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變聰明呢?
我平常的工作是教育想成為老師的大學生,也會到國、高中為全校師生演講。當我問想變聰明的國、高中生們具體的想法時,他們的答案不外乎是希望成績變好或希望提升偏差值,總之都是希望變得很會讀書。
「會不會讀書」是學生當下最大的問題,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或許正拿起這本書的各位也有相同的想法。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稍微思考一下,「會讀書」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想變聰明呢?
會讀書的人,也就是學習能力很好的人。有人天生就非常聰明,像是「根本不需要怎麼複習,只要聽課就能明白,教科書也只看一遍就記住」的人。
確實有這種人,但非常少,就算想成為這種人也無法如願。
「會讀書」的人,並非毫不費力就能考出好成績,而是用功學習,孜孜不倦地持續努力的人。
考試成績表示能理解、記憶、重現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
因此,平常有沒有預習和複習、考試前有沒有集中精神準備、能否提起幹勁努力等等的要素就很重要。
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大家都能努力,也願意加油,可是卻往往對讀書提不起勁。
我也不例外,能熱衷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但討厭讀書。然而,我從國中考試開始,還考了高中、大學、研究所,選擇經歷比一般人還要多次「考試地獄」的人生。
人生會發生什麼事,真的很難預料。
為何要踏上這條荊棘密布的路呢?因為我察覺到一件事:「只要克服眼前的難關,就能做快樂的事、想做的事。」
因為想獲得未來的樂趣與自由,就能下定決心「既然如此,只能硬著頭
皮上了」。
現在,我能肯定地說,只要像這樣達成眼前的目標,就能培養尚未具備的「努力的力量」。
重點是反問自己「這是為了什麼」?思考「想變得會讀書是為了什麼」?「想變聰明是為了什麼」?
就算是「想變得受歡迎」或「想成為有錢人」,也沒有關係。
重點是要讓「這是為了什麼」的自問自答,變成推著自己前進的原動力。
◎會讀書,就等於聰明嗎?
以學校生活為主的學生讀者們,每天因為考試分數、成績或偏差值,而被別人用看得見的數字品頭論足,自然就認為會不會讀書是衡量聰明與否的絕對標準。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旦結束學生身分出了社會,衡量聰不聰明的標準也會突然改變,從「會不會讀書」變成「能否適應社會」。
我認為會讀書是一件好事,比起不會讀書,當然是會讀書比較好。
可是,成績優秀的人在出了社會後,能不能繼續當個「聰明的人」而如魚得水,倒也不見得,也必須能適應社會才行。
舉例來說,有人雖然畢業於一流大學,在職場上卻無法與周圍的人好好溝通,不明白別人希望自己做什麼,這樣的人會受到「讀了很多書,但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批評。從小到大一直得到「很會讀書、很聰明、好厲害」的讚美,沒想到出了社會,評價卻一落千丈,自尊心碎成一片。
又或者是有人明明擁有高學歷,在社會上也有很崇高的地位,卻作奸犯科。新聞裡經常看到心存僥倖「只要自己好就好」,不當一回事地破壞社會規則的人。
我必須說,再怎麼會讀書的高材生,如果不懂得判斷人生在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本質上就一點也不聰明。
◎要怎麼適應現實社會
世上也有許多在學校時很討厭讀書,成績也不好,長大成人後卻能在社會上大顯身手、功成名就的人。
難道是長大成人以後,才能才突然開花結果嗎?
