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至上海、北京〉
余立志進入聞名遐邇之世界神祕之國西藏,絕非一朝一夕之念想。許多人對余有此冒險念頭做出種種批評,或曰:「渠究竟意欲何為?」或曰:「渠僅為趕時髦耳,乃一博取虛名之輕薄之徒。」不一而足。此外,尚有更不堪入耳之罵聲不斷傳入余耳中。而余對此種批評則一律不予理睬。為實現余之夙願,余盡心制定計畫,爭取早日踏上所期待之征途。所幸有佛祖保佑與知己理解,最終萬事齊備,時機成熟。余於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六月三十日天氣漸趨炎熱時離開家鄉京都。同日午後三時,真宗大學學生及好友齊聚京都車站為余送行。火車噴吐黑煙隆隆向前,諸位好友就此揮手道別。不久,余從車窗向近旁巍峨聳立之本願寺兩殿合掌膜拜。待舉首時,見東山三十六峰綠樹蓊鬱,含情帶愁,似在為余送行。傍晚六時入住大阪上野氏家。家嚴為送余亦來此住宿。余竊為家嚴慈愛之深感激涕零,以至於哽咽。嗚呼!前途茫茫數千里,山海渺渺遠相隔,何時父子再相聚?何況自古以來遠赴西藏能生還者又有幾人?
〔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七月日記〕
【一日】
是日因輪船原因滯留大阪。上海棉紗貿易公司大阪分公司負責人高橋氏特為余斡旋諸事,並命人提供至上海後之便利,以為余征途壯行。余僅曰:「大德不言謝。」是日大森治三郎君來訪。當晚殿村平右衛門氏為余舉辦送行宴會。
【二日】
上午七時二十三分從梅田車站出發。家嚴送行,在火車即將開動時說:「希望早日實現此行目的,平安歸來。」此時余胸口發堵,僅能雙眼凝望家嚴,一時間竟至失語。當余甫說出「父親,您多保重」時,火車已發出轟鳴聲緩緩駛出。嘗聽聞人生之憾事有生離死別,而如今余痛感生離更勝於死別。有人或嘲笑余有婦孺之心,如此傷感不適合冒險。而余認為,古代赳赳武夫在感情方面亦極脆弱,有血有淚之人焉能對此一生之永別無動於衷。家嚴家慈年邁尚在,余縱然此次踏上萬里征途,但務必歸來之念頭亦始終縈繞於胸。余之目的不在於赴死,而在於生還,況且慈祥之父母正在日夜翹盼余之歸來。當余胸中哀愁未平復時火車已到達神戶。海岸邊「熊谷漕運店」乃高橋氏所屬之分店,故在此休息,等待上船。午前十一時,從京都一路相隨之村崗、上山等人到碼頭送行。余承上野氏之厚意,手持二等船票登上「薩摩丸號」客輪。船票二十六日元,於出身貧寒之余而言,實乃極度奢侈,然亦卻之不恭。余將後事拜託於上山、村崗二位,始覺一身輕鬆。但轉念一想,於今僅為面向異域踏出之第一步,能否再次踏上故土不得而知。不過所幸此時壯志與波浪等高。不久,揚帆時刻已到,輪船煙囪長拖黑煙,如含恨抱怨,駛離神戶碼頭。是日「日野號」軍艦靠港,碇泊神戶,似為余遠征祝禱送行。
輪船漸次加速前進,轉眼間左舷可見淡路島,右舷可見沙白松青之須磨海濱,其風光之明媚實為可驚。想到即將孤身一人飄然踏上荊棘叢生之蠻荒之地,不免黯然神傷。午飯後驟感昨夜之疲勞,故睡上一覺。午後五時左右,左舷遙遙可見伊予之今治市。輪船通過今治後,風漸大,浪漸高。
與余同艙室之乘客,一為長崎商人,一為神戶人,似為公司職員,皆俗不可耐,不足與語。是夜月明風清,波光粼粼。余一面逍遙踏步於甲板,一面吟誦詩句。返回艙室後與船客暢飲葡萄酒,一醉陶然,直接就寢,一夜熟睡,不知天明。
(……中略……)
【四日】
清晨在「迎湖館」沐浴。水不潔,心情甚覺不快。昨夜降雨尚未停息。在旅館臨窗處給親友寫信並寄出。隔壁有四位妙齡婦女與一名男子同宿。兩位女子來余房請余代筆給家鄉親人寫信。究其身分後余得知渠等皆可憐娼婦。據云迄今深陷苦海於廣島,如今正在「轉戰」鹿兒島之途中。其中一位出生於愛媛縣,父親在玉田銅山,信中希望父親同意此次﹁轉戰﹂他鄉,並保留十元錢零花。另一位乃廣島出生,父親為小學校長,之後因其去世造成一家四散零落,故淪落於如此可憐境地。雖說作為一項職業,並無高貴卑賤可言,然操此職業(苟有此職業),其人生之悲慘慘莫大焉。世上恐無人欣欣然入此行當,然渠等卻不得已而為之。其心可憫,其身可悲。旅途中聽聞此類慘事,感慨無量,沁心入骨。夜八時雨住,與山口氏到市內丸山公園散步。當晚此市舉辦美國獨立日慶祝活動,洋人居住地上空煙花四射,街道鼓樂齊鳴,熱鬧非凡。據云支那人居住地極為不潔,但仍有眾多日本婦女嫁與漢人。夜十時,山口氏踏上返鄉道路,余回船上。臨別時山口氏贈詩一首:
送君離思追君飛,古驛關山何日來。
休道一別如秦胡,異日相會鴨水淝。
是日清國軍艦「鎮遠號」停泊於此。
余立志進入聞名遐邇之世界神祕之國西藏,絕非一朝一夕之念想。許多人對余有此冒險念頭做出種種批評,或曰:「渠究竟意欲何為?」或曰:「渠僅為趕時髦耳,乃一博取虛名之輕薄之徒。」不一而足。此外,尚有更不堪入耳之罵聲不斷傳入余耳中。而余對此種批評則一律不予理睬。為實現余之夙願,余盡心制定計畫,爭取早日踏上所期待之征途。所幸有佛祖保佑與知己理解,最終萬事齊備,時機成熟。余於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六月三十日天氣漸趨炎熱時離開家鄉京都。同日午後三時,真宗大學學生及好友齊聚京都車站為余送行。火車噴吐黑煙隆隆向前,諸位好友就此揮手道別。不久,余從車窗向近旁巍峨聳立之本願寺兩殿合掌膜拜。待舉首時,見東山三十六峰綠樹蓊鬱,含情帶愁,似在為余送行。傍晚六時入住大阪上野氏家。家嚴為送余亦來此住宿。余竊為家嚴慈愛之深感激涕零,以至於哽咽。嗚呼!前途茫茫數千里,山海渺渺遠相隔,何時父子再相聚?何況自古以來遠赴西藏能生還者又有幾人?
