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的都是領頭羊,「跟風」的都是犧牲品
在實際生活當中,能夠獲利的都是那些行業的領跑者,羊群中的某些個
體雖然前期也能獲得利潤,但最終,都會成為「犧牲品」。那些跟在別人後
面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贏家!
近幾年,中國的股市開始受到國內外的關注,特別是在很多老百姓也參與其中,想玩把刺激,賺一份「外快」,但由於對股票市場缺乏最基本的常識,很多人都走進羊群的隊伍,哪支股票最近漲價了,大家一窩蜂的「搶購」,哪支股票最近跌了,大家一窩蜂的「甩賣」…中國股民的瘋狂行為令很多業內專家大為驚嘆,一是嘆股民的購買力,另外一點,就是驚嘆股民的「大膽」和盲從勁頭。從「羊群效應」我們可以明確的推斷,最終獲利的都是有獨到見解的「領頭羊」,而那些跟著別人跑的人最終都會成為犧牲品!
法國有位叫約翰.法伯的科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人們稱之為「毛毛蟲實驗」。我現在借用這個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
他把若干隻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然後隨便找了一隻在其前面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然後記住這個毛毛蟲的特徵,過幾分鐘再撒一點,這些毛毛蟲就開始跟能吃到松葉的這隻毛蟲,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轉,其實所撒的松葉只夠第一隻毛毛蟲吃,也就是說,其他毛毛蟲只是在徒勞且不知所以地跟著前面的那隻毛毛蟲轉。
餵了三次之後,法伯就不再撒松葉,但這些毛毛蟲還在繼續的轉,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還在不停地、堅韌地爬行,一連走了七天七夜,最終,除了吃到食物的那隻毛毛蟲外,其他的都因饑餓和筋疲力盡而死去..
這種毛毛蟲總是喜歡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的習慣,科學家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其實也就是羊群效應。
在商場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同樣的生意,做第一的是天才,做第二的是庸才,做第三的是蠢才,做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由此就可以發現跟隨者的悲哀。
把這個例子轉化到股市可以發現,股市就是一個巨大的「轉盤」,錢就是「誘餌」,圍繞這個巨大轉盤轉的不是「毛毛蟲」,而是自認為聰明的「人」。圍繞這個「轉盤」轉動的,是成千上萬個由人組成的圈,每個圈裏,最終獲利的都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而其他的跟隨者,最終的命運就和上面那些因勞累而死去的毛毛蟲一樣。
面對日益龐大的市場,每個投資人都會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渺小,他們為了能在股市中分一杯羹,不得不跟隨市場上的主力資金追漲殺跌。一有風吹草動,就蜂擁而至,如果風聲鶴唳,就一哄而散。市場在打壓一個板塊股價時,這個板塊就一無是處;市場在炒作一個板塊熱點時,這個板塊就好像前途無比巨大,什麼都好!在股市裏,這個市場規律從沒有改變過。
大部分投資人經常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成為主力資金打壓吸籌及拉高派發的「犧牲品」。他們在資金和資訊技術上有先天的弱勢,所以想要在股市上大賺一把就太難了。
他們的盲從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那種「被別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的例子,在股市發生的最多。
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可惜的是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
一條傳聞經過媒體一報導,就會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媒體就能變成「民意」…
人類很聰明,因為人類發明創造了很多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的高級玩意兒;但同時人類也很愚蠢,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中上演。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要主動走進羊群的隊伍。
跟在別人後面,永遠成不了贏家
模仿對於初出茅廬者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它可以讓你少走彎路,但是如果一味的跟在別人後面,根本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這個世界之所以精采,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選擇不同、道路不同所造就的,如果大家都盲目的跟著別人走,那這世界上有可能就只剩下一種顏色、一個模式甚至一種
人…
雖然很多人提倡在沒有找到方向之前,模仿成功者的腳步,但是這是有適用條件的。如果你初出茅廬,剛走入社會,或者你剛進入一個行業,模仿前輩的一些行為方式,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讓你很快的融入這個群體;但是如果你一直模仿別人,跟著別人的步伐前進,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很糟糕,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能做好的事情,你照著他的方式去做,未必做得好。更何況外界條件也是瞬息萬變,會讓你的模仿失去最佳的時機。
從前一個漁夫去河邊釣魚,魚剛上鉤,他就被一群猴子圍了起來。
猴子們問:「你用什麼釣魚呀?」
漁夫開玩笑地說:「用猴腸。」
猴子們大發脾氣,撲上來就要把漁夫打死。漁夫一看自己惹了禍端,就找了個機會躺在地上裝死。猴子們看到漁夫一動也不動,以為他死了,就紛紛地喊著:「他已經死了,我們把他送到公墓裏去!」但是公墓裏有金墓也有銀墓還有一個痲瘋病人墓,送到哪裏面最合適?最後一隻老猴子做決定說:「把他送到銀墓中去。」
於是,猴子們把漁夫抬到了銀墓中,並且在他身上扔了些銀
在實際生活當中,能夠獲利的都是那些行業的領跑者,羊群中的某些個
體雖然前期也能獲得利潤,但最終,都會成為「犧牲品」。那些跟在別人後
面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贏家!
