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初千日關鍵發展八部曲
上篇:社會與情緒發展、肢體與動作發展
人初千日真實故事:年近半百迎來生命的禮物
毓芳四十七歲才生下小魚兒,那時她先生冠魁剛過完五十歲生日。都在公立學校擔任小學老師的他們,其實已經有了二十歲的大兒子和十七歲的小兒子,這個突如其來的生日禮物,讓兩人的情緒很複雜。
雖然已是很有經驗的媽媽,但毓芳很晚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逢人就說起這過程:那一兩年開始,她發現生理期總是不準時,體重也總在沒有特別吃什麼的狀況下直線上升,身邊親友都跟她說,這是更年期將至的正常現象,於是她不以為意,繼續過著忙碌而穩定的生活;直到她覺得自己怎麼老是感到疲倦不堪,也偶有噁心反胃現象,想問醫生看看能否舒緩更年期症狀時,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而前一天,他們全家才剛為冠魁慶祝五十歲生日。
毓芳和冠魁原本並不打算生下小魚兒,畢竟兩個兒子都長大了,他們夫妻倆也已年近半百,準備規劃退休生活,別說照顧新生兒的瑣碎累人工作讓他們吃不消,不知能否一路陪伴這個寶寶直到成家立業的不安感受,也讓他們沒有勇氣立刻接受這突如其來的生命禮物。
想不到,當兩夫妻討論時,被兩個兒子聽到了,兒子們的反應竟是喜出望外,口徑一致地說,他們盼了「一輩子」,當哥哥願望終於要實現了!這樣的反應,讓夫妻倆心裡更掙扎了。他們一向尊重孩子想法,覺得不能忽略兒子的意見,左拖右拖下,已經不得不準備迎接小魚兒到來,加上產檢時,發現小魚兒是女生後,兩個準哥哥像孩子般手舞足蹈的反應,讓毓芳和冠魁笑得合不攏嘴,也稍稍緩解了焦慮。
但家中長輩就沒有如此正面看待這件事。婆婆高齡八十,身體還算健朗,但八十五歲的公公需要洗腎。婆婆平時還可以照顧公公,但洗腎時就常需要冠魁接送,或由兩個孫子課餘輪流搭車陪伴。身心常感疲憊的婆婆,總說他們夫妻倆很不會想,老了才生個小孩來找麻煩。一開始毓芳會用圓場的態度回說:「沒關係啊,兩個哥哥說會帶。」但婆婆總潑冷水說:「男生不會帶小孩,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毓芳也漸漸沉默了。但即使如此,仍沒有沖淡這個小家庭即將迎接小魚兒妹妹到來的喜悅與衝擊……
*人初千日發展關鍵*
成長和發展是人初千日成長過程慣用的兩個詞彙。一般來說,成長指的是「量」的增加,而發展指的是「質」的改變,人初千日家庭面臨的正是這種同時包含「質」和「量」的劇烈變化,而這變化無論是親或子,都需要豐富的養分來支持過程的蛻變。
正如前面章節不斷強調,人初千日對寶寶的成長和發展可說舉足輕重,是無法重來的重要關鍵。這一生一次的階段,如房子的地基、船隻的錨點,會決定並影響寶寶未來的「社會與情緒發展」、「肢體與動作發展」和「認知與語言發展」;當然,以上這六個發展,更源於此階段很特殊的「大腦與神經發展」。
在人初千日關鍵發展八部曲上篇,我們先來探討「社會」與「情緒」發展和「肢體」與「動作」發展這四個面向。
*社會與情緒發展*
如果要你回想最年幼時的記憶,你可以想得到最小的記憶是幾歲?
事實上,幾乎沒人能回想起自己人初千日的記憶,科學家對此現象一直都很感興趣,甚至用「童年失憶」來形容。
二○○五年,美國埃默里大學派翠西亞‧鮑爾教授和她同事的研究指出,童年失憶是因為在幼年階段,大腦還在接繼完成那些在子宮內未發展完的部分,尤其用來處理那些被稱為「記憶」的大腦區域尚在發展當中,所以長大後,我們往往覺得自己記不得人初千日發生的細節。
這種童年失憶經驗,常讓人質疑人初千日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不過,其實人類的記憶除了「情節記憶」外,還有另一種稱為「情緒記憶」。想想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經過某個地方、看到某個人、聞到某種氣味、聽到某種聲音,就會產生特定的情緒,或許是快樂、傷心或憤怒,但你卻完全記不得之前曾有過這些體驗,當然更缺乏記憶的細節。這種情緒感受可能就是你的情緒記憶,人初千日正是情緒發展關鍵期。但或許因為情緒看不到、摸不著,而且會「失憶」,在人初千日八大關鍵發展中常被人忽視。
^情緒沒有對錯,只有原始與成熟之分^
人類寶寶一出生,就擁有感受各種豐富情緒的能力,如迪士尼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所描述,一些很原始、直接的情緒,像快樂、悲傷等,幾乎從一出生那一剎那就存在。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兒童發展學家往往使用「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來予以分類,做為成人的我們幾乎都是從寶寶的表達來判斷寶寶情緒,特別是表情,像是「正面情緒」,可從寶寶瞇著眼、張嘴笑,來判斷他們是快樂的、滿足的;相對在「負面情緒」方面,若寶寶憋嘴哭泣或皺眉尖叫,則可判斷寶寶是傷心或生氣的。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都是中性的,只代表寶寶當下的狀態,但情緒卻有比較原始的情緒和比較成熟的情緒之分。以一般人最了解的「快樂」為例,新生兒快樂的情緒通常原始而單純,只要吃飽、被溫柔的擁抱著,就總能表現快樂的微笑;但過了新生兒階段的寶寶,會開始因熟悉成人的逗弄而快樂的笑,這是來自於他們已發展出社會互動能力,這種笑就相對成熟,也帶有社會性;甚至到了再大一點的寶寶,會因為完成某些任務、被稱讚而有快樂的情緒,這又是另一種層次,帶著驕傲感的快樂情緒。當然,許多負面情緒也有層次之分,由於情緒通常都和與人互動有關,所以情緒和社會發展往往被放在一起探討。
^分開看待情緒與行為^
情緒和行為雖然彼此相關,卻應該分開來檢視,因為情緒沒有對錯,但行為卻會因為所處情境而有「適當」和「不適當」之分。
即使是成人,也需要把情緒與行為分開處理。例如,如果你因為不能購買某個名牌包而感到失望,這種情緒是正常而中性的,應該獲得同理;但如果你因此而去盜刷別人的信用卡,這種行為就是「不適當」的。所有的行為,特別是成人的表現,無論背後的情緒是什麼,都要能放在「社會」這個大架構來檢視。
再舉一個典型的寶寶案例:有個一歲半的幼兒跟著媽媽到超市,看到一包糖果吵著要買,被媽媽拒絕後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請問在此情境中,有哪些是情緒?哪些是行為?包含了哪些人的情緒和哪些人的行為?
