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寫截句?──讀白靈〈截句的原因〉】
截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舊作中截取精華四句成詩。一種是只能寫四行以內的小詩。(綜合白靈和蘇紹連的看法)兩種寫法的共同點是,原本可能要長達十數行或更多才能完成的詩,現在只要四行就足以讓讀者開啟一段奇妙的詩想旅程,詩中沒說出來的意思可能比說出來的四行更引人深思。
白靈是截句的倡導者,極力推廣,讀這首詩,感覺他用心良苦,用截句來詩寫「截句的原因」,目的就是要讓人更信服他所提倡的截句。
〈截句的原因〉
匙孔找對鑰匙再糾纏也只能一瞬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最精彩的演出是用噴的
煙花燦天後不凋謝還能叫煙花嗎
從鑰匙開門的一瞬到煙花燦天,寫的都是「時間」,白靈正是藉著這瞬間發生的事來解說截句的特點。
我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讀這首詩。
第一,截句必需要濃縮全詩的精華,它就有如一把開啟詩人詩想大門的鑰匙,只要我們能找到它,用它開門進入詩後,就可以有更多想像的空間,所以詩一開始如此寫:
匙孔找對鑰匙……
這是白靈對詩寫截句者的忠告,因為真正好的截句並不多。
第二即使是找對了鑰匙,開門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我們不能一直糾纏不放,進入後就需要各自解讀,這也正合了《莊子.外物》中說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好的截句自然也能給讀者多層次的解讀空間,讀者也無須拘泥於詩人原來的詩想。所以,詩接著如此寫: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第三煙花燦天,就是指讀詩時剎那間的頓悟,那是一種十分愉悅的感覺,但它卻是如此的短暫。這也是讀詩的一種過程,有些詩任你如何苦思冥想就是無法進入詩的心裡,有些詩卻猶如煙花燦開般,閃亮了你的詩想。
如果煙花燦天後不能凋謝,它還能叫煙花嗎?如果一首截句不能像煙花般燦亮你的詩想,讓你有所悟,還能算是好的截句嗎?煙花從燦開到凋謝的時間不長,截句只有四行也不長,也許在分秒間就能讀完它,但是好的截句卻能讓你的思想如噴泉一樣不斷地「噴」出一個又一個的煙花…【哪裡是你的遠方?──讀白靈〈你是自己的遠方〉】
一首好的截句,重量不亞於一首長詩。它的文字雖精簡,卻能讓人各自解讀,面向豐富。有一次,向白靈請教「作者已死」的課題時,他認為即使解得最靠近作者,仍是局部。意思是作者也不可能掌握作品完整的文本詮釋權,因為文本的歧義性,有些是作者也不知他的文本包含多元解讀的面向。
不久之後,就讀到他寫的這首〈你是自己的遠方〉:
你的眼睛連通海
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
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
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
「遠方」在哪裡?「你」是誰?「你」與「遠方」究竟有什麼關係?基於白靈文字誘發多重意會的可能,間或有誤讀,他對閱眾的讀感無可避免地無法掌握,就容我肆無忌憚地從重構詩人創作的意圖,為「遠方」提供一種多元解讀的可能。
詩中出現的「海」讓你和遠方構成了一種關係,或者說它把二者隔離了。私大膽假設「你」指的就是當年從大陸撤退到臺灣,目前還健在的老兵,所以第一行如此寫了:「你的眼睛連通海」。
他們希望有一日可以不用再「看海」,因為「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是誰讓他們在年輕時,為了一個信仰而離鄉背井,被逼成為海上的「浮標」,他們的根在「遠方」嗎?詩第三行「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很無情地告訴他們,掛念著的遠方早把他們「波走」了。
詩第四行,更是直接的如此結束「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白靈藉著海的「覺醒」,反問他們「什麼是遠方」?他提供的答案就在詩的篇名裡,你是自己的遠方,不要再對海另一邊的遠方抱有任何的幻想。
如果我們沿著這個詩路思考的話,表面上看到的「遠方」是一個老兵的悲劇,實際上是折射出兩岸的恩怨情仇。「你就是遠方」無妨看作是以臺灣為本位,涵蓋著更多詩裡不能說、不想說、也不可說的意義,這就讓「遠方」留下更多未及說的思辨可能。
從「老兵」切入讀白靈這首截句,是我自圓其說的一種誤讀。「老兵」已是一個很老的題材,大概不會是他寫「遠方」的動機。
臺灣年輕詩人陳繁齊(1993年-)在2016年寫過一首小詩〈到遠方去〉:「我和妳說/我要到遠方去/一個時間比較慢的國度……」。已故中國詩人汪國真(1956-2015)也有一句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詩句「到遠方去 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旅行〉。遠方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所以它才迷人。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去的遠方。不同的人,要去的遠方肯定會不同。對旅人來說,遠方等著他的是陌生的風景;對老兵來說,遠方是再也回不去的年輕故鄉;對城市人來說,遠方可能是他想追求的一方淨土;對詩人來說,遠方其實就是一首一直不會寫好的詩。
「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暗喻了你想去的遠方,有多遠就想去多遠,所以,詩接著如此寫「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但是詩最後卻是這樣結束的「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既然遠方可能是無法抵達的,白靈的忠告是,你只好超越遠方,也即是必須超越自己,因為「你」就是遠方。這是我對這首詩另一種試讀的可能。
