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的修持要點
雪謙.嘉察.貝瑪.南嘉
自在遊方者
禮敬第二佛桑耶巴.袞千.阿里.汪波。
於此,我將依大圓滿法而簡略說明修持的要點。
首先,在安適的座墊上,以放鬆、舒服的方式採取毗盧遮那七支坐。由於眼睛是智慧的顯現之門,因此要張大雙眼直視前方虛空,而沒有特定的專注所緣。至於語的要點,要讓呼吸自然流暢,且不經鼻子,而是以嘴巴十分輕緩地呼吸。這些要點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因此切莫忽視或認為不重要。
接著,培養出離心、厭離心、慈悲心及菩提心。之後,觀想根本上師在自己的頂門上,以一般的形象和穿著樣貌出現。帶著滿溢淚水的虔敬向上師祈請,而非僅用文字或陳腔濫調,如此甚深道的了悟將能迅速顯露。若要在心中生起大圓滿的了悟,就必須從具有傳承的上師心意領受加持的傳續。此傳續有賴於弟子的虔敬,因此至關重要。務必專心一意地祈請上師,而不涉入太多的念誦或勉強的修持。
之後,根據領受四灌頂的觀想要點,將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相融,並保任大樂的內在體性,亦即離於執念的空的明性。
此處,禪修所指的並非培養普基(阿賴耶)那種無心、蒙昧、無記的狀態,也非培養阿賴耶識那種帶著知覺且寧靜的狀態。同樣地,禪修所指的亦非培養無分別覺受的空無狀態,或顯現為對境的各種念頭。
那麼,禪修是什麼?當過去的念頭已然止息,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當下的剎那沒有概念判斷,此時你真實的本然覺性,那空而明的雙運,將顯露為心的狀態,有如虛空,這本身即是超越概念的大圓滿,立斷本淨,亦即開廣、赤裸的諸法窮盡。
這正是你要認出的。保任此修持是指,在認出之後單純安住於自然狀態。在任何脈絡中,不論是見、修、行,這正是你要在赤裸狀態中所揭示的。除非你對此有些經驗與了解,否則某一個教誡要你遠離生、住、滅,另一個教誡則說:「這是如此、如此!」帶著這些想法,便只是在無名稱者之上加諸名稱。陷入此等智識設想的泥沼中,你將永遠沒有機會了悟。
法身是超越概念、赤裸且空的覺性,除了僅為意象之外,無法以描述性的言詞或分析性的智識安立為具體存在。但是,當上師的加持與自身的禪修力道同時發生時,你將有如孩童發現自身智力般地斬斷錯解。屆時,切莫捨棄你的發現,而要繼續精進修持,這一點甚為重要。
身為初學者,如果太過鬆懈,可能會落入無盡的迷妄中,因此必須隨時保持正念。
不論是止靜、動念或注意到念頭,最重要的是在修持時,直視能觀察者的了然覺性。
如此禪修時,覺性現前的徵兆為念頭、掉舉、煩惱似乎變得甚至比以往更多。此外,也會出現無數形式相異的樂、明、無念三種覺受。但你對此不應抱有希求或恐懼。切莫試著迎納或拒斥,或用任何方法耽著或執取。反之,要在修持的同時,直視能經驗這些的覺性。如此,它們將成為你的朋友。如果你對這些覺受耽著或執取,便只會糾纏於執念中。
