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其實,99%的人都會以「錢」取人
除了聖人和瘋子之外,每個人都會以錢取人。但是,學校老師、你的爸媽、你的朋友,全都不敢告訴你這個事實。

很多人,自己很窮,腦中卻有一堆陳腐老舊的觀念,毫無來由的就看不起有錢人,要他去了解理財的知識,不是說沒興趣,不然就是怨天尤人,連自己負債多少都不知道。

想要變有錢,就像想要讓身體變健康一樣,如果不花時間研究,或是讀點書,再力行改變,怎麼可能會賺錢?

有一種人,甘願得過且過的活著,沒錢就跟爸媽伸手,或是用信用卡借錢,等信用破產,親友都上門來討債,就開始怨天尤人、怪東怪西。

這種人老是在欺騙自己,他們相信大多數的人不會「以錢取人」,一直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裡。

然而,這樣的人,卻要等到被房東追討房租,或是跟死黨因為錢的問題大打出手,一定要等到走投無路,親友都給臉色看,才會覺得很受傷,頻頻怨嘆「大家怎麼都那麼現實」,但有問題的其實是他,因為這社會本來就很現實。

前幾天,我的高中老友生病住院,我去醫院看他,沒想到,一打開門,居然看到一個裝潢華美的客廳,客廳還擺了電視,桌上還有一大盆鮮花。此外,客廳還配置了冰箱和獨立的廁所,穿過客廳後,裡面才是單人病房。

單人病房看起來非常豪華舒適,甚至有沙發、家屬陪睡用的單人床、液晶電視,簡直像是度假飯店。

我的老友感慨的說,剛開始還住在四人病房時,需要幫忙時,護士可能是因為需要照顧太多病人,按了鈴,也無法馬上來,有些可能因為太累,多少會顯出疲態。
然而,當他住進VIP病房時,一按鈴,護士就能馬上來幫忙,態度顯得相當親切。
此外,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主治醫生一踏進來,一臉驚訝地說:「原來裡面長這樣,我還是第一次踏進來啊!」

醫生的態度也變得非常和善,仔細地詢問:「你身體還好嗎?手術後,有哪裡會痛嗎?」

可想而知,住在四人健保房,和住在VIP病房,不只是設備有落差,連醫生和護士的態度,也有高度落差。

誰說人不會以錢取人?「以錢取人」不是勢利,而是現實,人性,就是如此。

他的遭遇,讓我想到,有一次,我去逛精品店,那天我的穿著較休閒,當時店裡只有我一個人,我一踏進門,精品店的店員,用勢利眼神掃視我的全身穿著後,就把我當空氣,繼續跟同事聊天。
幾個月後,由於剛去完演奏會,穿得較正式,一進那家店,店員馬上點頭微笑說:「您好,有什麼可以為您服務的嗎?」而且還送上高級氣泡水,前後態度判若兩人。

我的高中老友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一次,他去一家知名餐廳,由於已過尖峰時段,店裡的空位很多,但,帶位的服務生,卻把他帶到靠近廚房出餐區的座位,那個座位,由於靠近廚房,較嘈雜,用餐品質不是很好。

幾天後,他穿得比較高級,還沒主動開口,服務生就把他帶到靠窗且比較安靜、採光也比較好的座位。

整個地球到處都有潛規則,因此不要再這麼天真,以為社會很溫暖,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向錢看,從路邊攤到高級餐廳,都是這樣。

更殘酷的是,就連攸關人命的醫療制度,都會有差別待遇。
現在醫院有一種「VIP門診」,只要付高額的掛號費,不用等醫生,而是醫生等你。

如果你是去健保門診,剛進去看診間,醫生看診幾乎花不到五分鐘,VIP門診的看診時間卻比較久,醫生看診也比較仔細。此外,VIP門診不用排隊人擠人,還會有專人幫你拿藥,親自送到你手上,舒適度和速度,都比健保門診更高級。

其實,有些健保給付的藥,因為便宜,副作用留下的後遺症較大,但,如果是用自費的方式買藥,藥的效果會比較好,副作用和便宜的藥相比,也比較輕微。

因此,從「食、衣、住、行、育、樂、醫」,在每個民生領域,有能力花愈多錢,就愈能得到更好的服務,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這都是已經存在的潛規則。

就算你不願承認,現實已經血淋淋的擺在你眼前了。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陌生人時,要如何決定自己的應對策略?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看對方的外表,以判斷對方的財力,所以,「以錢取人」不全然是勢利眼和愛慕虛榮,更是一種「生物本能」。

