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 憨山解: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遠,教人當返其本也。
★救世主:愈想得到,愈得不到。
解讀(38-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合道者,單純地順道而行,因此性德自然彰顯,也不覺得自己是一位有德者,因此,這反而成就這個「德」。
「下德」,不妨解作「尚未合道者」。尚未合道者,老是惦念著自己的德行,因此沒有辦法「全德──圓滿其德行」。
這有點類似電影《達摩祖師傳》當中,梁武帝請問達摩祖師:「自朕登基以來,修佛寺,造佛像,抄寫經卷,供養僧侶無數。敢問大師,朕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開解他:「無功無德。這好比隨行的影子,說是有,實際上卻是沒有」。
解讀(38-2)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合道者,順著宇宙運行的規律而行,看似沒有做什麼,其實與道合拍,而又沒有一個「我在做什麼的念頭」,這就是說明「與道冥合」的狀態。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未合道者,相對而言,就是有點「刻意為之」,多了一道「人為斧鑿的痕跡」,不似「天工造化之渾然天成」。而且還會「惦念著『我在合道』的念想」。不過,對於「真心要與道冥合的人」而言,這也只是個過程。但對於,以「耽著世間名望財利」為出發心的人,則將容易走向墮落(逆道而行)。
解讀(38-3)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這段,理路跟上段相同。只是,又用了「仁義」來形容。
解讀(38-4)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這裡是說,隨著世道的遷移,到了連「想要以禮化導世俗」,也沒有什麼人理會的時局。「攘臂」就表示「反對,沒有人理會」。不但不予理會,而且還「仍之」。「仍之」,憨山法師解作「相因而報復」。(相因,可解作「接續著之前的因由」)
關於「攘臂而仍之」,也可以參照第69章的「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之說。
解讀(38-5)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段再次把「道-德-仁-義-禮」給排了一個次序。
「道」,我們在上一本書《好運的泉源——把人做好:老子道德經講義(道篇)》當中,已與大家分享。
救世主開示:「道,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律。」而在此,道,「顯化」於人世間,彷彿又衍生出「德、仁、義、禮」。
而「道-德-仁-義-禮」這樣的「次序本身」,其實旨在說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象。
「德、仁、義、禮」在現代人的眼中,不大被重視。
在這樣的世道,「德、仁、義、禮」的源頭──「道」也就更加隱沒於森羅萬象當中。我們曾說過「道-宇宙規律,運行於一切,運行於森羅萬象。」既然如此,對於「道本身」哪有什麼隱沒不隱沒的問題。這是就著「人對於道冥合與否」而言,才有隱沒,或不隱沒的差別。意思就是,如果人「冥合於道」,那麼,對人而言,道並未隱沒。那麼,人若是「違悖於道」,那麼對於人而言,「道」當然就好似隱沒了一般。
這種現象,類似於《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中所說的狀況。世尊路經一土聚,知此土堆實是一殊妙的寶塔,然而「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當時,釋迦世尊就禮敬這一寶塔,並右繞三匝,脫身上衣覆護著這座寶塔。在金剛手菩薩的啟問之下,世尊述說了此塔的因緣。
您們若對這段想要了解,可以請《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來閱讀。
在這當中,佛眼觀之,「寶塔」還是寶塔;俗眼觀之,已為土聚。同樣意思,「道」猶然是道,「道的本身」未曾消失,但對人而言,則有「隱沒與否」之別。釋迦世尊開解得相當深刻:「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由於眾生造諸惡業,導致果報劣下的緣故,所以隱匿起來,彷彿不存在一般。)。
「道」。「道──宇宙運行規律」是極其無形無象的。
「德」,好像有一些可察覺的「狀態、徵兆」,譬如「不爭之德、無為、無私、無我……」,但還是相對抽象。
到了「仁」,還是傾向於在「心性」上談論。
到了「義」。「義」有說是「正正當當的行為」,或應稱作「行為正直」。感覺開始從行為上檢驗了。
「禮」 禮,就開始有點是「設立教條」的情形。譬如周公制周禮,釋迦牟尼佛制戒,摩西十誡……。我不確定把這些併在一起看,是不是合宜,不過,這些都有一種「開始設立規矩、規約」的意味在裡頭。
在這樣的現象中,我們看到「從無形到有形的顯化過程」,這樣的顯化過程,不能說它不好,也不能說它不對。像新宇宙中,地球有相應於地球的「規則/天規/運作規範」,各星球維度不同,有各自相應的遵行條約。因為,我們一般人,對於「無形無象」的「道──宇宙運行的規律」不甚理解,而對於「可見的,有形有象」的「條約、行為」,反而是較容易察覺的。或許,這就是不得不從「道-德-仁-義」,一路調整到需要「禮」出現的緣故。
然而,雖然「禮──種種的戒條、規約」出現了,但畢竟,在過去也有「禮崩樂壞」的前車之鑑。所以,我們地球人,若是能夠渡劫成功,順利進入黃金千年。要如何讓我們的生活,恢復到「能與道冥合」的狀態,這將是我們地球人共同要思索的。
以上內容節錄自《赤子之心 :老子道德經講義(德篇)》雲深法明(俗家名王厤霖)◎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46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