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皈依佛,不如皈依自然
我所認知的佛,是有超人智慧的生存高手,而不是神。
佛教主張禁欲苦修,但許多出家人在寺廟裡禁不了欲,而鬧出性侵害或自慰的現象,時有所聞,很多人因此還俗,回到俗世的生活後,有了正常性生活,反而不會那麼渴望性或對性有股強大的驅力。
基本上,我不反對佛法成為佛教,變成一種讓大眾都能接受且寄託心靈的信念系統;然而,一旦佛法成為信念系統,為了讓眾生有所依歸,免不了要有儀式和規範,畢竟,沒有真正修行的眾生是需要具體意象來依靠的,佛法的超越邏輯和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的精義,沒有真正修行的眾生是無法了解的。因此,能讓眾生有個心靈寄託,有個規範和信念可以依循,鼓勵向善除惡,安定社會人心,也是件好事。
不幸的是,這種信念系統的儀式和規範,演變到現今,卻變質成為神棍斂財或騙色的工具,許多宗教團體的行徑也儼然變成營利單位,內部更是充斥著醜陋虛偽的權力鬥爭。更不幸的是,原來可以用來輔助人們覺醒、修行的宗教儀式或規範,最後被人誤用為僵化、死板且違反人性的壓榨或剝削信徒的工具,很多法師或宗教團體,也不管信徒或有心求道的人是否真的已覺醒,就把一些戒律或不合人性的枷鎖,強加在他們身上,造成許多人身心失調,甚至走火入魔,得了憂鬱症或精神疾病。
事實上,任何人類的本能或本性,只要你強加力量去壓制它,它必然會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好比你逼自己不要呼吸,沒多久你體內就會有一股力量逼你繼續呼吸,而且這個時候,你會覺得空氣原來是這麼美好的東西。
違反自然、違反人性的壓抑本能,反而會造成反作用的驅力,這麼簡單的道理,我不相信擁有超人智慧的佛陀會不懂,這種故意用壓抑反而放大欲望本能的愚蠢修佛方式,恐怕不是佛陀,而是一些無知的後人亂搞出來的吧!可悲的是,世上有很多人竟也不明就裡的去迷信這種修行方式。
佛性是來自於自然的,中道就是自然,不偏不倚的在陰陽間來回擺盪,而不是把自己逼到極端的角落,讓自己完全無欲或否定本能。食色性也,真正的修行必須在這有欲、無欲的擺盪中觀照這一切,等機緣成熟就自然可以超越欲望,這才是人性化的佛法,才是自然,才是修行的基礎,才不會修出一些精神病和變態狂出來。
人生中的種種困境和挑戰,有時是來自外在環境,有時是來自內心的,如果只是用逃避的心態去應對,在還沒親身體驗過這些困境時,就逼著自己要放掉七情六欲,放掉人世間的所有功課,甚至刪掉自我意識,否定自我存在,而且執迷於某個信念系統(佛教也是其中之一),那麼,這不叫修行,也不是佛陀要傳達的佛法。
猶如一個人怕游泳,一輩子只會待在岸邊告訴自己沒必要碰水,要放掉游泳這種想法,不然就是學了很多游泳的知識,卻只會在岸邊用頭腦去想像自己手腳該如何協調,如何換氣,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妄覺中,這不叫修行,因為沒有修(沒有覺醒),沒有行(沒有體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悟,所謂的悟是來自體驗,絕不是用頭腦想像出來的。
真正能成佛,能成為大師的是那些在水裡游了一輩子的泳,仍不會被水吞噬,不論面對大浪暗流或是狂風暴雨,都能從容自在應付的高手,這些人不是用頭腦去面對現實困境,他們是用全身細胞和七情六欲去體驗人生的滋味。
老實說,佛教說要戒去七情六欲,我倒覺得應該用七情六欲來當火侯,用肉身當材料,來煮出一道令人覺悟的好菜;或者,我們可以把與生俱來的情欲愛恨和執著,當成是鍊丹的火候,把一切苦樂、悲欣、酸甜等滋味都吞入內心,才能鍊成金剛不壞的覺悟金丹。
因此,如果佛教教義是要求眾生皈依佛,我倒覺得不如皈依自然,佛和我們是平等的,佛法也是來自於自然的,與其把自己全部交給一個佛的抽象概念,不如回歸到每天都孕育我們、教育我們的「自然」。
如果傳統佛教主張的是「禁欲無我」,我主張的則是反其道而行的「順性無佛」,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的覺醒及修行,讓生命在情欲幻境中不停體驗、成長,最後讓靈魂自然而然的進化。