這種「生物本能」的展現,在「公營住宅」的推動歷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曾有政治人物提出,要在豪宅附近蓋公營住宅的政策,就引發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彈,也許你會說,這根本就是歧視窮人,但很諷刺的是,如果公營住宅要蓋在你家隔壁,你也會去上街抗議。

這也充分揭露,有錢人和窮人之間,的確存在一道牆的隔閡,那道牆充分證明了「以錢取人」的存在。

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如果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想提升生活品質,那就算了,但是,如果你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須正視大部分的人都「以錢取人」的現實。

你必須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資本主義接受自己的存在?」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只要你還活著,它就會牢牢的跟在你身後,怎麼甩都甩不掉。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絲毫不管他人的觀感,舉例來說,現在走在街道上,把四角褲曬在外面隨風飄的景象仍不少見,就算這種人中樂透,搬到豪宅區,也會被排擠,灑再多錢收買人心都沒用。

總之,「以錢取人」背後隱藏的意義在於,你必須要尊重別人如何評價你,這是資本主義世界裡,很關鍵的潛規則。

此外,累積了一定的財力後,你的素質、品味也必須隨之提升,「以錢取人」到了最高層次,其實也具有文明和素養概念,不僅僅只是「有錢就能當大爺」這麼膚淺。


28年紀愈大,愈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
「人年紀大時,最大的壓力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

這句話可能年輕的讀者還沒有感觸,但是等到過了四、五十歲時,慢慢的你們會覺得,在這社會上,有相當地位和受尊重,是很重要的,當然不是很虛榮的一定要變成有錢人、富豪,這裡的地位是指讓人願意尊重你,到時候你會覺得這個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在資本主義裡,很現實殘酷的是,大部分的尊重(基準)都來自於你的財富或是收入。

尤其我們這個社會,基本上對年輕人比較友善,你們的窮,你們的沒有錢、沒有資源,大家都是可以體諒的。

可是一旦過了四、五十歲,如果你還是一樣經濟很拮据,沒有錢,很困窘,那時真的沒有人會原諒或同情你的窮。這種傷害或壓力,其實是令人難堪的,甚至會造成心理創傷。

很無奈的是,人在年輕時總是不會想得這麼長遠,所以大家三十歲之前,應該要明白一個事實,在這個「新貧庸時代」,光是靠努力、血汗,是無法累積財富的,甚至無法保障你的未來是否能得到該有的尊嚴。

如果你想在未來能得到一定的尊重,從現在開始不只是要努力工作,還必須掌握兩個力量來幫助自己,在三十歲之後,可以得到該有的成就。

這兩個力量一個是自律,一個是經驗值。

關於自律,如同我前面所說,猶太人的自律性很高,這當然與他們的背景、信仰和家庭教育有關,猶太人在歐美是被討厭的,被討厭的原因是他們懂得自律。
那就像是一個班級裡面,歐美的孩子覺得讀書、考試,只要差不多就好,人生就是要開PARTY、約會。

他們十分不喜歡猶太人,每次總是在大家吃喝玩樂的時候,不停的讀書、查資料,永遠都是第一名,拿到獎學金。

畢業之後,在一個專業領域裡面,大家都在過節、休息度假的時候,猶太人永遠在準備著如何挖牆角、客戶,甚至扯後腿,或是去進修,拿到比大家更多的證照,他們不受這些節日影響,他們也不被寂寞綁架。

平庸者的意志力通常比較脆弱,一到節日看到別人開心過節,只要自己沒有在過節,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被世界遺棄了;當大家都在約會,而自己沒有約會時,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人要的廢人,這些都是被寂寞綁架,意志力脆弱的徵兆。

但猶太人不受這些影響,每天該閱讀多少東西,該吸收多少東西,全都按表操課,這就是他們得以在世界上各個領域,成為領袖或是領導者的緣故。
可是這個自律,卻也是被大家討厭的點,這種討厭是矛盾的,就好像是老師看到班上有這樣的模範生,居然把這個模範生叫出來鞭打,「你為什麼考這麼好?這樣同學都跟不上你!」

許多國家就是這樣反過來懲罰這些優秀的人才。

在我們的社會裡,你如果沒有這種自律,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力,是很難脫貧的,或是很難繼續在競爭當中保有相當的優勢。

當然,能擁有超強競爭優勢的人,少之又少,我不是要大家成為頂尖中的頂尖,只希望大家不要成為後段班,不要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

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很現實,若是由於你的沒有自律,導致即使年紀很大了,還是很衝動,很沒有邏輯性,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而造成你變成貧窮、社會地位低落,是沒有人會去同情你、原諒你的。

大部分的人,只要看到中年人士一事無成,通常都會貼標籤「是個失敗者」。不是嗎?

