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2 「姿勢跑法」的實際功用

第5章 消除跑步的運動傷害
跑步運動傷害的第三定律是:
受傷就是表示,運動員已經達到他的臨界點了。
─南非科學家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

為何要花心思學習新的跑步方法呢?
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如果你無法相信學習「姿勢跑法」是有價值的,那你就不適合跟著這本書的概念來改變你原有的跑法。任何事的價值取決於它實際的功效,也就是說,新引入的事物會怎樣增進你完成任務的能力?它又能給你什麼原本沒有的能力?
你可以問任何一位跑者,看看對於跑步他們最想改變什麼?你會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想要跑得更快」、「我想跑得更遠更有效率」,還有「我再也不想受傷了!」
雖然很少有人會這樣回答你:「我想要變成一部更有效能的跑步機器」,但這確實是任何跑者的終極目標,讓自己變成一個跑得更快的人,不想再讓煩人的運動傷害拖累自己的速度。然而,我並不是說「姿勢跑法」會讓一個普通人瞬間變成奧運紀錄保持人,但這個技術的知識和力學技巧可以大幅提升你的表現,並降低運動傷害。
以下是影響我們跑步表現的三種主要限制因素:受傷、技術與個人體能的極限。在正式介紹「姿勢跑法」的技術之前,我想要先談談「姿勢跑法」如何被設計來處理這三種限制因素。在這一章,我先從「受傷」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開始。
如果說「規律」是跑步訓練計畫中最重要的一環,那受傷就是「規律」練習中會遇到的最大敵人。讓我們來談一談「受傷」有多麻煩,並看看「姿勢跑法」如何處理受傷問題。
任何有跑步經驗的人都知道,受傷就像鞋子、襪子和短褲一樣,是跑步的一部分,例如壓力性骨折、膝蓋痛、腳踝扭傷、阿基里斯腱拉傷、下背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等。有趣的是,雖然已經有大量的資源投入跑鞋的設計與訓練理論的研究,但從一九七○年跑步這項運動開始興盛至現今,因跑步而受傷的狀況似乎從未改變。
這類令人難過的統計資料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出現。在一九七七年時,著名的雜誌《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中有篇文章提到:「一年當中,每三位跑者就會有兩位蒙受運動傷害之苦,使他們不得不中斷或減少練習量。」二十年後,蓋瑞.古騰(Gary Guten)寫了《跑步運動傷害》(Running Injuries),他在這本書裡提到:「有更多的研究發現,與跑步相關的傷害發生率與早年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當前(此書著於二○○四年)光在美國地區,有跑步習慣的人口約三千三百七十萬,以這個數字算出來的傷害發生比率會很驚人。天啊!每年約有兩千兩百萬名美國跑者因受傷而中斷練習。
雖然跑步受傷的人數與頻率不變,但跑者受傷的腿部位置似乎逐年往上移。在七○年代,大部分跑者主要的受傷部位集中在腳掌和足踝。到了九○年代,這些部位的傷害已經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小腿和膝蓋的傷害提高了。
如果我們把腳掌和腳踝受傷比例降低的原因,歸功於鞋子的設計與技術,那小腿和膝蓋受傷的比例上升,又該怎麼解釋呢?
古騰在書中歸納出造成運動傷害的四種因素:改變、排列、扭傷與速度。造成運動傷害的第一種因素是由「改變」造成的,這在跑者之間很常見,原因在於跑者突然增加里程數、訓練距離、頻率或是強度,使每週的訓練量突然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換句話說,跑者為了想要進步得快一點,而犯了所有錯誤中最基本的一項:過度訓練,非但沒有跑得更快,還讓自己受傷。
造成運動傷害的第二種因素是「排列」(alignment),按字面上的意思:「在跑步過程中應該讓身體保持在一直線上(呈直線排列)。」那些具有完美身材比例的運動員,天生就有筆直的腿、脊骨與手臂,所以他們很少發生受傷的情況。第三種因素是「扭傷」,它比較少發生在跑者身上,但卻在高爾夫球、體操或排球選手身上經常發生。第四種因素是「速度」,也就是跑太快了,此種錯誤常常是因為跑者太急於從基礎的距離訓練轉移到間歇訓練的緣故。
還有其他特殊的因素會造成跑步的運動傷害,包括路面與鞋子。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可能分別或同時一起導致或增加傷害的發生。當然,跑步的時候,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帶來麻煩,但我認為這些因素仍然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
在所有的研究當中,並沒有把運動傷害和跑步技術連結在一起。像打網球這種使用球拍的運動,專業教練或許從球員發球的瑕疵,就能馬上指出該瑕疵會造成肩膀的傷害。但跑步並沒有公認的正確動作,所以很難界定哪種跑步模式可能會導致哪類的傷害。
況且,若絕大部分的業餘跑者都是自我訓練,就很少有機會被指正錯誤或做專業的調整。即使有專業的教練,教練可能只指導某些部分,而且還得看教練本身的執教風格、知識、經驗,以及個人偏好。
這造成一種非常奇怪的情況:關於跑步的研究持續發表,跑鞋也已經大大地改良,一般的跑者也比從前知道更多關於訓練與比賽的知識,但是因跑步而受傷的頻率一點也沒有改變!這不就顯示跑者在跑步的準備中缺了某個重要的環節嗎?