如果心變得昏昏欲睡或昏沉呆滯,覺性的明性仍未現前,此時可以在心間觀想一個「阿」字或光點,並從頂門射出,以清除這個狀態。吐氣之後暫停一下,觀想「阿」字或光點盤旋在頭頂上方一支箭高之處。
如果過度掉舉,則可以深度放鬆身心,降低視線,並在鼻尖上觀想一個小小的圓點,讓自己穩定下來。
有時,當晴空無雲,也可以背對太陽坐下,將視線朝向天空的中央,輕緩呼吸,並在每次吐氣之後稍微閉氣。藉此,開廣、赤裸的覺空法身將於剎那中在內心顯現。此三虛空了悟,乃是最為甚深的教誡。
其他時候,你可以身採毗盧遮那七支坐,自然呼吸,讓心遠離念頭。之後,背躺下,伸展四肢,眼睛望向天空。大喊三次「阿」,同時呼氣。之後,讓心保持在自然狀態。藉此,將能了悟無分別的法性。
此外,當你身採毗盧遮那七支坐而於本然中休息時,不要逗留在所知(對境),而是全然敞開且自在輕鬆地凝視,安住於空性中,超越內、外和內外之間。藉此,將能了悟如虛空的空性。
再者,不要逗留於空性中,而是安住於無所執取、自知自明的感知中。如此一來,將能了悟毫無實質、毫無執念的感知。
再者,將注意力放在從覺性明性中生起的念頭活動,你將了悟念頭有如波浪融於海水,無所緣且無執念地解脫。
上述教誡皆為甚深的法門,可以立即帶來個人的覺受。藉此,你將於內在獲得定解。
簡言之,先前所提到的本自覺性禪修,包括諸法窮盡的本淨了悟;善與惡、過患與善德的超越;證得與清除、變異與更動的不具;超越二元概念的智慧;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等究竟的了悟,本身於三時之中皆具,而這正是你應該認出的。
這麼做的同時,不要刻意專注,也不要散漫放蕩。而是要如平穩的河流,保任無造作的本然瑜伽。這是修持的精要。
此時,不論發生什麼,包括六種認知、與五毒相關的念頭,或短暫覺受的波動,一切都顯現為覺性、菩提心的展現。它們在顯現上是平等的,一樣都是空性,既同等真實、也同等虛假。它們全都無異於覺性的幻現,因此,不要加以否定或肯定、迎納或拒斥、耽著或執取為應捨棄或應對治的事物。反之,要離於執念且敞開放鬆,而處於能覺受者之覺性的了然狀態。務必要讓所生起的一切自然解脫,以藉此鍛鍊你的了悟力。
此處,「奢摩他」一詞指的是止靜的面向,而「毗婆舍那」一詞指的是直接了悟敞開覺性和空性的面向。兩者儘管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不可分的。
經由了悟覺性的體性為空,而遠離「常見」之邊;經由看見自性為明性,而解脫「斷見」之邊。經由不再希求培養樂、明、無念的覺受,而從三界的狀態中解脫。經由摧毀對對治法的執念,自性中即不再留有垢染或過失。
別期望自己在陷入心造作的設想泥沼中時,未來還能獲得菩提;反之,要將此時此刻、內在即具的三身作為修道。這本身即是大圓滿的特有功德。對了悟此點的修行者來說,不論身在何處,安樂的太陽都能由內在放射光芒。
障礙與歧途都來自希望和恐懼,也來自耽著和執取事物為實。因此,要避免執取任何事物,這一點至關緊要。
不論你的覺受為何,包括身體生病、心中痛楚、「真的」有煩惱、耽著和執取、迎納或拒斥,都要認出、祈請上師,並領受加持。對於迎納或拒斥的心,不能只是粗略地了解,而要詳細地審視及追蹤:它從何處生起?住於何處?又去往何處?
