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我認同的課題
除了個體心理學之外,許多的實驗研究也都指出,童年時期缺乏正向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當中,沒有被母猴養大的幼猴,長大後便無法順利社會化,而且精神都會出現異常的發展。
由於嬰兒只能透過啼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剛出生頭半年的這個階段,如果無法給予嬰兒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對於適應社會的能力,將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害。而在五歲之前是人格形成的階段,這段期間的孩子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認同,以及不排斥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外的對象。
我在自己的社團所收集到的近千份樣本當中,有92%以上的成員表示,有自我認同方面的煩惱,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幫自己建立自我認同。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價值觀被建立成需要仰賴他人的認同,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有人認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否定我們時,就會使我們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在這個章節當中,我將會以我及社團成員們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個體心理學,替已經成年的自己重新建立在童年期間沒有順利發展出來的自我認同。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該怎麼喜歡自己?
──談接納自我
讀者來信:
花花你好,我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知道自己從小就有自卑情結,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跟他人做好課題分離,就算別人表現優秀,也不表示我比別人差勁。
我覺得自己有表達障礙,常常都很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能夠取得別人的認同,有時一不注意脫口而出又懊悔不已,於是到後來很多事都不會講出來,只會讓自己一直胡思亂想。
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每一個人都比我還要優秀。每次滑臉書看到別人的發文,我都會忍不住認為他人是在炫耀。我總是嫉妒他人,無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比我優秀的對象,我真的很討厭這樣充滿酸葡萄的自己。這樣的心態是因為我還沒有學會接納自己嗎?
花花回覆:
看不見自己優點的人,是無法喜歡自己的,更甭提能夠接納自己了。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一個健康的自卑感,應該是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認為自己還能做得更好。而現今的教養方式,卻多半將孩子教育成與他人競爭,不只是在校園或是職場,甚至在更早之前的原生家庭裡面,若是照顧者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觀念,手足之間就會開始產生競爭。
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很容易會去放大自己的缺點或是短處,接著會試圖讓它變得更好,但是當無法如預期勝過他人或是做得更好的時候,就會開始產生否定自己的念頭。
學習接納自己,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第一個當然是看見自己的優點。很多人不會注意到自己有什麼優點,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注意自己的缺點上面,以致於以為自己沒有任何優點。
另一個則是許多人沒去注意也不曾想過的:將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每個人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質,才能構成獨一無二的個體,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個體,即便是基因完全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也會因為個性上的差異,在成長的過程中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他人口中的「缺點」。在個體心理學中,所謂的優點或是缺點,都只是個體的某一項特質,並無優劣之分。而我們會將這些特質區分為優點或缺點,則是受到了文化與教育方式的影響,評分的標準十分不客觀。
好比說,國人嚮往纖瘦高.甚至有點病態的身材,但在某些國家,女孩子就要像渡邊直美那樣,擁有豐腴的身材才是美人的代表。另外,丹鳳眼在歐美國家是充滿東方神祕魅力的眼型,但光是在臺灣,就有許多擁有漂亮丹鳳眼的女孩子,渴望透過醫美,讓自己的雙眼變得更大、更深邃。
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它當成缺點,你就沒辦法接納自己,因為你會認為自己是有瑕疵的;但若是能把缺點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用別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缺點,
或許它就不再是缺點,甚至會變成自己引以為傲的專屬特質。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價值與評價,並非取決於他本身的能力,而是其如何運用能力。」《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亨利.史丹(Henry T. Stein, Ph.D.)(編)臺北市,張老師出版,2020年。
其實我的口語表達也是很差,不像我的文章條理分明。我講話時常會吃螺絲,加上來不及多做思考,許多話就脫口而出,我也跟你一樣,經常會不小心言語傷害到別人。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喜歡跟人對話,只能透過文字跟人談事情,連錄音都沒有辦法。
我講話還有個口音,常被誤以為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是大陸人,當我說自己是高雄人時,他們會訝異我竟然沒有任何臺語口音,而且臺語還講得非常不流利。有時候甚至還會被追問:「是嫁到高雄嗎?」、「是來臺灣工作嗎?」或是要我說幾句臺語來聽聽,這些行為都讓我覺得滿不舒服的。
當我把這些特質看作是缺點的時候,我就無法認同與接受這樣的自己,也會排斥讓他人發現這些缺點;但是當我把這些缺點看作是我專屬的特質時,就比較能夠接受自己就是這樣,並且替這些特質找到正向的解讀。
口條不好同時也代表著我很誠懇,我不會在對話的時候還要耍一些心機,只為了講話能夠讓大家都滿意,但實際上我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那樣想的。我能夠讓人在記住我的臉之前,就先被記住口音,對於需要公開演說的場合,我特有的口音總會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的我總是把他人說我講話很「真實」,解讀為講話很「白目」;聲音充滿「磁性」,則是解讀為「菸酒嗓」。當我不再把這些特質當作是缺點時,就能夠真心接受他人對我的稱讚,並由衷認為這就是我才有的特色,是別人想模仿還模仿不來的專屬特質。
所以,現在開始學習做這兩件事情,「發現優點」以及「將缺點變成優點」吧!