弘一大師圓寂前留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讓我震撼許久,直到我也經歷人生的極苦極痛,以及苦樂、酸甜、悲欣各種滋味摻揉成的,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複雜感受,我才徹底領悟弘一大師寫下這四個字時的心情。
他無非想告訴我們:修行,就是全然無保留的去體驗人生的點點滴滴,不逃避,不執著,全然的去體驗,去經歷,才知道什麼是人生,才有可能超越人生或俗世中的種種課題,而不是靠壓抑欲望、感情和人性來修枯木禪或死人禪。
因此,隱藏在這社會中的真正大師,有可能是那些從來不懂佛法或修行知識的人生歷練者,可能是老郵差,可能是夜市裡擺地攤的老闆娘,可能是在每天送往迎來中看盡人生百態,那些風月場所裡的媽媽桑或酒家女。比起很多執著於要有佛堂,要點什麼香,穿什麼衣服才能修行的人來說,這些在紅塵道場翻滾的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佛法和自然法則一樣,像空氣般充滿整個世界,無所不在,萬物皆在其中,任何人只要能覺醒,全然的去體悟這個真理,管他是否為佛教徒、基督徒、或什麼教派,都能悟道成佛,而不須執著於佛教的儀式或各種形式,因為那只是一種包裝,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自欺欺人。
打個比方,有人不把河水或海水當成水,只有某種品牌包裝起來的水,他才認為是水。這種只認品牌不識本質的愚昧無知者滿街都是,但很多老師、法師、高僧或大師,都不會告訴他們這一點,更沒有人告訴他們,吃掉包裝紙,卻把裡面的餅乾或麵包丟掉,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在這裡,我只想告訴大家這個事實,並非我比大家聰明,或是大家的資質比我差,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我敢面對事實、保持知覺罷了。
02無情無愛的人,又何必成佛?
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佛之所以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我們太多情,而佛是無情的。
這個說法,讓我誤入歧途,差點就扼殺自己的本性,走火入魔。
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或修行人,就不能有情緒或感情,遇到悲傷的事只能雙手合十說一句阿彌陀佛,高興時也不能大笑,頂多也是念念佛號就帶過去。事實上,這是形式上的情緒壓抑,如果談更深一層的情感,那麼傳統佛教更無法接受出家人或修行人有男女之情或擁有親情、友情。
我就曾被一些師父誤導,他們說我業障太重,老婆孩子都是我的業障,會妨礙我的修行,會讓我陷入如牢獄般的不自由及痛苦,例如老婆會情緒化,逼你賺錢養家;小孩子需要你呵護,浪費掉太多精神。即使你給了小孩全然的愛,他長大後免不了又要惹一些麻煩讓你去收拾善後,讓你痛不欲生,這樣的因緣業障有什麼好留戀的,只有清淨、精進的修行,才能免除這些業障,像佛陀一樣的自在清淨,可以超脫凡間的苦海,永駐在極樂世界。
還沒覺醒的我,一度被這種「佛本無情」的觀念洗腦,開始覺得妻小是來拖累、折磨我的,我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變得事事不耐煩,整個人像枯木活死人,悲也不哭,樂也不笑,以為這樣就是無悲無樂、無情無我,甚至想拋棄妻小和工作,從此出家修行。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心中會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讓我徹夜難眠,半夜睡不著起身去看寶貝兒子的睡相,看他那天真無邪的可愛臉龐,小手小腳,還有小小的身軀隨著呼吸有規律的起伏著。我開始懷疑,所謂的佛法,難道真是要這樣無情的切割掉所有心愛的人,讓心愛的人一生中再也沒有我的參與和存在?難道這些能成為我的親人、愛人的人,和我之間只有業障,沒有其他因緣?
沒錯,有愛是苦的,不僅精神上有負擔和壓力,現實也要付出很多,但仔細想想,這些親人也帶給我不少溫情和感動,讓我除了苦之外,也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甜蜜,為何佛家要把這些因緣界定為業障或牢獄之苦?
