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在俄烏戰爭中被破解的謠言
很不幸的,在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國總統普京用「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理由,向烏克蘭發起軍事入侵。開戰前邊境陸軍部署達到十六萬人以上,發起四個方向的進攻,在南方克里米亞戰線,迅速地攻占烏克蘭南方大城赫爾松,並越過聶伯河,指向大城奧德薩;頓巴斯方面則朝向亞速海重鎮馬里烏波爾,歷經血戰後奪下,成功的將俄國本土與克里米亞連接起來。
而在東北方哈爾科夫、蘇梅方向進展就不大順利,尤其是以北方白俄羅斯直抵烏克蘭首都基輔的速攻遭到挫敗,許多戰前被預估為重要手段的戰術均告失敗,無功而返。俄羅斯也在開戰後一個月,宣稱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將進入解放頓巴斯地區的第二階段。
戰爭固然悲慘,然而卻是我們從中學習防衛台灣的重要手段。不幸戰爭之中可以勉強說得上幸運的是,在上一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中提及的諸多圍繞台灣的軍事謠言,於出書後沒多久就遭到實戰無情破解。
當然,謠言不是全部遭到破解就算了,當中有一些部分重新被詮釋,然後繼續以謠言的型態傳播。說可悲也是很可悲,失敗主義在台灣仍然很有市場,但這也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本部的內容,我們將採取俄烏戰爭中出現的實例,加以擴充解說,讓讀者更能理解謠言的本質,不僅僅是無知,而是混雜了更多惡意。謠言真正的意圖,是要削弱一般人對於侵略的抵抗意志。
畢竟如果面對必敗的戰爭,正常人都會想其他出路。
故我們不僅僅可以發現謠言的基礎其實非常脆弱,更可以透過網路紀錄,發覺許多農場文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逐漸將論述轉彎,轉到仍然具有合理性的過程。這非常值得我們來探討,在台灣的失敗主義者能如何找到各種理由,將解放軍無敵的前提擴充重謄寫成新的故事。
然而,我們更加希望,讀者能夠從這部分獲得進一步的概念,了解軍事常識並非需要大量的專業背景才能獲得,而可以經由觀察戰場與武器的實際表現來修正。誠然軍事專業非常艱深,但絕對不是看著官方數據幻想得出,現代各式各樣先進武器,想要徹底理解其技術內涵,沒有拿到幾個理工學位,真的做不到。
這正是盲點,如果現代武器的技術必須要有專業學位才能徹底明瞭,那麼各種失敗主義,不管是台灣必敗或中國必亡,根據又何在?謠言產製者有幾人具備真正的軍事專業,能夠明瞭其中複雜尖端的現代科技?
最後我們將會發現,破解謠言關鍵在於一視同仁的態度,軍隊管理與公司管理的本質沒有差別,造假虛報每個國家都有,想通的瞬間,就會對根據「官方數據」做出「深信不疑」論述者,萌發懷疑的種子。
我們並不希望讀者變成陰謀論者,只是再也沒有比實戰更能檢視武器性能的地方,沒有道理面對毫無實戰經驗、演習次數也不多、外銷口碑不佳的中國製武器,竟然可以在面對台灣時變成神兵利器。
農場文吹牛到不僅三日亡台,都快變成七日滅美了,上個世代的山東號,居然可以嚇跑美國的核動力尼米茲航空母艦。就會出現以下這樣的標題的文章 :
「尼米茲見山東號就跑?專家表示大陸可用『這個』對付美國航母」
「美尼米茲號撤退原因 山東艦率領12艘戰艦與90架戰機」
這讓人懷疑做節目的人有上中文維基百科,查一下中國自己宣稱的數字嗎?山東號的艦載機為四十四架,尼米茲級才是九十架。而且中國尚未完成自己的航母艦隊編隊,與美國成熟的航母打擊群相比,戰力不在同一個層次,媒體卻喜歡抓著一兩條消息去擴大解釋,根本是在編故事。
破除各種謠言的根本,還是在我們能否透過大量的案例,逐漸建立起軍事的一般性常識基礎。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主題吧!