覺得自己逐年退步,該怎麼接受自己?──談自我認同
讀者來信:
花花您好,最近這一、兩個月我的負能量爆發,對自己、對生活、對理想都失去熱情,我一直不斷告訴自己要轉念、要堅持努力下去,我也嘗試跟別人訴說心情,或是看很多正能量的影片,但是不管我怎麼做,就是找不回之前那種熱情。
以前的壓力都是靠健身就可以紓解的,但最近連對健身好像也失去熱忱,我真的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好想回到過去,過去那個為了理想努力而感到充實的自己,透過健身而充滿自信的自己,還有過去那發自內心的笑容。
花花,請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找回過去的自己?
花花回覆:
一直執著在過去,你只會越來越討厭自己,你會不斷拿現在的自己跟過去做比較,然後討厭現在的模樣,你會認為以前的你比較優秀,然後否定現在的自己。活著的是現在的你,可以做決定的也是現在的你,不是過去,或未來。
你不需要找回過去的自己,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能做的只有決定這一秒你想成為什麼樣子。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既沒必要,也與跟他人做比較一樣不健康,因為每一個階段的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與現在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不會再回來,而未來的你會是如何,也不是現在的你需要煩惱的問題。你能夠做的只有把握當下,這一秒做好你該做的事,這樣就已經足夠,因為你在這一刻所做的決定,才會影響到未來的你會成為什麼模樣。
不要去執著於怎麼做才能回到過去的狀態,或糾結在現在這樣做的話結果會是如何。學著去享受整個過程,而非找尋終點在何處。
我們的人生都是一場走向死亡的長程旅行,不論旅途中走向哪裡,或在何處停留了多久,所有人的終點都是同一個。差別只在於整個旅途中你經歷了些什麼,你快樂嗎?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
把極端的自我要求比喻成是高鐵,隨興的自由活動是火車,讓自己當成一灘爛泥巴什麼都不要做則是走路。不論你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同樣在前往死亡的旅途上,誰先誰後重要嗎?
或許走路與高鐵在行進的速度上會有很大的差距,但相對的,兩者能看見的風景也是完全不同。高鐵可以帶你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但你卻會錯過許多只有步行才看得見的美好。
這一刻的自己充滿幹勁,那就當作是乘坐高鐵,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像是獲得某項成就,或是完成某樣艱難的任務;這一刻的自己充滿負面情緒,什麼都不想做,那就當作是散步兼散心,放緩腳步的同時,也去看看搭乘高鐵時看不見的風景。
人生這趟旅途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旅行不是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刻,而是從踏出家門那一步起,旅行就已經開始了。
在還沒接觸到個體心理學之前,我也很常感到情緒低落,因為我對過去的自己感到悔恨,對未來的自己感到迷惘,對現在的自己感到厭惡。但我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因此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只要你決定改變後,一切都會跟著變。
光是你決定不再認為自己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面時,你就已經改變了。
除了個體心理學之外,許多的實驗研究也都指出,童年時期缺乏正向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當中,沒有被母猴養大的幼猴,長大後便無法順利社會化,而且精神都會出現異常的發展。
由於嬰兒只能透過啼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剛出生頭半年的這個階段,如果無法給予嬰兒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對於適應社會的能力,將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害。而在五歲之前是人格形成的階段,這段期間的孩子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認同,以及不排斥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外的對象。
我在自己的社團所收集到的近千份樣本當中,有92%以上的成員表示,有自我認同方面的煩惱,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幫自己建立自我認同。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價值觀被建立成需要仰賴他人的認同,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有人認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否定我們時,就會使我們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在這個章節當中,我將會以我及社團成員們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個體心理學,替已經成年的自己重新建立在童年期間沒有順利發展出來的自我認同。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該怎麼喜歡自己?
