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正義中毒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第1章 網路時代的「正義」

社群媒體揭開了隱藏的衝突

無法原諒某人的情況,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大概一直存在著。然而,雖說抱持著無法原諒的心情,但實際上親自向對方說出「真的無法原諒你!」又是另一回事了。
意見相左的人,若是坐下來進行有條理的建設性辯論,那還算是合理情況;但若僅因不認同對方就相互辱罵,簡直就像小朋友之間的鬥嘴一樣幼稚。
實際上每個人多少都會受到某些條件限制,也就是說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會不時衡量得失、拿捏分寸,這些條件會發揮如同剎車的作用。在現實的人際互動中,人們會認為將「無法原諒」的心情隱藏起來是應該的。平常員工即使對老闆感到不滿,或是銷售員對客戶感到火大,只要考量到今後的發展,便不會顯露出不滿的態度或咒罵對方。像這樣將真心話偽裝在笑容底下的案例應該非常多吧,尤其在不太會明確表達自我意見的日本來說,這樣的傾向更為顯著。
而讓這種狀況變得「可見」,是因為網路社會的出現,特別是社群媒體的普及現象。
網路世界出現後,人們以匿名性為後盾,發布來源可疑的資訊、進行真偽不明的指控或犯罪預告等行為,這種現象已有二十年以上了。早期的網路世界是地下化的,很難清楚社會上有多少人參與其中,當時人們認為網路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異世界。
然而,隨著X或臉書等社群媒體在近十年急速地發展普及,情況完全顛覆了。在現今的網路世界中,由於確立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和發表意見的平等地位,網路開始與現實世界重疊在一起。如今,網路上發布的資訊已變成可以操縱輿論的力量。
在這種狀況下,對於「無法原諒」這種個人情感的處理過程,也產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例如,名人不經意的發言及醜聞等顯而易見的不正義行為,成為不計其數的一般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此外,連普通人不經意在社群網站發布了被認為非正義或不正確的資訊,都有可能被素昧平生、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的陌生人責難。甚至情況可能還會升級,變成遭受網民頻繁出征批判抨擊,導致雙方在短時間內爆發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相互舌戰,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在炎上的當下,大多數人都使用匿名的帳號。只要攻擊者沒有作出過分的非法行為,便不會對自己造成直接危害,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對安全的。萬一有麻煩的事情發生時,只需要刪除帳號或置之不理就好。
如此一來,人們對於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名人就能更加放心地大肆辱罵,或是發現有其他人發出猛烈的砲火時也跟著火上加油,即使沒有人詢問也會自信滿滿地陳述自己的意見。而當自己支持的名人和其他名人發生爭辯時,更是會毫不猶豫地加入支持行列。反之,如果曾經支持的名人之言行令人無法接受時,人們也有可能態度一百八十度大翻轉,開始將他們當作攻擊的箭靶。
很多人看似在社群媒體上點燃戰火,炮火猛烈地相互攻擊,但實際上內容大多缺乏根據,論述也破綻百出,往往只是無憑無據的指責。即使他們認為自己投入猛烈的砲火可以對敵人造成傷害,實際上很多時候只是毫無價值的回應。
就我個人而言,認為這種事大部分都是在浪費時間,因此我幾乎不踏足於社群媒體的世界。從站在稍遠一點的角度進行觀察,我發現社群媒體確實將人類「無法原諒(不遵守規則的事)」的感覺變得可見了。若我們換個角度思考無法原諒某人這件事,似乎也可以說是出於渴望別人肯定自己、想要別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期望。因此,他們會不斷在社群網站上搜尋,找出和自己的觀點相反、看起來很好攻擊的對象,並與之挑起爭端,這樣自己便能成為正義的使者,這是我觀察得到的結論。綜上所述,社群媒體對正義中毒者來說是相當唾手可得,又極有吸引力的一種途徑。