單就常理便能清楚地明白,正確與完整的跑步模式不僅直接影響你的跑步水準,同時也是預防受傷的有效方法。我們先來看以下的假設:身體某個部位一受傷,這個傷其實會構成全身部位的機能故障。當身體的運作正常,全部的系統都在正確的規律與調和下執行,應該就不會受傷。但只要這個機制一有閃失,身體正常運作的模式被打破了,身體的某部分就會開始受損。
我們可以用撞傷腳趾頭的情況來說明。假設你今天早上光著腳走路,不小心踢到桌腳,腳趾頭腫了起來,你以為那雙一百美元的鞋子保護效果十足,於是仍在黃昏時依照訓練計畫去跑個五英里(約八公里)。
一個星期後,腳趾頭已經不痛了,但你猜發生了什麼事?在不知不覺中,另一個隱伏的疼痛進駐你的膝蓋。原本微小的問題,因為你太過堅守既定的訓練行程,如今引發潛在的連鎖傷害。
引發這樣的傷害是一定的,因為你為了減緩腳趾頭疼痛,會下意識微調平常的跑步步伐,膝蓋開始承擔過多的壓力,經過一個星期的練習後,累積的壓力會導致結締組織破壞,疼痛就此產生。
從工程學的觀點來看人體,你會發現人體的運作真是令人驚異,它有能力在陸地上與水中進行各種流暢的動作。為了做到這些動作,人體內的各個部位與系統既能獨立運作,又可互相支援。
但從上述踢到桌腳的例子我們也了解到,人體只要有某個部位或系統稍微失調,整個身體就會陷入不平衡的狀態,傷害的風險就產生了。這樣,你拿來跑步的這部「機器」就失調了,而且還落入全部報廢的危機中。
2 「姿勢跑法」的實際功用

第5章 消除跑步的運動傷害
跑步運動傷害的第三定律是:
受傷就是表示,運動員已經達到他的臨界點了。
─南非科學家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

為何要花心思學習新的跑步方法呢?
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如果你無法相信學習「姿勢跑法」是有價值的,那你就不適合跟著這本書的概念來改變你原有的跑法。任何事的價值取決於它實際的功效,也就是說,新引入的事物會怎樣增進你完成任務的能力?它又能給你什麼原本沒有的能力?
你可以問任何一位跑者,看看對於跑步他們最想改變什麼?你會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想要跑得更快」、「我想跑得更遠更有效率」,還有「我再也不想受傷了!」
雖然很少有人會這樣回答你:「我想要變成一部更有效能的跑步機器」,但這確實是任何跑者的終極目標,讓自己變成一個跑得更快的人,不想再讓煩人的運動傷害拖累自己的速度。然而,我並不是說「姿勢跑法」會讓一個普通人瞬間變成奧運紀錄保持人,但這個技術的知識和力學技巧可以大幅提升你的表現,並降低運動傷害。
以下是影響我們跑步表現的三種主要限制因素:受傷、技術與個人體能的極限。在正式介紹「姿勢跑法」的技術之前,我想要先談談「姿勢跑法」如何被設計來處理這三種限制因素。在這一章,我先從「受傷」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開始。
如果說「規律」是跑步訓練計畫中最重要的一環,那受傷就是「規律」練習中會遇到的最大敵人。讓我們來談一談「受傷」有多麻煩,並看看「姿勢跑法」如何處理受傷問題。
任何有跑步經驗的人都知道,受傷就像鞋子、襪子和短褲一樣,是跑步的一部分,例如壓力性骨折、膝蓋痛、腳踝扭傷、阿基里斯腱拉傷、下背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等。有趣的是,雖然已經有大量的資源投入跑鞋的設計與訓練理論的研究,但從一九七○年跑步這項運動開始興盛至現今,因跑步而受傷的狀況似乎從未改變。
這類令人難過的統計資料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出現。在一九七七年時,著名的雜誌《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中有篇文章提到:「一年當中,每三位跑者就會有兩位蒙受運動傷害之苦,使他們不得不中斷或減少練習量。」二十年後,蓋瑞.古騰(Gary Guten)寫了《跑步運動傷害》(Running Injuries),他在這本書裡提到:「有更多的研究發現,與跑步相關的傷害發生率與早年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當前(此書著於二○○四年)光在美國地區,有跑步習慣的人口約三千三百七十萬,以這個數字算出來的傷害發生比率會很驚人。天啊!每年約有兩千兩百萬名美國跑者因受傷而中斷練習。
雖然跑步受傷的人數與頻率不變,但跑者受傷的腿部位置似乎逐年往上移。在七○年代,大部分跑者主要的受傷部位集中在腳掌和足踝。到了九○年代,這些部位的傷害已經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小腿和膝蓋的傷害提高了。
如果我們把腳掌和腳踝受傷比例降低的原因,歸功於鞋子的設計與技術,那小腿和膝蓋受傷的比例上升,又該怎麼解釋呢?
