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

外行最常抱持的一種謬誤想法就是:出版是文化產業,從業者應該皆是最清高的文人,舉手投足莫不充滿文化氣質,絕口不談錢。

出版人聽到這句話,十有九位會把口中茶水噴到電腦螢幕上。

想要進入出版界,你需要拿掉這個思想,換上這一個:▽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

來,請多唸幾次:「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出版社是商人,書籍是商品……」直到這兩句話深深銘印在腦海裡。

要知道,當出版社決定出一本書時,首先要確認必須能賺錢,或者至少日後能賺到錢,或者至少沒賺到錢也要賺到名。

當出版社決定是否為你出書時,你寫得有沒有文學價值是其次,你為了寫作辭掉工作吃泡麵度日也不關他的事,出版社最想確定的是──這本書能賣嗎?

當然,並不是每間出版社都一定以營利為首要目標,我們必須承認出版社有時會出於某些理想,出版一本明知不會賣的書。

業界確實有老闆,會在遇到愛不釋手的作品時豪氣萬丈地說:「這本書就算不會賣,我也要出。」但是大家都承認,營利仍是最基本的維持生存要件,就像人需要呼吸才能生存,你不能說他是文化人所以就不用填飽肚子。

出版社要活下去,營利是最基本該做到的事。

即使出版社有發揚文化、復興文學、培育本土創作者的遠大志向,也必須先賺到溫飽,才有能力拿多餘的錢來支持這些充滿理想但可能比較不賺錢的事,您說是吧?

很遺憾,培育本土創作者就屬於那種比較不賺錢的事,尤其是前期,就像把鈔票往井裡扔一樣,扔個幾年能培育出一兩位暢銷作家,就算走運了。

所以,當你遇到出版人在你面前表現出現實、精明、滿口數字、高談市場、擅於計算的特質時,不需要拿「文化人」的標籤往他頭上套,因為他追根究柢是個商人,也必須是個商人呀。

要是他不務實一點,後果恐怕就嚴重了。

為了說明,請聽聽以下三間出版社的「對照記」。

有一位大型出版集團的編輯常對老闆口出怨言:「為什麼這本書不能做?為什麼這筆行銷金不能花?」在累積了雄厚的經驗之後,她自行成立了甲出版社,想要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書。沒想到,就在自己當老闆需要直接面對帳目之後,她赫然發覺,辦公室租金要錢、水電要錢、人事要錢、電腦印表機設備要錢,什麼都要錢,而錢從哪裡來?於是她認知到,要撐起一間公司不能只靠理想,做得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約莫就在同一時期,有另一間大型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同樣對老闆的舉措頗有不滿,決定自行創業,成立了乙出版社。這位編輯作風恰恰相反,以華麗鋪張的態勢,運用手頭上的資源,引進香港暢銷冠軍作家的作品,重重砸下兩百萬行銷金,這是出版界聞所未聞的天價。當時的行銷鋪天蓋地而來,走在馬路上、捷運上都撞得到這一波宣傳物。

也大約是同一個時期,丙出版社成立了。經營者皆是作家,作家自然最理解作家的苦,最站在作者這一方,因此把理想侃侃而談,打著培育本土作者為旗號,宣稱「只要你敢投,我就敢出」,一時之間招攬到好多本土作者的目光。作者感到終於有出版社懂得他們的心,出面「維護正義」了。出版社的臉書粉絲團短時間內破萬人按讚,來勢洶洶。

丙出版社確實做了一般出版社不會做的事,出版新作者的詩集,這可是一般認為的票房毒藥,但某丙非但不怕,還反其道而行,為新作者找來十幾位文壇前輩掛名推薦,包裝為「限量」、「精裝」、「獨家」……哇塞,新作者得到這樣的待遇,一定感動得淚眼盈眶吧。

現在,讓我們把時間切到一年之後。

丙出版社,火速倒了。這本限量精裝獨家新作者詩集,成為該出版社最後一本書。

乙出版社,也倒了。曾經叱吒風雲的編輯自此消失在出版界。

甲出版社繳出傲人的成績單,公司挺立茁壯著。後來,那位總編以自身的成功經驗,在演講中大聲疾呼:「行業不是只有理想。」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出版社要永續經營,擁有理想固然好,成本概念仍不能偏廢。