自從相信某個師父的佛本無情觀念,我就沒有笑過,想哭也哭不出來,有一天我照鏡子時才發現,一個人沒有了哭笑的情緒,整個人竟變得如此暗沉、毫無生氣,真的像垃圾堆裡那種綠皮褪掉的枯朽之木。我開始質疑自己,真的要繼續相信這種佛法嗎?如果我真的出家了,老婆、孩子怎麼辦?他們要去當乞丐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去出家,那麼人類都絕了後,全世界的人都死光光,難道這真是佛陀想要的淨土嗎?
我的內心深處告訴自己絕不是如此,真正的佛法不應該是這種形式上的滅絕情愛因緣,我已經很久沒有笑或哭了,我的內心告訴我這已經違反了自然,如果人類要壓抑情感才算修行,那麼這種修行根本不適合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只適合一些身心失衡的變態狂。
有天早上,我的小兒子正在找玩具,他不小心把一個玩具丟到我身上,我當時正在沉思,被突如其來的東西嚇了一跳,兒子看我嚇了一跳的樣子,怔了一下後突然間大笑起來,我看兒子露出小小的貝牙笑得那麼天真可愛,奇蹟出現了,我竟然也跟著開心大笑了起來,完全忘了佛本無情,忘了修行就是不能哭、不能笑,忘了那些師父,忘了佛陀……突然間我覺醒了,我發現笑是世間最美妙的事,而我竟然違反自然定律,狠狠壓抑了這最美妙的事好一段時間。
那一刻,和小兒子對笑的那一刻,我體驗到了很多說不出的東西,那不是頭腦的,也不是思想的東西,而是一直存在大自然中的珍貴本質,是佛陀一直強調的本性或佛性。
這時,我才想起中國有許多偉大的禪師,從來不把那些壓抑人性的僵化規矩或儀式放在眼裡,他們想笑就笑,每天開心的笑,當親人過世或師父圓寂時,他們哭得比別人還傷心,但哭完了繼續清心自在的過他們的日子。
原來,這才是真的無憂無礙、離苦自在。
我記得奧修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修行者苦修好幾年都找不到神,找不到真理,直到他生了一個孩子,孩子也好幾歲了,有一天他又陷入茫然的不安中,他咒罵上帝為何不讓他找到真理,他拿了枝筆在牆上寫了幾個大字:GOD IS NO WHERE!
這時,他的兒子走過來,用不標準的發音指著牆大叫:GOD IS NOW HERE!
頓時間,他像被幾百萬伏特的雷打中要害,他怔在原地,他悟了,開悟了,原來,他所苦心尋覓的真理,就在此時此刻,就在他活著的每一個當下,包括他的存在,他的妻子,他的小孩,以及他擁有或遭遇到的所有一切,神性都在裡面,他根本不需要再向外去追求。
原來,佛不是無情,而是包含著所有情愛悲恨,包含著所有人性該有的一切,欲望、貪婪、恐懼、激情……佛只是超越人性的這些內容,但並沒有和這些內容劃清界線,並非我們想的佛是無情無欲,是本質上完全不同於人類的另一個存在,佛只是進化升級的人類,不再受這些情欲干擾控制而已。
甚至我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情欲內容做基礎,佛就無法成佛。好比人性情欲是地下室的地基,佛是地面上的頂樓,如果沒有地基,頂樓就不可能存在。
我曾用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的全子(holon)概念,來說明佛是包含物質及生物、精神界一切的高靈,依全子的概念,任何高階的存有,都包含著下一階的全部,他是一層一層進化上去的,並非許多人告訴我的,神佛是一邊,人類是另一邊,這是錯誤的,而且是會害死很多人的謬解。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那些搞錯佛法真義的人,那些太執著成佛而拋家棄子、無情無愛的人,是無法真正成佛的,頂多成為截斷外界訊息,強壓內在情愛的枯木人。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情愛的世界,他們還沒有真正超越這個課題,也就無法包含著這些情欲內容而向上進化。因此,他們都只是在玩頭腦的遊戲,搞得自己沒有快樂、感動和自在,完全走錯了路而不自知。