──談接納自我
讀者來信:
花花你好,我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知道自己從小就有自卑情結,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跟他人做好課題分離,就算別人表現優秀,也不表示我比別人差勁。
我覺得自己有表達障礙,常常都很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能夠取得別人的認同,有時一不注意脫口而出又懊悔不已,於是到後來很多事都不會講出來,只會讓自己一直胡思亂想。
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每一個人都比我還要優秀。每次滑臉書看到別人的發文,我都會忍不住認為他人是在炫耀。我總是嫉妒他人,無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比我優秀的對象,我真的很討厭這樣充滿酸葡萄的自己。這樣的心態是因為我還沒有學會接納自己嗎?
花花回覆:
看不見自己優點的人,是無法喜歡自己的,更甭提能夠接納自己了。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一個健康的自卑感,應該是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認為自己還能做得更好。而現今的教養方式,卻多半將孩子教育成與他人競爭,不只是在校園或是職場,甚至在更早之前的原生家庭裡面,若是照顧者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觀念,手足之間就會開始產生競爭。
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很容易會去放大自己的缺點或是短處,接著會試圖讓它變得更好,但是當無法如預期勝過他人或是做得更好的時候,就會開始產生否定自己的念頭。
學習接納自己,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第一個當然是看見自己的優點。很多人不會注意到自己有什麼優點,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注意自己的缺點上面,以致於以為自己沒有任何優點。
另一個則是許多人沒去注意也不曾想過的:將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每個人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質,才能構成獨一無二的個體,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個體,即便是基因完全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也會因為個性上的差異,在成長的過程中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他人口中的「缺點」。在個體心理學中,所謂的優點或是缺點,都只是個體的某一項特質,並無優劣之分。而我們會將這些特質區分為優點或缺點,則是受到了文化與教育方式的影響,評分的標準十分不客觀。
好比說,國人嚮往纖瘦高.甚至有點病態的身材,但在某些國家,女孩子就要像渡邊直美那樣,擁有豐腴的身材才是美人的代表。另外,丹鳳眼在歐美國家是充滿東方神祕魅力的眼型,但光是在臺灣,就有許多擁有漂亮丹鳳眼的女孩子,渴望透過醫美,讓自己的雙眼變得更大、更深邃。
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它當成缺點,你就沒辦法接納自己,因為你會認為自己是有瑕疵的;但若是能把缺點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用別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缺點,
或許它就不再是缺點,甚至會變成自己引以為傲的專屬特質。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價值與評價,並非取決於他本身的能力,而是其如何運用能力。」《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亨利.史丹(Henry T. Stein, Ph.D.)(編)臺北市,張老師出版,2020年。
其實我的口語表達也是很差,不像我的文章條理分明。我講話時常會吃螺絲,加上來不及多做思考,許多話就脫口而出,我也跟你一樣,經常會不小心言語傷害到別人。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喜歡跟人對話,只能透過文字跟人談事情,連錄音都沒有辦法。
我講話還有個口音,常被誤以為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是大陸人,當我說自己是高雄人時,他們會訝異我竟然沒有任何臺語口音,而且臺語還講得非常不流利。有時候甚至還會被追問:「是嫁到高雄嗎?」、「是來臺灣工作嗎?」或是要我說幾句臺語來聽聽,這些行為都讓我覺得滿不舒服的。
當我把這些特質看作是缺點的時候,我就無法認同與接受這樣的自己,也會排斥讓他人發現這些缺點;但是當我把這些缺點看作是我專屬的特質時,就比較能夠接受自己就是這樣,並且替這些特質找到正向的解讀。
口條不好同時也代表著我很誠懇,我不會在對話的時候還要耍一些心機,只為了講話能夠讓大家都滿意,但實際上我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那樣想的。我能夠讓人在記住我的臉之前,就先被記住口音,對於需要公開演說的場合,我特有的口音總會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的我總是把他人說我講話很「真實」,解讀為講話很「白目」;聲音充滿「磁性」,則是解讀為「菸酒嗓」。當我不再把這些特質當作是缺點時,就能夠真心接受他人對我的稱讚,並由衷認為這就是我才有的特色,是別人想模仿還模仿不來的專屬特質。
所以,現在開始學習做這兩件事情,「發現優點」以及「將缺點變成優點」吧!
