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一】
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
病人開始接受治療後,常常要等一個療程結束,或整個治療結束才能停止用藥,甚至有些人可能需要長期接受維持治療。治療使用的藥物包括癌症用藥、症狀緩解藥物,或是預防性治療的藥物。
使用藥物時,須特別留意與遵循以下提醒。
使用藥物的重要原則
1.依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停用或調整劑量
醫師開立的癌症藥物有其臨床的根據與判斷,用藥時要遵循醫囑,不能因為出現藥物副作用的困擾,或是自覺身體沒有不舒服就自行停藥。若服藥後對副作用感到不適,如果回診時間將至,且副作用還在可接受範圍,可先將不舒服的狀況記錄下來,於回診時與醫師反應。醫師會視狀況調整藥物使用劑量、症狀處理或更換處方。但若是服藥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則需要提早回診或直接急診處置。出院返家後,對使用藥物有疑問時,可參考藥袋上醫院藥局的電話,致電詢問。
另外,有些支持性治療的藥物,如預防性抗生素,會需要跟治癌藥物一起使用,要一直吃到疾病治療結束或是免疫功能回復後,這種狀況也不能隨便停藥。
2.良好的藥物保存方式
藥物有其危險性,特別是化療藥物,收納保存時要注意放在幼童無法取得的地方。另外,藥品如須避免陽光直射、不可放置於冰箱等,在外包裝上都會有清楚標示,請依藥品指示的方式保存。癌症用藥最好與其他藥品有所區隔,減少汙染或是誤食。沒有吃完的藥,應拿回醫院或藥局回收處理,切勿隨意丟棄。
3.勿自行切半或磨粉
口服化療或標靶藥物應以藥品原本型態使用,未經醫師、藥師指示,不可以自行壓碎錠劑或打開膠囊來服用。有些設計特殊劑型的藥品是為了維持藥品安定性,若改變原本劑型,會破壞其安定性。例如,原本希望在小腸被吸收的藥物,磨成粉後,提前被胃吸收,可能導致療效改變。另一方面,化療藥物為一種生物危害性物質,在將藥品磨粉的過程中,磨粉的人不管是摸到或吸到,都會有暴露化學藥品的風險。建議拿取藥品時可使用手套或將藥品倒入小藥杯服用,以避免皮膚接觸。服藥後要洗手,若不小心接觸到皮膚,應立即用肥皂及水清洗。
另外要注意,在服用化療藥品的期間直到停藥後五~七天內,如廁後應二次按壓沖水,以徹底洗淨病人的排泄物或嘔吐物,避免影響其他共用家人及居家環境。
4.懷孕及哺餵母乳
大部分的血癌藥品,都會影響細胞生長,有的會分泌到乳汁或是進入胎盤影響胎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懷孕期間服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Thalidomide藥物會導致畸胎,出生的嬰兒四肢如海豹般短小。所以,治療後或服用標靶藥物期間,若有懷孕或哺乳計畫都要事先提出,與主治醫師討論。
5.藥物濃度監測
抗排斥藥和少部分治療的藥物(如抗黴菌藥物等) 會需要檢驗藥物在身體裡的濃度,有些是要測量藥物濃度最低的時候,也可能是剛吃完藥物的濃度,因此要留意抽血時間,務必依照醫師囑咐的時間抽血。
6.忘記吃藥怎麼辦?
