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藥和處方藥不一樣嗎?
電影依照觀眾族群的適合可分成限制級、輔導級、保護級和普遍級;同樣的,考量民眾的用藥安全,藥物也設有分級制度。根據藥品分級制度將藥品分為處方藥、指示藥以及成藥三級。
處方藥
處方藥就是經由醫師診斷後所開立的藥品。藥師會依醫師的處方箋、調劑藥品給患者服用。處方藥的危險性或副作用通常比較高,必須由醫師來評估病情,開立處方箋後才可以領藥使用。
民眾可以看看藥品的包裝上是否印有「本藥須由醫師處方使用或限由醫師使用」的標示。常見藥品:抗生素、降血糖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及鎮靜安眠藥等。
指示藥
不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只要經過醫師和藥師評估症狀並給予指示,就可以使用。指示藥的藥性較為溫和而且安全性比處方藥高,可以在藥房和社區藥局中購買。這些藥品的包裝上皆印有「指示藥品」或「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的標示。常見藥品:有綜合感冒劑藥、胃腸藥、保力達、維士比及皮膚外用製劑等。
成藥
這類藥品的安全性等級最高,成藥的考量點必定是安全性優先於藥效,因此藥性通常較弱,作用較緩和,民眾不需要事先詢問醫藥專業人員的指示,就可以自行至藥局購買使用;只要在使用前閱讀藥品說明書與標示,依上面的用法、用量,適時適量使用即可。成藥的外包裝會標示「成藥字樣及衛署成製字第***號字樣」。提醒你,成藥雖然安全但是絕對不能任意使用喔。常見藥品:如曼秀雷敦軟膏、撒隆巴斯、綠油精、萬金油等。
為什麼有的藥飯前吃?有的飯後吃?
領藥後,藥袋上會註明服藥時間。用藥時間會根據藥品特性而有不同,因此千萬不可任意更改藥品的使用時間或頻次,否則可是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喔!我們先來了解有哪些用藥時間:
①飯前/空腹服用:指「飯前30分鐘至1小時或是飯後2小時服用」。這種用法主要考慮到胃的蠕動與酸鹼值問題。有些藥品跟食物一起服用後,會使吸收能力變差,降低藥效,因此必須在胃中沒有東西的時候服藥。例如:治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的Lansoprazole,與食物併服後會降低50%的吸收效果。
②隨餐吃:指「配飯一起吃,或是吃飽飯後馬上吃藥」。換句話說就是必須在胃中有食物的情況下服藥。糖尿病用藥Glimeperide可增加胰島素分泌並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因此得隨餐一起吃,若吃藥後沒有用餐或是隔很久後才進食,在藥效已經發揮的情況下,可能會致使血糖降得太低,容易發生危險。這類藥物建議可以在進食第一二口之後吃,或者跟著飯一起吃,一定要留心餐食與用藥時間不可以間隔太久。
③飯後服用:這是最常見的用法,也就是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個小時間」服藥。在胃部充滿食物的情形下用藥,一些對胃部較具刺激性的藥品若於這種時間用藥可減少刺激性。常見有止痛藥、類固醇等。如果醫師沒有特別交代用法,一般就是指飯後用藥。
④睡前服用:指睡前30分鐘以內服藥。常見於幫助睡眠的藥品,一般建議用藥完後趕快去睡覺,不要外出或操作危險器具。助眠藥服用後,恐會昏昏欲睡導致危險性,須特別留意。另外,降血脂藥(例如:Fluvastatin)也會建議在睡前服用,因為膽固醇的生成主要在晚上發生,因此睡前用藥效果較佳。
⑤每6小時或8小時使用:這種服用法需留意間隔時間,常見於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及抗檓疹藥物的使用。為了讓血液裡維持有效的抗生素濃度以殺死細菌,因此固定間隔時間就可達到最好的療效。若是用藥時間卡到睡眠時間造成不便,建議可以調整一下,例如睡眠時間為晚上11點,而需間隔8小時用藥,時間可以選在23:00、7:00、15:00,讓間隔時間能盡量配合生活作息,並讓藥品發揮最佳效果。
