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意圖的教養
身為主動參與父母和教師教育的婚姻與家族治療師,我們聽到許多對家庭未來的擔憂。人們不僅擔憂靑少年吸毒和酗酒的高發生率、靑少年幫派及其破壞行為、靑年的普遍疏離;同時也擔憂越來越多的離婚、未婚媽媽,以及許多年輕人「唯我至上」的態度。
很多專家告訴父母應該制定律法,建立更嚴格規矩並且要求孩子服從。但是誠如所有靑少年父母所知,建立規矩比起強制服從來得容易許多。我們遇見的父母對這個建議感到氣餒。他們試圖「讓」自己的孩子行為表現合宜,但卻發現孩子不是以不當行為進行挑釁,就是對正在做的事情有所退縮和隱瞞。由於父母成為不被信任的執「法」者,而讓原本可能存在的正向關係逐漸被破壞殆盡。
教育工作者和諮商心理師致力於尋找解決辦法。許多高中、大學和宗教團體開設家庭生活課程。雖然看見預防性嘗試的價値,但我們認為這些介入措施應該更早開始。需要建議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進行婚前諮商嗎?「嗯!或許吧!」幼兒園階段應該是孩子開始學習如何合作、承擔責任、解決問題以及開放溝通的時期。否則等到孩子長大成人或準備結婚之際,他們早就養成壞習慣了。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保護年幼孩子免於失望、失敗或危險;對他們想要嘗試某些事情的熱情渴望,而我們認為超出孩子能力範圍時,就會做出負面預測。於是諄諄告誡孩子,他們太幼小、太年輕或太無能;卻對他們沒成為有貢獻、能獨立、功能良好的成人而感到意外。在協助孩子發展必要技能的誤導性嘗試中,父母助長競爭,將孩子與其手足和同儕做比較。我們不解為何伴侶在婚姻當中合作困難,然而卻鮮少有人曾接受關於合作的訓練。
知名的阿德勒取向精神科醫師魯道夫•德雷克斯一生致力發展有助於父母、教師和其他成人與孩子工作的原則。建基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與個體心理學,德雷克斯發展出符合常理且實用的方法,可以養育出有勇氣的孩子,使他們具備應對生活挑戰的建設性技能,以及能避開當今社會裡孩子所面臨的主要陷阱和危險。本書擴展這些實用方法之其中一項重要觀念,就是阿德勒取向家庭會議。
我們將向您說明如何運用家庭會議以避免養育出高風險且依賴性高的靑少年,並為培養獨立且有能力的成人增加機率。另外,您將學習關於孩子成為有素養成人所需要的基本觀念和技能,以及如何在家庭會議中鼓勵發展這些觀念和技能。
「品質」時間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熟悉育兒時間質與量的相關討論。偏重哪個較好呢?兩者各自占比多少才足夠?何時應該重「質」?何時應該重「量」?隨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時間的質與量在不同階段的比例調整都很重要。嬰幼兒需要許多照顧,因而會付出「大量」時間。當晚上7:00精疲力竭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品質時間」終有一天會到來!隨著孩子成長,親子彼此相處時間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反之,互動的品質會逐漸提升。如果一切如計劃進展,當孩子長大成人時,我們之間相處時間的量會減少到一般拜訪的程度,但是與他們相處時間的質則會提升至如同好友般水準。
然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在所謂的「品質」時間上投注更多努力,從中培養並期望看見孩子素質的發展,像是:誠實的、合作的、負責的、勇敢的、尊重的、自信的、有成效、有自尊和能自律等等。這些素質受到多數父母的重視,是社會所需要的,也是成為一位獨立且能貢獻的成人所必需的。
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和資源開發的國立藥物濫用中心前主任史蒂芬.格林(H. Stephen Glenn)提及,在這些素質開始失去後,年輕人就有陷入麻煩的風險。他針對藥物和酒精濫用、靑少女懷孕、犯罪和低成就等議題的廣泛研究後指出,這些問題行為者共同的性格側寫,都是長期依賴他人的個體!依賴者不會把自己視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們只看到自己應得的,別人應該為他們做的,還有他們應該免除於家務、學校、工作以及其他社會生活所要求的。他們是「我世代」的犧牲品,無法看見自己必須為他人付出;也認為自己並不虧欠其他人任何東西。那些長期依賴他人的孩子既缺乏想望,也欠缺成為功能完善成人所需的技能。
雖然我們生來需要仰賴他人以求生存,但是你我也都有成長和獨立的想望。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及這種需要他人、被他人需要以及需要自給自足的組合,可謂全人類共同的基本需求。我們將這些需求化作「四個關鍵C」,就是與他人連結、有能力自我照顧、相信自己重要且有價値,以及有勇氣。
在科倫拜(譯者註:Columbine取自維基百科/科倫拜校園事件是1999年4月20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高中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與其他學校發生的悲劇中,學生隨機殺害他們班上的同學和教師,以及越來越多的幫派成員和暴力行為。這些不幸事件印證我們的結論,就是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疏離、孤立時,會透過不擇手段的破壞性作為來嘗試證明自己擁有「關鍵四C」。父母和學校可藉由建設性策略,以促進這四個關鍵C的發展,從而防止如同先前所述的其他可怕後果。
以上內容節錄自《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原著/Betty Lou Bettner & Amy Lew,翻譯/黃慧森、趙元芝.總校閱/楊瑞珠.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00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