古騰在書中歸納出造成運動傷害的四種因素:改變、排列、扭傷與速度。造成運動傷害的第一種因素是由「改變」造成的,這在跑者之間很常見,原因在於跑者突然增加里程數、訓練距離、頻率或是強度,使每週的訓練量突然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換句話說,跑者為了想要進步得快一點,而犯了所有錯誤中最基本的一項:過度訓練,非但沒有跑得更快,還讓自己受傷。
造成運動傷害的第二種因素是「排列」(alignment),按字面上的意思:「在跑步過程中應該讓身體保持在一直線上(呈直線排列)。」那些具有完美身材比例的運動員,天生就有筆直的腿、脊骨與手臂,所以他們很少發生受傷的情況。第三種因素是「扭傷」,它比較少發生在跑者身上,但卻在高爾夫球、體操或排球選手身上經常發生。第四種因素是「速度」,也就是跑太快了,此種錯誤常常是因為跑者太急於從基礎的距離訓練轉移到間歇訓練的緣故。
還有其他特殊的因素會造成跑步的運動傷害,包括路面與鞋子。這些林林總總的因素可能分別或同時一起導致或增加傷害的發生。當然,跑步的時候,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帶來麻煩,但我認為這些因素仍然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
在所有的研究當中,並沒有把運動傷害和跑步技術連結在一起。像打網球這種使用球拍的運動,專業教練或許從球員發球的瑕疵,就能馬上指出該瑕疵會造成肩膀的傷害。但跑步並沒有公認的正確動作,所以很難界定哪種跑步模式可能會導致哪類的傷害。
況且,若絕大部分的業餘跑者都是自我訓練,就很少有機會被指正錯誤或做專業的調整。即使有專業的教練,教練可能只指導某些部分,而且還得看教練本身的執教風格、知識、經驗,以及個人偏好。
這造成一種非常奇怪的情況:關於跑步的研究持續發表,跑鞋也已經大大地改良,一般的跑者也比從前知道更多關於訓練與比賽的知識,但是因跑步而受傷的頻率一點也沒有改變!這不就顯示跑者在跑步的準備中缺了某個重要的環節嗎?
單就常理便能清楚地明白,正確與完整的跑步模式不僅直接影響你的跑步水準,同時也是預防受傷的有效方法。我們先來看以下的假設:身體某個部位一受傷,這個傷其實會構成全身部位的機能故障。當身體的運作正常,全部的系統都在正確的規律與調和下執行,應該就不會受傷。但只要這個機制一有閃失,身體正常運作的模式被打破了,身體的某部分就會開始受損。
我們可以用撞傷腳趾頭的情況來說明。假設你今天早上光著腳走路,不小心踢到桌腳,腳趾頭腫了起來,你以為那雙一百美元的鞋子保護效果十足,於是仍在黃昏時依照訓練計畫去跑個五英里(約八公里)。
一個星期後,腳趾頭已經不痛了,但你猜發生了什麼事?在不知不覺中,另一個隱伏的疼痛進駐你的膝蓋。原本微小的問題,因為你太過堅守既定的訓練行程,如今引發潛在的連鎖傷害。
引發這樣的傷害是一定的,因為你為了減緩腳趾頭疼痛,會下意識微調平常的跑步步伐,膝蓋開始承擔過多的壓力,經過一個星期的練習後,累積的壓力會導致結締組織破壞,疼痛就此產生。
從工程學的觀點來看人體,你會發現人體的運作真是令人驚異,它有能力在陸地上與水中進行各種流暢的動作。為了做到這些動作,人體內的各個部位與系統既能獨立運作,又可互相支援。
但從上述踢到桌腳的例子我們也了解到,人體只要有某個部位或系統稍微失調,整個身體就會陷入不平衡的狀態,傷害的風險就產生了。這樣,你拿來跑步的這部「機器」就失調了,而且還落入全部報廢的危機中。
任何運動(包括跑步)中的「技術」,都是所有訓練元素的總合。不管我們是鍛鍊肌群、心肺系統或是意志力,我們想開發的潛能和下的苦工都是鎖定在一個單純且重複的動作上。不管你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像跳高那樣單一的特定動作,或是像跑步一樣不斷重複的移動動作,訓練的重點一切都歸結於讓動作熟練的「技術」上。
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受傷而且跑得更有效率,就必須發展一種對人類身體最有效率的技術。如果我們允許的是糟糕的技術,那不但會使你在加快步伐中耗費更多的能量,也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可能性。
一九七七年那個蕭瑟多雨的早晨,深植在我心裡的想法,讓我開始去發展一套完美跑步技術的模型。如同我在第一章最後所說的,這個模型的重要元素包含平衡、身體各部位連結的緊密度與肌肉適能等變換每種姿勢時必須要求的重點。針對這個模型,我要再加上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每個姿勢一定要減低受傷的風險。
