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精采節錄

◆各國知名的商業茶

二十世紀三○年代,中國的商業用茶葉產量占全球供應量的五成,即便如此,它的出口量卻少於其他國家。就產量而言,印度排名第二;錫蘭第三;爪哇和蘇門答臘第四;日本第五;臺灣第六;印度支那第七;而尼亞薩蘭則是第八。這些國家當中,每個國家都有特定的茶葉種類構成了出口主體。
以下是幾個國家的主要商業用茶葉簡略描述。

◎中國
出產紅茶、綠茶及烏龍茶。華北的工夫茶是最知名的紅茶,茶湯口感強勁濃郁且香氣十足。華南的工夫茶,也就是紅葉,其茶湯清澈明亮。此外,產自華北寧州和祈門地區的茶,還有華南政和、白琳,以及坦洋地區的茶,通常都深受茶葉消費者的喜愛。
中國綠茶分為平水、湖州和鄉村綠茶,最後一種茶葉名稱所指的,是生長在平水和湖州兩個城鎮周圍以外的所有綠茶。綠茶是以下列類型或製作方法分類:雨前、熙春茶、珠茶、皇家綠茶。
中國的半發酵茶以「福州烏龍茶」的名稱在市場上銷售,而且一般說來比臺灣烏龍茶遜色。

◎日本
出產的大多是綠茶。茶葉的製作有三種類型:釜炒茶、竹筐焙茶、原葉茶(昔稱瓷燒茶)。整體而言,日本茶葉的葉片長而直,似蜘蛛腿。較高等級的綠茶本身有獨特的濃厚細緻風味。日本茶葉的分級如下:精選、優選、特選、優等、上等、特級、中級、一般、粒狀茶、粉末微粒,還有細碎茶葉。

◎臺灣
截至近期為止,臺灣生產的茶葉有兩種:半發酵烏龍茶、包種茶。然而,即便每年有大約318萬公斤帶花香味的包種茶,被運往緬甸、荷屬東印度、海峽殖民地, 還有太平洋群島,消費市場中最知名的還是烏龍茶。
臺灣烏龍茶的茶葉是綠褐色,茶湯以帶有自然的水果風味而聞名。烏龍茶可分為春茶、夏茶、六月白(第二次夏茶)、秋茶和冬茶。通常夏茶和六月白被認為品質最佳。

◎印度
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出產紅茶和綠茶,不過紅茶的生產量遙遙領先, 占總生產量的98% 到99%。茶葉名稱由茶樹生長地區的名稱而定,也會以生長的茶園或莊園命名。印度主要的商業用茶葉有:阿薩姆茶、察查茶(Cachars)、錫爾赫特茶(Sylhets)、杜阿爾斯茶(Dooars)、特萊茶(Terais),以及北印度的大吉嶺茶和南印度的特拉凡哥爾茶(Travancores)與卡南德文斯茶(Kanan Devans)。
通常乾燥茶葉的色澤會呈現黑到棕色,茶湯濃郁、味道濃厚,並帶有麥芽味。大吉嶺茶有著強烈的香氣,在風味和價格方面等級最高。

◎錫蘭
主要出產紅茶,也就是發酵的茶。錫蘭茶被分為高地茶、中段茶、低地茶;高地茶產自島嶼內部的丘陵地帶,特別以其強勁的口感及細緻的風味著稱;中段茶則是經過揉捻的茶葉,茶湯醇厚美味;低地茶的黑色茶葉也經過揉捻,但滋味平淡,茶湯醇厚卻欠缺風味。


◆中國茶葉的採摘
中國農人認為,讓精心照料的茶樹灌木生長超過約90公分高是不好的,因為這樣會不方便採摘。當幼苗長到約30公分高的時候,它們會被「剪頂」,也就是說,用手掐掉新生幼苗的樹冠,以控制中央部分的生長,並讓灌木往旁邊延伸。在茶樹生長期的頭一年,必須這樣處理三或四次。
當植株生長滿三年後,就可以開始採摘,不過採摘作業通常會匆促進行,這是由於與其他農作物相關的任務壓力而導致的。
定期採摘的次數有三次,而第四次採摘更像是後期的清理,而非常規採收。
第一次採摘的茶被叫做「首春茶」,採摘時間最早可以從四月十五日纖細的葉芽出現,葉簇被白色絨毛覆蓋的時候開始。這一次採摘能獲得的量很少,但品質上乘,而且能生產出最好的茶葉。
下一次採摘被稱為「二春茶」,通常會在農曆四月底至五月初進行採摘,對應陽曆的六月初,此時的枝條長滿葉片,能收獲最大量的茶葉。
第三次採摘的「三春茶」,會在第二次採摘後一個月進行,此時枝條會再次被察看並採摘乾淨,採得的葉片會被製成種類最一般的茶葉。
第四次採集的是「秋露茶」,只有老的、粗劣的葉片。第三次和第四次採摘的葉片不會用於外銷茶葉的加工;這些茶葉是專門用來供應國內消費的。


