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過曝世代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前言:網路社群讓我們的孩子更不快樂?

大約十年前,「學生輔導」的概念還在萌芽與發展,我以專業人員的身分受新北市多所學校邀請,進入校園和孩子、導師、家長一起合作,試著為孩子找到適應環境的方法。十年多下來,服務的足跡遍及市內將近五、六十所中小學。後來一路從各校獨立合作的心理師,到成為教育局輔導教師督導,我們持續以團隊的模式在輔導工作上精進交流。期間也見證了國內首部輔導專法《學生輔導法》正式在立法院通過施行,為校園輔導工作奠定了明確的法源依據。

回首頭幾年校園的輔導工作,我還記得早期導師們轉介來輔導處的孩子,多半是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嗆老師、對立行為、情緒暴衝跑出教室等外顯問題,這些也是大家一眼就能在教室中看出來的明顯行為。

隨著時間推移,我服務的場域也從學校,移轉到現在和夥伴們創立的心理治療所。在近幾年治療所的諮商服務中,我看到越來越多轉介來治療所的孩子,問題的類型已經從早期的外顯行為開始出現了轉變:人際關係退縮、社交焦慮、自我傷害、網路沉迷、拒學、學習低落等,這些都和早年孩子們的主要問題有很不一樣的差異。

孩子問題的型態在這十年之間的轉變,讓我感到好奇,也讓我開始思考背後的原因。隨著我與米露谷團隊(心理治療所名稱)合作的時間越長,服務的孩子越多、了解越深入,同時整合團隊心理師內部的交流與觀察,我逐步在這些現象的背後,看到了一整個世代的輪廓與樣貌。


▌全球青少年負面情緒升高

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這個世代的孩子,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困擾。「教育部統計,二○一九年,國中、國小學生向輔導室求助的問題裡,『情緒困擾』位居第一;高中階段則位居第二,僅次於生涯輔導。董氏基金會二○一八年調查,高中生每七位有一位具憂鬱情緒。衛福部二○一四年調查,約有兩成國、高中生認真想過自殺。」這一段節錄自《親子天下》「二○二一年兒少心理安全感萬人調查」的專文,顯示出情緒困擾是當前兒童青少年中普遍的現象。

該調查也進一步發現,國小中年級到國中階段的孩子,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的比例,在常態性上網的族群中占比最高,且有近五成的孩子擔心父母的愛有條件。而在人際關係的心理層面,將近一半的孩子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尤其是負面評價的部分,其中女生又比男生更在意。

除了國內的調查之外,國外正式的專業機構調查顯示,近年來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的議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與困擾。二○一九年, 來自美國學界專業的《違常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調查,在二○○九至二○一七年期間,青少年在和心理健康有關的疾病中,總共增加了五○%左右的患病率,研究最後指出,電子通訊和數位媒體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影響。無獨有偶,二○二一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曾以青少年為對象發布了〈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報告〉,針對近十年青少年的行為數據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在這十年間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有所增加。

諸如此類的現象,加上對照近年來我和團隊夥伴們在諮商中的大量觀察,這世代的孩子給我一種隱微但又強烈的矛盾感受:

這可能是一群生長在史上最安全的年代,心理卻處在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儘管孩子們在社群平台上總是展現出五光十色的亮麗面,擁有最新穎而多元的資訊管道、最時尚的潮流選擇,和網友或同學們在網路上進行著熱絡而頻繁的互動。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常常陷入一種心理安全感相對低落的狀態:擔心自己不夠資格、擔心關係不夠穩定(愛有條件)、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害怕負面評價)。


▌影音社群餵養長大的孩子

這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二○二三年,負責提供健康照護專業建議與指引的美國衛生局(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曾針對「社群媒體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提出一份長達二十五頁的專業報告。報告中指出,有充分跡象顯示當今的社群媒體可能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幸福造成嚴重傷害。

同時,美國一所專注於媒體與內容安全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則是在近期發表了一篇名為〈二○二四年美國兒童與家庭現況〉的報告,報告中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五三%)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他們在校園中最主要的困擾來源。