十、彈道飛彈效果有限
毫不意外,俄國入侵烏克蘭初期,各國對於攻勢的模擬,就是俄國將以海量的飛彈摧毀烏克蘭的空軍、機場、防空設備,接著就是以絕對制空權優勢,搭配精銳的地面力量,快速的空降部隊突擊,如摧枯拉朽之勢,幾天內就收掉烏克蘭。
演員顯然表現不佳。第一步飛彈攻勢就出狀況。以俄國的飛彈攻擊狀況來說,精準度(CEP)的誤差幾乎可以肯定超過官方數據的五到十倍。以最知名的「伊斯坎德爾」(Iskander)短程飛彈來說,宣稱的精準度可達五至十公尺,戰爭開打前在中文網路的流傳,效能不比美國的短程戰術飛彈差,甚至尤有過之。
「伊斯坎德爾」短程飛彈的實戰表現呢?
攻擊固定建築物,像是大型雷達站、政府機關等,確實非常精準,許多烏克蘭政軍設施都在開戰頭幾天處在癱瘓階段。在台日韓產高階晶片滿地球爬的現代,這麼大的建築物還打不中,豈止丟臉而已。
打中當然很好,但我們過一段時間回去看,被打擊的烏克蘭軍事設施恢復功能,政府機關正常運作,所以這飛彈到底是有效還是沒效?其實該打的大型目標都確實擊中,功能也都一時癱瘓,但要徹底摧毀一棟建築,並不是只看打中與否。像是烏克蘭的固定防空雷達陣地,雷達被擊毀後當然就無法使用,屬於完全摧毀,民生基礎設施則就不見得,只要料件齊全,烏克蘭工人維修一段時間就可恢復運作。
只要不是有重要設備存在的設施,要徹底摧毀建築物便相當困難。以美國川普總統任內向敘利亞發起飛彈攻擊,摧毀化武建築的案例來看,美軍使用了超過百枚飛彈才將目標完全摧毀。看圖片就能知道,這種建築還不是台灣SRC抗震結構,就得費這麼大功夫。
一般而言,要打擊一個軍事目標例如機場,通常有露天停放的「戰機」、停放戰機的「機堡」、跑道、油庫、彈藥庫、機場等設施,所以使用多少飛彈,需要好好評估。例如說我們有一款飛彈,精準度大概是「兩發確定至少一發可以命中」,那麼打擊對象如果有五個目標,那麼會用十發飛彈去確保可以五個都摧毀。
如果是打擊跑道,則是會計算破壞到某種程度,讓戰機無法起飛。例如跑道長度為一千五百公尺,戰機只需要五百公尺就能起飛,那麼至少要炸成等分四段,則需要三個打擊點。用剛剛那款飛彈,就是六發才能保證打斷這條跑道到暫時不能用。
飛彈相當昂貴,需要用在高價值目標上,俄國要癱瘓烏克蘭的機場,這是理所當然的戰術,那麼讓我們看一下需要精準打擊的軍事目標如機場,效能到底有多好。答案是:一點都不好,發射了五到十發飛彈,連一條跑道都打不中。如果依照宣稱數據五到十公尺的精度,這種寬度的跑道好歹也要打中一至兩發。所以我們可以反推回去,CEP值幾乎是五到十倍,也就是二十五至五十公尺以上。
當然這只是估算,且用低標處理,畢竟我們不清楚俄軍實際瞄準哪裡。如果瞄準的是「一個」目標,那麼五發分散到這麼廣大的地方,CEP何止是五十,都到五百公尺去了。若是瞄準五個目標,都很有自信會打到,那每一發都算命中點附近的跑道、機堡、機場設施,誤差差不多就是數十公尺內。
總之,不管怎麼估算,號稱大殺器的俄軍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表現完全不如預期。
農場文在俄烏開戰後改變風向
如果讀者翻閱過去幾年的農場新聞,會發現更有趣的變化。原本中國農場文章都宣稱,東風系列飛彈是跟伊斯坎德爾學習來的,既然俄國貨這麼棒,中國模仿下自然不會太差。結果二〇二二年下半,就已將兩者並列,並開始出現俄國應該學中國,或中國綜合性能更好的說法。
我們從中國各類農場文章的敘述,會發現從俄國入侵之後,就開始減少對俄國的稱讚。這當然不是因為抵制侵略方,而是俄國的表現遠遠不如預期,要吹捧實在吹不下去。
更尷尬的是,中國軍事力量看似強大,但幾乎沒有實戰經驗,較之俄國常常出兵干預各地,如敘利亞、喬治亞、烏克蘭,有較多的實戰戰場案例經驗。俄式武器在許多案例上表現並不差,雖然與美國武器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也不能說是天差地遠。所以,當中國又宣稱突破了什麼技術,往往都會暗示這來自於俄國,或是從前蘇聯國家中獲得。大概會出現以下的新聞標題:
「烏克蘭將洲際彈道飛彈送中國?俄方無奈中國又多了一個友人」
「能夠攔截洲際飛彈的國家只有兩個:俄羅斯關鍵時刻透漏技術給中國」
「地球上最強飛彈車被中國輕鬆取到手:俄國哭訴蘇聯國寶級技術流失」
很明顯在二○一六年以前,中國的敘事多以向俄國、烏克蘭取得關鍵技術,作為自己武器性能優異的理由。而且還會順便提到美國氣急敗壞,似乎已經失去威脅中國的能力,因為俄羅斯已經傳授指點武功祕笈了。
「俄羅斯窮瘋了竟然把鎮國之寶都賣給了中國,氣得美日破口大罵!」
「俄羅斯堅決不賣的核心飛彈技術,這國都願意給中國,不是烏克蘭」
「《漢和》盛讚中國防空飛彈超越俄羅斯S-500,射程可達600千米」
「中國掌握俄羅斯軍用飛彈發射卡車技術,可承載三種不同飛彈」
到了二○一七年,依舊是照著這套邏輯說故事,而且性能開始青出於藍,彎道超車俄國老大哥的速度好快,前後差沒一年,複雜的軍武科技就能從剛剛取得,直接超越之。
那麼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後呢?
「現實是骨感的,東風41飛彈並不比俄羅斯飛彈差,白俄一技術占優了」
「R27飛彈脫靶嚴重,中國卻買上千枚,23年後成就讓美空軍司令感嘆」
俄烏開戰還沒一個月,中國的軍武技術就開始脫鉤俄國,變成自力研發生產到比肩美國。說好的老大哥親切傳功呢?
當俄軍入侵之後,沒多久就被發現,飛彈精準度並不高,空軍出勤數也不多,至少與農場文說的兵強馬壯差距甚遠。那麼之前不是暗示說武器技術從俄國而來,所以與美國武器也沒差到哪去的說法,又該怎麼圓?
慢慢圓。中國多年前已經在其他領域,將自己塑造成獨立生產先進電子零件的大國形象,將這套說法慢慢套到軍武領域。先從「俄國其實已經慢慢跟中國取得電子產品」的說法,將俄國與中國的主從地位翻轉。再從俄國戰事受阻,開始向其他盟國求援的新聞,讓讀者相信不少軍事尖端零件確實來自中國
二○一七年
「俄羅斯大規模求購中國晶片,把國家安全交給我們」
二○一八年
「俄羅斯是電子科技大國麼?買印度火控計算機,購中國航天元器件」
「只因蘇聯走了這條彎路,俄羅斯蘇35戰機換中國這個東西都得再加錢」
二○一九年
「獨立自主的軍用晶片/電子元器件」
二○二○年
「沒有高端晶片,俄羅斯是如何打造一流武器,沒被西方掐住脖子的?」
最後,就能名正言順地,把中國的軍事技術優於俄國化為事實,讓讀者忘記「還沒一年前,中國的軍武都劣於俄國」這件事。
二○二二年
「中國叫停對俄龍芯出口,是怕西方制裁?俄方的自以為,搞錯了對象」
各種農場文的敘述內容,都圍繞在中國能自力研發光電零件上面,而這個過程隨時間加強,如果俄國沒有入侵烏克蘭,我們在二○二三年恐怕就會看到,中國已經能超車西方,獨立生產各種尖端武器零件,與俄國合作創造超大的陸地聯合霸權。
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為何帳面宣稱的跟實際表現會差這麼多?先不論對外宣傳需求,為了自我吹捧而出現這麼大的差錯,多數原因都是因為實彈演習太少。基於內部政治因素,組織會有強烈的造假誘因,避免表現太差而失去大筆訂單,甚至研發者還會丟官查辦。相較美軍的做法,是要求「公開」實彈試射,打中打不中一目了然,廠商面臨強大壓力下不敢造假,政府面對民意不敢說謊,數據自然就比較可信。
缺乏實彈試射的資料
以技術論,俄國的先進飛彈,多數高階晶片都是早年跟台日韓購買,在美國歐巴馬總統後期,跟俄國關係變差,開始限制俄國外購後,俄國才逐漸轉從中國進口購買。而照某些中國電子產業優越論,實戰結果應該不會落差這麼大,我們就當這種說法是合理的,中國國產晶片不會比較差,至少有與台韓同級晶片的九成表現。那這也顯示,飛彈的精密度並不是看單一零組件,高階晶片的運算性能強,但仍然需要各種搭配與校正,像是雷射陀螺儀、尋標器,還有控制介面,乃至於引擎、燃料本身都是影響因素。