案例中的寶寶很明顯地因為提出的要求沒被滿足,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包含失望、憤怒、傷心等,於是用哭鬧、在地上打滾這些行為來表達原始情緒。這時成人的角色就很重要,請記得成人在此時也有情緒和行為兩個面向需要探討,在面對孩子表現出的行為時,成人也會有情緒,可能包含憤怒、焦慮、困窘等,而在這些情緒感受下,每個成人則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有些人會強力拉走孩子、當場動手處罰孩子,或是立刻買東西給孩子,或是在現場說理,試圖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不對的……。
孩子和成人雙方的情緒和行為會相互牽動。此時只有中腦成熟、而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孩子,在大量負面情緒淹沒之下,成人要先溫暖包容地同理他們的情緒。比較妥當的處理方式,像是成人可以先進行幾次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在意圍觀者,要先關照自己的內在情緒,等自己平靜後,蹲低身體,用比較低沉、平穩、緩慢的音調,有節奏地輕拍寶寶身體,提供寶寶如在子宮中聆聽媽媽心音的經驗,重複用具體的情緒字眼,幫助寶寶也覺察自己的情緒,因為此時寶寶不成熟的大腦需要你這樣滋養。你可以說:「寶貝,我看到你在哭,你看起來很傷心、很失望。我知道你的感覺,你可以傷心和失望,我會愛著你和陪伴你。」雖然這時往往會發現寶寶不但沒有停止哭泣,反而可能哭得更大聲,不過此時的哭常會轉成一種抒發性質的哭泣,這時成人只需持續陪伴,直到寶寶哭聲轉成比較接近抽咽聲,甚至主動尋求你的抱抱,此時就可以溫暖地抱抱孩子,牽起孩子的手離開現場。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成人沒有先關照自己的情緒,並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分開處理,只是因為不適當的行為發生就立刻處罰孩子,孩子可能會一直處在失落狀況下,即使表面上的行為處理了,但在成長過程中,當碰到更多人生困境時,當年的情緒沒被滿足的孩子,就會帶著傷成為大人,並不時出來主宰人生。相對的,成人若一味滿足孩子,孩子也將失去在人初千日發展關鍵期學習的契機,無法意識到人生並不能永遠「跟著感覺走」。作為群居動物的一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的行為永遠會放在社會架構上來檢視是否適當,被一味滿足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行為失控,進而產生人際問題或是社會適應困難。*滋養社會情緒發展三任務*
透過以上例子,我想試圖讓人初千日家庭的父母了解,在滋養寶寶社會情緒發展上,成人身負三項重要任務:
任務一:在○~一歲,讓寶寶和照顧者發展親密而安全的關係。
任務二:在○~兩歲,讓寶寶發展出認識和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
任務三:讓寶寶逐步建立能以社會、文化或家庭情境可接受的行為,適切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任務一:發展親密而安全的親子關係^
依附感與親密感是討論親子關係時常使用的兩個詞彙,看起來相似,但其實有所差異。依附感一般指的是「子對親的感覺」,而親密感則是「親對子的感覺」,兩者會相互影響。
$‧認識依附感: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感覺$
人類的新生兒必須完全依賴他人來滿足個人需求,有點像剛到異地旅行的旅人,在完全不懂當地民情風俗、不會當地語言的情況之下,無論碰到誰,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全心全意依賴眼前遇到的對象。
新生兒一次次地依賴照顧者,從需求是否獲得滿足的經驗值中,建立起對爸媽的強烈感受,也就是「依附感」。
$‧你的孩子是哪一種依附型寶寶?$
每個寶寶對照顧者都有強烈的依附感,在發展階段時,父母對寶寶「依賴」行為的回應就會決定依附感的品質。孩子與照顧者之間建立起的關係樣貌,會成為他人格重要的一部分,以及他們未來和其他人互動的基礎。特別是○到一歲左右這一年,因為接下來的學步階段,寶寶需要面對比起新生兒階段更獨立的人生,所以此時的情緒「定錨」顯得格外重要。
根據瑪麗‧愛因斯沃斯教授的陌生情境研究指出,孩子會產生四種依附感類型,在寶寶大約十五個月大的分離焦慮高峰期就看得出來:
$1.安全依附型:$屬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媽媽離開時會難過哭泣並尾隨;媽媽回來時,則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發展,嬰兒才能逐步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探索環境,發展出自我概念,成年早期面對愛的關係時,才能出現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適當愛的行為。
$2.焦慮矛盾型:$即使母親就在身旁,面對探索依然感到焦慮。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沮喪;母親回到身旁時,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此類型嬰兒的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需求、很多前後不一致的行為,對寶寶加入人生有種矛盾的困惑感。這樣的寶寶成年後在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上,往往無法對親近的人產生信任,容易在「愛」的關係上出現較多懷疑。
$3.逃避型:$迴避和忽視母親存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面對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心理學家指出,這類型孩子的照顧者通常是虎爸虎媽,對嬰兒不敏感或常表現出負面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他們成年後也容易對「愛」的關係表現冷漠。