長期服藥治療的病人若忘記吃藥,切勿一次吃兩倍劑量或是短時間吃兩倍劑量。如果短時間體內藥物濃度過高,產生的毒性也隨之變高,對身體反而有危害。平時要固定時間吃藥,若真的忘記吃,可先檢視每次吃藥所需間隔的時間,若離應該服藥的時間不久,可趕緊補吃;若離下次吃藥剩不到一半的時間,那就待下次時間到再準時吃藥即可。
若真的很常忘記吃藥,請誠實告知醫師,讓醫師知道病人居家服藥的狀況,也許有機會調整其他類型的藥物。
藥物與食物、藥物的交互作用
吃藥時要注意藥袋上標註的食用方式,例如是需要空腹服用或隨餐服用,這類規定多數是希望藥物濃度穩定被吸收。如果應該空腹吃的藥卻隨餐吃,可能造成藥物濃度變高或降低;也有些藥則是空腹的時候吸收才會好。每個藥物的特性不一樣,請多留意用藥提醒。標靶藥物較常有相關服用指引,像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Nilotinib需要空腹使用,吸收率較好;Imatinib則須隨餐服用,減少腸胃道不舒服,而 Dasatinib 則較無影響。
另外,要注意食物對藥物的影響,特別是葡萄柚、柚子與藥物間的關係。葡萄柚或柚子的成分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小腸及肝臟中代謝藥品的酵素CYP3A4,當酵素被抑制,藥物就不容易被代謝,容易累積體內藥品濃度,增加不良反應的機率。不過,真的很愛吃這類水果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可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適量品嘗、淺嘗即止,切勿天天吃、照三餐吃。
也常有病人詢問有關中草藥與營養補充品的使用。市面上相關產品眾多,可先掌握基本原則:選擇營養補充品,要留意製造過程是否無菌且經消毒過,是否有相關認證標章。盡量避免同時食用提升免疫力(如人蔘、靈芝等)或促進血液循環(如當歸、巴西蘑菇等)等功效的營養補充品。多數中草藥並沒有治療血癌上的研究實證(如臨床試驗),與西藥併用時的交互作用也不確定。正是由於不確定營養補充品、中草藥的使用是否會與抗癌藥物交互影響,為避免影響治療的療效與出現新的副作用,建議治療期間盡量避免合用,或使用前先詢問主治醫師。
食物與藥物間可能會有交互影響,事實上藥物與藥物間也會相互影響。病人常會一次需要服用多顆藥物,當藥物之間相互影響,可能某一個藥物的濃度變高,也可能是另一個藥物濃度變低,藥物濃度變高可能會增加副作用,變低可能導致治療效果變差。
有幾類在血癌治療中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
‧TKI抑制劑 + 胃藥
TKI抑制劑與某些胃藥一起服用時,胃藥會降低標靶藥的吸收,治療效果可能變差。但若不服用胃藥會有其他如胃出血的疑慮時,可藉由不同胃藥的選擇與服用時間錯開來避免交互作用。用藥前務必與醫師和藥師確認。
‧抗黴菌藥 + 標靶藥
有些抗黴菌藥物會增加標靶藥物濃度,但病人可能需要同時服用標靶藥物與預防性抗黴菌藥,這時醫療團隊會監測藥物濃度或直接調整成合適劑量,讓病人體內的藥物濃度不致太高。
‧抗病毒藥物
在新冠病毒肆虐下,確診後可能服用的Paxlovid抗病毒藥物很容易與標靶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確診新冠病毒後若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務必與主治醫師確認,有時會需要減低正在服用的標靶藥物劑量、甚至停藥。在標靶藥物不能暫停的狀態下,就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抗新冠病毒藥物。
【內文試閱二】
分子生物學分析,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取得相關檢體之後的檢測與分析,是診斷、分類與治療最重要的依據。目前,血癌的診斷已從過去的形態學進展到分子生物學,透過基因、染色體研究的進展搭配醫療科技的進步,醫師、科學家對疾病看得越來越透徹。他們能從骨髓或血液中出現的分子生物特性,又稱為生物標記(Biomarkers),也就是染色體變化、基因突變,及其他分子生物可偵測到的基因標記,更清楚掌握疾病。現在臨床上白血病的分類已運用上述資訊搭配病人身體狀況,將病人做低中高風險分群,這部分後續將在疾病單元會有更多詳細介紹。
