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島內移民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輯一:你好,嘉義!
你好,嘉義!


談起我和嘉義的相遇,其實是許多意外堆疊而成的。

父親來自彰化、母親來自台中,三十五歲前的我,大多數的時光都是在永和新店溪旁渡過。在一戶緊挨著一戶、極度密集的集合式住宅裡,隔著牆仍不免聽得見鄰居的對談、打開窗戶總看見緊密層疊的樓房,以公車或捷運站做為移動的距離單位,腦袋需要放空時就逛展覽泡電影院。

年少時,我曾經幻想著移居他方,只要離開永和、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就好,如果還有舒服怡然的氣候和藝術文化的氛圍,那就更迷人了。於是我工作存錢貸了款到英國進修,短暫待了一年,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原點。重返工作崗位的我,把握著每個出差的機會、休假時塞滿了旅遊行程,在短暫來回移動間,偶爾抽離便利卻擁擠的生活環境,也不斷思考著,未來我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2014年我離開了台北藝術村,進入了建設集團工作,與我曾經熟悉的策展論述與藝術公關,截然不同。我參與了藝廊空間經營、出差到中國協助園區的建置。偶然的機會下,我看見舊酒廠再次招標訊息,便和公司提了議,歷經提案評審獲得最優申請權、議完約也完成簽約,卻也開始了我和嘉義的奇特緣分。

說實話,在還未正式移居嘉義前,我的心態上其實是有點逃避的。畢竟家人、親朋好友、工作上認識的人脈資源,大多在台北,我只把嘉義當作一個「臨時工作出差的去處」,心裡總想著「反正待個幾天還會回台北」。直到2016年3月,我開車帶著重要家當南下,抵達租處一切落定之後,我怔怔地猛然回神:「天啊!我真的搬到嘉義了!?」

我就在這個「以為已經準備好、但其實還有些不確定」的心理狀態下,展開了我的移居工作生活。我硬著頭皮逼自己在短暫時間內,快速認識過往不熟悉的嘉義:招募工作夥伴、辦理展演活動、洽談進駐團隊、協調企業集團與公部門單位。在不斷轉換溝通的語彙間,我時常被問起:「你為什麼要搬到嘉義?」

我總是重複回答著:
「我是因為工作才到嘉義。」
「不不,我不是嫁來嘉義。」
「我沒有家人在嘉義,我不是返鄉。」
針對不同人,我在回覆無數次同樣的提問後,我突然覺得:
「其實,一個台北人搬到嘉義生活,好像還蠻不一樣的!?」

我也開始發覺到:「阿里山」不再是遙遠的旅遊目的地,而是休假時可以當天來回的去處,不同的季節上山,即使是同樣的地點、都有著不同的景致;「東石布袋」不只是存在於海產攤的品質保證,更是驅車一小時即可到達的新鮮直送,過往不敢吃蚵仔的我,竟開始愛上這肥美鮮味。

過往求學時研讀過的台灣美術史,到了嘉義我才知道,原來陳澄波描繪的畫面,存在於書籍文獻中、更遍及於日常街景;前往慈龍寺更可看見,台展三少年之一的林玉山親手繪製的濕壁畫,而他的故居現已轉身為設計咖啡館;不只如同民間博物館的宗教宮廟,街角巷弄中仍存在著諸多的傳統工藝,與藝師直接交流後,我深刻感受到時代交替的演變、與傳承延續的不易。

我陸續在個人臉書上,隨意書寫記錄著在嘉義的生活點滴:工作探訪的店家品牌、上市場採買的新鮮食材、覓食發現的傳統小吃、休假時造訪的登山步道。過往未曾把嘉義當作旅遊目的地的朋友們,開始來探訪旅遊,和我說著:「你在臉書分享的,我都有標註在Google Map上,這趟來嘉義就照著玩一輪!」隨著臉書分享的資料日漸增多,我不禁思索著:「不如成立一個粉絲專頁吧,和個人臉書做區隔,也把這些生活觀察紀錄保留下來。」

於是,「嘉義異鄉人」就這樣成立了!初期並沒有品牌規劃企圖,其實是寫給親朋好友們看的,只想讓大家知道:「嘿!我真的搬到嘉義了,我在這裡過得並不無聊!有空就來玩吧!」