4.紊亂型:最不幸的一種類型,往往來自本來應是安全感來源的照顧者,本身卻威脅了孩子的安全。例如,小孩經歷過令人驚嚇或害怕的照顧者。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從照顧者眼中所理解的自己,有如來自一面破碎的鏡子。經歷這種童年的孩子會帶著很深的傷長大成人,往往成為傷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是下一代的不幸循環,需要社會福利系統介入。
*實作:爸媽一起來,滋養寶寶社會與情緒發展*
由於社會情緒是人初千日八大關鍵發展中非常核心的一項,幾乎此時所有親子互動都和社會情緒發展有關,所以原則上,只要親子間共享有品質的相處時光,隨時留意寶寶發出的投入與游離線索,並加以尊重,就能滋養寶寶的社會情緒發展。在此我也特別介紹幾個簡單方法,帶領父母用人初千日六大STEAM教育來滋養寶寶的社會情緒發展。
^人初千日胎兒期^
$‧CBM孕期產期按摩:舒緩孕媽咪不適與不安$
從準備懷孕開始,配偶就可以把為另一半按摩列入固定的互動日程。進入孕期後,準媽媽因為荷爾蒙變化、體重增加、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而產生的不適,都可因配偶間的按摩獲得緩解,並幫助孕媽咪產生更多正向情緒荷爾蒙,讓雙方互動更甜蜜。
孕期也可以做手部按摩,簡單又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進行。不只孕媽咪,也可以回饋給。手部的觸覺接收器非常豐富,同時也擁有全身各部位的反射區,所以手部按摩可說是非常全面性的。
$做法:$
1. 準備一瓶植物性、冷壓且食用無虞的按摩油,若對於芳香療法有專業知識的配偶,可添加適量安全的芳香精油。
2. 準備好一條溫熱的毛巾。
3. 找個舒適的位置一起坐下。
4. 把按摩油放在掌中溫熱後,握住孕媽咪的手,深情地說些感性的話,並告訴孕媽咪:「我要開始幫妳按摩了。」
5. 從肩膀往手腕方向,往下順著手臂肌肉束方向,按摩孕媽咪的手臂,隨時和孕媽咪確認力道,遵守力道減半原則。
6. 雙手握住孕媽咪上手臂,以左右滑動的方式進行按摩(注意:不是用手腕的力量,而是運用手肘的開合來帶動手掌),並從上臂往下滑按至手腕處。
7. 握著孕媽咪的手,使用兩手拇指指腹,從手腕往手指的方向,在兩側滑按手背。
8.找到孕媽咪指骨與指骨間的縫隙,使用手指指腹,由靠近手腕處往手指方向按摩,並回推指間的軟組織。
9. 以螺旋方式、離心方向按摩孕媽咪的每根手指頭,結束時稍微晃動手指。
(8、9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0. 握著孕媽咪的手,使用兩手拇指指腹,從手腕往手指方向,往兩側滑按手掌,避免在靠近手腕處施壓,這是子宮反射部位,只適合待產時與產後按摩。 (10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圖說:手掌心靠近手腕的位置,為子宮反射區,只適合待產時與產後按摩,孕期按摩請避開,以輕撫代替。)
11. 使用指腹,在孕媽咪手掌上畫小圓圈,注意事項和第10.點相同。
(11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2. 用雙手分別握住孕媽咪大拇指側和小拇指側的手掌,分別往外與往內輕施壓。
(12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3. 使用指腹,環繞孕媽咪手腕,進行按摩。
14. 從近端到遠端,以向心方向,順著手臂肌肉束,分段按摩孕媽咪的手臂,隨時和孕媽咪確認力道,遵守力道減半原則。
15. 滾動並放鬆孕媽咪的手臂。
16. 使用熱毛巾,包覆著孕媽咪的手。
17. 用感性的語言感謝彼此的愛。
^人初千日嬰兒期^
$‧CBM寶寶撫觸按摩:按摩腹部可以調節情緒$
CBM寶寶按摩一向是滋養人初千日寶寶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親子互動。在寶寶大約○到一歲、發展學家視為「第四孕期」的階段,充滿「LOVE原則」的CBM寶寶按摩可以給予滋養,從完全依賴母體的胎兒長成準備迎接更精采人生的幼兒,更可在身心靈上滋養人初千日家庭其他成員,做好人生升級準備。CBM 寶寶按摩有多達七十多種手法,以下介紹簡單的腹部按摩,因為腸胃道一向被視為「第二大腦」,也因為可以調節情緒的血清素,九十五%以上都是由腸胃道分泌,CBM腹部按摩對發展寶寶社會情緒十分有益。
1. 準備好植物性、冷壓、無香味、食用無虞的按摩油,使用油脂把雙手搓熱,徵詢寶寶同意後,將手置於寶寶腹部,用充滿愛的話語讓寶寶知道「這是肚子」,爸媽將用愛來按摩。
$2. 水車按摩法:$從寶寶肋骨下緣往鼠鼷方向,用雙手以水車葉片轉動的方式輪流按摩寶寶肚子,可以一邊按摩、一邊唱歌。如果是寶寶在胎兒階段時就常聽爸媽哼唱的歌曲最好,且盡量每次都唱同一首,不但能夠穩定寶寶情緒,達到制約效果,也能提醒爸媽別急躁,要當一個好整以暇的按摩者,珍視美好親子時光。
$3. 雙膝上彎式:$用雙手握住寶寶小腿靠近腳踝處,彎曲膝蓋後,靠近寶寶的肚子停留一會兒,再把雙腿伸直,稍稍晃動、放鬆。進行過程一樣可以唱首歌,寶寶是天生的音樂家,對於歌聲的興趣永遠大於平時說話的聲音。由於腿部肌肉是隨意肌,像這樣以隨意肌牽動腸胃道不隨意肌的瑜伽運動方式,配合簡單按摩就得以滋養寶寶尚在發展階段的腸胃道。
$4. 日月按摩法:$使用雙手輪流在寶寶腹部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協調性比較不足的爸媽,可以同時使用兩隻手一起順時針畫圓;協調性還不錯的爸媽,可以試著一隻手連續順時針畫圓,另一隻手則以順時針、從九點往五點方向畫半圓。過程中同樣可以對寶寶唱同一首歌。
5. 再次重複$雙膝上彎式。$
→ → →
這套按摩方式CBM聯盟暱稱為「維他命」式按摩,也就是可以像日常按三餐進食一樣天天做,也可以在想強化寶寶發展時額外進行。
$‧IAF寶寶親水游泳:讓寶寶習慣親近水世界$