社群媒體對名人來說是把雙面刃

對名人而言,參與網際網路或社群媒體能帶來一些好處,例如粉絲和支持者可以直接傳送訊息給他們,有時還可以透過互動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某些情況下這也對於行銷層面也有所貢獻。
從前必須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才能表明意見,今日卻可以在自己的掌控下自由發揮。例如,當名人有醜聞被揭發時,即使不召開記者會,也能透過社群網站、部落格或影片平台自由地發表意見或想法。
然而,儘管這帶來了諸多好處,似乎還存在一些經常被忽視的缺點。
所謂的知名人物或專家,正是因為擁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或因為在某個領域中實力被廣為認同,才會受到大眾的關注。不過,在社群網站的大眾並非擅於詢問、熟悉某個領域的記者,也許只是出於好奇而提問,但名人卻可能因為受到議題引誘,忍不住在沒有基本知識的情況下回覆了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話題。
此外,若名人在社群媒體中對最近的新聞或話題發表感想,或是分享日常生活的瑣事,都有可能會有某些言論被批評「缺乏常識」「出乎意料地無知」「沒有禮貌」「把別人當笨蛋」等。甚至,當發布了自己在比較高檔的餐廳用餐,或購入名牌商品時,也會有人帶著妒意發出「真是愛炫富」等批評。
這或許也是由於社群媒體的普及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在報紙和雜誌等單向媒體的時代裡,知名人物和專家,基本上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活躍,只要發表關於該領域的相關意見就足夠了,因此遭受一般民眾攻擊的機會和風險有限,也比較容易受到控制。
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出現,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外,名人被請求發表意見的情況大幅增加。為了支持自己的人們,把自己認為正向的私生活層面或其他資訊拿來發文,或許出乎意料地能被人們接納;然而對於陷入正義中毒的一般人來說,反而給予了他們「可以抨擊之處」。因為身為知名人物,如果發出的資訊給人與過去印象很大的落差,稍不注意,就會因此造成事業活動受到大幅影響的後果。
這種因為與對方變得親近,反而使缺點變得更加明顯的現象,原本只在直接接觸現實人際關係中才會發生。典型的例子是,一對感情很好的情侶結婚後,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後雙方都曝露出自己的缺點,有時甚至因此走上離婚一途。
社群媒體具有拉近名人與追蹤者之間距離的效果,同時能透過追蹤人數,輕鬆比較自己的知名度高低。然而,有時出於增加追蹤人數的目的,恐怕會讓人被這種焦慮感追著跑,不得不進一步曝光私人資訊。例如,在有生小孩的女演員及藝人當中,為了獲取粉絲的好感,會以所謂「媽媽藝人」角色將育兒日記公開於大眾。不過,一旦發文過於頻繁,也可能會受到批評,例如「育兒方法真的很沒常識!」「為了錢,出賣孩子的隱私」等批判,這樣的情況令人感到痛心。
即使過去某藝人被視為「女性的憧憬對象」或是「理想型媽媽」,因而受到歡迎及尊敬,但只要出現了一點資訊錯誤或犯了一些錯,就算並非故意,也會被正義中毒者當作無法原諒的標靶,有時候甚至會惹來強烈的反感。這對那些形象非常重要的職業來說可能是一個攸關存亡的問題。
在反對者當中,也會有重度的正義中毒者。他們可能每天都透過社群媒體對自己不認識、沒有實際見過面的名人,滋生嫉妒和憎恨的情感,有時甚至自以為是社會正義的代言人,實際上卻是做出了相當惡劣的犯罪行為。

互相貶低的荒謬社會

為何社群媒體上的正義中毒者最頻繁使用的詞語是「笨蛋」?
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將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視為笨蛋並進行攻擊。
若我們以上述這種角度重新審視,當看到某些社會新聞時,人們經常會過度批判某些不合宜的舉止,或者是對藝人發生婚外情強烈指責,包括批評「那傢伙真是個笨蛋」「做出那種蠢事的人真是無法原諒」「他真是活該受到制裁」,都可以視為正義中毒者極端行為的例子。
隨著網際網路的問世和社群媒體的普及化,我們也越來越容易陷入正義中毒的狀態。這種中毒症狀也蔓延於全世界,人們開始會不斷關注誰是笨蛋、誰比自己還差等。同時人們也害怕自己被視為笨蛋,為了避免成為攻擊的箭靶,某些人會開始對別人的謾罵火上加油(或是視而不見,不給予幫助)的行為。這就像是「想避免自己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所以加入霸凌別人的行列」這種行為。
一九八四年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自從二十世紀以來,智能商數(IQ)每年都在提升。以一九三二和一九七八年來比較的話,後者高出了十三.八,也可以說每年都增加了約○.三,這種情形被稱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
透過營養狀態的改善、獲取資訊和知識的管道變得更加豐富,理應會使人們確實地提升智商。然而彼此相互貶損、相互消磨的正義中毒現象卻日漸嚴重,可說是極為諷刺。起初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同,只是出生、進食、長大、起床、睡覺、孕育下一代後,最終死去的存在。然而,隨著人類大腦漸趨發達,反而更加陷入痛苦。人們會互相咒罵對方是笨蛋,卻不設法解決問題,或者根本就沒有解決的意願,只是一味地持續爭論。若這便是人類這個物種的特性,或許可說是地球上最令人感到悲哀的一種生物。