目前常運用的病理組織分析包括四大類:
1、 細胞形態
早期形態學是透過顯微鏡來觀察細胞的形態,以做分析。像是淋巴癌中因為細胞形態不同,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二類治療方式不同,預後也不同。又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據細胞的形狀分為M0 – M7共八類。不過在分子診斷的世代,目前這樣的分類對於治療安排、疾病預後,已沒有太大影響。
二、免疫分析
癌細胞帶有不同抗原蛋白標記,這些標記可以用來協助診斷、治療。像是多發性骨髓瘤,確診的指標之一是要透過免疫分析,確認血清或尿液中是否存在M蛋白。淋巴癌中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的B細胞類型,則有CD20的抗原表現,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搭配使用。
三、染色體分析
人類有23對共46條染色體,科學家發現某些血癌的病人染色體出現重複、轉位、倒轉、刪除等異常變化,而染色體的特殊排列跟某些類型血癌有強烈相關,像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第9和第22對染色體發生移位,針對這種染色體變化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九成以上的病人規律服藥,癌症就像慢性病一樣控制,倘若治療效果極佳,則約有半數會有停藥的可能。
四、基因變異分析
有些疾病的發生已發現跟某些基因變異息息相關,所以診斷時可透過基因檢查做為確診條件之一。比如骨髓增生性腫瘤,已知與JAK2、CALR、MPL基因突變有關,故可利用基因檢測來確認診斷。針對這些基因變異,分析得越透徹,越有利於疾病的控制。有些變異已有新藥可使用,比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帶有FLT-3或IDH基因突變,有FLT3與IDH抑制劑(標靶藥物)可使用。有些變異已證實可預測病人的預後。例如,兩位臨床表現很類似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病人做基因檢測後,其中一位有預後不佳的基因,另一位沒有。儘管治療方式相同,帶有預後不佳基因的病人,疾病復發的機會比較高、存活期短。
病理檢驗報告,就如同血癌病人的第二張身分證,可將疾病做更精準的分類。目前有些檢驗需要自費,各家醫院的檢驗項目也不同,建議診斷時盡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更有利於醫師進行後續治療規劃與預測病人的預後。這部分請跟您的醫師充分討論。
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
病人開始接受治療後,常常要等一個療程結束,或整個治療結束才能停止用藥,甚至有些人可能需要長期接受維持治療。治療使用的藥物包括癌症用藥、症狀緩解藥物,或是預防性治療的藥物。
使用藥物時,須特別留意與遵循以下提醒。
使用藥物的重要原則
1.依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停用或調整劑量
醫師開立的癌症藥物有其臨床的根據與判斷,用藥時要遵循醫囑,不能因為出現藥物副作用的困擾,或是自覺身體沒有不舒服就自行停藥。若服藥後對副作用感到不適,如果回診時間將至,且副作用還在可接受範圍,可先將不舒服的狀況記錄下來,於回診時與醫師反應。醫師會視狀況調整藥物使用劑量、症狀處理或更換處方。但若是服藥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則需要提早回診或直接急診處置。出院返家後,對使用藥物有疑問時,可參考藥袋上醫院藥局的電話,致電詢問。
另外,有些支持性治療的藥物,如預防性抗生素,會需要跟治癌藥物一起使用,要一直吃到疾病治療結束或是免疫功能回復後,這種狀況也不能隨便停藥。
2.良好的藥物保存方式
藥物有其危險性,特別是化療藥物,收納保存時要注意放在幼童無法取得的地方。另外,藥品如須避免陽光直射、不可放置於冰箱等,在外包裝上都會有清楚標示,請依藥品指示的方式保存。癌症用藥最好與其他藥品有所區隔,減少汙染或是誤食。沒有吃完的藥,應拿回醫院或藥局回收處理,切勿隨意丟棄。