經由持續不斷的書寫分享下,我默默發覺,版上除了原本就認識的朋友,留言互動裡出現越來越多的新面孔:在嘉義生活的、出生嘉義現在移住他處的、曾在嘉義讀書或工作的、因為婚姻搬到嘉義的、想來嘉義旅遊的、曾經旅遊還想回訪的⋯⋯遠遠出乎我的想像。獨居在嘉義的我,似乎多了很多平行時空的好友,素昧平生卻又熟悉。透過社群平台我們一起聊嘉義,共同討論著:「嘉義人的日常,異鄉人的不尋常。」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所有的產業經營皆受到影響,集團面臨組織調整,我也被告知要在限期內離開工作職位,離開那個我當初移居嘉義的理由。若說不錯愕是騙人的,當下我腦中閃過好幾個畫面:
「我是否真的該離開了?反正這幾年也不只一次想放棄,不是嗎?」
「我在這裡已經有自己的住所、也遷了戶口,下一步該往哪去?」
「我已經快要四十歲了,家人也都在台北,我留在這裡有什麼意義?」

面對現實生活不斷往前推移著,我趕緊收拾累積多年的物件資料,完成交接和工作夥伴與合作團隊們道別。我在重整思緒中,回想起移居嘉義後的生活改變:少了應酬多了些自己的時間、已經習慣生活在充滿陽光的舒爽氣候環境、開始了固定瑜伽與自行煮食、可以自主掌握生活的步調、困擾許久的眩暈症(梅尼爾氏症)也很少發作了⋯⋯原來,不知不覺中我的身體早已習慣、且接受了這樣的移住他鄉。

就在快速盤點了可能合作的資源、洽談了一些專案工作後,我在心中默默做了決定:「不如,就再賭一把吧!?」

於是,曾經那個總是想著「只是臨時工作出差」、「反正待幾天後還會回台北」的我,如今正式變成了移居嘉義多年、和同為台北人的另一半,選擇在嘉義完成了登記、也把爸媽一起往南台灣搬移,就近關心相互照應。

現在「嘉義」之於我,不只是路過且經過的區域,也不再只是阿里山和雞肉飯,更是邁向中年、嘗試平衡生活與生存的實踐地。而老天還要給我這個正牌的「嘉義新住民」什麼「意外」的功課呢?就讓我持續探索並順著走下去吧!

----

輯二:美味新人生:我的嘉義專屬口味
米食澱粉連續技


說到底,我對於米飯,是有強烈依戀的。
年少時我曾對異國生活充滿憧憬,實際前往英國進修後,說不上水土不服、採買亞洲食材也算方便,卻仍想念隨處可食米飯的便利;到了日本旅行,溫潤米香成為樣樣講究的分門別類:要用多少比例的水、浸泡何種米、以什麼鍋烹煮多久⋯⋯使得我搬米跨海回台烹煮,卻苦惱著為何無法重現同樣的口感。

身處台灣西部重要糧倉的嘉義,想吃好吃的米飯並非難事,街角巷尾的碗粿米糕攤、搭配不同肉質的多種米飯組合、甚或隱藏在心底的無名米食小吃攤,身為從台北移居的異鄉人,被從早到晚不間斷的米食溫暖款待著,吃下扎實Q彈、滿是溫潤飽滿。

生活在嘉義,最好的開場白話題就是「雞肉飯」了吧?
初抵時,我人生地不熟,總不免詢問:「你覺得最好吃的是哪一家?」;待久一點之後,我開始學著曬出「心中的雞肉飯排行榜」,也跟著分析不同品牌的口味;我想生活得更久一些之後,除了視「出了嘉義不吃雞肉飯」為必要,大概血液靈魂裡都會有雞肉飯細胞吧。

嘉義雞肉飯的選擇何其多,每家口味不同、卻都普遍好吃。而如此在乎米飯與雞肉搭配的城市,還真是非此莫屬了!只要和在地朋友們聊到「雞肉飯排行榜」時,原本輕鬆的氣氛、則突然轉變為「超級認真跟你拚了」的態度,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
「以前最純正的雞肉飯,才沒有現在的雞片飯!」
「什麼?你不喜歡加油蔥嗎?」
「跟你說,有加醃黃蘿蔔(Takuan、たくあん)才是王道!」
「現在網路上都說,吃雞肉飯要加半熟荷包蛋,我們以前才沒有這樣的吃法!」
「我看照片就知道是哪家了啦!」
⋯⋯
「聊雞肉飯」總是話題的開場起手式,大家爭先恐後說著自己的專屬論調,卻也在一來一往之間,快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構成雞肉飯的要素,當然不可忽視如其名的「白飯」與「雞肉」:有的圓潤光澤粒粒分明,有的飽含水份濕潤鬆軟,有的混搭雞胸與雞腿肉質,有的手切有的手撕。再更深入探討,其上淋的「油」與「醬汁」,是為影響鹹香比例口感的關鍵,而增添味蕾層次的「油蔥酥」,更有「先加油蔥酥、再淋上油」的「濕式」,與「先淋油、再灑上油蔥酥」的「乾式」區別,甚至有朋友和我說:「阿姨淋油的手勢也會有影響,我只吃某位阿姨淋的!」