如此一來,你將發現它並非任何存在,也不住於任何地方。於是,你絕無可能不經驗到超越能知、所知而無法言說的本初智。那是法身,亦即赤裸而能覺的空性。當此覺受生起時,要確實保任這個狀態,則所有的障礙與歧途都將自然解脫。
對上師的虔敬,是一切增上修持之王,因此,要捨棄將他視為凡夫的想法。千萬不要讓自己與視師為佛的虔敬分離。
此外,若能輪替觀修無常、悲心、生起次第、有相和無相的圓滿次第,它們將彼此增益,這是最有效的方式。
每一座修結束時,絕對不要忘記迴向。
至於座修之間,則絕對不要忘記視一切現象如幻的修持。
夜間,要修持睡夢瑜伽。在即將入睡時,祈請自己能體驗到睡夢光明。之後,將上師與你的心融合,保持覺性的了然狀態。同時,不要受到任何其他念頭的干擾,進而入睡。
此外,還有需要了解的其他要點。除非能抉擇見地,否則將無法摧毀耽著於能知與所知概念、視其為真實的繫縛。務必要在禪修狀態中,抉擇一切現象為無實、普遍、任運、獨一。
除非能保任持續的禪修,否則將無法達至關鍵的要點。單單設想見地為如何如何,是不足的。要精進不懈地恆時禪修,此事不可或缺。
除非能分辨善惡的行止,否則將有可能落入認為善惡皆空以致盡造惡法的歧途。重點是要持續感受到萬法有如幻相,並深信因果不虛,而藉此令後得位的所作所為都轉變為善行。
如果分離了方便與智慧,將永遠無法脫離繫縛。務必要步上令勝者們歡喜的大道,也就是空性與悲心雙運、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雙運的大道。
這些是極重大的要點,因此,應銘記在心,如下:
除非心中生起無常與厭離,
否則此生看似修行之事務,
絕難讓人真實成就神聖法。
願於內在生起真實出離心。
除非修持悲心、殊勝菩提心,
否則處於耽著自利之黯昧,
絕難令此殊勝大乘道照耀。
願能修持真實尊貴菩提心。
儘管尚未達至聖者之境界,
我卻造作看似利益他人行。
彼等未利他人實則束縛己。
願能於寂靜處精進作修持,
不以散漫忙碌而愚弄自己。
方便智慧分離將如斷腿者,
無力行於遍智諸道地之旅。
融合空悲、生圓、二資糧之時,
願能步上毫無錯謬之道途。
若未領受具傳承師之加持,
即使勤修亦難了悟本然狀。
藉由圓滿虔敬之因緣和合,
願獲傳續了悟傳承之無上灌頂。
離言之大圓滿即光明本覺,
乃為自始任運之三身五智。
憑藉自在安住本然之教誡,
願於諸法窮盡地獲得穩固。
若是利益眾生時機成熟時,
願披永不疲厭之利他盔甲。
願我能由輪迴存有大河中,
獨自救度吾人無量之母親。
此為利益初學者之口訣教誡, 乃由瑜伽士揚巴.洛爹(Yanpa Lodey,意為「自在遊方者」)為友人嘎瑪里所寫。
止筆於此!噫啼(ITHI)!
雪謙.嘉察.貝瑪.南嘉
自在遊方者
禮敬第二佛桑耶巴.袞千.阿里.汪波。
於此,我將依大圓滿法而簡略說明修持的要點。
首先,在安適的座墊上,以放鬆、舒服的方式採取毗盧遮那七支坐。由於眼睛是智慧的顯現之門,因此要張大雙眼直視前方虛空,而沒有特定的專注所緣。至於語的要點,要讓呼吸自然流暢,且不經鼻子,而是以嘴巴十分輕緩地呼吸。這些要點都有其各自的理由,因此切莫忽視或認為不重要。
接著,培養出離心、厭離心、慈悲心及菩提心。之後,觀想根本上師在自己的頂門上,以一般的形象和穿著樣貌出現。帶著滿溢淚水的虔敬向上師祈請,而非僅用文字或陳腔濫調,如此甚深道的了悟將能迅速顯露。若要在心中生起大圓滿的了悟,就必須從具有傳承的上師心意領受加持的傳續。此傳續有賴於弟子的虔敬,因此至關重要。務必專心一意地祈請上師,而不涉入太多的念誦或勉強的修持。
之後,根據領受四灌頂的觀想要點,將上師的心與自己的心相融,並保任大樂的內在體性,亦即離於執念的空的明性。
此處,禪修所指的並非培養普基(阿賴耶)那種無心、蒙昧、無記的狀態,也非培養阿賴耶識那種帶著知覺且寧靜的狀態。同樣地,禪修所指的亦非培養無分別覺受的空無狀態,或顯現為對境的各種念頭。
那麼,禪修是什麼?當過去的念頭已然止息,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當下的剎那沒有概念判斷,此時你真實的本然覺性,那空而明的雙運,將顯露為心的狀態,有如虛空,這本身即是超越概念的大圓滿,立斷本淨,亦即開廣、赤裸的諸法窮盡。