水體占地球七○%以上面積,而人體也有七○%以上由水組成,人類的先祖生命更是起源於水,所以人和水世界互動是很自然的事。前面提過水世界和陸世界截然不同的浮力、阻力、包覆感等,配合人初千日寶寶發展特性,水世界的滋養環境與人初千日家庭可說是天作之合,光是和寶寶一起健康安全地泡在水世界中,就足以帶來訴說不盡的好處。一家人在水中,可以放鬆在此階段面對種種挑戰的壓力,也會因為需要相互扶持而更加信任彼此;同時,此階段寶寶的脂肪與肌肉比例、潛水反射等仍存在的特性,讓寶寶在水中比爸媽更怡然自得,爸媽更能建立以寶寶為師、為專家的觀念,非常有助於人初千日家庭發展社會情緒。
$1. 從浴室開始的親水活動:$洗澡是寶寶天天接觸水的經驗活動,更是爸媽可以幫寶寶做好親水準備的絕佳契機。傳統沐浴教學都避免讓寶寶的臉碰觸太多水,但事實上新生兒剛從充滿羊水的子宮而來,對水的感受親近。最簡單的親水方式是為寶寶清潔頭與臉部時,可先從不把毛巾擰很乾開始,再慢慢讓毛巾滴水,使水滴自然流到寶寶頭臉,並用手幫寶寶把水自臉部由上而下抹去,制約寶寶習慣以上親水動作。
$2. 蜻蜓點水:$人初千日寶寶對新體驗非常敏銳,不同形狀和深度的水容器、不同強度的水流,都會累積寶寶經驗值。也因為先天氣質差異,每個寶寶面對新經驗往往會有不同情緒反應,如果每次入水都能以漸進式、左右輕搖的方式開始,未來有機會接觸新親水環境時,蜻蜓點水的習慣就會成為制約孩子理解的重要線索。^人初千日學步期^
$‧NBF 人初千日食育:品嚐食物原味$
飲食會影響情緒是近年科學界的重大發現,尤其需特別注意成長發育快速的人初千日寶寶飲食習慣,像是廣受討論的「高糖效應」(sugar high),讓新手爸媽更加正視近代飲食中合成糖攝取過量情形。
NBF以務實的飲食方針,鼓勵人初千日家庭從餐桌開始找回愛的溫度、成就感與幸福感。除了推廣彩虹飲食外,在烹飪時建議○到一歲寶寶盡量品嚐食物原味,鼓勵家中備餐者挑選天然食材,像是蘋果、南瓜、魚類這類本來就富有甜、鹹口味的食材,避免調味料的添加。
寶寶一歲後,雖因活動量增加可以少量添加天然調味料,但因為已習慣食物原味,人初千日家庭飲食習慣只要由此慢慢養成,自然就不會攝取太多對情緒產生負面效果的飲食。以下介紹幾種可對情緒產生正面效果的食材。
$1. 藜麥:$富含蛋白質的全穀物,其營養價值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其中富含的類黃酮經科學證實有抗憂鬱效果,同時也是非常老少咸宜的食材,可以取代相對較無營養的白米飯或白麵條,變化出豐富的飲食,無論是蒸熟了做成藜麥飯、藜麥粥直接吃,或是加入蔬果做成濃湯都十分美味。
$2. 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已證實能讓心情變好。在寶寶更小一點、開始嘗試魚類副食品時,鮭魚常是首選食材,主要是因為市售鮭魚排幾乎已處理掉魚刺,吃起來相對安全,因此寶寶進入學步期時往往已很習慣鮭魚味道。鮭魚料理變化豐富,無論蒸、煎、烤,都可擄獲人初千日家庭的胃。
$3. 富含維生素B6的食材:$維生素B6可將食物中的色氨酸轉成血清素,血清素在人類情緒中扮演重要角色。深綠蔬菜像菠菜、羽衣甘藍,肉類如海鮮、家禽肉、牛肉等,都富含維生素B6。這些都是美味又好變化的食材,可依照彩虹飲食日誌原則,在各種色彩中平均攝取。
$4. 葡萄:$紫紅色的葡萄和很多相同色澤的食材一樣,含有一種稱為白藜蘆醇的營養素,具有高度抗氧化作用,也證實能讓情緒維持正向。美味的葡萄甜度高,適量的天然甜食也能提振情緒。食用前妥善地將葡萄皮、肉、籽分離,不但能直接吃果肉,營養價值更高的皮與籽還可以變化成果汁、果醬、軟糖等食物,適合人初千日家庭所有成員一起享用。
$‧BSS寶寶音樂手語:透過手語字彙認識情緒$
人初千日社會情緒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他人情緒,開始學步的孩子也往往開始牙牙學語了。
無論你之前是否接觸過BSS寶寶音樂手語,陏著寶寶在人初千日階段認知語言和社會情緒發展越來越成熟,如果能有些字彙對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受,會非常有幫助。
但與情緒有關的字彙,像是生氣、傷心、快樂、害怕等,在口語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立刻應用,即使部分孩子已能理解這些字彙,往往還是無法做口語表達。此時,若能使用手語進行更多理解與表達,不但親子互動質量更佳,也能滋養整體社會情緒發展。以下介紹幾種與情緒有關的美式手語ASL字彙。
$1. 快樂:$表情愉悅,使用慣用手將五指併攏後放在胸前,手心朝自己,由下而上揮動數次,表現出快樂的情緒是由心油然而起的感受。
$2. 生氣:$表情憤怒,使用雙手,所有手指微曲,手心朝自己,在胸前快速地由下而上揮動,表現出怒火中燒的樣子。
$3. 傷心:$表情傷心,使用雙手,手心朝向自己,在臉的前面由上往下移動,表現出情緒低沉的樣子。
$4. 害怕:$表情驚恐,雙手從身體兩旁,突然放在胸前交叉,手指伸出,手心朝自己,表現出被突如其來的人事物驚嚇的害怕樣子,伴隨嚇一跳的聲音。
$5. 興奮:$表情興奮,雙手放在胸前,中指微微往前伸出,手心朝自己,在胸前不斷地揮動,表現出內心雀躍不已的樣子。
$6. 害羞:$表情害羞,使用慣用手四指併攏,拇指分開。把手背放在臉頰上轉動的同時,低頭向下,表現出害羞不敢看人的樣子。
這些和情緒與感覺有關的手語字彙,不但在自我表達時很有幫助,更可延伸進行許多遊戲與互動,進一步促進社會情緒發展。BSS寶寶音樂手語影片,請掃QR Code觀賞:(請美編預留QR Code圖位,待影片建製網址後補上)
人初千日的覺醒:
一家人共同譜寫全新的生命篇章
跟其他夫妻比起來,老來得女的毓芳和冠魁表現得似乎更有彈性,衷心迎接重新展開「人初千日」家庭過程的驚奇與喜悅。
小魚兒出生後,可說集三千寵愛在一身,就連原本態度負面的婆婆和身體狀況欠佳的公公,表情都明顯地燦爛了起來,兩個哥哥更是搶著照顧妹妹,讓兩夫妻感到很欣慰。
一出生就診斷出罹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小魚兒,其實並不好照顧,還進行了好幾階段的手術,也讓這一家子忙上加忙。雖然毓芳和冠魁偶爾也會開玩笑說,婆婆當年說得對,他們真是自找麻煩,但顯然這個家已經再也不能沒有小魚兒的笑語了。
雖然要照顧長輩,又要常帶小魚兒就醫真的很累,但兩個哥哥獲得的成長,也讓兩夫妻驚覺小魚兒帶給這個家庭的意外收穫。
他們一家參加人初千日課程時,陣容永遠是最龐大的:爸爸、媽媽、兩個哥哥,甚至爺爺奶奶都常一同出席,讓老師常得尷尬地請其他家人在面積不大的教室外靜候,但他們仍甘之如飴,還幽默地給老師看他們的「陪課」排班表。