容易被操作的正義中毒者

另外,也有某些與「熱衷於找碴的正義中毒者」保持距離,冷眼俯視一切的人。其中一部分的人控制利用許多正義中毒者,將其特性巧妙地化為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炎上行銷」。
正義中毒者總是將自己視為絕對的正義,像渴望獵捕非正義的動物一樣。因此,有些商人會把這當成娛樂事業,刻意演出顯而易見的失態,也就像是供給他們飼料做為報酬,並以此建立一套收取報酬的體系。
在社會輿論因明顯不正義事件而沸騰的時刻,故意站在被視為不正義的一方,或者嚴厲批評站在正義立場指責他人的人,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正義中毒者被他人搧風點火後,會變得更加熱血沸騰,同時也會成為一個新的話題。此時,這個炎上行銷的策畫方也會受到關注,如同近年演藝圈與經紀公司相關的爭議被人們注目一樣,社群媒體的出現,讓所謂無關的「圈外人士」也能輕易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由此延伸出的新議題也不斷浮現,例如逐漸出現對此行為的批判,認為炎上行銷本身是不對的,是否應該壓制這種趨勢等看法。
隨著事件越演越烈,炎上的機會也會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迅速、有力、沸沸揚揚地引起話題是關鍵,因此沒有必要為了保持平實的資訊和中立的看法作出努力。這是一種商業手法,當正義中毒者喜孜孜地消費不正義的題材,若視情況快速提供新燃料的話,便可能藉由話題的擴散提升品牌或藝人的知名度,甚至有助於商業規模的擴大。

缺乏多樣性的群體將走向滅亡

陷入正義中毒的人們,乍看之下都有各自獨特的理論和正義感。然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是害怕自己變成箭靶,因此大多會傾向迎合主流的觀點。
例如,當A被指責「發言不當」成為主流時,即使抱持不同的意見,也難以說出口,這和第三章會講述的同儕壓力問題也有關係。然而如果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向前進,就長遠來看是非常危險的。多樣性受限的群體,短期來看可能會提高生產力,出生率也許會提升而看似取得成功,但在演化的歷史上,這種群體將會走向滅亡。
換言之,為了後代能夠健康繁榮,即使必須付出不少成本,仍必須確保群體某種程度上的多樣性。
我並非要以「應該這麼做」的社會運動家態度來談論這件事,只是想將其視為一種可能的問題。當前的環境和條件急速變化,如果過去被認為「正確」的中位數產生了巨大的偏移時,已適應的人們會感到難以生存;反而過去被視為「怪人」「非我族類」者還更有可能去適應。正因如此,為了確保群體的持續繁榮,保持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對於生態的健康和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這種情況用企業的例子來類比我想會更易於理解。以強迫推銷和巧妙的話術來取得出色業績的公司,應該會傾向招聘更多這樣的人才吧。然而,倘若有一日法律開始強制規定,禁止過去這種業務方式,那麼大部分的業務都會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此時,如果原本雇用了少數溫厚、親和、以顧客本位為導向的業務人員,也許還能幸運地經營下去;但若公司全體都是強迫推銷類型的業務人員的話,我想公司會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正義中毒是人類的宿命

人們難以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事物,雙方互相感到「難以原諒」的正義中毒現象,事實上是身為人類無法避免的特性,詳情將在第三章進一步說明。然而,即使對於他人的言行感到強烈的抗拒,但如果我們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或許就能夠避免陷入毫無意義的爭執,或消耗精力的爭論,也不會以報復之名傷害他人,能夠以輕鬆的心情觀察事態。
讓我們以兔子為例來比較,兔子的大腦過於簡單,無法產生類似正義中毒的情形,也不會像人類一樣以正邪為標準來採取行動。兔子並不會煩惱「為什麼會出生在這世上」這類問題,對於死亡這件事可能也沒有意識。牠們只是一味地吃著草、孕育下一代,然後結束這一生。這種循環就如此無意識地一直進行著。
而人類因為大腦比較發達,在與兔子做出相同行動的大腦構造周圍,發展出了大腦新皮質(neocortex)這個區塊,掌管了思考的部分。
大腦新皮質確實為人類的繁榮和生存做出貢獻。然而,人類也因此背負了一個艱巨的宿命,為了生存以及讓自己的後代繁衍下去,不得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為何。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了智慧,才有了愚昧;而沒有愚昧,智慧也是不存在的,兩者有著一體兩面的關係。隨著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的出現,似乎更加呈現出了人類智慧和愚昧並存的新面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