聲譽卓著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則是在二○二三年所發表的「社群媒體使用指南」中,首次建議父母親針對孩子們使用社群平台,諸如TikTok、臉書(Facebook)與(Instagram)應有所關注和管理。

在上述種種相關專業機構的調查與建議中,都認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和社群網路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係。

我把這些一出生就與網路緊密相依、在成長中受大量影音社群餵養的孩子,私下稱之為「過曝世代」。過曝原本是指攝影時曝光過度(因為相機光圈過大、快門過慢等原因,造成畫面亮度過高的現象),而「過曝世代」,指的就是過度暴露於網路下成長的年輕世代。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呼吸的空氣,成分主要是氧氣(O2)和二氧化碳(CO2),而過曝世代從小呼吸的空氣裡,成分除了O2 與CO2 以外,還包含了WiFi。WiFi 成為過曝世代成長、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若他所待的地方,空氣中沒有WiFi,那可能會引發一堆極度難受的身心症狀。


▌心理成熟度延遲的整體世代現象

過曝世代孩子有幾個特徵,在看似心理脆弱的背後,實則是容易受到情緒困擾、注意力普遍不集中、思緒碎片化、抽象思維、思考內容與深度普遍性低落、對於評價存在一種超乎同齡層的在乎與恐懼、缺乏目標感而呈現動機低落的狀態。在這些現象的綜合表現下,呈現出一種心理成熟度延遲的整體世代現象。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我觀察孩子們的心理發展軌跡中,普遍都有一個類似的核心主題:「網路原生、界線失序、餘裕失去」。這幾個元素構成了過曝世代在適應問題中的心理主軸,也是我在整合許多相關的研究調查報告、來自治療所中大量第一手的臨床觀察,以及團隊夥伴們綜合評析與歸納後,所形成初步的一個整體架構。有關過曝世代的樣貌與細節、困擾與影響、成因與面對等,將是我接下來在這本書中,想和你一起聊聊的部分。首先,我們從這一切的開始:「網際網路」談起。

不少讀者應該還記得,西元二○○○年前後,隨著網路越來越在我們生活中普及,連帶網路能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當時一堆打著「.com」的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極高的股價創造出破紀錄的市值,過多的熱錢湧入資本市場,造成這些網路新創公司估值的泡沫化,沒多久之後就迎來股市的崩盤。然而這次事件的主角:網際網路,並沒有隨著泡沫破裂而消失,反而隨著應用的普及更加蓬勃發展。

到了二○○七年前後,世界上第一支具備真實意義上的智慧型手機問世,網路加上手機,讓人類的生活自此帶來快速而劇烈的改變。我們從原本固定端上網的模式,正式進入隨時隨地皆可上網的行動端生活,這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注意力歷程,只是當時我們都還不知道這一點。

而在網路搭上智慧型手機之後,它對所有人所帶來各個層面的影響,我們至今都還不算清楚,尤其是對孩子身心成長與健康的部分,至今我們仍然莫衷一是。我們都還在「適應」網路這件事,包含它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坦白說,我們在適應網路的這部分,目前為止做得非常有限。我們在一片迷茫中摸索自己和網路的關係,以致於直到現在,學校每年的親職講座都仍有一個很受歡迎的主題:「談網路成癮中的親子教養」,這也是我每年必定會受邀演講的主題之一。

與其說是有關網路的講座受歡迎,不如說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孩子使用網路時,仍然沒有什麼頭緒,也缺乏一致的看法跟原則,因此很難拿定主意,需要聽聽看其他專家學者的意見。

同時,在我們還沒完全搞清楚網路所帶來的影響之際,孩子已經在網路原生的世界呱呱墜地、孕育成長,並且伴隨著各式各樣的網路現象進入親子關係、邁入身心發展的階段。上面這些林林總總的未知、矛盾與疑惑的總和,成為我著作《過曝世代》這本書的理由與使命。

接下來第一章,我想先跟你聊聊,在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網路對心理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它如何牽引孩子的情緒與人際關係?在談及這個主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然後再把網路的因素加進來,這樣可以讓我們有更通盤而立體的理解。

對於青少年心理不熟悉的讀者或是家長,請別擔心,我會用最簡明易懂的方式讓你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到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心理特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