你看,跑步的動作擁有其自身的生物力學結構,而且活動身體的範圍和跳遠、投擲或跳舞沒什麼兩樣,所以我們應該把它視為一種技術性的運動,這樣我們就能輕易地駁倒那些主張跑步是人類第二天性的人。從這個觀點來看,很明顯地明白大部分人從出生開始就沒有所謂的正確跑步習慣;跑步非但不是先天習性,顯然還是後天養成的技巧,而且就像其他任何技巧一樣,有些人表現很差,但也有人可以達到完美。
身為教練與科學家,我明白我很需要一套結合科學和實務的方法,可以馬上拿來教學生,而且對各種水準的跑者來說也不難。分析過很多人類生物力學後,我認為理想跑步技巧的重要姿勢是:像S型一樣的單腳平衡站姿。跑步本身之所以能向前移動,就是身體在關鍵姿勢向前落下與雙腳轉換支撐的結果。這正是我在七○年代中期所發現的「姿勢跑法」,所有的跑者都會通過「關鍵跑姿」、「落下」和「拉起」這三個元素。在建構「姿勢跑法」的理論時,我的理念是運用大自然界提供的事物,然後好好發揮它的效用。我希望跑者可以從重力中獲得最大的幫助,把身體耗費的能量降到最低,那需要慣性和肌肉本身彈力的幫忙。換句話說,最佳的跑步方式應該是跑起來最輕鬆的方式。如果這個輕鬆跑起來的方式是善用大自然而來的能量,消耗的體力又最少,那麼我們在增加速度與耐力的同時,勢必還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第6章 想要進步,你必須改變
世人都討厭改變,但改變是唯一能帶來進步的方法。
─ 美國發明家查理士.凱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

「姿勢跑法」真的能使我變成一位跑得更快的跑者嗎?
這真是一個重要但難回答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想只靠它起作用?是不可能的!」
覺得意外嗎?用不著。唯一能使你跑更快的只有─你自己。「姿勢跑法」不過是一種能幫助你學習跑步技巧的工具罷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經驗老道的跑者必須先克服內在的不情願,因為原來非常習慣的跑步模式會被打亂。有人飽受頻頻受傷之苦,但在沒受傷、跑得又不錯時,又會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這樣跑也沒什麼大礙,哪裡需要修正呢?」
會這樣想很正常,但是這種想法只會讓你的成績和眼前沒什麼兩樣。大家都知道,想要將格局拉到另一個水準,就必須進行很大的改變。或許下面兩位世界級運動員的故事可以幫助你下定決心。
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一九九七年像颶風般襲擊卡羅來納州(Carolinas),橫掃高爾夫球職業賽。年輕且充滿爆發力的老虎伍茲,已經連續三年拿下美國業餘錦標賽冠軍頭銜。隨後他進入GPA職業錦標賽,並且以新人之姿在七場比賽中贏了兩場。在他放棄參加世界最具權威性的比賽─美國高球名人賽的同時,他已打破職業錦標賽GPA的紀錄。
當他的競爭對手與各界媒體一致認為,未來二十年將由這位年輕小夥子主宰時,他的看法卻和眾人完全不同。他檢視自己的比賽,認定自己缺乏扎實的基礎,無法在多年後仍然維持現在的表現。這麼年輕的人能有這樣的反省真是少見。伍茲認為自己非但沒有稱霸場上的本事,還覺得他的成功是因為速度和反應,而這兩項能力會隨著年齡自然減弱。
所以,老虎伍茲選擇不留戀那個連戰連勝的賽局,決定中斷所有比賽的行程,回到指導教練身邊,重頭來過。這對於在高球界已傲視群雄的伍茲來說是很大的賭注;中斷比賽期間,當其他選手開始贏得各項大賽的同時,還有一些質疑他能否復出的謠傳。
但經過十八個月之後,新的老虎伍茲誕生了。當時大衛.杜瓦(David Duval)在一九九九年中期穩坐高爾夫世界排名第一位,但老虎伍茲開啟了新的局面,不但連贏五座冠軍,還直逼傳奇人物拜倫.尼爾森(Byron Nelson)的紀錄。他所做的事需要極度的自省能力和十足的膽量,但老虎伍茲展現了他改變的勇氣,最後使他達到偉大的成就。
他接下來依序贏得了高爾夫球四大賽事的冠軍(包括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英國公開賽、美國名人賽和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錦標賽),被稱為「老虎大滿貫」(Tiger Slam),這樣的表現就證明他在一九九七到一九九八年間的改變是明智的。