這正是你要認出的。保任此修持是指,在認出之後單純安住於自然狀態。在任何脈絡中,不論是見、修、行,這正是你要在赤裸狀態中所揭示的。除非你對此有些經驗與了解,否則某一個教誡要你遠離生、住、滅,另一個教誡則說:「這是如此、如此!」帶著這些想法,便只是在無名稱者之上加諸名稱。陷入此等智識設想的泥沼中,你將永遠沒有機會了悟。
法身是超越概念、赤裸且空的覺性,除了僅為意象之外,無法以描述性的言詞或分析性的智識安立為具體存在。但是,當上師的加持與自身的禪修力道同時發生時,你將有如孩童發現自身智力般地斬斷錯解。屆時,切莫捨棄你的發現,而要繼續精進修持,這一點甚為重要。
身為初學者,如果太過鬆懈,可能會落入無盡的迷妄中,因此必須隨時保持正念。
不論是止靜、動念或注意到念頭,最重要的是在修持時,直視能觀察者的了然覺性。
如此禪修時,覺性現前的徵兆為念頭、掉舉、煩惱似乎變得甚至比以往更多。此外,也會出現無數形式相異的樂、明、無念三種覺受。但你對此不應抱有希求或恐懼。切莫試著迎納或拒斥,或用任何方法耽著或執取。反之,要在修持的同時,直視能經驗這些的覺性。如此,它們將成為你的朋友。如果你對這些覺受耽著或執取,便只會糾纏於執念中。
如果心變得昏昏欲睡或昏沉呆滯,覺性的明性仍未現前,此時可以在心間觀想一個「阿」字或光點,並從頂門射出,以清除這個狀態。吐氣之後暫停一下,觀想「阿」字或光點盤旋在頭頂上方一支箭高之處。
如果過度掉舉,則可以深度放鬆身心,降低視線,並在鼻尖上觀想一個小小的圓點,讓自己穩定下來。
有時,當晴空無雲,也可以背對太陽坐下,將視線朝向天空的中央,輕緩呼吸,並在每次吐氣之後稍微閉氣。藉此,開廣、赤裸的覺空法身將於剎那中在內心顯現。此三虛空了悟,乃是最為甚深的教誡。
其他時候,你可以身採毗盧遮那七支坐,自然呼吸,讓心遠離念頭。之後,背躺下,伸展四肢,眼睛望向天空。大喊三次「阿」,同時呼氣。之後,讓心保持在自然狀態。藉此,將能了悟無分別的法性。
此外,當你身採毗盧遮那七支坐而於本然中休息時,不要逗留在所知(對境),而是全然敞開且自在輕鬆地凝視,安住於空性中,超越內、外和內外之間。藉此,將能了悟如虛空的空性。
再者,不要逗留於空性中,而是安住於無所執取、自知自明的感知中。如此一來,將能了悟毫無實質、毫無執念的感知。
再者,將注意力放在從覺性明性中生起的念頭活動,你將了悟念頭有如波浪融於海水,無所緣且無執念地解脫。
上述教誡皆為甚深的法門,可以立即帶來個人的覺受。藉此,你將於內在獲得定解。
簡言之,先前所提到的本自覺性禪修,包括諸法窮盡的本淨了悟;善與惡、過患與善德的超越;證得與清除、變異與更動的不具;超越二元概念的智慧;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等究竟的了悟,本身於三時之中皆具,而這正是你應該認出的。
這麼做的同時,不要刻意專注,也不要散漫放蕩。而是要如平穩的河流,保任無造作的本然瑜伽。這是修持的精要。
此時,不論發生什麼,包括六種認知、與五毒相關的念頭,或短暫覺受的波動,一切都顯現為覺性、菩提心的展現。它們在顯現上是平等的,一樣都是空性,既同等真實、也同等虛假。它們全都無異於覺性的幻現,因此,不要加以否定或肯定、迎納或拒斥、耽著或執取為應捨棄或應對治的事物。反之,要離於執念且敞開放鬆,而處於能覺受者之覺性的了然狀態。務必要讓所生起的一切自然解脫,以藉此鍛鍊你的了悟力。
此處,「奢摩他」一詞指的是止靜的面向,而「毗婆舍那」一詞指的是直接了悟敞開覺性和空性的面向。兩者儘管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不可分的。
經由了悟覺性的體性為空,而遠離「常見」之邊;經由看見自性為明性,而解脫「斷見」之邊。經由不再希求培養樂、明、無念的覺受,而從三界的狀態中解脫。經由摧毀對對治法的執念,自性中即不再留有垢染或過失。
別期望自己在陷入心造作的設想泥沼中時,未來還能獲得菩提;反之,要將此時此刻、內在即具的三身作為修道。這本身即是大圓滿的特有功德。對了悟此點的修行者來說,不論身在何處,安樂的太陽都能由內在放射光芒。
障礙與歧途都來自希望和恐懼,也來自耽著和執取事物為實。因此,要避免執取任何事物,這一點至關緊要。
不論你的覺受為何,包括身體生病、心中痛楚、「真的」有煩惱、耽著和執取、迎納或拒斥,都要認出、祈請上師,並領受加持。對於迎納或拒斥的心,不能只是粗略地了解,而要詳細地審視及追蹤:它從何處生起?住於何處?又去往何處?
