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是歷史書嗎?追本溯源才會發現源於愛情,紀錄的也是愛情,它並非說著大時代下情感的波瀾壯闊,而是於真情流露中撇見了時代,也看見那些存在其間的人事物。父母親的相識相愛、相知相惜,走進家庭,在1974年起的六十二封信中展開,就像光線一樣地前進,企圖在線條中找尋線索,蛛絲馬跡卻都是他們無盡的愛意,也揪出了那份對國家的熾熱情感,是一言難盡,卻感動莫名。
身為全家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五,1964出生時母親四十三歲,讓我搭上了戰後嬰兒潮最後一波的末班車,然而國共內戰沒有在我的記憶中,也未曾經歷眷村的窮苦時期,那些在愛情中窺見的「背景橋段」,都是村裡大人嘴巴上的故事,加上翻閱查證而來的史料,我想平鋪直敘的講,就像在身旁向你說話一樣,當中的軌跡更是一趟值得碰觸、了解、感動、見真的過程。
請別戴上「政治正確的眼鏡、藍綠對抗的眼罩」來看過去認知中的本省外省,邀請你用「讀小說、看散文」的心境來光的院子逛逛。
雖然書寫細膩的文字,可以療癒終將失去院子的酸楚,且家人生命的分量,也會隨著回憶時「幾分心痛,幾分甜蜜」的潮襲,在歲月中逐漸消逝,但留下的紀錄卻會深刻的提醒那些「不該被輕忘的過往」,也敦促著用「溫柔又尊重的態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