小魚兒帶來的不只有挑戰,更多的是這個家庭共同譜寫出全新的生命篇章。
【故事結束】
人初千日關鍵發展八部曲
上篇:社會與情緒發展、肢體與動作發展
人初千日真實故事:年近半百迎來生命的禮物
毓芳四十七歲才生下小魚兒,那時她先生冠魁剛過完五十歲生日。都在公立學校擔任小學老師的他們,其實已經有了二十歲的大兒子和十七歲的小兒子,這個突如其來的生日禮物,讓兩人的情緒很複雜。
雖然已是很有經驗的媽媽,但毓芳很晚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逢人就說起這過程:那一兩年開始,她發現生理期總是不準時,體重也總在沒有特別吃什麼的狀況下直線上升,身邊親友都跟她說,這是更年期將至的正常現象,於是她不以為意,繼續過著忙碌而穩定的生活;直到她覺得自己怎麼老是感到疲倦不堪,也偶有噁心反胃現象,想問醫生看看能否舒緩更年期症狀時,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而前一天,他們全家才剛為冠魁慶祝五十歲生日。
毓芳和冠魁原本並不打算生下小魚兒,畢竟兩個兒子都長大了,他們夫妻倆也已年近半百,準備規劃退休生活,別說照顧新生兒的瑣碎累人工作讓他們吃不消,不知能否一路陪伴這個寶寶直到成家立業的不安感受,也讓他們沒有勇氣立刻接受這突如其來的生命禮物。
想不到,當兩夫妻討論時,被兩個兒子聽到了,兒子們的反應竟是喜出望外,口徑一致地說,他們盼了「一輩子」,當哥哥願望終於要實現了!這樣的反應,讓夫妻倆心裡更掙扎了。他們一向尊重孩子想法,覺得不能忽略兒子的意見,左拖右拖下,已經不得不準備迎接小魚兒到來,加上產檢時,發現小魚兒是女生後,兩個準哥哥像孩子般手舞足蹈的反應,讓毓芳和冠魁笑得合不攏嘴,也稍稍緩解了焦慮。
但家中長輩就沒有如此正面看待這件事。婆婆高齡八十,身體還算健朗,但八十五歲的公公需要洗腎。婆婆平時還可以照顧公公,但洗腎時就常需要冠魁接送,或由兩個孫子課餘輪流搭車陪伴。身心常感疲憊的婆婆,總說他們夫妻倆很不會想,老了才生個小孩來找麻煩。一開始毓芳會用圓場的態度回說:「沒關係啊,兩個哥哥說會帶。」但婆婆總潑冷水說:「男生不會帶小孩,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毓芳也漸漸沉默了。但即使如此,仍沒有沖淡這個小家庭即將迎接小魚兒妹妹到來的喜悅與衝擊……
*人初千日發展關鍵*
成長和發展是人初千日成長過程慣用的兩個詞彙。一般來說,成長指的是「量」的增加,而發展指的是「質」的改變,人初千日家庭面臨的正是這種同時包含「質」和「量」的劇烈變化,而這變化無論是親或子,都需要豐富的養分來支持過程的蛻變。
正如前面章節不斷強調,人初千日對寶寶的成長和發展可說舉足輕重,是無法重來的重要關鍵。這一生一次的階段,如房子的地基、船隻的錨點,會決定並影響寶寶未來的「社會與情緒發展」、「肢體與動作發展」和「認知與語言發展」;當然,以上這六個發展,更源於此階段很特殊的「大腦與神經發展」。
在人初千日關鍵發展八部曲上篇,我們先來探討「社會」與「情緒」發展和「肢體」與「動作」發展這四個面向。
*社會與情緒發展*
如果要你回想最年幼時的記憶,你可以想得到最小的記憶是幾歲?
事實上,幾乎沒人能回想起自己人初千日的記憶,科學家對此現象一直都很感興趣,甚至用「童年失憶」來形容。
二○○五年,美國埃默里大學派翠西亞‧鮑爾教授和她同事的研究指出,童年失憶是因為在幼年階段,大腦還在接繼完成那些在子宮內未發展完的部分,尤其用來處理那些被稱為「記憶」的大腦區域尚在發展當中,所以長大後,我們往往覺得自己記不得人初千日發生的細節。
這種童年失憶經驗,常讓人質疑人初千日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不過,其實人類的記憶除了「情節記憶」外,還有另一種稱為「情緒記憶」。想想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經過某個地方、看到某個人、聞到某種氣味、聽到某種聲音,就會產生特定的情緒,或許是快樂、傷心或憤怒,但你卻完全記不得之前曾有過這些體驗,當然更缺乏記憶的細節。這種情緒感受可能就是你的情緒記憶,人初千日正是情緒發展關鍵期。但或許因為情緒看不到、摸不著,而且會「失憶」,在人初千日八大關鍵發展中常被人忽視。
^情緒沒有對錯,只有原始與成熟之分^
人類寶寶一出生,就擁有感受各種豐富情緒的能力,如迪士尼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所描述,一些很原始、直接的情緒,像快樂、悲傷等,幾乎從一出生那一剎那就存在。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兒童發展學家往往使用「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來予以分類,做為成人的我們幾乎都是從寶寶的表達來判斷寶寶情緒,特別是表情,像是「正面情緒」,可從寶寶瞇著眼、張嘴笑,來判斷他們是快樂的、滿足的;相對在「負面情緒」方面,若寶寶憋嘴哭泣或皺眉尖叫,則可判斷寶寶是傷心或生氣的。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都是中性的,只代表寶寶當下的狀態,但情緒卻有比較原始的情緒和比較成熟的情緒之分。以一般人最了解的「快樂」為例,新生兒快樂的情緒通常原始而單純,只要吃飽、被溫柔的擁抱著,就總能表現快樂的微笑;但過了新生兒階段的寶寶,會開始因熟悉成人的逗弄而快樂的笑,這是來自於他們已發展出社會互動能力,這種笑就相對成熟,也帶有社會性;甚至到了再大一點的寶寶,會因為完成某些任務、被稱讚而有快樂的情緒,這又是另一種層次,帶著驕傲感的快樂情緒。當然,許多負面情緒也有層次之分,由於情緒通常都和與人互動有關,所以情緒和社會發展往往被放在一起探討。
^分開看待情緒與行為^
情緒和行為雖然彼此相關,卻應該分開來檢視,因為情緒沒有對錯,但行為卻會因為所處情境而有「適當」和「不適當」之分。
即使是成人,也需要把情緒與行為分開處理。例如,如果你因為不能購買某個名牌包而感到失望,這種情緒是正常而中性的,應該獲得同理;但如果你因此而去盜刷別人的信用卡,這種行為就是「不適當」的。所有的行為,特別是成人的表現,無論背後的情緒是什麼,都要能放在「社會」這個大架構來檢視。
再舉一個典型的寶寶案例:有個一歲半的幼兒跟著媽媽到超市,看到一包糖果吵著要買,被媽媽拒絕後就大哭大鬧,躺在地上打滾。請問在此情境中,有哪些是情緒?哪些是行為?包含了哪些人的情緒和哪些人的行為?
