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獅由來
過時過節少不了舞獅一環。相傳獅子是祥瑞的神獸,也是避邪的猛獸,於是,舞獅就有了驅逐疫鬼、帶來好運的含意。
南獅北獅
舞獅文化有南北之分,據說以長江為分隔,即有「北獅」和「南獅」。北獅比較像真的獅子,身披金黃色毛髮,嬌小動作靈活,舞動時以跳躍為主。北獅有雌雄之分,雄性頭上有紅結,雌性頭上則有綠結。表演時雌雄一對,部分配有小北獅,小北獅會玩弄大北獅,而大北獅則以弄兒為樂。
香港大多舞「南獅」。南獅造型威猛,舞動時講究技巧、武術底子和馬步,於梅花樁上做出多種高難度動作。早期的南獅主要有三種顏色-黃、紅、黑,與三國時期的劉關張有關。黃色代表劉備,黃臉白鬚,腦後有三個金錢,代表智、仁、勇;紅色是關公,紅臉黑鬚,腦後有兩個金錢,代表智勇雙全;黑色是張飛,黑臉黑鬚,年少氣盛,腦後有一個金錢,即勇者。現時南獅的顏色已不太講究,務求顏色鮮艷奪目,以吸引觀眾。舞獅多為二人合作,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傳統規定,醒獅(即南獅)表演前必先於廟前三拜才出門,舞後亦一樣。表演時以「採青」最為精彩,要把獅子的喜、怒、哀、樂、驚、疑、貪、戾等神態表現出來。獅子向觀眾三拜,以麒麟步步行,嗅一嗅「青」有沒有毒,躍身吃青,寓意帶來「豐收」、「瑞氣臨們」的好兆頭。
鬧出大頭佛
舞獅表演,大多聚焦在獅子身上,但不要忽略前方逗引獅子的「大頭佛」。大頭佛頭戴笑佛面具,手執大葵扇,誘導獅子向前行走,到達「採青」或「破陣」等場地,亦為群眾帶來歡樂氣氛。
大頭佛的傳說不少。一說中國有一寺廟,寺內有一頭獅子,由大頭佛照顧,獅子卻趁大頭佛熟睡,偷偷逃跑到山下,大頭佛怕被師父責罵,便拿著大葵扇下山找獅子。相傳大葵扇碰到獅子,獅子便會腐爛,所以獅子看到大葵扇,便跟大頭佛回去。另有一傳說指獅子是佛門靈獸,佛祖下令大頭佛照顧獅子,給他大葵扇,協助獅子完成修煉。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大頭佛已成為舞獅時重要的角色。
客家斗牛
客家的斗牛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現時非常少見,幾近失傳。舞斗牛是一種默劇形式的面具舞,舞牛的步伐因應故事而變動,所以舞蹈複雜,加上牛頭重,舞者需要有良好的根基。外形上,斗牛和普通的舞獅不一樣,頭上沒有角,嘴巴成四方,樣子有趣。流傳下來的斗牛主要有兩個故事,一是阿陀伯遇上怒氣仲沖的牛,把牛趕走,二是唐僧喚醒了睡夢中的牛,把病魔驅走。
打小人 打出名堂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成世無出頭;打你個小人手,打到你有氣無定抖 … … 」打小人看似是壞心眼的習俗,但經過時間洗禮,現己成為香港獨有的風俗,2009年更獲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事物,打出名堂。灣仔鵝頸橋下,正是打小人勝地,開滿了攤檔,為香港人發洩一肚子怒氣。
白老虎 小人化身
打小人的祭品頗多,一般包括小人紙、紙製白老虎、小人衣、貴人符、貴人衣、五鬼紙、香燭、肥豬肉、金銀衣紙、花生、酒水、五色豆、磚頭和鞋等。打小人前,先向觀音和齊天大聖上香,告知神婆姓名、打小人的事項,神婆便會把小人紙放在磚頭上,一邊用鞋拍打,一邊唸唸有詞地叫小人不要作惡。然後把小人紙放於白老虎內,往肥豬肉上擦,接著把它們一併燒掉,象徵小人消失,最後撒五色豆以驅散惡運。
整個過程與「白老虎」相關。相傳十八層獄有一白老虎把關,凡被打到這一層的魂魄,均害怕白老虎,因牠一旦開口,便會把鬼魂吃掉,從此永不超生。每年驚蟄,民間流傳出現旱天雷,把蛇蟲鼠蟻驚醒,破壞農作物,為禍人間,農民便通過「祭白虎」來驅趕害蟲。另有一傳說指驚蟄當天,白虎會四出覓食,人民為保平安,便給牠肥豬肉。白虎象徵兇惡的小人,惹事生非,因此民間便形成驚蟄打小人的風俗。
梁婆婆:命硬才能稱職!