有一部韓國片《春去春又來》,內容是說一對師徒在深山裡的湖中寺生活,小徒弟從嬰兒時被拋棄,就被老師父扶養,跟著老師父學佛,等小徒弟成長到青春期時,有一位母親帶一位少女來寄住,祈求身體健康。小徒弟和少女年紀相仿,又都值青春期,相處久了互生好感,發生了性關係,老師父看在眼裡,也不干涉,後來少女被母親接回去,小徒弟寂寞難耐,居然偷了寺中佛像,跑到城裡去找少女。
好幾年之後,老師父偶然間在報紙裡看到小徒弟殺人被通緝的消息,過沒多久,已經長大成人且蓄著長髮的徒弟逃回湖中寺,坦承因少女移情別戀而殺了她,老師父把徒弟交給隨後趕來的刑警,要徒弟承擔一切,不要逃避,乖乖在獄中反省。
老師父心知徒弟經過這次情愛的考驗,應該已體悟到什麼是佛法,就沉入湖底圓寂。
好幾年後,等徒弟從獄中出來,回到湖中寺,心中的愛恨情仇都已平息,於是開始專心修行,再也沒有任何雜念、欲念和妄想。
從全子概念來看,這個徒弟出獄後的開悟狀態,事實上並不是無情的狀態,而是經歷過愛恨情仇洗禮的更上一層狀態。這個悟是包含著愛恨情仇,但已經超越了愛恨情仇的親證覺醒,硬把自己和過去切割開來的意識遊戲,就像經過千萬年的演化,我們雖然身為高智慧且有靈性的人,但我們靈魂及體內仍包含著動物、爬蟲類的腦子和記憶一樣,那些靈魂已經進化的開悟者或神佛,也並不是一來這個世界就是神佛的位階,祂們也包含著物質界、生物界、心靈界和靈界的種種內容,一路進化上去的。唯有如此,神佛才能和萬物眾生感應相通;唯有如此,佛和菩薩才會有凡人也有的情愛和慈悲,發願普度眾生。
人們的靈魂是宇宙的奇珍瑰寶,人類的肉身是幾千萬年演化下來的超精密有機聚合機器。這樣的因緣聚合,讓我們能享受美食,感受真情真愛的美妙,體驗人生的多采多姿,這才是我們來到這世間的本意,而不是無知的否定自己擁有的難得因緣,沒有體驗過人生,就逼自己每天念經打坐,臉色慘白毫無生氣,白白浪費這一身的奇蹟。
因此,在人生種種歷程中,感情,尤其是愛情和親情,更是能帶給我們最大感動和痛苦經驗值的課程,每一段感情的緣起,互相感應,不捨和擁抱,都是非常難得的因緣聚合,這也是牽涉到和我們有緣的人,累世來的業力互相牽引和影響,這是個強求不來的因緣,也是用錢買不到的珍貴課程,如果有人說為了修佛,就要把這些因緣斬斷或否定掉,那他充其量只能說是個逃避者或自欺者,並不是真正覺醒開悟的修行者。
每段感情,背後都有因果業力的因素,我們經歷這些過程主要是為了學習,學習我們靈魂中比較弱或欠缺的部分,我們不需要執著或沉迷這些情緣,但如果我們不去面對,如何超越這些情緣,讓人生功課圓滿完成呢?
佛是有情的,而且是非常多情的,祂把情化為慈悲,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否則祂不需要出來說法,把佛法傳入世間。
佛是有情的,只是祂超越了讓人痛苦的世俗之情,但祂的悟裡面,也包含了這些情,並非摒棄它或排斥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走火入魔時,扼殺掉自己的情愛。我不後悔來這世間,因我知道,在每個刻苦銘心的苦楚背後,其實有無限的情緣在支撐著,情緣的甜蜜是自然的,苦楚卻是我們自己給的。
我永遠忘不了我小兒子在三歲多時,每天開口用稚嫩聲音叫我爹地的那種溫馨和感動,這種甜蜜是無罪的,是不會造成痛苦的,只要我們懂得不執著的去感謝一切,所有的過程和體驗都是美好的。為何我們要去執著或強求這種甜蜜和感動,要永遠不變的重複出現?
所有的情緣體驗,不論是甜是苦,都是覺醒的基礎。即使我覺醒了,我開悟了,我的覺悟裡仍包含著這些過去的種種,它們從來沒有消失,沒有那些體驗,我永遠無法開悟。
如果有人跟我說情緣是妨礙修行的業障,那麼,這個人必然是沒有人性的執迷者,而不是佛陀的追隨者。
佛性,來自於人性和自然,來自於人性中的七情六欲和種種煩惱,當一個人否定了這些,否定了自己,我真想問問他:
「無情無愛的你,成佛又有何用?」
當一個人成了佛,而內在無情、無愛、無慈悲,不如去當一塊石頭吧!