對出版社而言,「金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是最傳神的寫照了。

◆編輯如何選書◆

我認識最神的一位資深編輯,市場嗅覺極其靈敏,可以光憑一本書的封面就斷定那本書暢不暢銷,言出必中,屢試屢驗。我都想送他一張「鐵板神算」的匾額。

可惜,具備如此精準眼光的編輯為數不多。

編輯若感情用事,選自己喜愛的書,結果不是在新書提報會上被老闆打槍,就是賣得奇差無比,於是對這沒文化的老闆、沒眼光的書市忿忿不平。編輯若理性至上,選看來會暢銷,但自己可能根本不喜歡的書,會讓編書成為一場漫長無趣的折磨。唯有在理智與情感、生存與理想中取得平衡時,編輯才能夠選到一本自己既喜愛,市場也迴響熱烈的書。

這不是容易的事。

市場的心誰也摸不著,再資深的編輯都有走眼的時候。

創作者老是愛拿J.K.羅琳或史蒂芬妮‧梅爾的退稿次數來當作勉勵自己的話語,順道譏諷編輯的選稿眼光。可惜,不是我想澆冷水,以平均值而論,編輯的預測通常還是比常人準。

編輯到底怎麼選稿?

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我遍訪出版界高層的過程中,這是我首先必問的問題,不料被問的編輯們常常都得想上半天,最後才給出以下這些林林總總的答案:

● 這真的很難講,有時候要看緣分。
● 做多了自然會累積出一套選書脈絡。
● 需要達到一定的文學高度。
● 它要能讓我想像,除了我之外,還有很多人會喜歡這本書。
● 需要能配合修稿、不斷地修稿,修到我看得懂為止。
● 看開頭,前幾章如果平淡的話就很糟糕。
● 看編輯的主觀感覺。
● 看作者說故事的能力,能牽動讀者情緒最重要。
● 首先注意題材。奇幻類型的輕小說要注意敘述是否夠幽默、架構是否夠奇特,內容是否有別於市場,做出特殊性。還會在來信與言談中觀察這個人是否能長久配合。

你會發現編輯給的答案都不一致,有時還相當籠統,有回答跟沒回答沒兩樣。這倒不是編輯有什麼問題,畢竟選書無法用電腦或儀器測量,編輯的主觀喜好、直覺與個人經驗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些又是很難以具體條列的事。就像你問全壘打王是怎麼打出全壘打的,叫他怎麼解釋呢?

不過,在這個問一百個編輯可能會得到一百個答案的題目上,仍然能歸納出一些起碼能讓九十九位編輯都點頭認同的共通答案。

在我遍訪編輯的過程中,獲得最確鑿、保證不會錯的答案就是:▽出版社最愛擁有廣大粉絲的作者。▽

現在是網路時代,行銷越來越不容易,再有經驗的老出版人都需要重新摸索。以往開個新書發表會就會有記者出席,隔天新聞就發布,現在新書發表會幾乎無效,反而是作者本身的行銷力占有決定性因素。

這就是現在出版界講求的「粉絲經濟」。當作者在臉書上一呼百諾,便有經濟價值,出版社反而退居輔佐角色。因此,當作者本身有大批粉絲,能策動粉絲買書時,過稿率自然大增。

當粉絲群大到某種程度時,出版社會競相邀請出書,早已不是新鮮事。近期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每天來點負能量」臉書爆紅時,一位編輯告訴我,在他取得上級同意去邀請出書時,只不過隔了一個晚上,就已經出現五間出版社在搶,令他們扼腕不已。

粉絲經濟現象也影響了作家的創作型態。

最新調查顯示,作者花在宣傳與寫作的時間上,已經是一比一。

這實在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現代的作者已經要撥一半的工作時間在與粉絲互動。顯見行銷的責任越來越落到作者肩上,出版社越來越退居輔佐之位。

粉絲經濟現象同樣影響到編輯的工作型態。

主動搜尋值得做的議題、上網發掘爆紅作者,正是新時代編輯的寫照。

舉例來說,在高捷少女推出後不久,尖端編輯陳善清聽到了風聲,知悉高捷的每日曝光率近二十萬人,有如此強大的行銷資源在,必定有投資價值,因此主動前往洽談將高捷少女輕小說化,果然大獲成功。