如此一來,你將發現它並非任何存在,也不住於任何地方。於是,你絕無可能不經驗到超越能知、所知而無法言說的本初智。那是法身,亦即赤裸而能覺的空性。當此覺受生起時,要確實保任這個狀態,則所有的障礙與歧途都將自然解脫。
對上師的虔敬,是一切增上修持之王,因此,要捨棄將他視為凡夫的想法。千萬不要讓自己與視師為佛的虔敬分離。
此外,若能輪替觀修無常、悲心、生起次第、有相和無相的圓滿次第,它們將彼此增益,這是最有效的方式。
每一座修結束時,絕對不要忘記迴向。
至於座修之間,則絕對不要忘記視一切現象如幻的修持。
夜間,要修持睡夢瑜伽。在即將入睡時,祈請自己能體驗到睡夢光明。之後,將上師與你的心融合,保持覺性的了然狀態。同時,不要受到任何其他念頭的干擾,進而入睡。
此外,還有需要了解的其他要點。除非能抉擇見地,否則將無法摧毀耽著於能知與所知概念、視其為真實的繫縛。務必要在禪修狀態中,抉擇一切現象為無實、普遍、任運、獨一。
除非能保任持續的禪修,否則將無法達至關鍵的要點。單單設想見地為如何如何,是不足的。要精進不懈地恆時禪修,此事不可或缺。
除非能分辨善惡的行止,否則將有可能落入認為善惡皆空以致盡造惡法的歧途。重點是要持續感受到萬法有如幻相,並深信因果不虛,而藉此令後得位的所作所為都轉變為善行。
如果分離了方便與智慧,將永遠無法脫離繫縛。務必要步上令勝者們歡喜的大道,也就是空性與悲心雙運、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雙運的大道。
這些是極重大的要點,因此,應銘記在心,如下:
除非心中生起無常與厭離,
否則此生看似修行之事務,
絕難讓人真實成就神聖法。
願於內在生起真實出離心。
除非修持悲心、殊勝菩提心,
否則處於耽著自利之黯昧,
絕難令此殊勝大乘道照耀。
願能修持真實尊貴菩提心。
儘管尚未達至聖者之境界,
我卻造作看似利益他人行。
彼等未利他人實則束縛己。
願能於寂靜處精進作修持,
不以散漫忙碌而愚弄自己。
方便智慧分離將如斷腿者,
無力行於遍智諸道地之旅。
融合空悲、生圓、二資糧之時,
願能步上毫無錯謬之道途。
若未領受具傳承師之加持,
即使勤修亦難了悟本然狀。
藉由圓滿虔敬之因緣和合,
願獲傳續了悟傳承之無上灌頂。
離言之大圓滿即光明本覺,
乃為自始任運之三身五智。
憑藉自在安住本然之教誡,
願於諸法窮盡地獲得穩固。
若是利益眾生時機成熟時,
願披永不疲厭之利他盔甲。
願我能由輪迴存有大河中,
獨自救度吾人無量之母親。
此為利益初學者之口訣教誡, 乃由瑜伽士揚巴.洛爹(Yanpa Lodey,意為「自在遊方者」)為友人嘎瑪里所寫。
止筆於此!噫啼(ITHI)!