我所認知的佛,是有超人智慧的生存高手,而不是神。
佛教主張禁欲苦修,但許多出家人在寺廟裡禁不了欲,而鬧出性侵害或自慰的現象,時有所聞,很多人因此還俗,回到俗世的生活後,有了正常性生活,反而不會那麼渴望性或對性有股強大的驅力。
基本上,我不反對佛法成為佛教,變成一種讓大眾都能接受且寄託心靈的信念系統;然而,一旦佛法成為信念系統,為了讓眾生有所依歸,免不了要有儀式和規範,畢竟,沒有真正修行的眾生是需要具體意象來依靠的,佛法的超越邏輯和無法用語言文字說明的精義,沒有真正修行的眾生是無法了解的。因此,能讓眾生有個心靈寄託,有個規範和信念可以依循,鼓勵向善除惡,安定社會人心,也是件好事。
不幸的是,這種信念系統的儀式和規範,演變到現今,卻變質成為神棍斂財或騙色的工具,許多宗教團體的行徑也儼然變成營利單位,內部更是充斥著醜陋虛偽的權力鬥爭。更不幸的是,原來可以用來輔助人們覺醒、修行的宗教儀式或規範,最後被人誤用為僵化、死板且違反人性的壓榨或剝削信徒的工具,很多法師或宗教團體,也不管信徒或有心求道的人是否真的已覺醒,就把一些戒律或不合人性的枷鎖,強加在他們身上,造成許多人身心失調,甚至走火入魔,得了憂鬱症或精神疾病。
事實上,任何人類的本能或本性,只要你強加力量去壓制它,它必然會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好比你逼自己不要呼吸,沒多久你體內就會有一股力量逼你繼續呼吸,而且這個時候,你會覺得空氣原來是這麼美好的東西。
違反自然、違反人性的壓抑本能,反而會造成反作用的驅力,這麼簡單的道理,我不相信擁有超人智慧的佛陀會不懂,這種故意用壓抑反而放大欲望本能的愚蠢修佛方式,恐怕不是佛陀,而是一些無知的後人亂搞出來的吧!可悲的是,世上有很多人竟也不明就裡的去迷信這種修行方式。
佛性是來自於自然的,中道就是自然,不偏不倚的在陰陽間來回擺盪,而不是把自己逼到極端的角落,讓自己完全無欲或否定本能。食色性也,真正的修行必須在這有欲、無欲的擺盪中觀照這一切,等機緣成熟就自然可以超越欲望,這才是人性化的佛法,才是自然,才是修行的基礎,才不會修出一些精神病和變態狂出來。
人生中的種種困境和挑戰,有時是來自外在環境,有時是來自內心的,如果只是用逃避的心態去應對,在還沒親身體驗過這些困境時,就逼著自己要放掉七情六欲,放掉人世間的所有功課,甚至刪掉自我意識,否定自我存在,而且執迷於某個信念系統(佛教也是其中之一),那麼,這不叫修行,也不是佛陀要傳達的佛法。
猶如一個人怕游泳,一輩子只會待在岸邊告訴自己沒必要碰水,要放掉游泳這種想法,不然就是學了很多游泳的知識,卻只會在岸邊用頭腦去想像自己手腳該如何協調,如何換氣,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妄覺中,這不叫修行,因為沒有修(沒有覺醒),沒有行(沒有體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悟,所謂的悟是來自體驗,絕不是用頭腦想像出來的。
真正能成佛,能成為大師的是那些在水裡游了一輩子的泳,仍不會被水吞噬,不論面對大浪暗流或是狂風暴雨,都能從容自在應付的高手,這些人不是用頭腦去面對現實困境,他們是用全身細胞和七情六欲去體驗人生的滋味。
老實說,佛教說要戒去七情六欲,我倒覺得應該用七情六欲來當火侯,用肉身當材料,來煮出一道令人覺悟的好菜;或者,我們可以把與生俱來的情欲愛恨和執著,當成是鍊丹的火候,把一切苦樂、悲欣、酸甜等滋味都吞入內心,才能鍊成金剛不壞的覺悟金丹。
因此,如果佛教教義是要求眾生皈依佛,我倒覺得不如皈依自然,佛和我們是平等的,佛法也是來自於自然的,與其把自己全部交給一個佛的抽象概念,不如回歸到每天都孕育我們、教育我們的「自然」。
如果傳統佛教主張的是「禁欲無我」,我主張的則是反其道而行的「順性無佛」,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的覺醒及修行,讓生命在情欲幻境中不停體驗、成長,最後讓靈魂自然而然的進化。
弘一大師圓寂前留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讓我震撼許久,直到我也經歷人生的極苦極痛,以及苦樂、酸甜、悲欣各種滋味摻揉成的,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複雜感受,我才徹底領悟弘一大師寫下這四個字時的心情。
