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一】
【 1每一個人都受傷】
這個世界,沒有哪一個人不是受傷的。
我們本來是圓滿的生命,但從局限到身心的那一刻起,已經失去了全部,不再是滿足。不知不覺,我們把自己當作是缺憾,是不足,是脆弱而隨時可能消失的存在。
我們不光需要水、食物和空氣來維持生命,也渴望外界的注意,讓我們隨時能確認自己並不是不存在的虛無。除了透過物質和關注確保肉體的存在和心理的存在感,人也會尋求情感的連結,想透過感情和感受把小小的「我」擴大,融合成一個比較大的「我們」,想得到更大的存在感,也更有安全感。
一般人所說的健康和成功,不外乎是肉體能好好運作,對外能受到注目、關心和尊重,對內擁有親密的伴侶關係、圓滿的家庭。如果這方面的期待受到阻礙,或個人的感情受到傷害,最常見的反應也就是想去修正外界,想改變對方,就好像把世界當作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去改善,去處理。
但,這並不是我寫《水仙》這本書的目的。
坦白說,我並不覺得有資格來談人間的關係要如何經營,更別說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部份。只是有許多朋友跟我分享他們的困難、痛苦、顧慮和經歷,讓我得到一些啟發,而希望能分享個人的一些觀點。
我只是把人間帶來的傷口當作一個出發點,從這裡找出一個出路,不光是走出創傷,更重要的是,走出人間的錯覺。
我們所認為的生命、生命的劇本、人生的故事,說到底,本身並不是實質的存在,是透過我們的頭腦和五官資訊組合出的妄想和錯覺。
許多人把這場錯覺當作唯一的可能,更把這個可能活成一場悲劇。在這場悲劇裡,用錯覺來折磨「我」,在錯覺裡流淚、痛苦、不斷地衝突,還不敢輕易收手。
「我」的作用太強烈,而小我身心的習氣太重,所以我們當然會認為是別人欠了自己什麼,或是還有什麼地方沒能爭取到,可以修正,可以彌補。
我們就這麼感覺自己被欺負、被虐待、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或是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後悔,而在這來來回回的受傷和補救裡度過了一生。甚至是生生世世都在重複類似的迴圈,怎麼也走不出來。
直到有一天,突然我們看清了現實,看清了「我」的角色,看清了一切,也就走出這一生的錯覺,活出這一生的祝福。
這是《水仙》這本書希望達到的。
【內文試閱二】
【 2盧薇──總是放不過】
在工作上,我遇過一位非常幹練的女士盧薇。她常在電視和媒體積極表達看法,有非常好的專業形象,在她的領域很有地位和影響力,可以說已經是公認的代言人。
見過幾次面,我們自然成為朋友,我也聽了她的人生故事。漸漸地,我發現儘管盧薇和前任已經分手好幾年,但只要一提到對方,她立刻充滿憤怒。
這種反應,我也常在許多追求靈性的朋友觀察到。就連一些出家多年的修行人,也免不了。有時候不見得是對過去的伴侶,也包括在工作和立場上曾有衝突的人,哪怕過了很多年,一提起還是不高興,根本談不上原諒。
除了指責前任有強烈的自戀傾向,盧薇也認為對方老是用心理操縱的手法對付她,讓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只能依賴他。在一起愈久,她愈覺得自己無能,而讓她個人在處理財務和事業時遭受不少損失。
當然,伴侶關係有很多層面,有時候連當事人也說不清。盧薇也提到,前任為她包辦一切,生活大小事包括法律事務、談合約都由前任來安排,她完全不用操心。她根本不需要自己開車,無論她去哪裡,前任都會打點好,並親自接送。
我聽到這些,脫口而出「看來他也做了很多事,很盡責幫助你,保護你啊。」
聽到這,盧薇火氣又上來了,把過去的委屈再重新數落一遍。她受了這麼大的痛苦,卻好像連一毛錢都不值。就連眼前這個聽她說話的人都不懂她,全世界都不理解她。
盧薇的反應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啟發,也是促使我將這個主題打開的理由。