當然不是,那樣的人恐怕從小就具有某方面無法用考試分數或學校成績來衡量的聰明才智。
發明新事物的創造力或讓人快樂與激勵他人的溝通能力,光靠學校的考試是無法判斷的。
這樣的人,其實是將聰明才智發揮在「如何好好地在社會上生存」這點。
會讀書、成績好,從某個角度來說確實是「聰明」沒錯,但也沒有各位以為的那麼絕對。
學校畢業後的人生,需要的聰明是在「適應社會的能力」上。
現代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大人的聰明」需要用到五、六十年;人生真正不可或缺的聰明,是能否適應社會的能力。
但,這也不是「不讀書也沒關係」的意思。
讀書是頭腦的基礎訓練,當自己待在能讀書的環境時,儘量努力讀書。
如果不認真看待讀書這件事,未來的人生會有許多辛苦又吃力的地方。
身為大人,我會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論點。
◎去學校是為了與人相處
我們再回到「為什麼要上學」的主題。
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事實上,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意義:每天與人的相處,培養在校規下生活、成為團體的一員、懂事地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
學校裡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生長的環境、性格、思考方式都不同。有些人很合得來,當然也有合不來的人,學校就像是個小型社會。
身為學校的一員,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在那些風暴中努力地與他人相處,也是事先練習如何在未來的社會環境中生存。
每天早上去學校上課,與朋友建立關係,因此歡笑、生氣、煩惱、哭泣,連討人厭的考試也勉為其難地準備。
就算只是每天待在那裡也沒關係,即使只是漫無目的地去上學,也能掌握到將來在社會上活下去的訣竅,這就是去學校的好處,也是最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如果能再加上不同年齡層的人,更像一般社會。像是參加社團活動,透過學長姊、學弟妹的上下關係,可以在一、兩歲的年紀差距下學會如何與年長者、年紀比自己小的人交流。
透過上學的經驗,可以練習與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早一步習慣與人起衝突。
大家有走過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嗎?就是行人從直的、橫的、斜的方向都能過馬路的十字路口。
日本最有名的四方通行十字路口,莫過於東京澀谷站前的大十字路口,人多的時候,一次綠燈就有將近三千人左右過馬路,外國觀光客經常在這裡拍照或拍攝影片。明明人這麼多,卻完全不會相撞,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擦身而過。
國外也有這種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但是像日本的人數這麼多,大家卻一臉稀鬆平常地穿越馬路,實在很神奇。
還有外國人說:「好想知道日本人到底是怎麼養成這種亂中有序的直覺。」
不習慣走在洶湧人潮中的人,可能會覺得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很可怕,不敢過。擔心會撞到別人,不敢踏出第一步,甚至有人會感到雙腿發軟的地步。
想要泰然自若地穿過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其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技術。
只要「習慣」就好,習慣人與人的距離感、呼吸節奏、走路速度。
習慣了以後,就能毫不費力穿過人與人之間的空隙、穿過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
適應人際關係,也是類似的道理。
◎從「先別下定論」開始
升上國、高中的時候,很習慣把人分成是敵人還是朋友。
如果認定是「朋友」,就會敞開心房,什麼都願意說。
如果覺得是「敵人」,就會緊閉心房。
可是也有人看似朋友,結果並非如此。萬一從那種人身上得到不愉快的回憶,很容易烙下「我討厭人」的陰影。
也有原本以為是敵人,結果並非如此。
人,並不是這麼輕易就能了解的。
希望各位都能預留一個「先別下定論」的空間,別一下子就判斷對方「是敵是友」。
面對還無法判斷的人,只要以好心情模式向對方打招呼,保持在閒話家常的程度交往,見面了也只要聊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就好。
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不像朋友那麼親密,但是見面聊天時又可以聊得很開心的「認識的人」。
以「別太靠近,也別離得太遠」,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與無法判斷的人相處。
在相處的過程中,會慢慢地了解對方,產生「想變得更親密一點」或「好像有點合不來」的感覺,就能逐漸掌握與那個人的距離。
有時候,以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相處,反而很自在。
老實說,比起分成「是敵、是友、先別下定論」這三種類型來思考,以「先別下定論」的狀態與絕大多數的人相處,不是更輕鬆嗎?
只要有一、兩個可以傾訴煩惱、深入談心的知己就行了。
除此之外的人,都先別下定論。
如果把所有認識的人都算成是朋友,確實可以增加朋友的人數,但是這並不代表人際關係很精彩。
朋友的重點不是人數的多寡,不過也不需要為自己樹立敵人。
萬一覺得「這個人會傷害我」或「這傢伙好可怕」,只要避開就好了。我想,即使生活中只有許多「先別下定論」的朋友,但若能以雲淡風輕的態度打好關係,再加上量少質精的「朋友」,人際關係的壓力應該會少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