更何況,誰知道跟中國買的晶片,是不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貨?我們別忘了,台灣對中國高階晶片控管,也是這幾年的事情,誰敢保證俄國不是經由第三方取得台日韓的產品。
總之,沒有實彈試射,或是由「已有成功經驗」國家的技術傳授,太多鋩鋩角角都要靠經驗累積。而我們常直覺地認為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聯軍工遺產,當然能把蘇聯的實力套在俄羅斯身上。
前蘇聯的軍工業主要位在烏克蘭,電子零件生產基地則在白俄羅斯,因為白俄跟俄國關係良好,也是許多人認為俄國仍有科技實力的理由。但是,最先進武器尖端的光電製程,這些年幾乎都在東亞幾個美國盟邦上,即便俄國仍是全球光學零件最佳國之一,單一零組件的強大,無法改變整體光電實力落後西方的事實。
無論怎麼解釋,俄國飛彈實戰表現不如預期是事實,精準度遠超乎想像的差,這足以說明若是解放軍要使用彈道飛彈癱瘓敵國軍事能力,一點都不簡單。
在此多加說明,飛彈其實可以比喻成具有飛行能力的大型砲彈,我們可以從精準度與威力兩方面來解釋。如果精準度不夠,那就相當於花幾百萬美元,丟了一發威力很大的砲彈,去炸開一個大坑;若威力不夠,即便擊中目標,損害也不大,更不用說是目標是現代鋼筋水泥建物。
以往我們看到的新聞,都是美國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向著敘利亞發射巡弋飛彈。以美國的技術力,精準度自然不用說,卻仍要數十發才能完全摧毀建物。而烏克蘭的基礎建設、民用住宅的強固程度,已經大幅超過上述國家,所以俄國的飛彈攻勢才會擊中也效果欠佳。
以精準度論,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過往我們判定為具有全球第二水準的俄國,顯然技術力差異與第一名已經不能放在同個量級上。就算我們將標準放在摧毀特定物體,如雷達、飛彈、車輛上,俄國用行動實際證明了,要擊毀固定式的目標簡單,要擊中機動車輛則非常困難。烏克蘭機動防空與雷達車輛,幾乎沒有開戰後被飛彈擊毀的案例。
反觀中國,其軍工光電技術實力,難道遠超俄羅斯嗎?就算超越俄國,距離美國仍有不小差距。而且實彈試射的資料極少,演習狀況又都不佳,早年宣稱自己的技術多來自俄國,而俄國比肩美國,故中國飛彈精準度必定不差。現在,這套論述還編得下去嗎?
前文提到二〇二二年的農場文變化趨勢,吹捧俄國飛彈的文章迅速變少,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有更強技術,東風系列遠比俄國依斯坎德爾有優勢。
這可奇了,原本農場文不都是以中國飛彈仿製俄國為傲,以青出於藍為榮嗎?何以中文圈的資料洗得如此快速,讀者不難想見其緣由。
說到底,烏俄戰事中美製武器也有參戰,透過海馬斯發射的戰術飛彈,可是精準命中克赤大橋,屢屢打擊俄軍補給站,以及各項高價值戰術目標,精準度高到小於五公尺。以戰果論,要說低於三公尺都不過分。
結果擺在那裡,何必多言。
要繼續拿宣傳數據,吹噓中國飛彈極為精準無比者,請拿出證據,證明中國抄美國的,而且還是全盤照抄一字不改,這會比繼續拿俄國當樣板有說服力得多。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那就是彈道飛彈雖然好用,但效果遠不如預期的好,打擊小國或許有用,面對烏克蘭這種軍力在中等以上的國家,要打擊的目標太多,能採取的反擊手段不少,彈道飛彈的優點,會被缺點完全抵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