3.勿自行切半或磨粉
口服化療或標靶藥物應以藥品原本型態使用,未經醫師、藥師指示,不可以自行壓碎錠劑或打開膠囊來服用。有些設計特殊劑型的藥品是為了維持藥品安定性,若改變原本劑型,會破壞其安定性。例如,原本希望在小腸被吸收的藥物,磨成粉後,提前被胃吸收,可能導致療效改變。另一方面,化療藥物為一種生物危害性物質,在將藥品磨粉的過程中,磨粉的人不管是摸到或吸到,都會有暴露化學藥品的風險。建議拿取藥品時可使用手套或將藥品倒入小藥杯服用,以避免皮膚接觸。服藥後要洗手,若不小心接觸到皮膚,應立即用肥皂及水清洗。
另外要注意,在服用化療藥品的期間直到停藥後五~七天內,如廁後應二次按壓沖水,以徹底洗淨病人的排泄物或嘔吐物,避免影響其他共用家人及居家環境。
4.懷孕及哺餵母乳
大部分的血癌藥品,都會影響細胞生長,有的會分泌到乳汁或是進入胎盤影響胎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懷孕期間服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Thalidomide藥物會導致畸胎,出生的嬰兒四肢如海豹般短小。所以,治療後或服用標靶藥物期間,若有懷孕或哺乳計畫都要事先提出,與主治醫師討論。
5.藥物濃度監測
抗排斥藥和少部分治療的藥物(如抗黴菌藥物等) 會需要檢驗藥物在身體裡的濃度,有些是要測量藥物濃度最低的時候,也可能是剛吃完藥物的濃度,因此要留意抽血時間,務必依照醫師囑咐的時間抽血。
6.忘記吃藥怎麼辦?
長期服藥治療的病人若忘記吃藥,切勿一次吃兩倍劑量或是短時間吃兩倍劑量。如果短時間體內藥物濃度過高,產生的毒性也隨之變高,對身體反而有危害。平時要固定時間吃藥,若真的忘記吃,可先檢視每次吃藥所需間隔的時間,若離應該服藥的時間不久,可趕緊補吃;若離下次吃藥剩不到一半的時間,那就待下次時間到再準時吃藥即可。
若真的很常忘記吃藥,請誠實告知醫師,讓醫師知道病人居家服藥的狀況,也許有機會調整其他類型的藥物。
藥物與食物、藥物的交互作用
吃藥時要注意藥袋上標註的食用方式,例如是需要空腹服用或隨餐服用,這類規定多數是希望藥物濃度穩定被吸收。如果應該空腹吃的藥卻隨餐吃,可能造成藥物濃度變高或降低;也有些藥則是空腹的時候吸收才會好。每個藥物的特性不一樣,請多留意用藥提醒。標靶藥物較常有相關服用指引,像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Nilotinib需要空腹使用,吸收率較好;Imatinib則須隨餐服用,減少腸胃道不舒服,而 Dasatinib 則較無影響。
另外,要注意食物對藥物的影響,特別是葡萄柚、柚子與藥物間的關係。葡萄柚或柚子的成分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小腸及肝臟中代謝藥品的酵素CYP3A4,當酵素被抑制,藥物就不容易被代謝,容易累積體內藥品濃度,增加不良反應的機率。不過,真的很愛吃這類水果的人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可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適量品嘗、淺嘗即止,切勿天天吃、照三餐吃。
也常有病人詢問有關中草藥與營養補充品的使用。市面上相關產品眾多,可先掌握基本原則:選擇營養補充品,要留意製造過程是否無菌且經消毒過,是否有相關認證標章。盡量避免同時食用提升免疫力(如人蔘、靈芝等)或促進血液循環(如當歸、巴西蘑菇等)等功效的營養補充品。多數中草藥並沒有治療血癌上的研究實證(如臨床試驗),與西藥併用時的交互作用也不確定。正是由於不確定營養補充品、中草藥的使用是否會與抗癌藥物交互影響,為避免影響治療的療效與出現新的副作用,建議治療期間盡量避免合用,或使用前先詢問主治醫師。
食物與藥物間可能會有交互影響,事實上藥物與藥物間也會相互影響。病人常會一次需要服用多顆藥物,當藥物之間相互影響,可能某一個藥物的濃度變高,也可能是另一個藥物濃度變低,藥物濃度變高可能會增加副作用,變低可能導致治療效果變差。
有幾類在血癌治療中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
‧TKI抑制劑 + 胃藥
TKI抑制劑與某些胃藥一起服用時,胃藥會降低標靶藥的吸收,治療效果可能變差。但若不服用胃藥會有其他如胃出血的疑慮時,可藉由不同胃藥的選擇與服用時間錯開來避免交互作用。用藥前務必與醫師和藥師確認。
