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方及其故事的保護
 
二○○二年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二○一一年二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佈,從法律上規定了文化傳承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對他們的保護。目前,文化部已經命名了三批近一千五百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他們因為具有獨特的技藝和才能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榮譽,贏得了尊重。這些傳承人有的已離開原生活地,進入城鎮,有的仍然生活在鄉村民眾中間,但無論哪一種情況,他們均享受到了來自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提供的物質生活待遇、精神情感待遇,乃至政治地位待遇,他們的身份和生活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那麼,這些「保護」對於傳承人及其承傳的民間文藝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則值得深入去追蹤、研究和思考。
 
第一節 人的保護
 
發端於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的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故事傳承人研究,是在發掘人民的文學和人民的思想中逐漸認識到傳承人的重要性,隨之相關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步步在推進。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多學科方法的參與下,人們從保護文化傳統的自覺中提出了重視民間故事傳承人的思想,形成了挖掘、記錄、保護民間故事傳承人及其故事的良好風氣,民間故事傳承人這座巨大的民間文化寶庫也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和各級政府的關注,他們運用多種方式彰顯其作為地方文化代言人和鄉土傳統代表者的做法也越來越顯著。劉德方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被發現、推介,直至被當作當地文化身份的一種標識而被保護起來。
 
民間故事傳承人是民間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間知識傳承的中堅力量,因此,保護文化傳統的關鍵就是保護傳承人,即「以人為本」,對此,從學者到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各界都已達成了共識。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好民間故事傳承人,個人的情況不同,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方法和模式還在探索當中,其中凸顯其價值,提高其地位,改善其生活成為當前各方力量的重要策略和工作方向,這一點在劉德方身上體現得相當鮮明。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以劉德方為代表的夷陵地方文化的調查和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在,劉德方在研究會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和以故事為中心的民間文藝的傳承等工作。為了保證傳承人的故事不走樣,地方文化部門採取讓劉德方不定期地回到他的鄉鄰中間講故事的方式加以保護,還在各鄉鎮組織定期的皮影戲演出,劉德方被指定為皮影師傅,這充分發揮了他的智慧和能量,也調動了他生活和創作的能動性。當地政府及相關主管單位系統挖掘和整體包裝了劉德方的民間藝術才華。他講述的故事、演唱的民歌和說唱的皮影戲以圖片、文字、錄音、錄影等方式記錄和保存,進入了區文化館建立的民間文化資源電子資料庫。二○○六年,以劉德方為代表性傳承人的下堡坪民間故事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措施和成果表明夷陵區對民間故事傳承人保護的雙重策略:既改善傳承人的生活,又存續傳承人的文化;既主張適度開發傳承人擁有的民間文化資源,又保持傳承人文藝樣式的本土特色。
 