他無非想告訴我們:修行,就是全然無保留的去體驗人生的點點滴滴,不逃避,不執著,全然的去體驗,去經歷,才知道什麼是人生,才有可能超越人生或俗世中的種種課題,而不是靠壓抑欲望、感情和人性來修枯木禪或死人禪。
因此,隱藏在這社會中的真正大師,有可能是那些從來不懂佛法或修行知識的人生歷練者,可能是老郵差,可能是夜市裡擺地攤的老闆娘,可能是在每天送往迎來中看盡人生百態,那些風月場所裡的媽媽桑或酒家女。比起很多執著於要有佛堂,要點什麼香,穿什麼衣服才能修行的人來說,這些在紅塵道場翻滾的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佛法和自然法則一樣,像空氣般充滿整個世界,無所不在,萬物皆在其中,任何人只要能覺醒,全然的去體悟這個真理,管他是否為佛教徒、基督徒、或什麼教派,都能悟道成佛,而不須執著於佛教的儀式或各種形式,因為那只是一種包裝,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自欺欺人。
打個比方,有人不把河水或海水當成水,只有某種品牌包裝起來的水,他才認為是水。這種只認品牌不識本質的愚昧無知者滿街都是,但很多老師、法師、高僧或大師,都不會告訴他們這一點,更沒有人告訴他們,吃掉包裝紙,卻把裡面的餅乾或麵包丟掉,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在這裡,我只想告訴大家這個事實,並非我比大家聰明,或是大家的資質比我差,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我敢面對事實、保持知覺罷了。
02無情無愛的人,又何必成佛?
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佛之所以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我們太多情,而佛是無情的。
這個說法,讓我誤入歧途,差點就扼殺自己的本性,走火入魔。
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或修行人,就不能有情緒或感情,遇到悲傷的事只能雙手合十說一句阿彌陀佛,高興時也不能大笑,頂多也是念念佛號就帶過去。事實上,這是形式上的情緒壓抑,如果談更深一層的情感,那麼傳統佛教更無法接受出家人或修行人有男女之情或擁有親情、友情。
我就曾被一些師父誤導,他們說我業障太重,老婆孩子都是我的業障,會妨礙我的修行,會讓我陷入如牢獄般的不自由及痛苦,例如老婆會情緒化,逼你賺錢養家;小孩子需要你呵護,浪費掉太多精神。即使你給了小孩全然的愛,他長大後免不了又要惹一些麻煩讓你去收拾善後,讓你痛不欲生,這樣的因緣業障有什麼好留戀的,只有清淨、精進的修行,才能免除這些業障,像佛陀一樣的自在清淨,可以超脫凡間的苦海,永駐在極樂世界。
還沒覺醒的我,一度被這種「佛本無情」的觀念洗腦,開始覺得妻小是來拖累、折磨我的,我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變得事事不耐煩,整個人像枯木活死人,悲也不哭,樂也不笑,以為這樣就是無悲無樂、無情無我,甚至想拋棄妻小和工作,從此出家修行。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心中會湧起一股反抗的力量,讓我徹夜難眠,半夜睡不著起身去看寶貝兒子的睡相,看他那天真無邪的可愛臉龐,小手小腳,還有小小的身軀隨著呼吸有規律的起伏著。我開始懷疑,所謂的佛法,難道真是要這樣無情的切割掉所有心愛的人,讓心愛的人一生中再也沒有我的參與和存在?難道這些能成為我的親人、愛人的人,和我之間只有業障,沒有其他因緣?
沒錯,有愛是苦的,不僅精神上有負擔和壓力,現實也要付出很多,但仔細想想,這些親人也帶給我不少溫情和感動,讓我除了苦之外,也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甜蜜,為何佛家要把這些因緣界定為業障或牢獄之苦?