‧抗黴菌藥 + 標靶藥
有些抗黴菌藥物會增加標靶藥物濃度,但病人可能需要同時服用標靶藥物與預防性抗黴菌藥,這時醫療團隊會監測藥物濃度或直接調整成合適劑量,讓病人體內的藥物濃度不致太高。
‧抗病毒藥物
在新冠病毒肆虐下,確診後可能服用的Paxlovid抗病毒藥物很容易與標靶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確診新冠病毒後若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務必與主治醫師確認,有時會需要減低正在服用的標靶藥物劑量、甚至停藥。在標靶藥物不能暫停的狀態下,就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抗新冠病毒藥物。
【內文試閱二】
分子生物學分析,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取得相關檢體之後的檢測與分析,是診斷、分類與治療最重要的依據。目前,血癌的診斷已從過去的形態學進展到分子生物學,透過基因、染色體研究的進展搭配醫療科技的進步,醫師、科學家對疾病看得越來越透徹。他們能從骨髓或血液中出現的分子生物特性,又稱為生物標記(Biomarkers),也就是染色體變化、基因突變,及其他分子生物可偵測到的基因標記,更清楚掌握疾病。現在臨床上白血病的分類已運用上述資訊搭配病人身體狀況,將病人做低中高風險分群,這部分後續將在疾病單元會有更多詳細介紹。
目前常運用的病理組織分析包括四大類:
1、 細胞形態
早期形態學是透過顯微鏡來觀察細胞的形態,以做分析。像是淋巴癌中因為細胞形態不同,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二類治療方式不同,預後也不同。又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據細胞的形狀分為M0 – M7共八類。不過在分子診斷的世代,目前這樣的分類對於治療安排、疾病預後,已沒有太大影響。
二、免疫分析
癌細胞帶有不同抗原蛋白標記,這些標記可以用來協助診斷、治療。像是多發性骨髓瘤,確診的指標之一是要透過免疫分析,確認血清或尿液中是否存在M蛋白。淋巴癌中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的B細胞類型,則有CD20的抗原表現,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搭配使用。
三、染色體分析
人類有23對共46條染色體,科學家發現某些血癌的病人染色體出現重複、轉位、倒轉、刪除等異常變化,而染色體的特殊排列跟某些類型血癌有強烈相關,像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第9和第22對染色體發生移位,針對這種染色體變化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九成以上的病人規律服藥,癌症就像慢性病一樣控制,倘若治療效果極佳,則約有半數會有停藥的可能。
四、基因變異分析
有些疾病的發生已發現跟某些基因變異息息相關,所以診斷時可透過基因檢查做為確診條件之一。比如骨髓增生性腫瘤,已知與JAK2、CALR、MPL基因突變有關,故可利用基因檢測來確認診斷。針對這些基因變異,分析得越透徹,越有利於疾病的控制。有些變異已有新藥可使用,比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帶有FLT-3或IDH基因突變,有FLT3與IDH抑制劑(標靶藥物)可使用。有些變異已證實可預測病人的預後。例如,兩位臨床表現很類似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病人做基因檢測後,其中一位有預後不佳的基因,另一位沒有。儘管治療方式相同,帶有預後不佳基因的病人,疾病復發的機會比較高、存活期短。
病理檢驗報告,就如同血癌病人的第二張身分證,可將疾病做更精準的分類。目前有些檢驗需要自費,各家醫院的檢驗項目也不同,建議診斷時盡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更有利於醫師進行後續治療規劃與預測病人的預後。這部分請跟您的醫師充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