◆日本茶業的分類
除了少量的紅茶之外,日本生產的所有茶葉都是綠茶,可分為下列四個種類或說樣式:
1. 玉露茶:或稱「珠露」,有日本製作的最佳茶葉之稱;以遮蔭法種植,這會使單寧的含量減少,並增加咖啡因的含量,同時還能使茶葉的顏色鮮亮、風味變甜。
2. 點茶:即茶道用茶,和玉露茶一樣, 在茶園中會被遮蔭種植,但製作方法是不揉捻便直接進行乾燥,接著研磨成粉。
3. 煎茶:普遍常見的茶葉,由幼嫩的葉片製成,並經過充分揉捻。這是國內消費和外銷皆很受歡迎的茶葉種類。
4. 番茶:是一種粗糙的茶葉,由較粗劣的葉片特製而成,或是在替煎茶進行二次殺菁的過程中,從生茶葉中分離出來的部分所製成。
煎茶通常會外銷出口,可進一步分類為:
a. 釜炒茶:於鐵鍋中二次殺菁。釜炒茶的生茶葉會經過充分揉捻,而且有一點蜷曲。
b. 竹筐焙茶:在竹筐中進行二次殺菁。竹筐焙茶的茶葉是長葉類型,最高等級的茶葉是針狀的。竹筐焙茶的生茶葉會經過充分揉捻,型態筆直修長。
c. 原葉茶:屬於中等類型。供本地消費使用。
d. 玉綠茶:或稱「捲葉茶」,茶葉的型態相當蜷曲。


◆近百年前的臺灣茶產業
烏龍種是臺灣最廣泛種植的茶種, 合計約可達總產量的半數。重要性居次的是黃柑種。
以下是烏龍種與黃柑種以外,所種植的三十種不同茶樹裡的主要品種:白毛猴茶、時茶、枝蘭、紅心等。
大約四成五的收成是在四月和五月採收;三成五是在夏季,包括六月到八月這段時間所收穫的;而剩餘的兩成則在秋季採收。春茶具有優良的風味和香氣。夏茶有優良的風味和型態,加上更為厚重的黏稠感。秋茶擁有優良的型態, 但茶湯不像夏茶那般厚重。
對臺灣的農人來說,茶樹的種植完全是在一般農耕工作中附帶進行的。農人會擁有一小塊到幾公頃不等的茶樹, 對收穫來說,被當作是機緣湊巧的貢獻, 與稻米、番薯等其他作物一同種植。在臺地區域,一般農地所占的面積較大, 而且其中用於種植茶樹的田地比例較高; 但即使在此處,茶樹種植也完全是家族事業,難以進行任何成本調查。
中間人四處走動,並向製茶人購買茶葉,隨後再將茶葉賣給本地商人;因此茶葉在中間人之間轉手,直到最後散裝茶葉都被收集並包裝為止。在最忙碌的時期,茶園工作量超過家族負荷之際, 偶爾會雇用幫工,但這並非常態。
採摘季節期間,某些情況下會在田間為工人供應飲食,假如早早便開始工作的話,供應飲食的次數會多達一日五次。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工人都會回家吃飯。
穿著燈籠褲的中國姑娘所戴的奇特頭飾,為茶園增添了有趣的特色,她們的黑色頭巾從竹笠的尖頂拖曳向下,綁在下頷處,保護頸部免受熱帶驕陽的強烈光線所傷害;妝點景色的還有稻田中顏色雪白的鷺鷥,說來奇怪,這些鷺鷥的翅膀上似乎形成了咖啡色的斑點記號, 牠們拋棄了自己原本在稻田中的使命, 轉而負起在茶樹灌木間站崗的職責。