案例中的寶寶很明顯地因為提出的要求沒被滿足,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包含失望、憤怒、傷心等,於是用哭鬧、在地上打滾這些行為來表達原始情緒。這時成人的角色就很重要,請記得成人在此時也有情緒和行為兩個面向需要探討,在面對孩子表現出的行為時,成人也會有情緒,可能包含憤怒、焦慮、困窘等,而在這些情緒感受下,每個成人則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有些人會強力拉走孩子、當場動手處罰孩子,或是立刻買東西給孩子,或是在現場說理,試圖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不對的……。
孩子和成人雙方的情緒和行為會相互牽動。此時只有中腦成熟、而大腦還沒發展完全的孩子,在大量負面情緒淹沒之下,成人要先溫暖包容地同理他們的情緒。比較妥當的處理方式,像是成人可以先進行幾次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在意圍觀者,要先關照自己的內在情緒,等自己平靜後,蹲低身體,用比較低沉、平穩、緩慢的音調,有節奏地輕拍寶寶身體,提供寶寶如在子宮中聆聽媽媽心音的經驗,重複用具體的情緒字眼,幫助寶寶也覺察自己的情緒,因為此時寶寶不成熟的大腦需要你這樣滋養。你可以說:「寶貝,我看到你在哭,你看起來很傷心、很失望。我知道你的感覺,你可以傷心和失望,我會愛著你和陪伴你。」雖然這時往往會發現寶寶不但沒有停止哭泣,反而可能哭得更大聲,不過此時的哭常會轉成一種抒發性質的哭泣,這時成人只需持續陪伴,直到寶寶哭聲轉成比較接近抽咽聲,甚至主動尋求你的抱抱,此時就可以溫暖地抱抱孩子,牽起孩子的手離開現場。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成人沒有先關照自己的情緒,並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分開處理,只是因為不適當的行為發生就立刻處罰孩子,孩子可能會一直處在失落狀況下,即使表面上的行為處理了,但在成長過程中,當碰到更多人生困境時,當年的情緒沒被滿足的孩子,就會帶著傷成為大人,並不時出來主宰人生。相對的,成人若一味滿足孩子,孩子也將失去在人初千日發展關鍵期學習的契機,無法意識到人生並不能永遠「跟著感覺走」。作為群居動物的一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的行為永遠會放在社會架構上來檢視是否適當,被一味滿足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行為失控,進而產生人際問題或是社會適應困難。*滋養社會情緒發展三任務*
透過以上例子,我想試圖讓人初千日家庭的父母了解,在滋養寶寶社會情緒發展上,成人身負三項重要任務:
任務一:在○~一歲,讓寶寶和照顧者發展親密而安全的關係。
任務二:在○~兩歲,讓寶寶發展出認識和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
任務三:讓寶寶逐步建立能以社會、文化或家庭情境可接受的行為,適切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任務一:發展親密而安全的親子關係^
依附感與親密感是討論親子關係時常使用的兩個詞彙,看起來相似,但其實有所差異。依附感一般指的是「子對親的感覺」,而親密感則是「親對子的感覺」,兩者會相互影響。
$‧認識依附感: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感覺$
人類的新生兒必須完全依賴他人來滿足個人需求,有點像剛到異地旅行的旅人,在完全不懂當地民情風俗、不會當地語言的情況之下,無論碰到誰,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全心全意依賴眼前遇到的對象。
新生兒一次次地依賴照顧者,從需求是否獲得滿足的經驗值中,建立起對爸媽的強烈感受,也就是「依附感」。
$‧你的孩子是哪一種依附型寶寶?$
每個寶寶對照顧者都有強烈的依附感,在發展階段時,父母對寶寶「依賴」行為的回應就會決定依附感的品質。孩子與照顧者之間建立起的關係樣貌,會成為他人格重要的一部分,以及他們未來和其他人互動的基礎。特別是○到一歲左右這一年,因為接下來的學步階段,寶寶需要面對比起新生兒階段更獨立的人生,所以此時的情緒「定錨」顯得格外重要。
根據瑪麗‧愛因斯沃斯教授的陌生情境研究指出,孩子會產生四種依附感類型,在寶寶大約十五個月大的分離焦慮高峰期就看得出來:
$1.安全依附型:$屬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媽媽離開時會難過哭泣並尾隨;媽媽回來時,則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發展,嬰兒才能逐步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探索環境,發展出自我概念,成年早期面對愛的關係時,才能出現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適當愛的行為。
$2.焦慮矛盾型:$即使母親就在身旁,面對探索依然感到焦慮。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沮喪;母親回到身旁時,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此類型嬰兒的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需求、很多前後不一致的行為,對寶寶加入人生有種矛盾的困惑感。這樣的寶寶成年後在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上,往往無法對親近的人產生信任,容易在「愛」的關係上出現較多懷疑。
$3.逃避型:$迴避和忽視母親存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面對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心理學家指出,這類型孩子的照顧者通常是虎爸虎媽,對嬰兒不敏感或常表現出負面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他們成年後也容易對「愛」的關係表現冷漠。