另一個例子是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在一九九九年歐洲職業比賽所面臨的挑戰。阿姆斯壯在青年時期就是有天分的鐵人三項選手,在自行車方面更展現驚人的天賦,因此在十七、八歲時,決定轉為全職的自行車選手。他開始到歐洲參加各大巡迴賽,不久即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贏得世界盃自行車冠軍的美國人,他擊敗眾多世界級菁英好手,包括當時的環法自行車賽冠軍馬奎爾.英杜蘭(Miguel Indurain),當時他才二十二歲。阿姆斯壯不僅是環法自行車賽中一些賽段的贏家,甚至在當時獎金最高的「三冠王」(Triple Crown)賽事中連拿三次冠軍(比賽獎金高達百萬美金,是當時環法賽的五倍),因此被拿來與美國的傳奇車手─曾奪下三次環法冠軍的葛列格.雷蒙德(Greg Lemond)相提並論。
身為一位自行車選手,阿姆斯壯最傑出的資質在於他無人能比的爬陡坡能力,尤其擅長在自行車手稱為像「牆」一樣的急升陡坡上騎車。他總是能在「牆」上甩開對手。他第三次取得美國職業車賽冠軍,就是在費城著名的馬拉揚克陡坡(Manayunk Wall)強力攻擊,甩開對手贏得勝利。另外,一九九三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參加世界錦標賽時,也是靠著優異的爬坡能力,讓他甩開由英杜蘭領頭的集團。使英杜蘭只能屈居第二,阿姆斯壯獲得當年的冠軍。
阿姆斯壯的優異表現大都是在單日的賽事中,使他致勝的關鍵因素,似乎成為他在長距離賽事中的不利條件,像是環義大利賽、環西班牙賽和最重要的環法賽事。想要贏得長達幾十天的巡迴賽事,驚人的爆發力並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在高山上日復一日地長途騎行,同時還要有能力在短時間的計時賽內把自己逼到極限。阿姆斯壯的紀錄只是一個很棒的單日自行車手,但他絕不可能在長達三星期的巡迴賽事中奪冠。
到了一九九六年時,所有的實力與成就對阿姆斯壯來說都變得不重要了。那一年,他在亞特蘭大奧運的公路賽上騎出令人失望成績的同時,被診斷出睪丸癌。而且,檢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他的腹部、肺部和大腦。他生命中首要的挑戰不再是獲得賽場上的勝利,而是如何繼續活下去。
阿姆斯壯積極治療,以正面的態度對抗癌症,且在一九九八年回到歐洲的職業賽場上。一開始他的表現差強人意,就連他自己也不確定是否能回到以前的水準。但在一九九八年賽季末了時,世人非常確定阿姆斯壯回來了,他在三星期的環西班牙賽事中取得總排第四的成績,還連續奪得世界計時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 Time Trial)及世界公路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 Road Race)的冠軍。任何運動(包括跑步)中的「技術」,都是所有訓練元素的總合。不管我們是鍛鍊肌群、心肺系統或是意志力,我們想開發的潛能和下的苦工都是鎖定在一個單純且重複的動作上。不管你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像跳高那樣單一的特定動作,或是像跑步一樣不斷重複的移動動作,訓練的重點一切都歸結於讓動作熟練的「技術」上。
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受傷而且跑得更有效率,就必須發展一種對人類身體最有效率的技術。如果我們允許的是糟糕的技術,那不但會使你在加快步伐中耗費更多的能量,也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可能性。
一九七七年那個蕭瑟多雨的早晨,深植在我心裡的想法,讓我開始去發展一套完美跑步技術的模型。如同我在第一章最後所說的,這個模型的重要元素包含平衡、身體各部位連結的緊密度與肌肉適能等變換每種姿勢時必須要求的重點。針對這個模型,我要再加上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每個姿勢一定要減低受傷的風險。
你看,跑步的動作擁有其自身的生物力學結構,而且活動身體的範圍和跳遠、投擲或跳舞沒什麼兩樣,所以我們應該把它視為一種技術性的運動,這樣我們就能輕易地駁倒那些主張跑步是人類第二天性的人。從這個觀點來看,很明顯地明白大部分人從出生開始就沒有所謂的正確跑步習慣;跑步非但不是先天習性,顯然還是後天養成的技巧,而且就像其他任何技巧一樣,有些人表現很差,但也有人可以達到完美。