自從相信某個師父的佛本無情觀念,我就沒有笑過,想哭也哭不出來,有一天我照鏡子時才發現,一個人沒有了哭笑的情緒,整個人竟變得如此暗沉、毫無生氣,真的像垃圾堆裡那種綠皮褪掉的枯朽之木。我開始質疑自己,真的要繼續相信這種佛法嗎?如果我真的出家了,老婆、孩子怎麼辦?他們要去當乞丐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去出家,那麼人類都絕了後,全世界的人都死光光,難道這真是佛陀想要的淨土嗎?
我的內心深處告訴自己絕不是如此,真正的佛法不應該是這種形式上的滅絕情愛因緣,我已經很久沒有笑或哭了,我的內心告訴我這已經違反了自然,如果人類要壓抑情感才算修行,那麼這種修行根本不適合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只適合一些身心失衡的變態狂。
有天早上,我的小兒子正在找玩具,他不小心把一個玩具丟到我身上,我當時正在沉思,被突如其來的東西嚇了一跳,兒子看我嚇了一跳的樣子,怔了一下後突然間大笑起來,我看兒子露出小小的貝牙笑得那麼天真可愛,奇蹟出現了,我竟然也跟著開心大笑了起來,完全忘了佛本無情,忘了修行就是不能哭、不能笑,忘了那些師父,忘了佛陀……突然間我覺醒了,我發現笑是世間最美妙的事,而我竟然違反自然定律,狠狠壓抑了這最美妙的事好一段時間。
那一刻,和小兒子對笑的那一刻,我體驗到了很多說不出的東西,那不是頭腦的,也不是思想的東西,而是一直存在大自然中的珍貴本質,是佛陀一直強調的本性或佛性。
這時,我才想起中國有許多偉大的禪師,從來不把那些壓抑人性的僵化規矩或儀式放在眼裡,他們想笑就笑,每天開心的笑,當親人過世或師父圓寂時,他們哭得比別人還傷心,但哭完了繼續清心自在的過他們的日子。
原來,這才是真的無憂無礙、離苦自在。
我記得奧修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修行者苦修好幾年都找不到神,找不到真理,直到他生了一個孩子,孩子也好幾歲了,有一天他又陷入茫然的不安中,他咒罵上帝為何不讓他找到真理,他拿了枝筆在牆上寫了幾個大字:GOD IS NO WHERE!
這時,他的兒子走過來,用不標準的發音指著牆大叫:GOD IS NOW HERE!
頓時間,他像被幾百萬伏特的雷打中要害,他怔在原地,他悟了,開悟了,原來,他所苦心尋覓的真理,就在此時此刻,就在他活著的每一個當下,包括他的存在,他的妻子,他的小孩,以及他擁有或遭遇到的所有一切,神性都在裡面,他根本不需要再向外去追求。
原來,佛不是無情,而是包含著所有情愛悲恨,包含著所有人性該有的一切,欲望、貪婪、恐懼、激情……佛只是超越人性的這些內容,但並沒有和這些內容劃清界線,並非我們想的佛是無情無欲,是本質上完全不同於人類的另一個存在,佛只是進化升級的人類,不再受這些情欲干擾控制而已。
甚至我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情欲內容做基礎,佛就無法成佛。好比人性情欲是地下室的地基,佛是地面上的頂樓,如果沒有地基,頂樓就不可能存在。
我曾用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的全子(holon)概念,來說明佛是包含物質及生物、精神界一切的高靈,依全子的概念,任何高階的存有,都包含著下一階的全部,他是一層一層進化上去的,並非許多人告訴我的,神佛是一邊,人類是另一邊,這是錯誤的,而且是會害死很多人的謬解。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那些搞錯佛法真義的人,那些太執著成佛而拋家棄子、無情無愛的人,是無法真正成佛的,頂多成為截斷外界訊息,強壓內在情愛的枯木人。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情愛的世界,他們還沒有真正超越這個課題,也就無法包含著這些情欲內容而向上進化。因此,他們都只是在玩頭腦的遊戲,搞得自己沒有快樂、感動和自在,完全走錯了路而不自知。