大家平心而論,在鬧區,偶爾會有一個這樣的人,中年男子,拿著酒,全身髒兮兮的,穿著拖鞋,難道你不會貼標籤嗎?

我不相信大家都會像天使一樣,「我來幫助你,多久沒吃飯啦?多久沒洗澡啦?來我家住。」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既現實又殘酷的,這種貼標籤的事情無所不在。最常見的就是,因為沒有自律而造成的肥胖。

有些人是因為基因或是疾病造成的,這是其次性,可是整個社會第一印象是不會關注這點的,社會大眾往往會將肥胖和自律力不足畫上等號,這是屬於集體潛意識的東西,你無法去對抗,只能使自己先改變,而後讓別人去貼好的標籤。

歐美許多企業,常常因為歧視肥胖的問題遭人投訴,企業主總認為如果自律力足夠,怎麼會讓自己胖成那個樣子呢?應該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手和嘴巴。

在金融市場裡,常常發生很多肥手指事件。股票下單、交易的時候,因為手指胖胖圓圓的,要按一個1,結果碰到旁邊的2,由於程式交易的關係,股市整個大崩盤,該怎麼賠償?那都是幾十億、幾百億美金的事情。
因此,若是年輕的時候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和意志力,過了三十歲之後,是很難再培養的。

第二個重要力量就是經驗值,要趁三十歲之前趕緊累積一些專業領域的經驗值,不一定要是財經類,你的經驗值愈多,經驗值就會像購買的基金或是定存一樣,即使你不工作也不會餓死,因為你已經打好底了。你有經驗值,大家就會爭相搶著請教你,要你當顧問、老師;有豐富的經驗值,就能很輕鬆的在專業領域裡,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成就。

有一些人,在未來很可能會被資本主義淘汰,那些沒有經驗值的年輕人,他們無法累積經驗值,不停的換工作,他的經驗很淺薄。

經驗值是一個力量,它就像一艘船,可以保護你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過上安穩、有保障的生活。

可惜現在太多年輕人不注重經驗值這塊,經驗值就像一滴水,你如果從二十歲開始累積到四十歲,就已經累積了數不盡的水滴在石頭上。

同樣是一滴水,每次都打在同一塊石頭上,石頭一定會產生變化;但是如果你總是換工作,每次的水滴都打在不同的石頭上,之前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尤其未來又有一個新的危機產生。

那些沒有累積經驗值的人,因為工作具高取代性,在未來這些屬於淺薄技能的勞工族群,將會被機器人所取代,這是一個時代趨勢。

未來人們不只是要和人類競爭,還要跟機器人競爭。

機器人不但沒有七情六慾,而且具有雲端資料庫裡的經驗值,是人類無法超越的。
不久將來,機器人就要上市了,如果有一萬個機器人在各個家庭工作,這一萬個經驗值,會同時上傳到雲端的同一個資料庫。人類是一個人在學習,它們是一萬台在學習,人類該怎麼超越?

因此,要及早培養自律和經驗值這兩個力量,如果你想在四十歲之後過著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在三十歲之前就要有危機感,開始重視這兩種力量所帶來的影響。



36未來要比的,不是誰的證照多,而是誰的弱點少
當人力市場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擁有證照的時候,你的證照就形同身分證一般。

因此,那時要比的就是「弱點」,誰的弱點少,誰就是贏家。

這裡提到的弱點,主要是指人性的弱點。

以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我要招募員工,必定會設下重重關卡來測試,考驗這些求職者,並且每個測試都要碰觸你的人性弱點,再看看你的反應。

即使你突破了重重關卡成為正式員工,在將來的升遷之路,你的弱點還是會變成你的障礙。

打個比方,最近朋友的公司正在招募新員工,要徵的也只是基層人員,卻來了不少四、五十歲,相當於主管級的應徵者。

為什麼他們到了這個年紀,還不能在以前的公司繼續升遷,反而要回到人力市場的底層,重新應徵這份工作?