【 1每一個人都受傷】
這個世界,沒有哪一個人不是受傷的。
我們本來是圓滿的生命,但從局限到身心的那一刻起,已經失去了全部,不再是滿足。不知不覺,我們把自己當作是缺憾,是不足,是脆弱而隨時可能消失的存在。
我們不光需要水、食物和空氣來維持生命,也渴望外界的注意,讓我們隨時能確認自己並不是不存在的虛無。除了透過物質和關注確保肉體的存在和心理的存在感,人也會尋求情感的連結,想透過感情和感受把小小的「我」擴大,融合成一個比較大的「我們」,想得到更大的存在感,也更有安全感。
一般人所說的健康和成功,不外乎是肉體能好好運作,對外能受到注目、關心和尊重,對內擁有親密的伴侶關係、圓滿的家庭。如果這方面的期待受到阻礙,或個人的感情受到傷害,最常見的反應也就是想去修正外界,想改變對方,就好像把世界當作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去改善,去處理。
但,這並不是我寫《水仙》這本書的目的。
坦白說,我並不覺得有資格來談人間的關係要如何經營,更別說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部份。只是有許多朋友跟我分享他們的困難、痛苦、顧慮和經歷,讓我得到一些啟發,而希望能分享個人的一些觀點。
我只是把人間帶來的傷口當作一個出發點,從這裡找出一個出路,不光是走出創傷,更重要的是,走出人間的錯覺。
我們所認為的生命、生命的劇本、人生的故事,說到底,本身並不是實質的存在,是透過我們的頭腦和五官資訊組合出的妄想和錯覺。
許多人把這場錯覺當作唯一的可能,更把這個可能活成一場悲劇。在這場悲劇裡,用錯覺來折磨「我」,在錯覺裡流淚、痛苦、不斷地衝突,還不敢輕易收手。
「我」的作用太強烈,而小我身心的習氣太重,所以我們當然會認為是別人欠了自己什麼,或是還有什麼地方沒能爭取到,可以修正,可以彌補。
我們就這麼感覺自己被欺負、被虐待、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或是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後悔,而在這來來回回的受傷和補救裡度過了一生。甚至是生生世世都在重複類似的迴圈,怎麼也走不出來。
直到有一天,突然我們看清了現實,看清了「我」的角色,看清了一切,也就走出這一生的錯覺,活出這一生的祝福。
這是《水仙》這本書希望達到的。
【內文試閱二】
【 2盧薇──總是放不過】
在工作上,我遇過一位非常幹練的女士盧薇。她常在電視和媒體積極表達看法,有非常好的專業形象,在她的領域很有地位和影響力,可以說已經是公認的代言人。
見過幾次面,我們自然成為朋友,我也聽了她的人生故事。漸漸地,我發現儘管盧薇和前任已經分手好幾年,但只要一提到對方,她立刻充滿憤怒。
這種反應,我也常在許多追求靈性的朋友觀察到。就連一些出家多年的修行人,也免不了。有時候不見得是對過去的伴侶,也包括在工作和立場上曾有衝突的人,哪怕過了很多年,一提起還是不高興,根本談不上原諒。
除了指責前任有強烈的自戀傾向,盧薇也認為對方老是用心理操縱的手法對付她,讓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只能依賴他。在一起愈久,她愈覺得自己無能,而讓她個人在處理財務和事業時遭受不少損失。
當然,伴侶關係有很多層面,有時候連當事人也說不清。盧薇也提到,前任為她包辦一切,生活大小事包括法律事務、談合約都由前任來安排,她完全不用操心。她根本不需要自己開車,無論她去哪裡,前任都會打點好,並親自接送。
我聽到這些,脫口而出「看來他也做了很多事,很盡責幫助你,保護你啊。」
聽到這,盧薇火氣又上來了,把過去的委屈再重新數落一遍。她受了這麼大的痛苦,卻好像連一毛錢都不值。就連眼前這個聽她說話的人都不懂她,全世界都不理解她。
盧薇的反應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啟發,也是促使我將這個主題打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