覺得自己逐年退步,該怎麼接受自己?──談自我認同
讀者來信:
花花您好,最近這一、兩個月我的負能量爆發,對自己、對生活、對理想都失去熱情,我一直不斷告訴自己要轉念、要堅持努力下去,我也嘗試跟別人訴說心情,或是看很多正能量的影片,但是不管我怎麼做,就是找不回之前那種熱情。
以前的壓力都是靠健身就可以紓解的,但最近連對健身好像也失去熱忱,我真的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好想回到過去,過去那個為了理想努力而感到充實的自己,透過健身而充滿自信的自己,還有過去那發自內心的笑容。
花花,請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找回過去的自己?
花花回覆:
一直執著在過去,你只會越來越討厭自己,你會不斷拿現在的自己跟過去做比較,然後討厭現在的模樣,你會認為以前的你比較優秀,然後否定現在的自己。活著的是現在的你,可以做決定的也是現在的你,不是過去,或未來。
你不需要找回過去的自己,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能做的只有決定這一秒你想成為什麼樣子。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既沒必要,也與跟他人做比較一樣不健康,因為每一個階段的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與現在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不會再回來,而未來的你會是如何,也不是現在的你需要煩惱的問題。你能夠做的只有把握當下,這一秒做好你該做的事,這樣就已經足夠,因為你在這一刻所做的決定,才會影響到未來的你會成為什麼模樣。
不要去執著於怎麼做才能回到過去的狀態,或糾結在現在這樣做的話結果會是如何。學著去享受整個過程,而非找尋終點在何處。
我們的人生都是一場走向死亡的長程旅行,不論旅途中走向哪裡,或在何處停留了多久,所有人的終點都是同一個。差別只在於整個旅途中你經歷了些什麼,你快樂嗎?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
把極端的自我要求比喻成是高鐵,隨興的自由活動是火車,讓自己當成一灘爛泥巴什麼都不要做則是走路。不論你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同樣在前往死亡的旅途上,誰先誰後重要嗎?
或許走路與高鐵在行進的速度上會有很大的差距,但相對的,兩者能看見的風景也是完全不同。高鐵可以帶你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但你卻會錯過許多只有步行才看得見的美好。
這一刻的自己充滿幹勁,那就當作是乘坐高鐵,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像是獲得某項成就,或是完成某樣艱難的任務;這一刻的自己充滿負面情緒,什麼都不想做,那就當作是散步兼散心,放緩腳步的同時,也去看看搭乘高鐵時看不見的風景。
人生這趟旅途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旅行不是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刻,而是從踏出家門那一步起,旅行就已經開始了。
在還沒接觸到個體心理學之前,我也很常感到情緒低落,因為我對過去的自己感到悔恨,對未來的自己感到迷惘,對現在的自己感到厭惡。但我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因此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只要你決定改變後,一切都會跟著變。
光是你決定不再認為自己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面時,你就已經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