身為教練與科學家,我明白我很需要一套結合科學和實務的方法,可以馬上拿來教學生,而且對各種水準的跑者來說也不難。分析過很多人類生物力學後,我認為理想跑步技巧的重要姿勢是:像S型一樣的單腳平衡站姿。跑步本身之所以能向前移動,就是身體在關鍵姿勢向前落下與雙腳轉換支撐的結果。這正是我在七○年代中期所發現的「姿勢跑法」,所有的跑者都會通過「關鍵跑姿」、「落下」和「拉起」這三個元素。在建構「姿勢跑法」的理論時,我的理念是運用大自然界提供的事物,然後好好發揮它的效用。我希望跑者可以從重力中獲得最大的幫助,把身體耗費的能量降到最低,那需要慣性和肌肉本身彈力的幫忙。換句話說,最佳的跑步方式應該是跑起來最輕鬆的方式。如果這個輕鬆跑起來的方式是善用大自然而來的能量,消耗的體力又最少,那麼我們在增加速度與耐力的同時,勢必還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第6章 想要進步,你必須改變
世人都討厭改變,但改變是唯一能帶來進步的方法。
─ 美國發明家查理士.凱特林(Charles F. Kettering)

「姿勢跑法」真的能使我變成一位跑得更快的跑者嗎?
這真是一個重要但難回答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想只靠它起作用?是不可能的!」
覺得意外嗎?用不著。唯一能使你跑更快的只有─你自己。「姿勢跑法」不過是一種能幫助你學習跑步技巧的工具罷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經驗老道的跑者必須先克服內在的不情願,因為原來非常習慣的跑步模式會被打亂。有人飽受頻頻受傷之苦,但在沒受傷、跑得又不錯時,又會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這樣跑也沒什麼大礙,哪裡需要修正呢?」
會這樣想很正常,但是這種想法只會讓你的成績和眼前沒什麼兩樣。大家都知道,想要將格局拉到另一個水準,就必須進行很大的改變。或許下面兩位世界級運動員的故事可以幫助你下定決心。
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一九九七年像颶風般襲擊卡羅來納州(Carolinas),橫掃高爾夫球職業賽。年輕且充滿爆發力的老虎伍茲,已經連續三年拿下美國業餘錦標賽冠軍頭銜。隨後他進入GPA職業錦標賽,並且以新人之姿在七場比賽中贏了兩場。在他放棄參加世界最具權威性的比賽─美國高球名人賽的同時,他已打破職業錦標賽GPA的紀錄。
當他的競爭對手與各界媒體一致認為,未來二十年將由這位年輕小夥子主宰時,他的看法卻和眾人完全不同。他檢視自己的比賽,認定自己缺乏扎實的基礎,無法在多年後仍然維持現在的表現。這麼年輕的人能有這樣的反省真是少見。伍茲認為自己非但沒有稱霸場上的本事,還覺得他的成功是因為速度和反應,而這兩項能力會隨著年齡自然減弱。
所以,老虎伍茲選擇不留戀那個連戰連勝的賽局,決定中斷所有比賽的行程,回到指導教練身邊,重頭來過。這對於在高球界已傲視群雄的伍茲來說是很大的賭注;中斷比賽期間,當其他選手開始贏得各項大賽的同時,還有一些質疑他能否復出的謠傳。
但經過十八個月之後,新的老虎伍茲誕生了。當時大衛.杜瓦(David Duval)在一九九九年中期穩坐高爾夫世界排名第一位,但老虎伍茲開啟了新的局面,不但連贏五座冠軍,還直逼傳奇人物拜倫.尼爾森(Byron Nelson)的紀錄。他所做的事需要極度的自省能力和十足的膽量,但老虎伍茲展現了他改變的勇氣,最後使他達到偉大的成就。
他接下來依序贏得了高爾夫球四大賽事的冠軍(包括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英國公開賽、美國名人賽和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錦標賽),被稱為「老虎大滿貫」(Tiger Slam),這樣的表現就證明他在一九九七到一九九八年間的改變是明智的。
另一個例子是自行車選手蘭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在一九九九年歐洲職業比賽所面臨的挑戰。阿姆斯壯在青年時期就是有天分的鐵人三項選手,在自行車方面更展現驚人的天賦,因此在十七、八歲時,決定轉為全職的自行車選手。他開始到歐洲參加各大巡迴賽,不久即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贏得世界盃自行車冠軍的美國人,他擊敗眾多世界級菁英好手,包括當時的環法自行車賽冠軍馬奎爾.英杜蘭(Miguel Indurain),當時他才二十二歲。阿姆斯壯不僅是環法自行車賽中一些賽段的贏家,甚至在當時獎金最高的「三冠王」(Triple Crown)賽事中連拿三次冠軍(比賽獎金高達百萬美金,是當時環法賽的五倍),因此被拿來與美國的傳奇車手─曾奪下三次環法冠軍的葛列格.雷蒙德(Greg Lemond)相提並論。