4.紊亂型:最不幸的一種類型,往往來自本來應是安全感來源的照顧者,本身卻威脅了孩子的安全。例如,小孩經歷過令人驚嚇或害怕的照顧者。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從照顧者眼中所理解的自己,有如來自一面破碎的鏡子。經歷這種童年的孩子會帶著很深的傷長大成人,往往成為傷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是下一代的不幸循環,需要社會福利系統介入。
*實作:爸媽一起來,滋養寶寶社會與情緒發展*
由於社會情緒是人初千日八大關鍵發展中非常核心的一項,幾乎此時所有親子互動都和社會情緒發展有關,所以原則上,只要親子間共享有品質的相處時光,隨時留意寶寶發出的投入與游離線索,並加以尊重,就能滋養寶寶的社會情緒發展。在此我也特別介紹幾個簡單方法,帶領父母用人初千日六大STEAM教育來滋養寶寶的社會情緒發展。
^人初千日胎兒期^
$‧CBM孕期產期按摩:舒緩孕媽咪不適與不安$
從準備懷孕開始,配偶就可以把為另一半按摩列入固定的互動日程。進入孕期後,準媽媽因為荷爾蒙變化、體重增加、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而產生的不適,都可因配偶間的按摩獲得緩解,並幫助孕媽咪產生更多正向情緒荷爾蒙,讓雙方互動更甜蜜。
孕期也可以做手部按摩,簡單又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進行。不只孕媽咪,也可以回饋給。手部的觸覺接收器非常豐富,同時也擁有全身各部位的反射區,所以手部按摩可說是非常全面性的。
$做法:$
1. 準備一瓶植物性、冷壓且食用無虞的按摩油,若對於芳香療法有專業知識的配偶,可添加適量安全的芳香精油。
2. 準備好一條溫熱的毛巾。
3. 找個舒適的位置一起坐下。
4. 把按摩油放在掌中溫熱後,握住孕媽咪的手,深情地說些感性的話,並告訴孕媽咪:「我要開始幫妳按摩了。」
5. 從肩膀往手腕方向,往下順著手臂肌肉束方向,按摩孕媽咪的手臂,隨時和孕媽咪確認力道,遵守力道減半原則。
6. 雙手握住孕媽咪上手臂,以左右滑動的方式進行按摩(注意:不是用手腕的力量,而是運用手肘的開合來帶動手掌),並從上臂往下滑按至手腕處。
7. 握著孕媽咪的手,使用兩手拇指指腹,從手腕往手指的方向,在兩側滑按手背。
8.找到孕媽咪指骨與指骨間的縫隙,使用手指指腹,由靠近手腕處往手指方向按摩,並回推指間的軟組織。
9. 以螺旋方式、離心方向按摩孕媽咪的每根手指頭,結束時稍微晃動手指。
(8、9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0. 握著孕媽咪的手,使用兩手拇指指腹,從手腕往手指方向,往兩側滑按手掌,避免在靠近手腕處施壓,這是子宮反射部位,只適合待產時與產後按摩。 (10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圖說:手掌心靠近手腕的位置,為子宮反射區,只適合待產時與產後按摩,孕期按摩請避開,以輕撫代替。)
11. 使用指腹,在孕媽咪手掌上畫小圓圈,注意事項和第10.點相同。
(11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2. 用雙手分別握住孕媽咪大拇指側和小拇指側的手掌,分別往外與往內輕施壓。
(12示意圖,已發外部美編繪圖,待補)
13. 使用指腹,環繞孕媽咪手腕,進行按摩。
14. 從近端到遠端,以向心方向,順著手臂肌肉束,分段按摩孕媽咪的手臂,隨時和孕媽咪確認力道,遵守力道減半原則。
15. 滾動並放鬆孕媽咪的手臂。
16. 使用熱毛巾,包覆著孕媽咪的手。
17. 用感性的語言感謝彼此的愛。
^人初千日嬰兒期^
$‧CBM寶寶撫觸按摩:按摩腹部可以調節情緒$
CBM寶寶按摩一向是滋養人初千日寶寶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親子互動。在寶寶大約○到一歲、發展學家視為「第四孕期」的階段,充滿「LOVE原則」的CBM寶寶按摩可以給予滋養,從完全依賴母體的胎兒長成準備迎接更精采人生的幼兒,更可在身心靈上滋養人初千日家庭其他成員,做好人生升級準備。CBM 寶寶按摩有多達七十多種手法,以下介紹簡單的腹部按摩,因為腸胃道一向被視為「第二大腦」,也因為可以調節情緒的血清素,九十五%以上都是由腸胃道分泌,CBM腹部按摩對發展寶寶社會情緒十分有益。
1. 準備好植物性、冷壓、無香味、食用無虞的按摩油,使用油脂把雙手搓熱,徵詢寶寶同意後,將手置於寶寶腹部,用充滿愛的話語讓寶寶知道「這是肚子」,爸媽將用愛來按摩。
$2. 水車按摩法:$從寶寶肋骨下緣往鼠鼷方向,用雙手以水車葉片轉動的方式輪流按摩寶寶肚子,可以一邊按摩、一邊唱歌。如果是寶寶在胎兒階段時就常聽爸媽哼唱的歌曲最好,且盡量每次都唱同一首,不但能夠穩定寶寶情緒,達到制約效果,也能提醒爸媽別急躁,要當一個好整以暇的按摩者,珍視美好親子時光。
$3. 雙膝上彎式:$用雙手握住寶寶小腿靠近腳踝處,彎曲膝蓋後,靠近寶寶的肚子停留一會兒,再把雙腿伸直,稍稍晃動、放鬆。進行過程一樣可以唱首歌,寶寶是天生的音樂家,對於歌聲的興趣永遠大於平時說話的聲音。由於腿部肌肉是隨意肌,像這樣以隨意肌牽動腸胃道不隨意肌的瑜伽運動方式,配合簡單按摩就得以滋養寶寶尚在發展階段的腸胃道。
$4. 日月按摩法:$使用雙手輪流在寶寶腹部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協調性比較不足的爸媽,可以同時使用兩隻手一起順時針畫圓;協調性還不錯的爸媽,可以試著一隻手連續順時針畫圓,另一隻手則以順時針、從九點往五點方向畫半圓。過程中同樣可以對寶寶唱同一首歌。
5. 再次重複$雙膝上彎式。$
→ → →
這套按摩方式CBM聯盟暱稱為「維他命」式按摩,也就是可以像日常按三餐進食一樣天天做,也可以在想強化寶寶發展時額外進行。
$‧IAF寶寶親水游泳:讓寶寶習慣親近水世界$
水體占地球七○%以上面積,而人體也有七○%以上由水組成,人類的先祖生命更是起源於水,所以人和水世界互動是很自然的事。前面提過水世界和陸世界截然不同的浮力、阻力、包覆感等,配合人初千日寶寶發展特性,水世界的滋養環境與人初千日家庭可說是天作之合,光是和寶寶一起健康安全地泡在水世界中,就足以帶來訴說不盡的好處。一家人在水中,可以放鬆在此階段面對種種挑戰的壓力,也會因為需要相互扶持而更加信任彼此;同時,此階段寶寶的脂肪與肌肉比例、潛水反射等仍存在的特性,讓寶寶在水中比爸媽更怡然自得,爸媽更能建立以寶寶為師、為專家的觀念,非常有助於人初千日家庭發展社會情緒。
