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從畫龍到逐鹿──葉莎詩歌的語言與技法〉

[一]

葉莎詩歌的語言與我的大相逕庭。我一直書寫著「以繁複的句子表達繁複的世相」的詩歌。並於一五年成立了「婕詩派」。葉莎則一直寫著那些簡短的句子,以跳躍靈巧的風格觸動著廣大的讀者。

近日讀亨利•拉西莫夫的《親愛的普魯斯特今夜將要離開》, 普魯斯特在一封信中,這樣的寫道:「你(按:指讓•科克托) 喜歡用令人眼花撩亂的象徵表現最高級別的真實,象徵包含了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是,繁複的象徵語才書寫出最真實來。這裡談的雖然是小說,但我認為挪移於詩,也更適宜。應對這個滿佈虛假與混雜的世相,詩人筆下的繁複句子實有其必然。

而我必得解讀葉莎應對「世相」的方法。她的句子,簡單剴切。可用競技場上的「一矢中的」來形容。葉莎這本詩冊《陌鹿相逢》,映進我眼簾深處的作品是〈雨夜訣別〉。詩寫為亡夫更衣。此詩終必成為葉莎的代表作之一。詩句簡短,最長不過十二字,「彷彿生前穿越一個尋常巷子」。不論長短,詩歌看重的應是文字的力量。而嬌美柔弱的葉莎擁有這種力量。

「為亡夫更衣/拔去點滴剝掉膠帶痕跡/讓瘦瘦的手臂伸進來/過大的袖子穿過去」

四行明瞭易懂,簡單不過,但在詩人的巧妙鋪排下,每個鉛字都含有極大的重量。其悲愴若此,令人不忍卒讀。第二節非但波瀾不驚,更築構起一幅美好畫圖。大悲無淚,狂歌當哭的摰情深意,便即這般,令人折服。這個「笑」字,沉重如鉛似鐵,以致拈不起來,錐於胸臆。

「你依然安靜/彷彿生前穿越一個尋常巷子/風從另一端撲過來/彼此聞到某種花香吧/會意的淡淡笑著」

第三節我只談兩行,「起點時未知/終點時茫然」。那是葉莎的思維路數,明顯與我有異。這裡可以看到思維的方式對詩歌形式措置的影響,而形式的措置又是如何影響內容。

葉莎式的:
1. 起點時未知
2. 終點時茫然

秀實式的:
1. 起點未知,終點茫然起點與終點是人的一生,葉莎以兩詩行概括,並強調生命的「時間」與「結果」。這是詩人面對亡夫時的思維感悟。偏重於理與哲。接著的後二行「而一路晴雨不定的天氣/誰也記不清楚」, 可作佐證。所以有此二行式。我則在書寫時,注重悼亡之情。起點未知,即不想過去,終點茫然,即偏執當下。其情緒混為一體,故以一行處理。語言相同而形式有異,便引致內容指涉的差別。新詩雖無定法,但其巧妙處,往往在於一字之取捨,或跨行之處置,優秀的詩人都瞭然心中。葉莎當不例外。

末節更短,是一種咽哽式的淒楚。也有「語言無言」的意思。這是語言學上的一種悖論,意指最真確的語言其實並不存在,而語言愈少其意愈真。這與我繁複句子的主張恰好相反。我提倡繁複句子當中一個理由是,未穿越繁複的簡單語言是假象的陳述。葉莎在書寫時感到一種「述說」上的危機,她深知語言的局限,不足以述說其對亡夫的感情,於焉,她回歸到最簡單的對大自然的描述,僅僅一個詞:雨。這個雨字,本身為慣常的生活用語,但置放在這般有機的語境裡,便即詩歌語言。那是一個很精采的例子,去闡釋何謂詩歌語言。

「唯我深記/選擇在夜裡訣別的亡靈/屬雨」

我通過個人的創作經驗,與葉莎的詩歌語言作出對比。其情況一如上述。特別要指出來的是,詩歌語言即詩人的個性,詩歌的風格,並不可能是一種相同的路數,但無論是何種路數,都決不能停留於「對信息的準確傳達」上。法國保羅•瓦萊里Paul Valéry說:「詩意味著決定改變語言的功能」,2大陸詩人于堅說:「詩歌語言是對理解力的直接對抗」。3詩歌語言不在於讓人理解,而在於讓詩人自己理解。每個詩人都應在寫作過程中,尋找到一種專屬個人的「述說方式」。而這種述說,應與物象或心象盡可能的保持零距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