身為一位自行車選手,阿姆斯壯最傑出的資質在於他無人能比的爬陡坡能力,尤其擅長在自行車手稱為像「牆」一樣的急升陡坡上騎車。他總是能在「牆」上甩開對手。他第三次取得美國職業車賽冠軍,就是在費城著名的馬拉揚克陡坡(Manayunk Wall)強力攻擊,甩開對手贏得勝利。另外,一九九三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參加世界錦標賽時,也是靠著優異的爬坡能力,讓他甩開由英杜蘭領頭的集團。使英杜蘭只能屈居第二,阿姆斯壯獲得當年的冠軍。
阿姆斯壯的優異表現大都是在單日的賽事中,使他致勝的關鍵因素,似乎成為他在長距離賽事中的不利條件,像是環義大利賽、環西班牙賽和最重要的環法賽事。想要贏得長達幾十天的巡迴賽事,驚人的爆發力並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在高山上日復一日地長途騎行,同時還要有能力在短時間的計時賽內把自己逼到極限。阿姆斯壯的紀錄只是一個很棒的單日自行車手,但他絕不可能在長達三星期的巡迴賽事中奪冠。
到了一九九六年時,所有的實力與成就對阿姆斯壯來說都變得不重要了。那一年,他在亞特蘭大奧運的公路賽上騎出令人失望成績的同時,被診斷出睪丸癌。而且,檢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他的腹部、肺部和大腦。他生命中首要的挑戰不再是獲得賽場上的勝利,而是如何繼續活下去。
阿姆斯壯積極治療,以正面的態度對抗癌症,且在一九九八年回到歐洲的職業賽場上。一開始他的表現差強人意,就連他自己也不確定是否能回到以前的水準。但在一九九八年賽季末了時,世人非常確定阿姆斯壯回來了,他在三星期的環西班牙賽事中取得總排第四的成績,還連續奪得世界計時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 Time Trial)及世界公路錦標賽(World Championship Road Race)的冠軍。

第7章 甩開束縛,自由地跑出你的最好成績
唯一的真理是,那些能引領你通向自由的事物。
─《天地一沙鷗》作者李查.巴哈(Richard Bach)

自由?我們在談跑步的傷害和技術,現在竟然要談「自由」這個概念,不是很怪嗎?沒錯,我們是可以放開每天的生活束縛,自由地跑步,但我們有多少人是真正允許自己自由自在地去跑自己想跑的路?很遺憾,這樣的人非常少。
當精神上獲得「自由」,才能將潛藏在我們體內更高的實力激發出來,只是人們都習慣替這種自由設限(圖【7.1】)。你也許總是告訴自己「我永遠不可能在四十分鐘內跑完十公里」,或是「我不需要做間歇訓練」。為了幫自己的期待找舒適範圍,你寧願在你的最好表現上設限。這時,你已經選擇了「不自由」。
自我設限,你就會自我滿足。認定自己永遠無法在四十分鐘內跑完十公里,所以十公里只要能跑四十分三十秒,你就會覺得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你最好的成績了。還有,逃避間歇訓練,高興自己不用跑得那麼辛苦,而且還不會「受傷」。可是,如果不在潛意識層面自我設限,其實你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一提到跑步,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覺得自由,人身上一定會有限制,包括家庭、工作和社群活動等社交考量,還有像是天氣、地形和重力等外在因素,它們都會限制你的最佳表現。
這是現實的人生,但優異的跑步技巧能幫你盡量降低既有的限制,將你的表現提升到更高的水準。為了達到此目的,你必須有意識地建立跑步的心態與精神。
首先,你必須先思考這些既有的限制從何而來。你也許常常因為出外練跑,沒有花時間陪孩子或做家事而感到內疚。你也許是在一個不重視運動的家庭長大,家人總認為跑步跟學習樂器或讀書比起來是
在浪費時間。你也許還不打算把跑步當成一種挑戰,或是去參加比賽。你個人的局限或許是當前的時勢所趨,也可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
同樣的,在身體層面的限制,你也許覺得自己的體重太重跑不動或膝蓋負荷不了,或者夏天跑步太熱、冬天跑步太冷,又或者住家附近沒有適合跑步的地方。