回首劉德方的成名之路,至少有這樣幾方力量共同發揮了作用:第一,夷陵區和下堡坪鄉政府及文化部門的介入和運作。從余貴福發現劉德方講故事的才能到區文化局委派專人調查考量,從區政府決定將劉德方接到小溪塔到為其一路安排好生活,從製作劉德方的「三書一碟」作為文化禮品到推舉劉德方為「百名優秀傳承人」和「全國優秀傳承人」,這一步步的舉措表明了地方政府和文化宣傳部門打造「劉德方品牌」的決心。第二,以地方文化人為代表的民間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劉德方進城後,大部分的民間文藝活動都是依託劉德方民間藝術團和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開展的,而這兩個組織都是當地文化人或者是熱愛民間文藝的人員自發組成的民間文化團體。當然,這兩個組織特別是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與政府部門關聯密切,其核心成員大都正在或曾在政府機關任職,其活動經費一部分來自財政撥款。第三,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和推介。劉德方從沒沒無聞的日白佬到盡人皆知的民間故事傳承人,新聞媒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報紙、電視、網路等現代媒體聯合打造了一個傳奇的劉德方。第四,學術界的權威認定和價值肯定。技藝精湛的劉德方多次接受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學界專家、學者的考察、認證,他們從學術研究、文藝發展和地方建設等方面實事求是地發現和闡述了劉德方的價值和作用,進而強有力地促成了對劉德方的發掘和保護。
										二○○二年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二○一一年二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佈,從法律上規定了文化傳承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對他們的保護。目前,文化部已經命名了三批近一千五百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他們因為具有獨特的技藝和才能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榮譽,贏得了尊重。這些傳承人有的已離開原生活地,進入城鎮,有的仍然生活在鄉村民眾中間,但無論哪一種情況,他們均享受到了來自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提供的物質生活待遇、精神情感待遇,乃至政治地位待遇,他們的身份和生活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那麼,這些「保護」對於傳承人及其承傳的民間文藝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則值得深入去追蹤、研究和思考。
第一節 人的保護
發端於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的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故事傳承人研究,是在發掘人民的文學和人民的思想中逐漸認識到傳承人的重要性,隨之相關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步步在推進。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多學科方法的參與下,人們從保護文化傳統的自覺中提出了重視民間故事傳承人的思想,形成了挖掘、記錄、保護民間故事傳承人及其故事的良好風氣,民間故事傳承人這座巨大的民間文化寶庫也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和各級政府的關注,他們運用多種方式彰顯其作為地方文化代言人和鄉土傳統代表者的做法也越來越顯著。劉德方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被發現、推介,直至被當作當地文化身份的一種標識而被保護起來。
民間故事傳承人是民間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間知識傳承的中堅力量,因此,保護文化傳統的關鍵就是保護傳承人,即「以人為本」,對此,從學者到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各界都已達成了共識。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好民間故事傳承人,個人的情況不同,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方法和模式還在探索當中,其中凸顯其價值,提高其地位,改善其生活成為當前各方力量的重要策略和工作方向,這一點在劉德方身上體現得相當鮮明。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以劉德方為代表的夷陵地方文化的調查和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在,劉德方在研究會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和以故事為中心的民間文藝的傳承等工作。為了保證傳承人的故事不走樣,地方文化部門採取讓劉德方不定期地回到他的鄉鄰中間講故事的方式加以保護,還在各鄉鎮組織定期的皮影戲演出,劉德方被指定為皮影師傅,這充分發揮了他的智慧和能量,也調動了他生活和創作的能動性。當地政府及相關主管單位系統挖掘和整體包裝了劉德方的民間藝術才華。他講述的故事、演唱的民歌和說唱的皮影戲以圖片、文字、錄音、錄影等方式記錄和保存,進入了區文化館建立的民間文化資源電子資料庫。二○○六年,以劉德方為代表性傳承人的下堡坪民間故事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措施和成果表明夷陵區對民間故事傳承人保護的雙重策略:既改善傳承人的生活,又存續傳承人的文化;既主張適度開發傳承人擁有的民間文化資源,又保持傳承人文藝樣式的本土特色。
回首劉德方的成名之路,至少有這樣幾方力量共同發揮了作用:第一,夷陵區和下堡坪鄉政府及文化部門的介入和運作。從余貴福發現劉德方講故事的才能到區文化局委派專人調查考量,從區政府決定將劉德方接到小溪塔到為其一路安排好生活,從製作劉德方的「三書一碟」作為文化禮品到推舉劉德方為「百名優秀傳承人」和「全國優秀傳承人」,這一步步的舉措表明了地方政府和文化宣傳部門打造「劉德方品牌」的決心。第二,以地方文化人為代表的民間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劉德方進城後,大部分的民間文藝活動都是依託劉德方民間藝術團和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開展的,而這兩個組織都是當地文化人或者是熱愛民間文藝的人員自發組成的民間文化團體。當然,這兩個組織特別是劉德方民間藝術研究會與政府部門關聯密切,其核心成員大都正在或曾在政府機關任職,其活動經費一部分來自財政撥款。第三,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和推介。劉德方從沒沒無聞的日白佬到盡人皆知的民間故事傳承人,新聞媒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報紙、電視、網路等現代媒體聯合打造了一個傳奇的劉德方。第四,學術界的權威認定和價值肯定。技藝精湛的劉德方多次接受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學界專家、學者的考察、認證,他們從學術研究、文藝發展和地方建設等方面實事求是地發現和闡述了劉德方的價值和作用,進而強有力地促成了對劉德方的發掘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