另一個例子則是網路爆紅文「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當此文在網路引發瘋狂點閱時,尖端編輯立馬出擊,簽下了這個故事,結果是還未成書,就已經有六間電影公司有意洽談改編。

這些例子顯示出版社面對網路化之後,選稿的來源以及編輯的工作形式,都相應改變。

因此,現在的出版社是期待作者自身就要有行銷力,不但要能自行經營粉絲,還要能經營出高比例的「鐵粉」,因為這些「鐵粉」,才是會實際掏錢買書的真心粉絲。

作者不再能揮揮手說:「我只負責寫書,其他什麼都不管。」抱持這樣態度的素人,或許將損害出版社對你的好感。

◆題材定成敗◆

當文筆有出版水準,卻選到沒有市場的題材,抱歉,出版社還是會退你稿,除非你是老闆的兒子,總編的密友,能策動他們賠錢幫你圓夢,可惜你是個在出版社內無親無故的素人,那還是先乖乖照著規矩來。

如何選擇題材呢?我們分兩方面來看好了,市場大抵分兩種書:工具書和文學書。工具書選題材是簡單多了。▽第一請先確認市場需求大小▽,當市場需求越大,出書機率自然越高。好比說,《養狗指南》市場需求一定比《養聖伯納犬指南》來得大,因為「狗」的數量比「聖伯納犬」多多了,若是你要寫一本《聖伯納犬的接生指南》,出版社十之八九看到書名就直接退稿。

在確認你的書有足夠的群眾需要後,▽第二步就是市場調查。▽請到網路書店搜尋你想寫的同類型書籍,看看哪些書已經出過了。

你要不就確定沒有人寫過或寫的方向與你有區隔,要不就確定自己資料比他新、寫得比他好。

好比我的《變身暢銷小說家:倪采青談小說寫作技巧》,在投稿之前,我搜尋過同類書籍,只有:

《小說面面觀》:雖是經典,但年代已久。
《史蒂芬金談寫作》:自傳成分居多,談創作技巧篇幅少。
《卜洛克的小說學堂》:寫得很好,所幸跟我的作品定位有區隔。

搜完之後,我確定關於「華文大眾小說寫作技巧」的作品,只有我這一本而已,便信心滿滿地投出去。

有趣的是,編輯接到我的投稿之後,也跑去做了同樣的搜尋,確定市面上同類書籍稀少,於是信心滿滿地與我簽約出版。

戰績不出所料,暢銷又長銷。

以上就是工具書的題材調查法,一點都不難。

至於文學小說,就可謂離奇莫測了。文學包山包海,啥都可以寫,究竟什麼樣的題材才算好?

這個嘛,首先你需要考慮「文類」。文類有潮起潮落,前陣子科幻死了,這陣子輕小說當道,下陣子情色小說紅了……

每當一種文類紅了,出版那類書的出版社就會變多,出書之門就會敞開一點……一點而已,因為創作者也會變多。

不管怎樣,▽寫當紅的文類,投稿管道較廣,▽總是比寫那種出版社紛紛收攤或轉型的死文類來得容易。

舉個例子。根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的統計,武俠小說的全盛時期,臺灣有三百位武俠作家賴此為生,出版了上萬種武俠小說,無奈現在已經沒落。

翻開金石堂網路書店「武俠小說」類目,近兩年的出版作品只有三種,第一種是名家稿(前行政院長上官鼎、得獎作家兼陳履安之女鄭丰、得獎出身的趙晨光與張草),第二種是中國版權稿(幾位有網路點擊戰績的中國知名作者),第三種是名家的舊作重出。

素人稿?抱歉,半本都沒有。換句話說,如果你寫武俠這種瀕臨滅絕的文類,不先拿個獎把自己拱出名,出書機率微乎其微,大約是百分之零點零零一這種數字。假如你認識作家同行,他們會七嘴八舌建議你改行寫奇幻小說,不然就是同情地拍拍你的肩膀說:「祝你好運」。

我知道你可能不屑追逐當紅的文類,不要緊,因為我也不想。創作還是該從心出發,寫起來才有勁,不是嗎?那麼,就寫你想寫的文類吧。把焦點放在如何把那個文類題材發揮到極致,詳細做法請繼續看下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