截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舊作中截取精華四句成詩。一種是只能寫四行以內的小詩。(綜合白靈和蘇紹連的看法)兩種寫法的共同點是,原本可能要長達十數行或更多才能完成的詩,現在只要四行就足以讓讀者開啟一段奇妙的詩想旅程,詩中沒說出來的意思可能比說出來的四行更引人深思。
白靈是截句的倡導者,極力推廣,讀這首詩,感覺他用心良苦,用截句來詩寫「截句的原因」,目的就是要讓人更信服他所提倡的截句。
〈截句的原因〉
匙孔找對鑰匙再糾纏也只能一瞬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最精彩的演出是用噴的
煙花燦天後不凋謝還能叫煙花嗎
從鑰匙開門的一瞬到煙花燦天,寫的都是「時間」,白靈正是藉著這瞬間發生的事來解說截句的特點。
我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讀這首詩。
第一,截句必需要濃縮全詩的精華,它就有如一把開啟詩人詩想大門的鑰匙,只要我們能找到它,用它開門進入詩後,就可以有更多想像的空間,所以詩一開始如此寫:
匙孔找對鑰匙……
這是白靈對詩寫截句者的忠告,因為真正好的截句並不多。
第二即使是找對了鑰匙,開門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我們不能一直糾纏不放,進入後就需要各自解讀,這也正合了《莊子.外物》中說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好的截句自然也能給讀者多層次的解讀空間,讀者也無須拘泥於詩人原來的詩想。所以,詩接著如此寫:
你見過鑰匙一直插著不拔的嗎
第三煙花燦天,就是指讀詩時剎那間的頓悟,那是一種十分愉悅的感覺,但它卻是如此的短暫。這也是讀詩的一種過程,有些詩任你如何苦思冥想就是無法進入詩的心裡,有些詩卻猶如煙花燦開般,閃亮了你的詩想。
如果煙花燦天後不能凋謝,它還能叫煙花嗎?如果一首截句不能像煙花般燦亮你的詩想,讓你有所悟,還能算是好的截句嗎?煙花從燦開到凋謝的時間不長,截句只有四行也不長,也許在分秒間就能讀完它,但是好的截句卻能讓你的思想如噴泉一樣不斷地「噴」出一個又一個的煙花…【哪裡是你的遠方?──讀白靈〈你是自己的遠方〉】
一首好的截句,重量不亞於一首長詩。它的文字雖精簡,卻能讓人各自解讀,面向豐富。有一次,向白靈請教「作者已死」的課題時,他認為即使解得最靠近作者,仍是局部。意思是作者也不可能掌握作品完整的文本詮釋權,因為文本的歧義性,有些是作者也不知他的文本包含多元解讀的面向。
不久之後,就讀到他寫的這首〈你是自己的遠方〉:
你的眼睛連通海
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
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
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
「遠方」在哪裡?「你」是誰?「你」與「遠方」究竟有什麼關係?基於白靈文字誘發多重意會的可能,間或有誤讀,他對閱眾的讀感無可避免地無法掌握,就容我肆無忌憚地從重構詩人創作的意圖,為「遠方」提供一種多元解讀的可能。
詩中出現的「海」讓你和遠方構成了一種關係,或者說它把二者隔離了。私大膽假設「你」指的就是當年從大陸撤退到臺灣,目前還健在的老兵,所以第一行如此寫了:「你的眼睛連通海」。
他們希望有一日可以不用再「看海」,因為「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是誰讓他們在年輕時,為了一個信仰而離鄉背井,被逼成為海上的「浮標」,他們的根在「遠方」嗎?詩第三行「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很無情地告訴他們,掛念著的遠方早把他們「波走」了。
詩第四行,更是直接的如此結束「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白靈藉著海的「覺醒」,反問他們「什麼是遠方」?他提供的答案就在詩的篇名裡,你是自己的遠方,不要再對海另一邊的遠方抱有任何的幻想。
如果我們沿著這個詩路思考的話,表面上看到的「遠方」是一個老兵的悲劇,實際上是折射出兩岸的恩怨情仇。「你就是遠方」無妨看作是以臺灣為本位,涵蓋著更多詩裡不能說、不想說、也不可說的意義,這就讓「遠方」留下更多未及說的思辨可能。
從「老兵」切入讀白靈這首截句,是我自圓其說的一種誤讀。「老兵」已是一個很老的題材,大概不會是他寫「遠方」的動機。
臺灣年輕詩人陳繁齊(1993年-)在2016年寫過一首小詩〈到遠方去〉:「我和妳說/我要到遠方去/一個時間比較慢的國度……」。已故中國詩人汪國真(1956-2015)也有一句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詩句「到遠方去 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旅行〉。遠方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所以它才迷人。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去的遠方。不同的人,要去的遠方肯定會不同。對旅人來說,遠方等著他的是陌生的風景;對老兵來說,遠方是再也回不去的年輕故鄉;對城市人來說,遠方可能是他想追求的一方淨土;對詩人來說,遠方其實就是一首一直不會寫好的詩。
「你是你甩得最遠的浮標」暗喻了你想去的遠方,有多遠就想去多遠,所以,詩接著如此寫「波著遠方 被遠方波走」。但是詩最後卻是這樣結束的「海被吵醒說 什麼是遠方」,既然遠方可能是無法抵達的,白靈的忠告是,你只好超越遠方,也即是必須超越自己,因為「你」就是遠方。這是我對這首詩另一種試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