◆大稻埕搖曳的百合花
「大稻埕搖曳的百合花」是用來形容從事茶葉焙燒,還有在臺灣的大中央茶葉市場分類貨棧中工作的中國姑娘。她們在炎夏季節上工的路途中成群結隊,充滿歡聲笑語,完全是大稻埕最美麗的景象之一。除了纏足之外,T.菲立普.泰瑞(T. Philip Terry)對早期這些姑娘的描述如下:
她們青澀鮮嫩的臉龐塗抹著白粉與胭脂,墨黑色的頭髮在頭側梳成光亮的髮髻,並插上一枝茉莉或盛開的玉蘭花做為裝飾,她們豐滿的面容與閃閃發光的黑色眼睛,散發出撩人的魅力,她們歡快地前行,為城市增添一道別緻又有趣的音符。
眼睛通常是情緒的唯一指標,她們的眉毛通常會以炭筆加黑,或修成細如初生的柳葉或新月。以下歌謠生動地描繪出她們的形象:

眉如秋風中翻飛的柳葉;
含著水光的杏眼
是楊貴妃的明眸。

許多「搖曳的百合」隨著擁擠的人群蹣跚前行,小巧殘廢的纖足被包裹在精美的繡花鞋中,腿上穿著淺藍色或薰衣草紫的絲長褲。如果一位中國女性曾想過打破不可拋頭露面的禁令,她會將自己的三寸金蓮當作攻陷情人之心最可靠的箭矢!
有些茶葉分揀人和塞維亞的香菸製造者一樣耽溺於母性,不少人會用垂掛在臀部上的黑色寬帶,揹著眼如圓珠的年幼蒙古人。


◆壯觀驚人的「御茶壺道中」
日本人給予飲茶的極高聲望,隨著西元1623年獨特的「御茶壺道中」展開,得到進一步且驚人的抬升。「御茶壺道中」是為了從宇治將產季第一批新茶送到將軍居住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的年度盛會,是長達三百英里的旅程。
將軍的宮殿中有九個巨大的茶葉罈,全都是道地的呂宋陶器。每一年,九個罈子的其中三個會輪流被送往宇治;其中兩罈會由兩個「代官」家族裝滿,第三個則會由其餘九家御物御茶師役填滿。莊嚴的隊伍抬著茶葉罈行走,帶頭的是一位茶宗派的大師,並且有大群護衛與侍者陪同。送茶隊伍每經過一個封地都會受到隆重的歡迎,並且獲得設宴款待。他們抵達宇治的時間,始終都是在仲夏前五十天,而離開江戶的茶葉罈會在特別準備的庫房中靜置一個星期,直到所有殘餘的水分蒸發為止。然後,茶葉罈會在裝滿的情況下送回京都,並且在京都存放百日。從江戶護送茶葉罈的運茶隊伍成員回到江戶後,會在秋季再次前往京都取茶。他們回程時會取道木曾海道,沿途同樣會受到每個地區的隆重歡迎和盛宴招待。所有可能在茶葉罈的旅途中遇見這個隊伍的人,包括領地內地位最崇高的貴族,都必須在這些高貴的罈子前伏拜。
御茶壺道中的耗資甚鉅,最後由節儉的德川吉宗(1710∼1744 年在位)終止了這項活動。
當茶被美學主義的信條尊為高貴,又是展現貴族氣派壯觀之物品的時期,茶在成為一種國內消費的商品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從西元120年到1333年,對於在所有階層的普及度來說,茶依舊是一項過於奢侈的事物。


◆下午茶的起源
下午茶風俗起源於十七世紀的可能性,顯示在薩瑟恩(Southerne)的劇作《妻子的藉口》(The Wive's Excuse,1692 年)的字裡行間,還有從塞維涅夫人(Mine, de Sevigne's , 1626-1696)寫給「thé de cinq heures」的書信中,也可以找到參考。
亞歷山大.卡萊爾(Alexander Carlyle)博士在自傳中,寫到了1763 年在哈羅蓋特(Harrowgate)流行的生活模式,「女士們會輪流舉辦下午茶會和咖啡聚會。」無論如何,對於下午茶風俗成為與眾不同且明確的流行這一點,全世界要感謝第十七任貝德福德(Bedford)公爵的夫人安娜(1788-1861)。在她的年代,人們的早餐分量十分驚人,而午宴是某種形式的野餐,沒有僕人在場,然後一直到八點的晚餐之間都沒有其他餐食,晚餐後會在起居室內供應茶。貝德福德公爵夫人設計出一條新規定,在五點的時候提供茶和糕餅,她的說法是,因為她「覺得心神不寧」。
女演員范尼.肯布勒(Fanny Kemble)在晚年留下的紀錄顯示,西元1842 年,她在拉特蘭(Rutland)公爵的封地貝爾沃城堡(Belvoir Castle)第一次接觸到下午茶,還說她不相信這項如今被普遍推崇的風俗起源會比這件事更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