有一部韓國片《春去春又來》,內容是說一對師徒在深山裡的湖中寺生活,小徒弟從嬰兒時被拋棄,就被老師父扶養,跟著老師父學佛,等小徒弟成長到青春期時,有一位母親帶一位少女來寄住,祈求身體健康。小徒弟和少女年紀相仿,又都值青春期,相處久了互生好感,發生了性關係,老師父看在眼裡,也不干涉,後來少女被母親接回去,小徒弟寂寞難耐,居然偷了寺中佛像,跑到城裡去找少女。
好幾年之後,老師父偶然間在報紙裡看到小徒弟殺人被通緝的消息,過沒多久,已經長大成人且蓄著長髮的徒弟逃回湖中寺,坦承因少女移情別戀而殺了她,老師父把徒弟交給隨後趕來的刑警,要徒弟承擔一切,不要逃避,乖乖在獄中反省。
老師父心知徒弟經過這次情愛的考驗,應該已體悟到什麼是佛法,就沉入湖底圓寂。
好幾年後,等徒弟從獄中出來,回到湖中寺,心中的愛恨情仇都已平息,於是開始專心修行,再也沒有任何雜念、欲念和妄想。
從全子概念來看,這個徒弟出獄後的開悟狀態,事實上並不是無情的狀態,而是經歷過愛恨情仇洗禮的更上一層狀態。這個悟是包含著愛恨情仇,但已經超越了愛恨情仇的親證覺醒,硬把自己和過去切割開來的意識遊戲,就像經過千萬年的演化,我們雖然身為高智慧且有靈性的人,但我們靈魂及體內仍包含著動物、爬蟲類的腦子和記憶一樣,那些靈魂已經進化的開悟者或神佛,也並不是一來這個世界就是神佛的位階,祂們也包含著物質界、生物界、心靈界和靈界的種種內容,一路進化上去的。唯有如此,神佛才能和萬物眾生感應相通;唯有如此,佛和菩薩才會有凡人也有的情愛和慈悲,發願普度眾生。
人們的靈魂是宇宙的奇珍瑰寶,人類的肉身是幾千萬年演化下來的超精密有機聚合機器。這樣的因緣聚合,讓我們能享受美食,感受真情真愛的美妙,體驗人生的多采多姿,這才是我們來到這世間的本意,而不是無知的否定自己擁有的難得因緣,沒有體驗過人生,就逼自己每天念經打坐,臉色慘白毫無生氣,白白浪費這一身的奇蹟。
因此,在人生種種歷程中,感情,尤其是愛情和親情,更是能帶給我們最大感動和痛苦經驗值的課程,每一段感情的緣起,互相感應,不捨和擁抱,都是非常難得的因緣聚合,這也是牽涉到和我們有緣的人,累世來的業力互相牽引和影響,這是個強求不來的因緣,也是用錢買不到的珍貴課程,如果有人說為了修佛,就要把這些因緣斬斷或否定掉,那他充其量只能說是個逃避者或自欺者,並不是真正覺醒開悟的修行者。
每段感情,背後都有因果業力的因素,我們經歷這些過程主要是為了學習,學習我們靈魂中比較弱或欠缺的部分,我們不需要執著或沉迷這些情緣,但如果我們不去面對,如何超越這些情緣,讓人生功課圓滿完成呢?
佛是有情的,而且是非常多情的,祂把情化為慈悲,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否則祂不需要出來說法,把佛法傳入世間。
佛是有情的,只是祂超越了讓人痛苦的世俗之情,但祂的悟裡面,也包含了這些情,並非摒棄它或排斥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走火入魔時,扼殺掉自己的情愛。我不後悔來這世間,因我知道,在每個刻苦銘心的苦楚背後,其實有無限的情緣在支撐著,情緣的甜蜜是自然的,苦楚卻是我們自己給的。
我永遠忘不了我小兒子在三歲多時,每天開口用稚嫩聲音叫我爹地的那種溫馨和感動,這種甜蜜是無罪的,是不會造成痛苦的,只要我們懂得不執著的去感謝一切,所有的過程和體驗都是美好的。為何我們要去執著或強求這種甜蜜和感動,要永遠不變的重複出現?
所有的情緣體驗,不論是甜是苦,都是覺醒的基礎。即使我覺醒了,我開悟了,我的覺悟裡仍包含著這些過去的種種,它們從來沒有消失,沒有那些體驗,我永遠無法開悟。
如果有人跟我說情緣是妨礙修行的業障,那麼,這個人必然是沒有人性的執迷者,而不是佛陀的追隨者。
佛性,來自於人性和自然,來自於人性中的七情六欲和種種煩惱,當一個人否定了這些,否定了自己,我真想問問他:
「無情無愛的你,成佛又有何用?」
當一個人成了佛,而內在無情、無愛、無慈悲,不如去當一塊石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