〔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七月日記〕
【一日】
是日因輪船原因滯留大阪。上海棉紗貿易公司大阪分公司負責人高橋氏特為余斡旋諸事,並命人提供至上海後之便利,以為余征途壯行。余僅曰:「大德不言謝。」是日大森治三郎君來訪。當晚殿村平右衛門氏為余舉辦送行宴會。
【二日】
上午七時二十三分從梅田車站出發。家嚴送行,在火車即將開動時說:「希望早日實現此行目的,平安歸來。」此時余胸口發堵,僅能雙眼凝望家嚴,一時間竟至失語。當余甫說出「父親,您多保重」時,火車已發出轟鳴聲緩緩駛出。嘗聽聞人生之憾事有生離死別,而如今余痛感生離更勝於死別。有人或嘲笑余有婦孺之心,如此傷感不適合冒險。而余認為,古代赳赳武夫在感情方面亦極脆弱,有血有淚之人焉能對此一生之永別無動於衷。家嚴家慈年邁尚在,余縱然此次踏上萬里征途,但務必歸來之念頭亦始終縈繞於胸。余之目的不在於赴死,而在於生還,況且慈祥之父母正在日夜翹盼余之歸來。當余胸中哀愁未平復時火車已到達神戶。海岸邊「熊谷漕運店」乃高橋氏所屬之分店,故在此休息,等待上船。午前十一時,從京都一路相隨之村崗、上山等人到碼頭送行。余承上野氏之厚意,手持二等船票登上「薩摩丸號」客輪。船票二十六日元,於出身貧寒之余而言,實乃極度奢侈,然亦卻之不恭。余將後事拜託於上山、村崗二位,始覺一身輕鬆。但轉念一想,於今僅為面向異域踏出之第一步,能否再次踏上故土不得而知。不過所幸此時壯志與波浪等高。不久,揚帆時刻已到,輪船煙囪長拖黑煙,如含恨抱怨,駛離神戶碼頭。是日「日野號」軍艦靠港,碇泊神戶,似為余遠征祝禱送行。
輪船漸次加速前進,轉眼間左舷可見淡路島,右舷可見沙白松青之須磨海濱,其風光之明媚實為可驚。想到即將孤身一人飄然踏上荊棘叢生之蠻荒之地,不免黯然神傷。午飯後驟感昨夜之疲勞,故睡上一覺。午後五時左右,左舷遙遙可見伊予之今治市。輪船通過今治後,風漸大,浪漸高。
與余同艙室之乘客,一為長崎商人,一為神戶人,似為公司職員,皆俗不可耐,不足與語。是夜月明風清,波光粼粼。余一面逍遙踏步於甲板,一面吟誦詩句。返回艙室後與船客暢飲葡萄酒,一醉陶然,直接就寢,一夜熟睡,不知天明。
(……中略……)
【四日】
清晨在「迎湖館」沐浴。水不潔,心情甚覺不快。昨夜降雨尚未停息。在旅館臨窗處給親友寫信並寄出。隔壁有四位妙齡婦女與一名男子同宿。兩位女子來余房請余代筆給家鄉親人寫信。究其身分後余得知渠等皆可憐娼婦。據云迄今深陷苦海於廣島,如今正在「轉戰」鹿兒島之途中。其中一位出生於愛媛縣,父親在玉田銅山,信中希望父親同意此次﹁轉戰﹂他鄉,並保留十元錢零花。另一位乃廣島出生,父親為小學校長,之後因其去世造成一家四散零落,故淪落於如此可憐境地。雖說作為一項職業,並無高貴卑賤可言,然操此職業(苟有此職業),其人生之悲慘慘莫大焉。世上恐無人欣欣然入此行當,然渠等卻不得已而為之。其心可憫,其身可悲。旅途中聽聞此類慘事,感慨無量,沁心入骨。夜八時雨住,與山口氏到市內丸山公園散步。當晚此市舉辦美國獨立日慶祝活動,洋人居住地上空煙花四射,街道鼓樂齊鳴,熱鬧非凡。據云支那人居住地極為不潔,但仍有眾多日本婦女嫁與漢人。夜十時,山口氏踏上返鄉道路,余回船上。臨別時山口氏贈詩一首:
送君離思追君飛,古驛關山何日來。
休道一別如秦胡,異日相會鴨水淝。
是日清國軍艦「鎮遠號」停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