還有,你已經在跑步了卻避開間歇訓練,或許這也是一種設限。不過這部分還說得過去,因為假設你的跑步方法有缺陷,間歇訓練不只會讓你在一瞬間感覺很「痛苦」,還會造成受傷。
既有的限制這麼多,而克服限制的關鍵其實在於「了解」:你必須去了解周遭的生活環境,運用你的智慧將跑步和你的家人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了解各種跑步裝備、水分的需求量與休息的重要性等,使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跑;了解你所居住的鄉鎮和附近的街道,你就會找到適合訓練的跑步路線。
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跑」才能讓你跑得更自由。當你認識身體的結構,又知道如何跑時,你就不會害怕過度訓練與受傷,這樣你才能放手讓自己去跑更長的距離、做費力的間歇訓練,然後,也才能更自在地跑得比以前快。
為了達到最佳表現,你必須以一種自由開放的心態去克服限制。這一切該從正確的跑步技術基礎開始。相信你的技術,就會賦予你信心去超越局限,發掘自己真正的潛能。
一旦以你建立出來的實力、速度、靈活度、協調性和耐力跨出每一步,你的心態就會愈來愈踏實。帶著踏實的心,你就不再害怕跑長距離或做更艱苦的訓練,你也不再逃避那些能使你更上一層樓的體能訓練。不畏懼嚴酷訓練過程中的痛苦,全新的心態會讓你樂在其中,而且發現自己原來禁得起這樣的試煉。
以前你總會下意識地害怕跨出局限,刷新自己的十公里個人紀錄,但全新的了解會讓你用期待與享受的心情去達到個人的新紀錄。當然,還是會有痛苦,但在短暫痛苦之下隱藏的是:成就所帶來的豐碩滿足感。
這些怎樣才會發生在你身上呢?你又要如何克服人生的限制,馬上成為有智慧、強壯、有自信,而且最後變成更快的跑者呢?這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而是一段關於耐心、學習、專注力與決心的進化過程。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在走回頭路,原本你一個星期會跑上五十~六十五公里,現在卻花許多時間做技術訓練而跑得很少,但只要你通透「姿勢跑法」,過去你對跑步的期待都會一一實現。
惱人的運動傷害會逐漸消失,讓你忘了它的存在。以前偶爾會出現的最快速度,不久後會變成你常態的穩定速度。你不再害怕間歇訓練,反而興奮期待下一次間歇訓練的到來。即將到來的比賽不再是你發愁的原因,反而是你刷新個人紀錄的好機會。然後,你會很自由地邁向成功。

第8章 無比輕盈的跑法

你可能聽過有很多人只是因為身體無法承受衝擊而停止跑步,或者減少每週的里程數。或許你就是這種人,而且愈來愈厭倦身體老是痠痛、小腿疼、膝蓋痛、腳後跟瘀腫,或甚至發生最令跑者害怕的足底筋膜炎。
毫無疑問地,有這些毛病就會想減少跑步的量,只是如果能避免這些不舒服,你真的不會想繼續跑嗎?當然,你絕對會想!那到底該怎麼辦?祕訣就是,不要再用你的腳去撞擊路面,開始學習輕巧地從路面上穿越而過的技巧。
一般人最普遍的跑法是以腳後跟著地,然後到整個腳掌,最後以腳尖離地,這就等於把全身的體重施加在你的腳部,同時也會增加腳部在地面上停留的時間。
剛開始,為了以腳後跟先著地,你的腿必須向身體前方伸直跨出(【圖8.1】)。腳掌著地後,體重會依序從腳跟與中足,再到前腳掌。因為腳掌的落地點在臀部前方,所以你全身的重量會在腳部形成多餘的壓力。接著腳尖離地,你只能試著向後使力蹬,把你的身體往前送。難怪會受傷!
用全身的力量猛踩的結果,聲音會非常大。用一個簡單的測試便能明白。找一條遠離交通噪音的直路,聽聽看在不同跑速下,你的腳步發出的聲音。砰、砰、砰……聲音非常清楚,這就是你全身的重量猛踩在路面上的聲音。
相較之下,當你掌握「姿勢跑法」的要領後,你會體驗到無比輕盈的跑法。膝蓋一直保持微彎以吸收地面的衝擊力,先以腳掌前緣著地,而且盡可能縮短著地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腳掌著地點要剛好落在身體的下方,而不是在身體的前方。
跑步不用猛踩的方式,現在你真的可以翱翔於道路上了。仔細聽你的腳步聲,已經不再是砰、砰、砰,而是嗒、嗒、嗒。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輕踩上,當你的速度加快時,你要讓輕踩的聲音愈來愈小。你與地面唯一的碰觸只有簡潔輕踩的每一步。你跑起來不會再是以全身重量「壓過」地面,而是全身「輕掠過」地面。
這就是無比輕盈的跑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