而關於飯上「那黃黃的一塊塊」,「一定要有醃黃蘿蔔派」的嘉義朋友和我說:「雞肉飯要有醃黃蘿蔔才是完整的搭配。」說實話,從小我在便當裡或不同餐點中,看到「醃黃蘿蔔」幾乎是默默撥開,可能是那太過鮮豔的黃色讓我不太敢下嚥?後來因為朋友們說:「你不妨嘗試看看?」我才學著搭配著吃,也在最近才體會「小小的黃色那一塊」,其實能中和、平衡整體鹹香,也難怪有朋友說:「有了醃黃蘿蔔,就讓我能再多吃一碗!」
和一些店家朋友聊,有的反應:「我們家一直都用天然製成的醃黃蘿蔔,但看到多數顧客沒吃留下來,感覺蠻心疼且浪費的,後來也就索性不放了。」

每每嘉義人談到雞肉飯,總是快速化身為專業評論員,而我這個嘉義新住民也樂在其中,好奇聽著大家的分享觀點。

雖然如此,偶爾我還是有台北的鄉愁,比如:大塊鮮嫩美味的白斬雞搭配白飯、帶油花手切豬肉末的魯肉飯⋯⋯不過,雞肉飯早已確確實實地占據我在嘉義的各個生活片段。前一晚趕專案到深夜,隔天醒來點份雞肉飯,搭配細緻綿密的滷豆腐、佐以溫熱味噌湯。一旁,年邁早起的阿伯們,圍坐在鐵椅不鏽鋼桌,共同迎接早晨的陽光;中午和工作夥伴前往巷內小攤,各點了小份雞肉飯與大份雞片飯,在如同飯桌仔的現炒熱食中,選了多樣蔬菜與現炸的紅糟肉切盤,快速重拾、補足元氣;到了晚餐時刻,則選單純Q彈白飯與火雞肉切盤,搭配如同調色盤般的綜合涼菜,以清爽無負擔的美味結束一天的忙碌。

如今,當朋友造訪嘉義時,我竟也開始學著在地朋友的口吻:
「你有吃過『真正的』嘉義雞肉飯嗎?」
「你這趟來嘉義待多久?準備吃幾家?」
「有想吃哪個時段的嗎?早上、中午,還是晚上?」
接著,我分享自己心中的「雞肉飯排行榜」,也幫朋友排了「一整天不間斷的雞肉飯行程」。原來,以美食款待朋友的心,在嘉義是會潛移默化的。

如此毫不讓人思考、透氣的無限澱粉循環,不只存在雞肉飯,更幻化於多種米食吃法中,扎實穩健地填飽飢餓的脾胃,直接補足一天的元氣。像是一早就澎湃的煎粿盤,油鍋上堆疊的粿如小山,以在來米製成的白色菜頭粿、加入油蔥成為棕色的油蔥粿,相互交疊加上荷包蛋、再來碗丸子油豆腐綜合湯為一套,是每天早晨圓環旁絡繹不絕的風景,也是過往我在台北沒有體驗過的飽足早餐。

而同樣的米食料理名稱,從台北過渡到嘉義,似乎就有了不同的吃法,也總讓我從味蕾到脾胃,渾身上下進行了多次的文化衝擊。過往我吃的「米糕」,是炊煮為筒狀的濃郁棕色鹹香,到了嘉義保留了糯米單純的白、淋上粉紅色甜醬,或是盛裝於瓷碗中淋上滷汁的散狀米飯;以往我認知的「油飯」,是拌炒香菇魷魚豬肉再悶煮的油香,到了嘉義亦有拌油白糯米淋上肉燥、再添上蒜泥和香菜的吃法;同樣以白色米漿為基底的「碗粿」,在嘉義則吃來樸素淡雅,融合了黑糖的清新微甜,更是如同正餐般飽足甘甜。

如今的我,到了外縣市看見標榜「嘉義雞肉飯」的招牌,總忍不住提升「內心底的美食評比標準」,腦中想著:「『出了嘉義不吃雞肉飯』,果然所言不假!」;吃了濃郁鹹香的筒狀米糕,便馬上想念起嘉義的單純糯米香,以及那碗清爽淡雅的柴魚湯;甚至出差工作前,我總不忘先吃一碗米食、或外帶一份再出發,彷彿少了專屬於嘉義的米香,我就失去了元氣。看來我對米食的依戀,在移居嘉義後,似乎已經無法割捨了。

——更精彩的內文,請參閱《島內移民:移住嘉義美味新人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