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適應市場和時代的創新與改變。

如果你已經工作五年,你的穩重和作業模式會為你加分,可是當你工作到第九年,你的穩重和作業模式,卻會變成你的致命傷。

任何一個企業必須不斷的創新、進化,才能順應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順利存活下來。因此,必須打破「有證照就有工作」的迷思,在現今社會中,有證照不等於保障有工作,因為未來「新貧庸時代」,是有別於過去那種穩定,運用線性邏輯的工作型態。

所謂「線性邏輯」就是,從基層做起,慢慢往上升遷到技術階層,接著升到管理階層,再到決策高層。
但現在的職場,不再是線性邏輯的思維及升遷方式。當今許多企業因為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落入瀕臨破產甚至倒閉的窘境。為了營救企業,他們找來的救星,往往都不是本業出身的。

這點不難從國際新聞看到這類報導,許多陷入危機的企業,找來的救星竟然是不同行業的。譬如,生產手機的業者,因為舊的思維已經太過僵化,業者不清楚現在的消費者要的是什麼,於是找來一個賣汽車的當CEO。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臉書,如果它的創辦人不是這麼年輕且腦袋靈動,臉書不可能成立,也無法創造如此成功的地位。試想,如果要一個LKK保守派的人去創造網路平台,臉書是不可能誕生的。

說難聽一些,這種屬於穩健型線性邏輯的管理主管,是不可能在臉書這種公司上班的,因為兩者屬性完全牴觸。

未來是「非線性邏輯」的時代,而非線性邏輯是,主管的思維、員工的升遷和公司的獲利模式,不再是依照過去既定的經驗慢慢累積,而是以跳躍的方式、組合的方式,或是現今尚且無法料想的模式進行。

所謂組合模式,就像是最近新聞常報導的,兩個不同的事業相互組合,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

像是有媒體業者因為業績下滑,結合飯店業者,打造第一座多媒體旅店,它不是單純轉型成為飯店,而是將兩者相互結合並存,這就是非線性邏輯。

過去線性邏輯的思維,只是會擴展相關領域的產品,例如服飾業者,一開始如果專賣女裝,而後慢慢增設男裝區、童裝區,甚至再向外圍擴展,增加帽子等配件區,但這都是同一類的商品。

但現今跳躍的思維下,不少服飾店選擇設置販售咖啡及甜點區,與餐飲做另類的結合。

因此,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擁有證照真的不算什麼,擁有資歷也不是必勝籌碼,如果這些都管用,那麼人力市場上,怎麼會出現如此多四、五十歲,擁有證照的主管級求職者?

當然,人力市場出現這些人並不是什麼壞事,弔詭的是他們將自己降到基層人員的位階,這表示他們已經被原本的職場淘汰了。被淘汰之後必定又是到處碰壁,碰到很多企業的思考模式或所需求的人才,都是屬於非線性邏輯,於是,他們才下定決心從頭開始,到基層的人力市場做競爭。

決定你的生存率和成功率的,是你弱點的多與寡,這個弱點的定義,其實簡單來說就是:
「你需要改變,而你無法改變的地方,就是你的弱點。」

有一個鐵板燒老師傅,他的手藝已經爐火純青,可是,他沒有任何證照,後來他考了張證照,開了一家鐵板燒餐廳,卻以倒閉收場。

五年後,他東山再起,這次成功在餐飲界立足,一連開了好幾家連鎖店。

有記者問他:「是什麼關鍵的轉折,讓你從倒閉的失敗中重新站起,並且達到今日的成功?」

老師傅答道,以前他以為是因為沒有證照的關係,客人才會減少,結果發現不是。

後來遇到以前的老顧客,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在客人面前做菜的時候,幾乎都是板著一張撲克臉,氣氛十分嚴肅,就算料理得再好吃,客人也覺得是在受罪。

接著,他發現鐵板燒這種型式的餐飲業,和其他的餐飲業很不同,一般餐飲業是看不到廚師料理過程的。

有一次,老師傅出國散心,看到國外的鐵板燒是邊料理邊表演,節目精彩得令人嘖嘖稱奇,最大的賣點是和客人互動遊戲。

現今的餐飲業已經演變成一種享受,不再只是單純的填飽肚子而已。

後來他想通了,去學習表演藝術,從網路上找了很多笑話,不停的練習,一開始他覺得很拘束,無法在客人面前自然的炒熱氣氛,可是他必須克服這個弱點。在不斷練習之下,終於成功了。後來他訓練店裡每個師傅,每個人都要會說學逗唱。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不停改變的世界,因此,不要以為你有證照,就代表擁有保障一生的護身符,市場的需求一直在改變,消費者的需求也一直在變,當消費者需要什麼,你就必須提供什麼;當市場要你變成什麼,你就必須有所改變,若不改變,這就會成為你的弱點,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

證照是必要的,但如果你沒有認清自己的弱點,不能克服弱點,那麼證照只會變成你的障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