近幾年,中國的股市開始受到國內外的關注,特別是在很多老百姓也參與其中,想玩把刺激,賺一份「外快」,但由於對股票市場缺乏最基本的常識,很多人都走進羊群的隊伍,哪支股票最近漲價了,大家一窩蜂的「搶購」,哪支股票最近跌了,大家一窩蜂的「甩賣」…中國股民的瘋狂行為令很多業內專家大為驚嘆,一是嘆股民的購買力,另外一點,就是驚嘆股民的「大膽」和盲從勁頭。從「羊群效應」我們可以明確的推斷,最終獲利的都是有獨到見解的「領頭羊」,而那些跟著別人跑的人最終都會成為犧牲品!
法國有位叫約翰.法伯的科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人們稱之為「毛毛蟲實驗」。我現在借用這個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
他把若干隻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然後隨便找了一隻在其前面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然後記住這個毛毛蟲的特徵,過幾分鐘再撒一點,這些毛毛蟲就開始跟能吃到松葉的這隻毛蟲,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轉,其實所撒的松葉只夠第一隻毛毛蟲吃,也就是說,其他毛毛蟲只是在徒勞且不知所以地跟著前面的那隻毛毛蟲轉。
餵了三次之後,法伯就不再撒松葉,但這些毛毛蟲還在繼續的轉,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還在不停地、堅韌地爬行,一連走了七天七夜,最終,除了吃到食物的那隻毛毛蟲外,其他的都因饑餓和筋疲力盡而死去..
這種毛毛蟲總是喜歡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的習慣,科學家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其實也就是羊群效應。
在商場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同樣的生意,做第一的是天才,做第二的是庸才,做第三的是蠢才,做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由此就可以發現跟隨者的悲哀。
把這個例子轉化到股市可以發現,股市就是一個巨大的「轉盤」,錢就是「誘餌」,圍繞這個巨大轉盤轉的不是「毛毛蟲」,而是自認為聰明的「人」。圍繞這個「轉盤」轉動的,是成千上萬個由人組成的圈,每個圈裏,最終獲利的都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而其他的跟隨者,最終的命運就和上面那些因勞累而死去的毛毛蟲一樣。
面對日益龐大的市場,每個投資人都會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渺小,他們為了能在股市中分一杯羹,不得不跟隨市場上的主力資金追漲殺跌。一有風吹草動,就蜂擁而至,如果風聲鶴唳,就一哄而散。市場在打壓一個板塊股價時,這個板塊就一無是處;市場在炒作一個板塊熱點時,這個板塊就好像前途無比巨大,什麼都好!在股市裏,這個市場規律從沒有改變過。
大部分投資人經常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成為主力資金打壓吸籌及拉高派發的「犧牲品」。他們在資金和資訊技術上有先天的弱勢,所以想要在股市上大賺一把就太難了。
他們的盲從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那種「被別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的例子,在股市發生的最多。
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可惜的是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
一條傳聞經過媒體一報導,就會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媒體就能變成「民意」…
人類很聰明,因為人類發明創造了很多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的高級玩意兒;但同時人類也很愚蠢,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中上演。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要主動走進羊群的隊伍。
跟在別人後面,永遠成不了贏家
模仿對於初出茅廬者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它可以讓你少走彎路,但是如果一味的跟在別人後面,根本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這個世界之所以精采,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選擇不同、道路不同所造就的,如果大家都盲目的跟著別人走,那這世界上有可能就只剩下一種顏色、一個模式甚至一種
人…
雖然很多人提倡在沒有找到方向之前,模仿成功者的腳步,但是這是有適用條件的。如果你初出茅廬,剛走入社會,或者你剛進入一個行業,模仿前輩的一些行為方式,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讓你很快的融入這個群體;但是如果你一直模仿別人,跟著別人的步伐前進,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很糟糕,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能做好的事情,你照著他的方式去做,未必做得好。更何況外界條件也是瞬息萬變,會讓你的模仿失去最佳的時機。
從前一個漁夫去河邊釣魚,魚剛上鉤,他就被一群猴子圍了起來。
猴子們問:「你用什麼釣魚呀?」
漁夫開玩笑地說:「用猴腸。」
猴子們大發脾氣,撲上來就要把漁夫打死。漁夫一看自己惹了禍端,就找了個機會躺在地上裝死。猴子們看到漁夫一動也不動,以為他死了,就紛紛地喊著:「他已經死了,我們把他送到公墓裏去!」但是公墓裏有金墓也有銀墓還有一個痲瘋病人墓,送到哪裏面最合適?最後一隻老猴子做決定說:「把他送到銀墓中去。」
於是,猴子們把漁夫抬到了銀墓中,並且在他身上扔了些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