藥品使用時間不建議自行調整,例如利尿劑可以幫助水腫的水分排出,也可以降血壓,而這類藥品通常都是早上飯後使用,如果任意更改成傍晚後服用,可能會導致半夜一直跑廁所,增加夜間跌倒的風險發生。因此請勿任意更改用藥時間。
就診時應該要跟醫師說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由石原聰美所主演的日劇《默默奉獻的灰姑娘藥師》?裡面將藥師的專業和職責清楚地呈現出來。在醫藥分業之前,藥師的功能比較不明顯,民眾不知道藥品資訊可以詢問藥師,因此政府開始推動此制度。顧名思義,透過醫師與藥師的專業分工合作,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師負責診斷、處置及開立藥品處方箋;藥師則是依醫師的處方調劑、複核並交付藥品,同時提供藥物諮詢及衛教。
因此你我在就診時,為了讓醫師可以做出更明確的診斷,開立適合的藥品,有幾個注意事項一定要跟醫師說明:
①誠實清楚地描述病情:將不舒服的狀況詳細的敘述出來,例如:腹瀉已經2 天了,一天大概跑廁所4 ∼5 次,飯後肚子疼痛會加劇。將發生過程、時間、頻率和現象清楚描述,便於醫師進行診斷,也能開立適合的藥品來治療症狀。
②目前正在使用的藥品:有些民眾可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會到不同的醫療院所就診。看診時可以主動提醒醫師,目前的用藥有哪些;如果民眾方便的話,建議可以自行攜帶用藥紀錄卡(記錄目前所有用藥)或將藥袋提供給醫師參考;醫師也能藉由健保卡讀取雲端藥歷,了解民眾目前的使用藥品。
③有無考試、操作機械、開車或危險工作:有些藥品使用後會令人昏昏欲睡、精神不濟,如果有考試或工作具有危險性者,可能會因為藥品導致風險增加,因此若有以上的情況可以事先告知醫師。這類令服用者昏昏欲睡、精神不濟的藥品,如皮膚過敏藥、感冒藥等。
④是否曾使用過某些藥品造成不良反應:使用後會因藥品作用或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不良反應,例如:某些抗生素使用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或是腹瀉的不良反應。如果曾經因為藥品出現的不良反應感到不舒服,在就診時可以告知醫師,避免再開立相同的藥品,自己也可以將過敏藥品記錄起來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⑤告知已做過的檢驗結果:台灣的檢查、檢驗相較來說便利許多,如果已經在其他醫療院所進行檢驗,就診時可以告知醫師,讓醫師查詢雲端藥歷的檢驗報告做為參考。或是手邊有檢驗報告也可一併帶上。
⑥家族史:家族史是醫師在診斷時的參考資料之一。同家族的人基因較為相似,對部分風險因子較難避免,因此會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同疾病或遺傳問題。看診時可以把家族罹患的疾病告知醫師,讓醫師在診斷時一起參考。
⑦懷孕:考量藥品對於胎兒的安全性問題。雖然依安全性將藥品分為五級,但並不是說完全不可使用,而是在特殊情況下,醫師會加以考量:即治療效益必須遠遠大於對胎兒的危險時才會使用。因此打算懷孕或是懷孕中的女性,就診時必須告知醫師,避免醫師開立使用後有可能危害胎兒的藥品。
⑧哺乳:部分藥品會排泄到乳汁中,哺乳時藥品會藉由乳汁讓嬰幼兒吸收,雖然量很少,卻仍無法排除藥品可能造成的風險,因此正在哺乳的女性,就診時也要告知醫師:「我正在哺乳中」。若不能避免服用藥物,可以暫時先使用配方奶餵食嬰幼兒或在用藥前先把乳汁蒐集起來較為安全。
⑨抽菸、喝酒:抽菸會使治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茶鹼類藥物(Theophylline)代謝增加,導致療效受影響。喝酒則會使鎮靜安眠藥物( 如Lorazepam、Zolpidem)的效用增加,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導致不良反應增加,嚴重時可能會抑制呼吸造成危險。抽菸、喝酒可能會影響藥品代謝異常,造成部分藥品血中濃度或副作用增加,因此看診時需詳實告知醫師是否有抽菸、喝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