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應該有人對這一段文學史作專門的深入的研究,因此,也應該為這些研究者立一個專門的學科。當然,我們也提倡研究者擴大視野。三十年或許確實短了一些,或者再過很多年後,對這三十年文學的研究也夠深入了,因而覺得單獨為這三十年文學立一個學科有點沒必要了─那是另一回事。

問題是現在,大多數有關研究者認為這個學科仍有存在的必要,國家的教學系統、社科研究系統以及社科社團系統也都正式承認這一學科,然而這個學科本身的名稱越來越顯得不通,不合適。這個學科是50年代初創立的,應該說,這個學科名稱在當時是科學的,是幾乎不需要作什麼解釋人們便能理解的。但是,「現代」本身是一個歷史發展中的不定名詞,各個時期的人都有各自的「現代」,怎麼能讓這三十年永遠獨自佔有呢?

記得這門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學會的老會長王瑤先生生前講過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這一學科應該是史學的一個分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應主要從屬於史學研究,而不是文學研究。而丁氏《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7一書第三章針對徐志摩詩作中用來製造節奏的一些技巧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十分精闢!國內某高職國文課本選入此詩,在「研析」欄表示:「這首〈再別康橋〉的音節也很奧妙,但它不太適合做分析。」丁氏之論述及本文,應可讓這荒謬的說法不攻自破。

徐志摩的詩相當講究節奏之美,他是浙江海寧人,按理應以海寧語音來分析此詩節奏,然而,本文仍從「國音」切入、探討之,理由是台灣讀者大多以「國語」誦讀此詩。

一、押韻

大多數學者、專家都提到〈再別康橋〉全詩在偶數行末押韻,卻極少有人說第五節的偶數行行末看來並沒有押韻的這件事。以「國音」來唸,該節第二行的「溯」與第四行的「歌」,前者音,後者音,的確未押韻。為何說此詩偶數行皆押韻?

其實,「溯」、「歌」是押韻的,因為「歌」字浙江海寧人的徐志摩唸成;但如果沒有做出這樣的說明,就不應含混地說全詩偶數行押韻。丁旭輝〈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永恆魅力〉則一語道破:「第五節的『溯』與『歌』在徐志摩的鄉音中是押韻的。」8

進一步,丁氏該文尚提到此詩「第四節的二個奇數行也押了韻(潭、間)」9,筆者認為第六節的二個奇數行也押韻,即「歌」、「默」押韻,在新詩中,ㄜ、ㄛ可以通押。新詩押韻的原則較古詩寬鬆。因此,「潭」與「間」亦可以通押,雖然後者有「介音」而前者沒有,但在現代詩中此二字可視為同一韻部。依此類推,筆者推論首節奇數行的「了」、「走」押韻,末節奇數行的「了」、「袖」押韻。在「國音」中,ㄜ、ㄡ音近,也許在「海寧音」中更接近。果如是,那麼以上這四節是使用「交韻」。因此,筆者迺作合理的猜測:第二、三、五節的奇數行可能也押韻。有可能在海寧口音中,這三節中的「柳」與「影」押韻、「荇」與「裡」押韻、「篙」與「輝」押韻。之所以做此推斷,有幾個理由,其一是徐志摩對詩歌的音節(即「節奏」)相當強調,他在〈詩刊放假〉以及〈詩刊弁言〉文中一再提倡詩的節奏。既然有兩節(指第四、六節)安排交韻來增強節奏,為何棄其他五節於不顧?如果僅僅兩節具有交韻,整首詩反而顯得奇怪?何況交韻的現象在徐志摩的詩中經常出現,如〈月下雷峰影片〉、〈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渺小〉、〈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問誰〉、〈她怕他說出口〉等詩,其中〈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問誰〉二首每節各四行,偶數行比奇數行低二或一格,與〈再別康橋〉的押韻、詩行排列方式雷同。既然此二首是以交韻方式押韻(即ABAB,換言之,奇數行押某韻,偶數行押另一韻),因此筆者大膽猜測以徐志摩口音誦讀或他在創作時,〈再別康橋〉全詩應是押交韻的。

其實,若以「國音」來看〈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則第二節奇數行末「玉」、「樂」兩字並未押韻,第五節奇數行末字「舞」、「歌」亦無押韻現象,但是若以海寧音來唸,此詩第二、五節應具有交韻,也就是說:「玉」、「樂」是押韻的,而「舞」、「歌」(「歌」字浙江海寧人唸成ㄍㄨ,與「舞」字是押韻的)亦然。強烈追求節奏的徐志摩不太可能在這首共計七節的詩中,只有兩節未經營交韻,而其他五節則展現美好的交韻。

以上是筆者大膽的臆測與簡單的推斷,如果能找到海寧地區長者(出生年與徐志摩稍接近者較適宜)來唸此詩,答案立刻揭曉!日前我打電話請教徐志摩專家丁旭輝教授,他表示以前曾問過浙江籍的老先生有關〈再別康橋〉一詩的發音,他只記得第五節偶數行的「溯」、「歌」老先生發音相近,由於當初他沒想到此詩七節均呈現交韻的現象(如前文所述,他只發現第四節有交韻),故未繼續了解其他各節的發音,錯失良機。讀徐志摩的詩有時要慮及海寧音的問題,倘不如此,那麼〈再別康橋〉第五節無論奇數行或偶數行都未押韻!也就是說這一節根本沒押韻。徐志摩會放任這首詩有一節沒押韻嗎?

單就大多數人所知道的偶數行押韻這情況而論,此詩即存在「重覆」(或「反覆」)的美感。倘若全詩各節皆有交韻情況,那麼各節的奇數行亦具有「重覆」的特色。進而言之,每節均設計二組韻,這是一種交響,促使此詩節奏既豐繁又富變化。我認為王瑤先生的這一見解一直未受到真正的重視,這一點這裡且不多說,至少我想當我們在說我們這一學科的名稱時,是必須看看史學界對「近代」、「現代」之類的用法,而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我發現,近年來在史學界以及圖書館學界、出版界等,已悄悄地以「民國時期」來替代過去常用的「現代」這一詞了。

例如,北京圖書館編的大型書目,便取名《民國時期總書目》,東方出版社最近出的大型叢書,便取名《民國學術經典文庫》,等等。

因此,有一個很現存的又通俗易懂的名稱,可供選換,那就是「民國時期文學史」。「民國時期」,基本上與這一學科研究的這段歷史是一致的。那麼,學會名,會刊名,都可以相應改一下,有什麼不好?至於「中__國現代文學館」我意倒可不改,因為它收藏的東西本來就包括所謂「當代」,而且還將不斷地收藏「當代」的東西,名正言順,永遠「現代」下去也無妨。

「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

我提以上意見,談不出什麼高深理論,只不過希望學科的名稱更科學一點,而免去一點尷尬。人微言輕,不知大家以為如何。不過,我相信,所謂「現代文學」這個名稱再叫下去,是堅持不了多少年的,「必也正名乎」!

(本文選自陳福康《民國文壇探隱》,上海書店1999年)富變化的還有換韻所帶來的節奏。僅以一般所謂偶數行的腳韻來說,從第一節至第七節,依序為ㄞ、ㄤ、ㄠ、ㄥ、ㄜ、ㄠ、ㄞ。不但善用換韻來產生活潑、變化的節奏,而且,也考慮到統一、呼應,例如第六節「ㄠ」呼應了第三節「ㄠ」,第七節「ㄞ」與第一節一致,這七組腳韻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符合美學原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