$1. 從浴室開始的親水活動:$洗澡是寶寶天天接觸水的經驗活動,更是爸媽可以幫寶寶做好親水準備的絕佳契機。傳統沐浴教學都避免讓寶寶的臉碰觸太多水,但事實上新生兒剛從充滿羊水的子宮而來,對水的感受親近。最簡單的親水方式是為寶寶清潔頭與臉部時,可先從不把毛巾擰很乾開始,再慢慢讓毛巾滴水,使水滴自然流到寶寶頭臉,並用手幫寶寶把水自臉部由上而下抹去,制約寶寶習慣以上親水動作。
$2. 蜻蜓點水:$人初千日寶寶對新體驗非常敏銳,不同形狀和深度的水容器、不同強度的水流,都會累積寶寶經驗值。也因為先天氣質差異,每個寶寶面對新經驗往往會有不同情緒反應,如果每次入水都能以漸進式、左右輕搖的方式開始,未來有機會接觸新親水環境時,蜻蜓點水的習慣就會成為制約孩子理解的重要線索。^人初千日學步期^
$‧NBF 人初千日食育:品嚐食物原味$
飲食會影響情緒是近年科學界的重大發現,尤其需特別注意成長發育快速的人初千日寶寶飲食習慣,像是廣受討論的「高糖效應」(sugar high),讓新手爸媽更加正視近代飲食中合成糖攝取過量情形。
NBF以務實的飲食方針,鼓勵人初千日家庭從餐桌開始找回愛的溫度、成就感與幸福感。除了推廣彩虹飲食外,在烹飪時建議○到一歲寶寶盡量品嚐食物原味,鼓勵家中備餐者挑選天然食材,像是蘋果、南瓜、魚類這類本來就富有甜、鹹口味的食材,避免調味料的添加。
寶寶一歲後,雖因活動量增加可以少量添加天然調味料,但因為已習慣食物原味,人初千日家庭飲食習慣只要由此慢慢養成,自然就不會攝取太多對情緒產生負面效果的飲食。以下介紹幾種可對情緒產生正面效果的食材。
$1. 藜麥:$富含蛋白質的全穀物,其營養價值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其中富含的類黃酮經科學證實有抗憂鬱效果,同時也是非常老少咸宜的食材,可以取代相對較無營養的白米飯或白麵條,變化出豐富的飲食,無論是蒸熟了做成藜麥飯、藜麥粥直接吃,或是加入蔬果做成濃湯都十分美味。
$2. 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已證實能讓心情變好。在寶寶更小一點、開始嘗試魚類副食品時,鮭魚常是首選食材,主要是因為市售鮭魚排幾乎已處理掉魚刺,吃起來相對安全,因此寶寶進入學步期時往往已很習慣鮭魚味道。鮭魚料理變化豐富,無論蒸、煎、烤,都可擄獲人初千日家庭的胃。
$3. 富含維生素B6的食材:$維生素B6可將食物中的色氨酸轉成血清素,血清素在人類情緒中扮演重要角色。深綠蔬菜像菠菜、羽衣甘藍,肉類如海鮮、家禽肉、牛肉等,都富含維生素B6。這些都是美味又好變化的食材,可依照彩虹飲食日誌原則,在各種色彩中平均攝取。
$4. 葡萄:$紫紅色的葡萄和很多相同色澤的食材一樣,含有一種稱為白藜蘆醇的營養素,具有高度抗氧化作用,也證實能讓情緒維持正向。美味的葡萄甜度高,適量的天然甜食也能提振情緒。食用前妥善地將葡萄皮、肉、籽分離,不但能直接吃果肉,營養價值更高的皮與籽還可以變化成果汁、果醬、軟糖等食物,適合人初千日家庭所有成員一起享用。
$‧BSS寶寶音樂手語:透過手語字彙認識情緒$
人初千日社會情緒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他人情緒,開始學步的孩子也往往開始牙牙學語了。
無論你之前是否接觸過BSS寶寶音樂手語,陏著寶寶在人初千日階段認知語言和社會情緒發展越來越成熟,如果能有些字彙對照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受,會非常有幫助。
但與情緒有關的字彙,像是生氣、傷心、快樂、害怕等,在口語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立刻應用,即使部分孩子已能理解這些字彙,往往還是無法做口語表達。此時,若能使用手語進行更多理解與表達,不但親子互動質量更佳,也能滋養整體社會情緒發展。以下介紹幾種與情緒有關的美式手語ASL字彙。
$1. 快樂:$表情愉悅,使用慣用手將五指併攏後放在胸前,手心朝自己,由下而上揮動數次,表現出快樂的情緒是由心油然而起的感受。
$2. 生氣:$表情憤怒,使用雙手,所有手指微曲,手心朝自己,在胸前快速地由下而上揮動,表現出怒火中燒的樣子。
$3. 傷心:$表情傷心,使用雙手,手心朝向自己,在臉的前面由上往下移動,表現出情緒低沉的樣子。
$4. 害怕:$表情驚恐,雙手從身體兩旁,突然放在胸前交叉,手指伸出,手心朝自己,表現出被突如其來的人事物驚嚇的害怕樣子,伴隨嚇一跳的聲音。
$5. 興奮:$表情興奮,雙手放在胸前,中指微微往前伸出,手心朝自己,在胸前不斷地揮動,表現出內心雀躍不已的樣子。
$6. 害羞:$表情害羞,使用慣用手四指併攏,拇指分開。把手背放在臉頰上轉動的同時,低頭向下,表現出害羞不敢看人的樣子。
這些和情緒與感覺有關的手語字彙,不但在自我表達時很有幫助,更可延伸進行許多遊戲與互動,進一步促進社會情緒發展。BSS寶寶音樂手語影片,請掃QR Code觀賞:(請美編預留QR Code圖位,待影片建製網址後補上)
人初千日的覺醒:
一家人共同譜寫全新的生命篇章
跟其他夫妻比起來,老來得女的毓芳和冠魁表現得似乎更有彈性,衷心迎接重新展開「人初千日」家庭過程的驚奇與喜悅。
小魚兒出生後,可說集三千寵愛在一身,就連原本態度負面的婆婆和身體狀況欠佳的公公,表情都明顯地燦爛了起來,兩個哥哥更是搶著照顧妹妹,讓兩夫妻感到很欣慰。
一出生就診斷出罹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小魚兒,其實並不好照顧,還進行了好幾階段的手術,也讓這一家子忙上加忙。雖然毓芳和冠魁偶爾也會開玩笑說,婆婆當年說得對,他們真是自找麻煩,但顯然這個家已經再也不能沒有小魚兒的笑語了。
雖然要照顧長輩,又要常帶小魚兒就醫真的很累,但兩個哥哥獲得的成長,也讓兩夫妻驚覺小魚兒帶給這個家庭的意外收穫。
他們一家參加人初千日課程時,陣容永遠是最龐大的:爸爸、媽媽、兩個哥哥,甚至爺爺奶奶都常一同出席,讓老師常得尷尬地請其他家人在面積不大的教室外靜候,但他們仍甘之如飴,還幽默地給老師看他們的「陪課」排班表。
小魚兒帶來的不只有挑戰,更多的是這個家庭共同譜寫出全新的生命篇章。
【故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