灣仔鵝頸橋下開滿打小人攤檔,大部分經營者都是上了年紀的女性,檔口通常擺放了觀音、齊天大聖神像。經營了八年多的梁婆婆說,顧客五花八門,多了年輕顧客和外國遊客,有生意經營不順景的、有遇上婚姻問題的、有工作或生意遇阻礙的、有被人針對的,他們希望通過梁婆婆手上的鞋,打走小人。梁婆婆不會直接說出小人的名字:「這太陰毒了!」她續說一般無兒無女兼命硬者才能稱職。近年,梁婆婆的工作範圍比較廣泛,她也會親自上門為新屋或新公司拜四角。
過時過節少不了舞獅一環。相傳獅子是祥瑞的神獸,也是避邪的猛獸,於是,舞獅就有了驅逐疫鬼、帶來好運的含意。
南獅北獅
舞獅文化有南北之分,據說以長江為分隔,即有「北獅」和「南獅」。北獅比較像真的獅子,身披金黃色毛髮,嬌小動作靈活,舞動時以跳躍為主。北獅有雌雄之分,雄性頭上有紅結,雌性頭上則有綠結。表演時雌雄一對,部分配有小北獅,小北獅會玩弄大北獅,而大北獅則以弄兒為樂。
香港大多舞「南獅」。南獅造型威猛,舞動時講究技巧、武術底子和馬步,於梅花樁上做出多種高難度動作。早期的南獅主要有三種顏色-黃、紅、黑,與三國時期的劉關張有關。黃色代表劉備,黃臉白鬚,腦後有三個金錢,代表智、仁、勇;紅色是關公,紅臉黑鬚,腦後有兩個金錢,代表智勇雙全;黑色是張飛,黑臉黑鬚,年少氣盛,腦後有一個金錢,即勇者。現時南獅的顏色已不太講究,務求顏色鮮艷奪目,以吸引觀眾。舞獅多為二人合作,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傳統規定,醒獅(即南獅)表演前必先於廟前三拜才出門,舞後亦一樣。表演時以「採青」最為精彩,要把獅子的喜、怒、哀、樂、驚、疑、貪、戾等神態表現出來。獅子向觀眾三拜,以麒麟步步行,嗅一嗅「青」有沒有毒,躍身吃青,寓意帶來「豐收」、「瑞氣臨們」的好兆頭。
鬧出大頭佛
舞獅表演,大多聚焦在獅子身上,但不要忽略前方逗引獅子的「大頭佛」。大頭佛頭戴笑佛面具,手執大葵扇,誘導獅子向前行走,到達「採青」或「破陣」等場地,亦為群眾帶來歡樂氣氛。
大頭佛的傳說不少。一說中國有一寺廟,寺內有一頭獅子,由大頭佛照顧,獅子卻趁大頭佛熟睡,偷偷逃跑到山下,大頭佛怕被師父責罵,便拿著大葵扇下山找獅子。相傳大葵扇碰到獅子,獅子便會腐爛,所以獅子看到大葵扇,便跟大頭佛回去。另有一傳說指獅子是佛門靈獸,佛祖下令大頭佛照顧獅子,給他大葵扇,協助獅子完成修煉。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大頭佛已成為舞獅時重要的角色。
客家斗牛
客家的斗牛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現時非常少見,幾近失傳。舞斗牛是一種默劇形式的面具舞,舞牛的步伐因應故事而變動,所以舞蹈複雜,加上牛頭重,舞者需要有良好的根基。外形上,斗牛和普通的舞獅不一樣,頭上沒有角,嘴巴成四方,樣子有趣。流傳下來的斗牛主要有兩個故事,一是阿陀伯遇上怒氣仲沖的牛,把牛趕走,二是唐僧喚醒了睡夢中的牛,把病魔驅走。
打小人 打出名堂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成世無出頭;打你個小人手,打到你有氣無定抖 … … 」打小人看似是壞心眼的習俗,但經過時間洗禮,現己成為香港獨有的風俗,2009年更獲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亞洲最佳事物,打出名堂。灣仔鵝頸橋下,正是打小人勝地,開滿了攤檔,為香港人發洩一肚子怒氣。
白老虎 小人化身
打小人的祭品頗多,一般包括小人紙、紙製白老虎、小人衣、貴人符、貴人衣、五鬼紙、香燭、肥豬肉、金銀衣紙、花生、酒水、五色豆、磚頭和鞋等。打小人前,先向觀音和齊天大聖上香,告知神婆姓名、打小人的事項,神婆便會把小人紙放在磚頭上,一邊用鞋拍打,一邊唸唸有詞地叫小人不要作惡。然後把小人紙放於白老虎內,往肥豬肉上擦,接著把它們一併燒掉,象徵小人消失,最後撒五色豆以驅散惡運。
整個過程與「白老虎」相關。相傳十八層獄有一白老虎把關,凡被打到這一層的魂魄,均害怕白老虎,因牠一旦開口,便會把鬼魂吃掉,從此永不超生。每年驚蟄,民間流傳出現旱天雷,把蛇蟲鼠蟻驚醒,破壞農作物,為禍人間,農民便通過「祭白虎」來驅趕害蟲。另有一傳說指驚蟄當天,白虎會四出覓食,人民為保平安,便給牠肥豬肉。白虎象徵兇惡的小人,惹事生非,因此民間便形成驚蟄打小人的風俗。
梁婆婆:命硬才能稱職!
灣仔鵝頸橋下開滿打小人攤檔,大部分經營者都是上了年紀的女性,檔口通常擺放了觀音、齊天大聖神像。經營了八年多的梁婆婆說,顧客五花八門,多了年輕顧客和外國遊客,有生意經營不順景的、有遇上婚姻問題的、有工作或生意遇阻礙的、有被人針對的,他們希望通過梁婆婆手上的鞋,打走小人。梁婆婆不會直接說出小人的名字:「這太陰毒了!」她續說一般無兒無女兼命硬者才能稱職。近年,梁婆婆的工作範圍比較廣泛,她也會親自上門為新屋或新公司拜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